(定稿-新授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观和思维活动来获取对事物的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思考、分析等方法来深化对事物的认知。
3.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感觉与知觉:让学生了解感觉是认识事物的起点,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加工。
2. 思考与思维: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来分析问题。
3. 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 新课导入:讲解感觉、知觉、思考、思维、知识与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5. 总结讲解:总结学生观点,强调认识过程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感觉、知觉、思考、思维、知识与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或教辅资料。
2. 案例或事例: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或事例。
3.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便展示案例和进行讲解。
七、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文章、视频等。
2. 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实物模型或展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教学内容。
3. 小组讨论工具:准备一些讨论工具,如白板、记号笔等,以便小组讨论时使用。
八、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取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观点和想法。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认识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接触和感知这个世界的?答案是感觉器官。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五彩斑斓的颜色和形状,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鼻子能嗅到不同的气味,舌头能品尝出酸甜苦辣,皮肤能感受到温度、压力和触感。
这些感觉器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道门槛。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朵美丽的花,眼睛接收到了花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到我们的大脑,我们才开始对这朵花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就是我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取感性认识的过程。
然而,仅仅依靠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从而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这就涉及到了思维的作用。
我们的大脑具有思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当我们接收到大量的感性信息后,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整合。
通过比较、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过程,我们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规律和本质。
举个例子,当我们观察到不同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都会下落,经过大脑的思考和总结,我们就能够得出“物体下落是因为受到重力影响”的理性认识。
这种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升华,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内在原理。
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他们的理论假设。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们通过长期的种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种植技巧。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治疗方法,提高医疗水平。
实践不仅能够让我们直接接触到事物的真实情况,获得第一手的认识材料,还能够推动我们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激发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
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首先是教材的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
所以学好该框题为后面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理解并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过程方法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让知识服务于实践。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由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正确理解该知识点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正确的人生观,学好下一阶段的知识都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这块知识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初步接触,需要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
缺缺圆圆,变幻摇曳。
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xx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xx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
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两层基本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鞠躬)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转身板书)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2单元第6课第1框,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在教材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从学情上看,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意识的本质和作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识记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合作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3、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为实现上述三维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实践及其特点”,这是本节课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也是深入理解和把握认识观的知识支撑点;教学难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理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为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目的是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生成新知;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归纳演绎法等,真正让学生成为问题探究的思维主体,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元认知能力。
为增强教学效果,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采用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共设计5个环节。
环节一:走进生活,感受人的认识。
本环节预设5分钟。
上课伊始,多媒体展示:《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的相关视频,待学生进入情境后,我适时加以引导:从嫦娥奔月的美好愿望到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真正实现了对月球的探索,说明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从何而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思考并初步感受到人的认识,以此来引出本节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