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讲稿11
- 格式:doc
- 大小:187.50 KB
- 文档页数:8
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3)(编者注:原地崩拳(1)只要求把手臂的动作做正确;原地崩拳(2)要求在手臂的动作做正确的基础上,把下蹲、手臂与身体转动的配合动作做正确;原地崩拳(3)是要求在前边累积的基础上,增加力量和速度。
张烈老师称,学生在开始时不可能同时关注到要求的诸多因素,往往顾此失彼,要练很长时间且进步慢。
因此要把分解动作先练好,再要求整合后的综合表现。
)出另一拳的试验是:打出右拳将左拳向正前方打出,也就是朝着右拳打,左拳在右拳上边,擦着右拳打出,同时收右胯,放左胯,使身体转动,应当注意的是,左拳向前打多大力量,右拳也向回拉多大力量,一直打到位,即右拳拉至脐旁,左拳伸展到正前方,身体又与墙形成45度夹角,即这一拳打出去,身体转动了90度。
开始练习一定要慢,像练太极拳一样,收胯、放胯、转身、出手……。
(注意这是同时动作编者注)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要在规矩中,不要心急,只想着做得正确、到位,把感觉找对。
向外打右拳时,两眼一直注视着正前方的拳,虽然身体转动了90度,但头一点儿也没动,这一点也应特别注意。
再打右拳和打左拳时道理一样。
拳打得顺了,协调了,则可逐步增加速度。
之所以强调逐步,是因为只要速度加快,协调性就会产生偏差。
在逐步加快的过程中,你应该体会到不是出手的拳用力,而是两脚和两腿最有用力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对的。
因为你的动作是和地面的相对运动,是和地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形成了你完整的出拳动作。
肯定是越打越快,每一拳都是瞬间完成。
身体转动看上去和抖动一样,甚至由于身体转动的过快,产生的转动惯量很大,而两脚对地面的摩擦力又是固定的,所有有时拳打得过快,两脚在地面上会自然地产生错位。
这种错位是因出拳速度大而自然产生的,绝不可故意去追求,绝不应为显示出拳快故意使脚错位的欺骗自己的练习方法。
要经常地认真地按规矩练,逐步提高你自己的能力,这才叫功夫,绝不是突击。
练习中除注意规矩和努力提高速度外,还应注意你两腿膝的方向始终要与脚尖的方向保持一致,这样能使腿既发力好、又不会造成伤害,同时看着也舒适美观。
目錄尚式形意1.夜練形意2.我所知道的尚式形意拳3.耳聞尚雲祥---尚雲祥、薛顛與李仲軒4.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1)5.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2)6.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3)7.尚式形意拳的形與意8.尚雲祥說“虎豹雷音”唐傳形意9. 唐傳形意淵源談110.唐傳形意劈鑽二法11.唐維祿說打法12.唐傳形意拳八卦掌薛顛傳象形術13.“一個頭“見薛顛14.象形術淵源談15.追憶“象形術”16.象形術提要17.象形術飛搖二法18.薛顛的雲法19.薛顛的晃法20.薛顛的旋法21.讀者來信與回答22.從薛顛的點穴術談起23.薛顛之雞燕二形24.薛顛的馬形25.薛顛的猴形李仲軒前輩遺作26.閉五行與六部劍27.形意拳還有秘訣李仲軒先生28.形意拳「入象」說(李仲軒先生遺作)29.追憶李仲軒先30.李仲軒說劍法尚式形意1.夜練形意拳今年86 歲的李仲軒老人是形意拳名家尚雲祥晚年所收弟子。
尚雲祥的拳法被後人稱為尚式形意,其宗旨是以拳法為修養。
曾有一個徒弟難以克服比武時的心神慌亂,聽到佛法中有“定力"之說,就向尚雲祥問起,尚雲祥說:“定力就是修養。
"解釋練武先要神閒氣定,能夠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練拳貴在一個“靈"字,拳要越來越靈,心也要越來越靈。
練功時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造作殺心去練拳,人容易陷於愚昧。
李仲軒在拜師尚雲祥前,跟隨尚雲祥的師弟唐維祿學拳,唐維祿文化程度不高,人卻很文雅,平時總是懶洋洋的,拿著個茶壺一遛達能遛達一天,性子非常溫和。
他教拳遵循古法,要在沒人的地方教,樹林裏都不行,必須周圍有牆,完全與外界隔離,不准第三雙眼看。
這麼一個沒人的院子,不太好找,李仲軒想了半天覺得只有家族的祠堂合適,平時無人去,便在祠堂裏學拳。
有一段時間,師徒兩人吃住都在祠堂。
練的時候只能一人,連師傅也不能看的,有疑問了,才演示給師傅求指點,而且只許在晚上練。
唐維祿說:“想在人前逞能,得在旮旯受罪。
吴利民讲形意拳我是怎样教形意拳学的第一讲:形意拳的基本概念!形意拳名的创意:练形意拳本是门仿生学,它是根据宇宙间日月星辰,万事万物生态环境,人与物的动作形象,以物象演变形式的意式形态为立法之本。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及劈、崩、钻、炮、横。
金:是金属,以斧头为形象,劈木为拳意,谓之劈拳。
木:以弓箭为形,射物为拳意,谓之崩拳。
水:以柔软而无骨,随形而变化,一但高低落差增大,意之急流漩涡翻浪,谓之钻拳。
火:以炮为形,发射爆炸为拳意,谓之炮拳。
土:以弹丸为形,滚动旋转自然为拳意,谓之横拳。
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基础,采取动物为了生存,以捕抓食物的天性为主导的技击,养身等功能进行学习锻炼。
十二形:是龙、虎、鸡、鹰、熊、马、猴、蛇、鼍、骀、鹞、燕,通过模仿野兽猛禽的特技功能,形象思维学习其捕物动作,象其形而取其意,运动于拳法,必须合其拳理,五行取其一势,十二形取其活动一特技,应用与技击艺术,形式简单易学而意义深刻,动作简而不繁,但其中的奥妙变化功用无穷。
如十二形之龙形以其传说中的神物,他有鹿角蟒身鸡爪狮尾的形像,腾空搜骨探瓜之拳意。
虎形,取其威武勇猛为形态,凶残扑食之技能立意为拳。
鸡是丽禽形美,喜斗、善走、抖翎、啄食技精为意,形意拳特重其技。
鹰形像凶残,爪尖目锐,更有抓兔技能。
熊形是取其形像壮实力大为形,取意滚膀三节连击法,上打迎面拳,肘击,下撩阴,膀靠,头撞。
马形壮性善,有刨蹄狂奔之特长。
猴是灵物喜攀爱纵。
这就是形意拳名的由来。
不但是形意拳学习动物等形象演练,而且中华武术里无论是那一种拳,它都离不了动物等形象的模仿应用,如太极拳里的,野马分鬃,倒辇猴,揽雀尾,等。
八卦掌里的白蛇吐信,鹞子穿天,大鹏展翅,狮子抱球等。
少林拳也多是雄鹰展翅,金鸡独立,猴子爬杆等等。
都有仿生象形取意的用意联系,无不以形态动作的模仿而用运,所以说形意拳是一门高功能仿生学,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与体悟。
起势由”无极”势,平心静气,无我无物,无思无念,生而”有极”,有意于采集日月精华,乾坤之灵气,用以强身壮体益寿延年,升之为”太极”包罗万象,太极之两仪万事万物阴阳互易,天人合一化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空也虚也须精,地之实也坚也必灵。
原文地址:作者:形意拳学目录序一序二序三自序凡例上编形意混沌开天地五行学总纲形意无极学第一章形意劈拳学第二章形意崩拳学第三章形意钻拳学第四章形意炮拳学第五章形意横拳学第六章五拳合一进退连环学第七章五拳生克五行炮学下编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第一章龙形学第二章虎形学第三章猴形学第四章马形学第五章鼍形学第六章鸡形学第七章鹞形学第八章燕形学第九章蛇形学第十章鸟台形学第十一章鹰形学第十二章熊形学第十三章十二形全体合一学(杂式捶)第十四章十二形全体大用学(安身炮学)序一武力诸技术率皆托始达摩,而支分派别、真以伪杂,或利用而不良于观,或上下进退善为容而用焉,辄窒因以致败,则传受其要也,拳法门内人言以太极为第一门,而世俗所传绵掌、八极十二节,充其量不过一匹夫之所能。
其专事吐纳导引,若五禽、八段锦、造次敌至手足无措,又无以应变,唯形意体本太极,扩而发之,不穷于用,且年过可学,一介儒生下至妇人女子力无不可为者,而缓衣博带无择技之至者进乎道,而通乎神,佝偻丈人承蜩累五丸不坠,犹掇吕梁丈夫蹈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疱丁十九年解牛数千,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固多寓言抑其遂无其事,而故为此倜傥以自快其所托也!书中所称拳法大师郭云深,某尝闻其力能摧壁、又令五壮佼拄巨竿于腹,一鼓气,五人者皆倒退于五六步外,扑地跌坐,顾终身未尝以所长加人,隐死茶肆。
孙君既为其再传弟子,渊源所自,术业之精,不问可决也。
往岁某见有写本《五公山人》,新城王馀佑所著、刀法拳术心窃好之,而未暇录福以存,曶曶今二十年,十三刀法已梓行,不复能忆其拳术,亶忆其主要曰:意、气、力,而力不自力、他人之力皆其力,道在用藉,极其所至,可以撼山洒海,轩柱天地,凡意气之所至皆力之所至。
与今孙君所传是不同出一原。
抑原一而异其支与流裔?孙君当能知其所以然。
凡所与游,倘有录传其书者,尚望转以相告,勿秘藏也。
民国四年五月湘帆赵衡序序二夫人生于世,享大年康健之乐,莫不得之善修者也。
在古有吐纳导引之术,究不免逐偏诡正,圣人病之,今我中华昌运宏开环瀛之内,卫生之说溢焉,然殷忧所抱,恒见赢躯之士,枯形寡神,焦肌之童,瘁体多病,其故何在?实不知修身之道也。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古人采龙、虎、猴、马、骀、猫、燕、鹞、鹰、鸡、鹤、蛇十二种动物之动作,象形取意,练成十二形象。
夫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猛,猴有纵跃之灵,马有蹄击之功,骀有竖尾之力,猫有捕捉登高之术,燕有取水之妙,鹞有穿林之巧,鹰有抓拿之技,鸡有斗智之勇,鹤有展翅之用,蛇有拨草之能。
观其形,取其能,其各物之技术,使人兼而有之,专练手眼身法步,必至行动灵敏,立势稳固,起若风,落若箭,形似狸猫,站如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苟能持之以恒心,不畏苦,不惮劳,纯功习练,须数载如一日,不五载而功必成,学者宜勉之。
一、龙形预备式dFr由预备式,左腿向后转旋约200度,屈膝成弓箭步,腰随腿向左拧,左臂上悬,横置头上,手心向上,肘弯处要圆,右手由胯旁,手背向前,往左方平运,至档间,将手藏伏,作裹身藏手式。
注意:眼须随左臂向左平移视线,左臂上裹时要含滚劲。
接前式,两足向右拧,屈右膝,腰随身向右拧,右腿变前弓步,右臂由左肋上举,横悬头上,手心向上,左手由额旁手心向下按至胯旁,手背向前平运,至档间藏伏,成裹身藏手式二。
再左足向前迈进一步,但足须绕至右足旁向前进,重心点则能稳寄右脚上,左臂由肋上提,横置额旁;右手由额上,手心向地下按至胯旁,手背向前上运,至裆中将手藏过,作裹身藏手龙形式二。
接前式,右手由额角下按至右胯旁止,左手由裆前提起前推,手心蓄力,作分心掌式。
注意:用掌前推时,劲须发于腰,以腰催膀,膀催腕,掌心蓄力,俟手到敌身一寸间,再发劲推去,敌固不及逃,劲亦难以散.学者注意之。
接上式,右腿前进一步,膝前屈,作弓箭步,右手随腿前推,肩和腰要平,左手指稍屈(作鸡爪式)向后抓,成龙尾式一。
如左步前上,左手随腿前推,右手指稍屈后抓,成龙尾式二。
注意:身须侧进,肩向前,手腕与肩及膝成一直线,后手与后腿亦成一垂直线。
实战用法:敌由左方击来,我以左手上裹敌臂,以右手背击敌左肋。
反之敌由右方击来,我以左手背击敌右肋。
本书提要形意拳术讲义,民国十八年十月天津县国术馆发行,书中内容分为:编辑者像、题词及序言、达摩真意、岳忠武王形意拳要诀、自序、凡例、勘误表、目录、内文、版权页。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总论、形意拳术目录、五行拳术目录三部分,从五行名称谈起,中间论及拳经解释、初学入门规矩、练习三害、三节、四梢、无极论、太极论、两仪论、五行拳、连环拳、生克炮拳。
下编为十二形拳目录,从龙形起始,至鹰熊合演势终。
薛颠字国兴,河北束鹿人,喜武术,好击剑之道,侍李振邦、薛振纲为师,学习形意拳。
李振邦为李太和之子、李老能(飞羽)之孙,直承形意拳嫡系,所传弥真。
薛氏曾任天津县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主任,对于提倡国术不遗余力,著作有:《形意拳术讲义》、《象形拳法真诠》、《金刚圭旨法象》。
形意拳术讲义序吾国以积弱不振受侮列强,其原因固非一端,而国人轻视体育、忽于运动,盖亦致病之由,拳术者,中华固有之国粹、最良之体育运动法也。
昔管子重拳勇,齐人隆技击,拳术之兴复乎,尚已降及隋唐,少林派出,外家始盛,说者谓太宗之平王世充昙宗等,亦兴有力焉,迨至宋时而张三丰以绝技名世,内家祖之,明代则张松溪为最著,而陈元贇乃传其术于扶桑,彼日本之所谓柔术、武士道者,皆吾国拳术之流派也,迩年张子岷、李芳宸诸先生懔国势之凌夷,悯国术之衰微,力加提倡,特立专馆,各省闻风兴起者颇不乏人,而河北省国术馆亦早成立,惟自来精斯道者传授心法多属面命承学之士,钻仰为难,今束鹿薛君以国术之名家阐师傅之秘奥,编为讲义,解以详图,使学者得以研究科学之方法、领悟其中之妙用,较诸般刺蜜谛之译易筋经与夫前人之著内功图说者,亦何多让!吾知付梓后,其有裨于体育而可以强国者必非浅鲜,岂仅个人健身之助而已哉。
惜作义于国术未窥门径,扣槃扪燭之谈,固知其无当于要旨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荣河付作义序于天津警备司令部形意拳术讲义序言《龙门史记》特传游侠,游侠者流,盖出于墨家之兼爱,兼爱以仁,游侠以武,其相反而寔相成者,犹孔氏之永生于仁、佛氏之大雄无畏生于慈悲也。
孙禄堂老先生儿子孙存周入门弟子张烈先生,系统教你学内家形意拳,讲的非常好,推荐!!张烈先生已经逝世了,这些内容是从他博客上转载过来的,经过我的简单整理,整合过来,感谢张烈先生的无私指导奉献,感谢。
生前张烈先生在弟子王东生的辅助下,他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文字、照片和视频素材,着手准备书稿,希望把多年来自己研习孙氏武学的心得传授给热爱武术的朋友们。
在武术稿件开篇中他写道:为报达恩师孙存周先生,我给自己定了两条武德1、尽我之所会(能)将孙老师的武技、武学思想传播给热爱武术的朋友们,发扬孙先生的治武精神以慰籍英灵2、绝不说自己不明白别人也听不懂的话,误人子弟。
早在2005年,他就在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孙门弟子提出几点希望:第一:让孙氏武学发扬光大是是孙门弟子共同的责任:大家无论师承何人,辈份长幼,技艺高低,同为孙门弟子,每一个人都肩负传承孙氏武学的重任。
第二:我常说的一句话:眼高,手才有可能高。
只有经常观摩正规的演示,才有可能提高自身对孙氏武学认识,才有可能出真功夫。
第三:真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希望大家在习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身反省,通过交流找出自身的差距,认真练习,了解孙氏武学的真谛。
第四:有标准才能复制,才能真正有规模:传承孙氏武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扩大同门弟子规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有可能了孙氏武学。
张烈老师教授武术一直以“弘扬武术精神”为己任,使学生们在习武的过程中树立坚韧、自强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工作生活态度、让这种精神影响更多的人。
他坚持用科学观点解释武学。
在他的随笔中曾写道:“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太空已见到完整的地球,则不必再引用先民们所讲的天园地方的说法了;武术也是一样,应用今天的科学观点去理解它、剖析它、证实它”。
教学目录:1,试验一:练习内家拳的共同感觉2,试验二:含胸拔背3,试验三:垂肩坠肘4,试验四:虚领顶劲5,试验五:肩胯相合、以脊椎为轴的身体转动6,形意拳基础训练一:蹲起7,形意拳基础训练二:转身卧腿下蹲8,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一)9,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二)10,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1)或称原地出拳、原地打拳11,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2)12,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的视频讲解(1)13,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3)14,综合试验二:利用身体速度的试验15,实验总结:“整”字的涵义16,基础训练三面对墙壁下蹲法17,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的视频讲解(2)18,基础训练蹲起的视频讲解19,《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的视频讲解20,张烈老师对练习形意拳的要求21,关于内家拳共性的视频讲解22,孙氏形意拳:三体式序23,孙氏形意拳:三体式(1)标准站立24,孙氏形意拳:三体式(2) 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25,孙氏形意拳:三体式(2) 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的视频讲解26,父亲,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那本书——写在父亲逝世百日27,孙氏形意拳:三体式(3) 三体式的标准下蹲(预备式)28,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 三体式的出左脚29,孙氏形意拳:三体式(3)标准下蹲(预备式)的视频讲解30,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三体式出左脚的视频讲解(上)31,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三体式出左脚的视频讲解(下)32,孙氏形意拳三体式(5)三体式上肢动作的练习33,孙氏形意拳三体式(6)真正的三体式正规练习34,孙氏形意拳三体式(5\6)三体式的上肢动作及到位的三体35,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进一步深化学习三体式(上)36,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进一步深化学习三体式(下)37,孙氏形意拳三体式(8)学习三体式的总结38,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8)练习三体式的总结39,孙氏形意拳:劈拳学序40,孙氏形意拳:劈拳学(1)41,孙氏形意拳:劈拳学(1)的视频讲解42,孙氏形意拳:劈拳学(2) 43,孙氏形意拳:劈拳学(2)的视频讲解44,孙氏形意拳:劈拳学(3) 45,孙氏形意拳:劈拳学(4)46,孙氏形意拳:劈拳学(4)的视频讲解47,孙氏形意拳:劈拳学(5)48,孙氏形意拳:劈拳学(5)的视频讲解49,孙氏形意拳:劈拳学(6)50,张烈老师随感录1,试验一:练习内家拳的共同感觉孙禄堂先生曾经讲过,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形式不同,其理则同。
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一)练习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过程中,上肢应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类似针灸时的感觉,即酸、麻、胀,主要体现在指尖、掌心、小臂、腋窝等处。
练习气功的人经一段时间的练习也能产生此种感觉,称之为得气。
这种感觉可称为练习内家拳的特有感觉,我们称为拳感。
(在武术试验一:内家拳的共同感觉中已试验过编者注)。
现在我们用一种方法马上找到这种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要在今后练拳过程中体现出来。
第一阶段:找到拳感的基础训练动作1:面对墙壁,胸距墙十五公分,两脚距离如肩宽,直立站好,两手侧平举,手心向上如托着物体一样,两手的小指触墙,你肘关节的胳膊窝是朝上的。
胸距墙面15公分、双手小指触墙的要求,控制住了你张开的两臂与你身体的相对位置,既不会前伸也不会向后背。
你侧平举的两臂不是180度的直线,而是应该保持160度-170度的夹角。
这样做是为了在你脊椎骨挺得直直的情况下,你的两块肩胛骨是平贴在你的后背两侧,不会在后边支起来。
这时胸大肌是放松的,使你体会到在后背挺得直直的情况下“含胸拨背”。
注意身体挺直、收下颏、头向上顶。
动作2、保持着这种胳膊窝是朝上的状态,把手心转向地面,这时是两手的食指触墙。
(体验:“含胸拨背”、“虚领顶劲”、“垂肩坠肘”编者注)要记住这个姿势,要从这个姿势中体会到胳膊窝朝上、肘尖朝下就叫坠肘。
练拳中强调的坠肘就是胳膊窝朝上,这时小臂的尺骨挠骨是拧着的。
在这种状态下,肘关节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
同时体会垂肩的感觉,体会到向上顶头和垂肩是一码事。
通过这个练习使你明白真正的沉肩和坠肘。
动作3、在动作2的基础上把两只手尽量向远方伸展,注意身体的姿势不可改变,两手食指仍然触墙,贴着墙往外伸,努力的伸,好像两只手要把地球抱住;此时仍努力收颏,顶头,这时你的手指尖会有感觉。
动作3的附加训练:伸展肩的另一种练习方法:平躺在床上,把手臂向天花板举成与身体垂直的状态,然后再往上伸展手臂。
《形意拳谱》完整版李洛能的《形意拳谱》完整版岳武穆王以枪为拳六合形意李门世根形意拳五形为先论身法六合为首少揽闲事心田静多读拳谱武艺精形意拳序形意拳术之始,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
盖无意至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暇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乎静,后天藏诸动也。
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用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一之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
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
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
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又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迢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统一全体之功用。
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可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
练习时身体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
初学入门规矩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如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
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
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于泰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
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2)
当你能将出拳的分解试验做得较为协调后再继续下面的整体综合试验。
(上一部分只要求了手臂的动作,未要求腿的动作,这部分开始要求了编者注) 面对墙壁(为了较好掌握出拳时的身体转动角度编者注),距墙约一米,两脚平行站立,即两脚脚尖都向前方,两脚距离等于肩宽或略大于肩宽,目视正前方站直。
你现在应当有一种习惯了,这一站自然是收下颏、努力的垂着肩。
然后两腿往下蹲,两腿膝的方向始终要与脚尖的方向保持一致,但不要蹲得太低,不要叫腿太吃力。
最好大腿与小腿间形成约120度至135度范围的夹角,关键是下蹲时身体一定要垂直下降。
我一直在强调垂直,自然要下蹲得很舒服,这样即不会溜臀也不会撅臀。
出右拳:两拳如前边所述自然放于脐旁,先收左胯,放右胯,使身体转成45度角,同时协调地将右拳向正前方打出,做得要慢,要协调,和练太极拳时一样,不要用力,但做得一定要到位。
(此时收、放胯形成的转身和出拳是同时进行的,当身体转到45度角时,正好把拳打到位。
编者注)
出左拳:两拳如前边所述自然放于脐旁,先收右胯,放左胯,使身体转成45度角,同时协调地将左拳向正前方打出,做得要慢,要协调,和练太极拳时一样,不要用力,但做得一定要到位。
(此时收、放胯形成的转身和出拳是同时进行的,当身体转到45度角时,正好把拳打到位。
编者注)
所谓到位就是把以前所有做过的试验方法都用上,如“含胸拔背”“垂肩坠肘”……等。
是不是真的做到位了呢?怎么检验呢?你打完右拳,手都是非常认真的保持着所讲的那些规矩,如含胸拔背是真的挺直身体,尽量向外松肩,但全身绝没有绷着劲的感觉。
应当觉着很放松,有使不上劲的感觉。
但是肩、腋窝、手臂都应有练内家拳所特有的、和做针炙一样的酸痛麻胀的感觉。
这时你闭上眼,在没有思想准备的
情况下,如果有人突然推你打出去的右拳,你的臂不会弯曲,肩与身体不会散乱变形,你好像变与了一个雕塑成的人,是一个整体——推你右拳的力,马上传到你的脚跟。
如果能产生这种试验效果,则可以认为你做得基本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