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曹冲称象(1)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12
欢迎下载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曹冲称象》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曹冲称象》课文原文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改写。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曹冲称象》教案精选文档感谢下载使用双击可编辑删除11。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原文及教案【原文】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
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根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改写。
【教案】教学要求: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重难点,关键:1、识字、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
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教学设计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曹冲的话。
2.指导学生写好“秤、称、然”等字。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曹冲称象。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曹”字很有趣,不是横就是竖,横竖要匀称;“冲”,左边两点水;“象”字笔画特别多,要写紧凑。
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吗?(如有,就让学生介绍。
如没有学生读过,则在质疑的基础上再引入。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古代很有名的一本书《三国志》(出示图片)。
故事可有趣啦,大家想读吗?二、识读结合,指导读通1.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翻到28页,朗读课文,完成三个小任务:(1)标小节号;(2)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3)画生字新词。
(教师巡视指导)2.落实读准生字字音。
这一课里有好多生字生词。
瞧,象宝宝把它们带来了!谁会读?(出示生词)曹操曹冲官员们议论四根柱子去做重量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画一条线指名一人读一行读。
正音。
再练。
指名读所有词语。
齐读。
“重量”两个字像双胞胎,你是怎么分清它们的呢?3.把生词放回课文,小朋友再把课文读一遍,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4.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下面,我们来一节一节读故事。
(1)故事开头谁来读?指名读第一节。
(2)指名读第二节。
(3)读通第三节。
①指名读这一节。
②读准多音字:(PPT出示)“得(děi)造一杆大秤”“提得(de)起”。
齐读。
指导读好官员的话。
点拨:读准停顿和语气(PPT出示)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练读。
这一节是曹操和官员们的对话。
指名四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③学习生字:秤杆称瞧,这就是课文中提到的秤。
出示:一杆秤“秤”字左边的“禾”指粮食,右边的“平”表示公正。
“秤”能公平、准确地计量粮食的重量。
4曹冲称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曹冲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 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育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2. 巩固“认-想-写-用” 的识字方法。
3. 学习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培育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法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杆秤、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老师在干什么(称东西)这是一杆(秤) 你能用它来称东西吗谁想来试一试2. 导入课题——《称象》。
3. . 教写“称” 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 自由朗读课文2. 认读生词3 齐读课文(三) 品读课文,尝试复述1 . 学习第1 、2 自然段(1 ) 师:你知道大象有多大吗你能不能把描写大象大的句子用“------” 画出来。
(2) 指导朗读。
(3) 师:这头象真的是又高又大。
(板书)(4) 师:这么大的象曹操宠爱吗你怎么知道他宠爱的从哪儿看出来的(第一自然段)(5) 引入难题——如何称象2. 学习第3 自然段师:现在请同桌相互读一读(第3 自然段) ,看看官员们想出了什么方法。
(1 ) 第一个方法行吗为什么不行呀(2)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其次个方法可以吗为什么呀所以曹操怎么样(3) 师:又有人说,把大象宰掉,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你说没方法一起称,咱们就一块一块称。
可是曹操却反对了,他可能会说什么(4) 师:两个方法都被否定了,要想称象真是——太难了!(板书)3. 学习第4 自然段(1 )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做到正确、流利。
(2) 同桌相互检查,看看对方读得是否既正确又流利。
(3) 指名读,齐读(4) 再读课文,找寻步骤(5) 质疑(6) 步骤解答(7) 图片解析,帮助理解(8) 利用关联词,练习复述4. 总结学习师:曹冲的方法真的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来读读最终一个自然段,看看结果如何。
章节测试题1.【答题】用下列划线词语造句。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天气预报真准,今天果然下起了大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造句能力。
【解答】首先需要对词语的含义有所了解,然后再进行造句,造的句子语句要通顺,逻辑要合理。
2.【答题】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____________,腿像____________。
A. 一座山四根电线杆B. 一扇门四杆大称C. 一堵墙四根柱子【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解答】细读文章即可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答案。
3.【答题】读句子,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官员们______看______议论:“这么大的的象,到底有多重呢?”A.宁可……也不……B.虽然……但是……C.一边……一边……D.因为……所以……【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做此类的题目,首选要弄明白两个句子的关系,理解句意,才能进一步做题。
这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因此选“一边……一边……”最为恰当,故选C。
4.【答题】学完《曹冲称象》,你认为曹冲是一个怎样的人?()A. 曹冲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B. 曹冲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C. 曹冲是一个聪明、勇敢,有才智的人。
【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理解能力。
【解答】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一定要对文章进行深刻记忆,详细了解。
5.【答题】读句子,选择恰当的修辞手法。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A. 夸张B. 拟人C. 排比D. 比喻【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
【解答】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答本类试题首先要弄清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探索《曹冲称象》的故事。
具体内容涉及教材的第14页至第17页,着重讲述曹冲如何运用智慧解决了称量大象体重的问题,通过这一历史故事,让学生们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如“曹”、“冲”、“象”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已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文PPT、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大象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大象有多重吗?古代人是怎么称量大象的重量的呢?”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原理。
4. 生字词学习:通过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词,并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游戏,巩固记忆。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问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已知信息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曹冲称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称量物品的重量等。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曹冲称象》2. 生字词:曹、冲、象、智慧、重量、方法3. 主要内容: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曹冲称象的故事,设计一道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题目。
题目:如果你有一堆苹果,想知道这些苹果的总重量,但身边没有秤,你会怎么办?答案:可以找一个已知重量的物品,如书包,将苹果分成几份,分别与书包比较,然后计算总重量。
2. 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并学会了运用已知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