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味觉词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对外汉语的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研究摘要词汇习得被认为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方面,味觉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小类,但却因其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在对学习者掌握味觉形容词义项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学习者习得的相关因素,并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
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味觉形容词义项的本体研究,分别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酸、甜、苦、辣”四个词进行分析,以更加明确各义项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习得味觉形容词的义项。
第二章是针对汉语学习者对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情况的调查。
共分为调查问卷和语料库两部分,分别对学习者已经掌握的义项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问卷部分探讨了与习得效果的相关因素,最后对两种调查方式进行了对比。
第三章是针对调查结果探讨了影响多义词义项习得的因素。
分别就语义透明度、语境、文化三个因素分析了对义项习得的影响。
第四章是根据对问卷与语料中学习者习得情况的分析,从教师的角度,为词汇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包括增加语义线索、增加词语复现以及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关键词: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A STUDY ON THE ACQUISITION OFTHE GUSTATION ADJECTIVE’SENSEBASED ON TEACHING CHINESE ASFOREIFN LANFUAFEABSTRACTV 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taste adjective is a small class in the vocabulary system,but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because of its widespread use in life.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relevant factors that affect learners'acquisi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earners'tastes of adjectives,and propos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existing phenomena in the survey.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ontological study of the meanings of taste adjectives.It analyzes the four words“sour,sweet,bitter and spic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to further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ings and help students.To taste the meaning of the adjective.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Chinese learners'investigation on the acquisition of taste adjectives.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questionnaire and corpus.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meanings that the learners have mastered is carried out.The questionnaire part discusses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learned effects.Finally,the two survey methods are compared.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quisition of polysemy meaning items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The effects of semantic acquisition,semantics,context and culture are analyzed.The fourth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earners'acquisition in questionnaires and corpus.From the teacher's point of view,it proposes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including increasing semantic cues,increasing word recurrence and improving the interest of teaching.KEY WORDS:taste adjective;meanings;acquisition目录绪论 (1)第一节研究现状 (1)一、词汇习得的现状分析 (1)二、味觉形容的研究现状 (3)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3)一、研究目的 (3)二、研究意义 (4)第三节研究方法 (4)第一章味觉形容词分析 (5)第一节“酸”的分析 (5)一、共时分析 (5)二、历时分析 (6)第二节“甜”的分析 (10)一、共时分析 (10)二、历时分析 (10)第三节“苦”的分析 (12)一、共时分析 (12)二、历时分析 (12)第四节“辣”的分析 (15)一、共时分析 (15)二、历时分析 (15)第二章对汉语学习者习得味觉形容词情况的调查 (19)第一节基于问卷的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调查 (19)一、问卷设计 (19)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20)第二节基于语料库的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调查 (27)一、味觉形容词的义项在语料库中的搭配情况 (27)二、语料库和问卷中的使用情况 (28)第三章影响味觉形容词习得效果的因素探讨 (34)第一节语义透明度对词语义项习得效果的影响 (34)一、语义透明度对“酸”的义项习得影响 (34)二、语义透明度对“甜”的义项习得影响 (34)三、语义透明度对“苦”的义项习得影响 (35)四、语义透明度对“辣”的义项习得影响 (35)第二节语境对多义词义项习得的影响 (36)一、“语境”的界定 (36)二、语境对味觉形容词的影响 (36)第三节文化对味觉形容词义项习得的影响 (37)一、“文化”的界定 (37)二、文化对味觉词义项习得的影响 (38)第四章味觉形容词分析对教学的启示 (39)第一节增加语义线索 (39)一、“酸”的语义线索讲解 (39)二、“甜”的语义线索讲解 (39)三、“苦”的语义线索讲解 (39)四、“辣”的语义线索讲解 (40)第二节增加词语的复现 (40)一、根据教材增加词语复现 (40)二、根据学生情况增加词语复现 (41)第三节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41)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41)二、教学环境的布置 (42)三、课堂形式多样化 (42)四、培养学生的兴趣 (42)结语 (44)附录 (45)参考文献 (52)后记 (57)绪论在我国,有关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不多,且较零散,大多偏重对现象的描绘,而缺乏对原因的阐述;大部分汉语学习者及对外汉语教师在内,都把学习或教学重心放在了扩大词汇的广度上,而忽视了其深度上的重要性;味觉形容词除核心义项外的其它义项在生活中也具有较大的使用频率,且如果学习者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义项,会使得交际产生困难,但HSK词汇等级大纲中对味觉形容词学习的要求也仅停留在其基本义,少涉及除核心义以外的其它义项。
汉泰味觉词引申义对比黄丽英(泰国)摘要:人类一般感觉到“酸、甜、苦、辣、咸”等的味觉基本上一致的,但每个人感到的味觉又不完全相同。
这种差异在不同民族间体现得比较明显。
尤其是从味觉词中引申出来的意思上更加明显反映民族特色。
从味觉次的引申的用法方面看,中泰两语有同有异。
本文通过汉泰基本未绝次的构词机能以及引申用法的对比而分析汉泰的异同。
在结果里总结了对比得出的异同点,本人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不断改进完善。
关键词:汉、泰、味觉词、引申义语言是表述一个民族思想、感情或文化的重要载体。
“味觉”是人们生活中最为熟知的感受,而“味觉词”作为语言中的一个特殊类聚,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人们对味感知的经验,其本身包含着民族对世界的认知与反应。
通过味觉词汇的研究, 我们可以了解这个民族对味蕾感知反应所回馈出来的最基本的信息, 从这些信息里发掘出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
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母语非常熟悉,但是当遇到一些与自己母语不同或者相似的情况时就很难掌握。
所以, 通过对泰语和汉语的对比研究不仅对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有所帮助, 而且对以泰语为母语的泰国人在语言学习上也有所帮助。
味觉词在汉泰两种语言里也形成这样的词汇系统。
基于舌头的“味蕾”把基本味觉词定义为“酸、甜、苦、辣、咸”五种。
[1](P·56-57)人类一般感觉到的“酸、甜、苦、辣、咸”等的味觉是基本上一致的,但每个人感到的味觉又不完全相同。
这种差异在不同的民族间体现得比较明显。
尤其是从味觉词中引申出来的意思上更加明显地反映了民族特色。
由于汉泰两国历史、文化上的来源关系,使得汉语和泰语维护俄次的引申,既有相同之外,也有各自的特点。
比如,在汉语里说“那人很酸”。
讲“酸”的本义加以引申,已表示人的言谈举止腐、做作。
但在泰语里若说“คนนันแต่งตัวเปรียว”,就让人认为那人是辣妹。
虽然是使用相同“酸”的词汇来引申,但引申义却相反。
汉泰味觉词语对比分析——以“酸”发表时间:2016-06-17T10:04:45.94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月作者:高梓烁叶杨[导读] 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汉泰两国的不同语言中味觉类词语的词汇系统也不同,本文将会主要选用具代表性的“酸”一词为例来分析汉泰“味觉”类词语的引申义、构词特点、语用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产生异同的原因。
高梓烁叶杨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 650500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味觉词的含义扩大为除味觉外其他味觉意义的引申。
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汉泰两国的不同语言中味觉类词语的词汇系统也不同,本文将会主要选用具代表性的“酸”一词为例来分析汉泰“味觉”类词语的引申义、构词特点、语用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产生异同的原因。
关键词:汉泰、“酸”、对比一、中泰“味觉”类词语研究现状味觉是人们最熟悉的感觉,研究味觉词语的引申义,能更好的了解人们的思维方式。
从收集到的研究资料看,对于汉泰味觉类词语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现今,单独对汉语和泰语味觉词的研究很少,主要偏向对汉泰的饮食文化,饮食成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且较深入,所以需完善汉泰味觉类词语的对比。
二、汉泰“酸”的构词特点比较(一)汉语“酸”的词语的构词特点因为在汉语中“酸”有许多不同的意思。
所以“酸”构词能力很强,而且拥有较自由的构词方式。
由于汉语拥有相类似结构关系的语言结构。
按音节来划分为以下三类:1、“酸”在双音节词中的构词方式。
包括复合式合成词、联合式合成词,如:酸菜、酸痛、酸楚等;2、“酸”在三音节词中的构词方式。
包括复合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如:酸梅汤、氨基酸、酸溜溜等;3、“酸”在四音节词中的构词方式。
包括分别一“算”为前语素、第二语素、第三语素、第四语素,如:酸甜苦辣、尖酸刻薄、寒心酸笔、狗恶酒酸等。
(二)泰语中“???????”的词语的构词特点1.以???????前语素的构词??????????表示最发酸,想吃、、、;??????????? (1)表示酸酸的味道;(2)表示形容女人作风超前前卫。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从汉英味觉词的隐喻现象对比研究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以汉语的“甜”和英语的“sweet”为例史雪芬云南师范大学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词汇构成的,而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词汇,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中词汇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意义。
而某些词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生隐喻转义。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在进行交际时,常常会出现词义转移时的误译和误用。
本文以味觉词中的“甜”和“s weet”为例,分析它们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意义,以避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误译、误用现象。
关键词:味觉词;隐喻;转义;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蕴涵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意识、风俗习惯等,是人类发展的结晶。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差异。
众所周知,词语除了具有基本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义等等,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有些词会发生隐喻转义。
味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在描述基本的味觉时,各民族之间的味觉词汇几乎是可以直接互译的,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传统习俗等的不同,当这些词汇发生隐喻转义时,常常会出现词义转移时的相异或空缺现象,从而导致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因此,对汉英味觉词汇进行隐喻研究,可以帮助人们顺利地进行交际。
认知心理学认为,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的投射。
它是一种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去说明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模式,它体现在人们的任何活动之中,包括语言、行动和思想。
味觉词汇的隐喻则是指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向其他感官范畴认知域的投射,即以味觉感受去类比其他感官感受。
比如“腿可真酸啊!”中的酸就是从味觉范畴投射到了触觉范畴。
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从而使不同民族对同一种感觉产生出独特的不同的联想,这就导致了词义的转移。
例如,汉语中的“甜”和英语中的“sw eet”最基本的意义都是指甜味,其意义是一致的。
英汉味觉词甜的认知隐喻对比浅析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想和行动之中,不同民族的隐喻概念体系又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
英汉语言里都具有较为系统的味觉词汇。
其中“甜”作为基本味觉词汇之一,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味觉词;隐喻;一致性;差异性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11-01一、引言隐喻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思维方式。
它的基本功能是从某一认知域引向另一认知域的投射。
具体到味觉的隐喻化,就是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向其他认知领域的投射。
本文拟比较和分析英汉基本味觉词“甜”和“sweet”在英汉语中的隐喻投射,揭示不同文化中味觉词“甜”的认知隐喻投射的共性与差异性。
二、味觉词“甜”和“sweet”隐喻的一致性研究1、向视觉域的隐喻投射(1)“你干吗老站在那里啊?”方丹甜甜地笑着问他,又歪着头用调皮的目光盯着他。
(2)she was not beautiful,but she had big,brown eyes,and a sweet smile.从语例(1),(2)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中视觉对象“笑”都具有了味觉“甜”的特征,被追加了不可能有的视觉特征。
2、向听觉域的隐喻投射(3)她那略带东北上音的普通话甜丝丝的。
(4)the soprano’s voice sounded clear and sweet.从(3)和(4)语例中可以看出,汉语“甜”以及英语“sweet”在向听觉域的隐喻投射时,均可表达“声音的美好圆润,润泽”之意。
3、向嗅觉域的隐喻投射(5)学屋门前的槐树上挂满了一嘟嘟雪白的槐花,和风携着花香从高处扑下来,甜甜的有些醉人。
(6)she’d baked some bread that make the air smell sweet.从(5)和(6)语例可以看出,汉语“甜”及英语“sweet”在向嗅觉域的隐喻投射时,均有表示“甘美芳香的气味”,“给人带来舒适感觉的气息”之意的转义用法。
对外汉语中味觉词对比研究作者:周晓楠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6期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外味觉词系统的对比研究,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并梳理,展示汉外味觉词对比研究的角度和思路,并指出研究上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味觉词;汉外对比;隐喻;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起初,人类的饮食只是为了生存,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食物的味道,而且对味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味觉作为人们对世界最直观的反应和感受,人们往往喜欢从味觉这个最熟悉的感知领域出发去认识其他领域的事物,用味觉词指称其他领域的现象和事物。
因此,在人类词汇系统中产生大量的与味觉有关的词语,后来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人们将附着在食物上面的味道抽象化并加以引申,又出现了一些与味觉无直接关联的词语,这些词语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味觉词汇系统。
然而由于环境、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差异,各民族的味觉词汇系统有所异同。
正因如此,近年来更多学者纷纷将目光投向味觉词研究,尤其是汉外味觉词的对比研究,从多角度对比汉外味觉词汇系统,研究成果颇丰。
研究成果中,多以汉语中基本五味“酸、甜、苦、辣、咸”中具有较多引申意义的“酸、甜、苦、辣”为研究对象,与英语中对应的“sour、sweet、bitter、spicy”进行对比。
一、汉外味觉词对比的隐喻研究起初人们只是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自从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的著作The metaphors we live by之后,人们对隐喻这种语言现象的认识不断加深,发现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
语言中的隐喻最常见的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表达陌生的、抽象的事物。
也就是说,隐喻的认知域包含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这两个域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隐喻的功能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从而建立起概念系统。
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人类总是运用身体的各感觉器官的感觉来获取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经验。
对于味觉词而言,就是人们通过味觉来感知客观世界的结果。
不同民族所感到的味觉基本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所处环境和体验不同,各民族对于相同的味觉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导致不同民族对于味觉词的认知隐喻方面存在共性和个性。
许多学者从隐喻的角度来揭示汉外味觉词隐喻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主要是对汉语味觉词和英语味觉词进行隐喻比較,如王银平(2010)、王春平,李天贤(2010)、李云霞(2011)、尚芳(2006)等。
他们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认为汉英味觉词的隐喻运用有着较大的相同性,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原因是人类具有相同的感知器官,处于相同的物质环境,有着相同的认知模式,存在着相同的隐喻投射:由同一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因而形成了相同的概念结构,在味觉词的隐喻运用上有着相似性,但是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对于味觉词的隐喻也有所差异。
比如王春平、李天贤(2010)指出,“辣”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差异与医药和饮食文化有关。
医药上,中国人发现了辣椒的药用价值,如王士雄“辣茄即辣椒,辛苦热。
温中燥热,御风寒,杀腥消食”,而西药中多用化学成分。
饮食上,中国人有着悠久的食辣历史,中国厨师对于辣椒也有着普遍好感,经常用于烹饪菜肴,而在西方饮食中食辣较少。
这两方面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对“辣”颇有好感,而西方人对“辣”并不是特别亲切,所以在英语中“辣”的隐喻多为消极否定。
尚芳(2006)在研究对比“甜”和“苦”隐喻时发现,这两种味觉词隐喻发展的不同是源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是整体性思维,而西方人是分析性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有推崇和重视“苦”的文化特征倾向,这与中国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的影响有关。
二、汉外味觉词对比的语义和文化学研究有的学者则从语义和文化学的角度将汉语味觉词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比如,江宏(2007)和王明(2009)比较了汉语和英语味觉词的引申义和文化背景;张韶岩(1999)和黄宝珍(2006)对比了汉语和日语基本味觉词的引申义;田皓(2006)则是将汉语、日语、英语三者进行语义转移分析,他们的研究表明: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最丰富,构词能力也最强,使用频度也最高;汉语和日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所表示的消极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汉语“甜”所表示的积极意义较多,日语“甘”则多用其表达消极意义;汉语和日语较侧重于抽象使用“苦”,常将“甜”和“苦”对举于一个词组中,通过对举突出推崇“苦”的倾向,而英语侧重于具体使用bitter,且不多见“甜”和“苦”对举使用的情况,同时,几位学者还认为,味觉词作为一组语言符号,在这三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用途和文化蕴含,汉日英语味觉词的异同都与这三国的文化差异有一定关系,准确地把握味觉词特定、微妙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语言与不同民族思维及文化的关联的各自的特点,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
三、汉外味觉词对比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汉外味觉词语“酸、甜、苦、辣、咸”五味为例,对比汉外味觉词的构词方式、语义特征以及隐喻认知特征等方面的内容,找出汉外味觉词范畴出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时,通过语料库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找出留学生使用汉语味觉词产生偏误的原因,提出汉语味觉词语在实际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如陈粟(2013)、王靓(2013),他们都是对汉英味觉词进行界定,对汉英味觉词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解释了留学生使用汉语味觉词出现偏误的原因,提出了教学意见。
在偏误原因方面,陈粟(2013)通过运用“HSK动态作文语库”,对留学生使用“酸、甜、苦、辣、”及其派生词的频次以及使用错误情况的频次进行了统计,从而得出留学生在味觉词的书写和使用时的错误频率不同,如“辣”字,虽然错误率最高,但是其错误主要在书写方面,容易出现错字和别字。
而“苦”的错误,主要是使用错误。
通过对偏误的分析,从而认识到“酸、甜、苦、辣”在使用中出现的错误类型是不同的,针对其不同类型,确定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意见方面,他们都认为教师在教授味觉词系统时,要以交际性和实用性为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汉语的“酸、甜、苦、辣”等词来表达他们的味觉感受、生理感受以及心理感受。
通过汉英味觉词系统的对比,从而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即注重味觉词的引申义和文化内涵的讲解。
在教学方法上,都强调运用实物展示、对比、文化意义阐释等方法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模拟实际情景,让学生学会用这些词语进行交际。
此外,一些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英味觉词进行了对比研究。
如解海江(2004)对汉英的味觉语义场进行了编码度研究。
编码度的界定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表达式的长度和流畅省力,如一些语言用单个词语来指称特定的事物或状态,而另一种语言却用短语,那么用短语指称的语言编码能力是较低的。
二是语言描述事物的精细程度,如英语中区别blue(蓝色)和green(绿色)两种颜色,而有些语言描写这一颜色范围却只用一个词,那么英语则比这种语言在描绘颜色方面更加精细,编码度高。
在对汉英味觉语义场进行对比后,解海江发现汉英味觉语义场不完全对应,其主要表现为语义场的层级非对应关系,而且在语义场的划分上有交叉。
如汉语中的“咸、淡”有一个上义义位“咸淡”,而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义场。
此外,汉语和英语温觉语义场中虽然存在相互对应的义位,但存在大量的部分对应义位和文化个性义位,这与义位的形成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评价因素有关。
四、结语通过对汉外味觉词对比研究的分析和梳理,我们大体了解其研究现状,研究论著中,以汉外味觉词对比的隐喻研究居多,研究成果丰富,对不同语言的味觉词的隐喻引申对比,尤其是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较为深入。
此外从文化学角度对比汉外味觉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这有助于更好的探究差异产生的根源。
随着汉语推广力度的加大,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汉外味覺词对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汉外味觉词对比研究可以帮助对外汉语教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清楚的了解两种语言在此方面的不同,使得教学更有效果;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能给汉外味觉词对比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使研究更有针对性。
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笔者认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在对比味觉词的词义引申方面研究较多,而对味觉词语用方面以及构词方面的对比则很少有人涉及;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提出的一些课堂教学建议过于空泛,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展示具体的操作步骤,而且在分析偏误原因时,也只是简单的谈论,有生搬硬套理论的倾向。
总体来看,虽然成果较多,但还需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1]王春平,李天贤.英汉味觉词“辣”的认知隐喻对比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10(6).[2]王银平.英汉味觉词“苦”的认知隐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李云霞.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味觉词的对比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6).[4]尚芳.汉英“甜”和“苦”味觉隐喻对比[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江宏.汉英味觉词文化学浅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王明.现代汉语基本味觉词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张韶岩.日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之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8]黄宝珍.汉日语味觉词对比研究[J].陕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9]田皓.从认知和文化的角度比较日汉英语味觉词的语义转移[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陈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味觉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1]王靓.汉英味觉词语对比研究及相关教学策略[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2]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