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翻译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5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是文学翻译中的一种重要翻译理论,其重点在于传达原文作品的语言和
文化信息,并在目标文化中保持相似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逐字翻译。
功能对
等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作品的意义和目的,而不是单纯地转换文字。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作品的内涵和风格,从而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出相似的效果。
本文将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影响。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作品的意义和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翻
译者需要根据原文作品的情感、语言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然后在目标语
言中选择相应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相似的效果。
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对原文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文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对翻译质量和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运用功能
对等理论,翻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作品的意义和效果,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
相应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相似的效果。
这就能够保证翻译作品在语言和文化上与原文
作品保持一致,达到了翻译的最基本目的。
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还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
处理原文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难点,从而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所以,在文学
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作品
的内涵和风格,从而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出相似的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中外交语言的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之间的桥梁,其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在各种翻译活动中,汉英交替传译作为一种常见的翻译形式,其在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外交语言的口译,更需要遵循特定的策略与方法。
本文旨在以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探讨汉英交替传译中外交语言的口译策略。
二、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它强调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原则,即译文在接受语言文化中应产生与原文本在源语言文化中基本相同的反应。
这种反应基于接受者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而不应仅仅是表面形式的相似性。
在外交语言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更突显其重要价值。
三、汉英交替传译与外交语言的特点汉英交替传译在外交场合的进行中起着关键作用。
外交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正式、精确、隐含政治色彩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口译过程中既需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又需要确保翻译的得体性。
四、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口译策略1. 精准理解原语:在外交语言的口译过程中,准确理解是基础。
需要把握话语背后的政治、文化、历史等多方面背景信息,才能做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
2. 灵活运用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如增译、减译、改译等,使译文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3. 确保信息完整:在外交场合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既要考虑言语信息,也要考虑非言语信息。
4. 语境与文化的融合: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文化与语境的差异。
通过结合具体语境和目标语文化习惯,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五、案例分析以某次国际会议中的汉英交替传译为例,分析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外交语言的口译。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如何精准理解原语、灵活运用语言、确保信息完整以及融合语境与文化。
六、结论通过对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中外交语言的口译策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精准理解原语是基础;其次,灵活运用语言技巧是关键;再次,确保信息完整至关重要;最后,结合语境与文化进行翻译才能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2019年36期总第476期ENGLISH ON CAMPUS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翻译研究文/邱吟佳【摘要】法律翻译是实用文翻译领域里难度较大的一个分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在语言、语用和国家法律文化三个层面的差异,给译者制造了一条难以翻越的鸿沟。
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剖析汉英法律文本的特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评述,以期指导翻译实践,丰富和发展法律英译研究。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翻译【作者简介】邱吟佳(1991-),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规范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的基本法律。
它既涉及我国公民、法人和民事主体之间有关财产和人身关系的事宜,也帮助外国政府机关、组织及个人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法律,为在贸易往来等提供法律依据。
其译本质量关系到外国人对该法的准确理解和全面执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语言的表达规范,实现法律概念和效力的对等。
在有关法律文本翻译的众多理论中,功能对等理论被认为是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之一,在法律翻译实践中的运用颇为广泛。
一、法律文本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概述法律文本具有法律效力,是法律思想和法律信息的物质化载体。
法律文本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用词准确规范,真实贴切,囊括大量的法律术语和惯用语;每一部法律法规都拥有完整的体系,篇章结构讲究层次,表达简明扼要;表达方式多以叙述、说明和论证的为主。
总结来说具有准确、严密、朴实、庄严的特征。
法律翻译则是不同体系法律文本在各国语言间转换的活动。
我国的法律翻译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至今,囊括条约、法规、诉状、合同、行政表格等诸多内容的翻译以及法庭口译,要求译者通晓法律学界、语言学界和翻译界三个领域的知识。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法律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有着不同于文学翻译和其他非文学翻译的特点。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近年来,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FE)在中国的翻译理论及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认知、应用和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对自1980年以来,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引介和翻译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旨在深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应用,进而推进功能对等理论的深入发展。
1980年,随着功能对等理论教授及翻译研究家施特里克克莱因和英国政府文化关系委员会(Commonwealth Relations Office)翻译局负责人吉米洛普(Jimmy Robinson)把此理论介绍给中国,功能对等理论的学术思想和翻译实践确立在中国。
克莱因教授和洛普先生首次把功能对等理论推广到中国,开创了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翻译理论及研究新历史,引发了中国学者争相跟进和深入研究,极大推动了中国翻译理论及研究的发展。
首先,自1980年起,在国内外学者联手共同推动下,功能对等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引介和学习。
例如,198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杂志首次刊发克莱因的功能对等理论系列研究,在中国实现了全面的功能对等理论理论介绍和实践应用;1986年,东北外语大学学报首次刊登了克莱因功能对等理论文章,实现了功能对等理论在东北外语大学的实践落地;1987年,浙江大学翻译研究所成立,正式开展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实践研究项目,推动研究的完善和深化。
其次,在功能对等理论的引介和学习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翻译功能的视角来解读文本信息,许多优秀的理论论文和实践案例更是被广泛引用,如1993年《世界汉语教学》(World Chinese Teaching)杂志刊发了周群、孙安国“汉语译介教学模式”;1995年,郑拥军“中国汉英翻译功能模式”;1996年,刘建明“英汉同义译文中的句子联系”,以及著名的《人民的名义》和《琅琊榜》翻译案例等等。
第1篇一、引言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由美国翻译学者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
该理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传递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功能。
在本次实践报告中,我们将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功能对等。
二、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所传达的意义和效果,而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
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两个概念,其中“功能对等”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翻译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意义对等:翻译应传达原文的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
2. 效果对等:翻译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效果,包括情感、语气、风格等。
3. 文化对等:翻译应考虑文化差异,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
三、案例分析以下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一:文学作品翻译原文(英文):“The world is a book, and those who do not travel read only one page.”译文(中文):“世界是一本大书,不旅行的人只读了一页。
”分析:这句话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旅行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保留了原文的比喻,同时考虑了中英文的差异,使译文具有类似的效果。
案例二:广告翻译原文(英文):“Just do it.”译文(中文):“只管做。
”分析:这句广告语简洁有力,具有强烈的号召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保留了原文的简洁风格,同时考虑了中文的表达习惯,使译文具有类似的效果。
四、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深入理解原文:翻译前,应充分了解原文的背景、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效果。
2.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根据不同的翻译内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使译文达到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时事新闻英语翻译研究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与原文相同的交际功能。
在时事新闻报道中,传递信息是最基本的功能。
翻译时应当注重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当原文报道某一事件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翻译应当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情感色彩,并不失真地传达给读者。
时事新闻报道通常会涉及到一些国际政治、经济等话题,因此翻译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确保译文在不失真的基础上更贴合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习惯。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目的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习语特点。
在时事新闻报道翻译中,目的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习语特点与原文语言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翻译者需要结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合理选择词汇和句式,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通顺性。
当原文采用了一些引人入胜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时,翻译时可以适当修改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口语风格,增加译文的吸引力。
功能对等理论还提出了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交际效果的原则。
在时事新闻翻译中,交际效果的实现至关重要。
译文的表达不仅需要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还需要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
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生硬、生僻甚至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确保译文的通顺性和可读性。
还需要注意译文的语气和语调,尽可能使译文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增强交际效果,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时事新闻的内容和意义。
功能对等理论还注重了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
在时事新闻翻译中,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对于译文的表达和传达起着重要作用。
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合理选择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受众的接受和理解习惯。
还需要注意避免译文中出现与受众心理和文化背景不相符的内容,以免引起误解和不适。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时事新闻英语翻译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翻译者在翻译时事新闻时应当注重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合理选择词汇和句式,注重交际效果的实现,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以实现译文与原文相同的交际功能。
摘要:法律英语有其独特特征,表现为用词正式庄重,句式复杂冗长,篇章结构规范严谨。
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其文体特征,在分析其遣词造句和篇章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现法律英语汉译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法律英语一、引言刘宓庆认为,法律文书即狭义上的公文文体;贾文波将法律文书归类为经贸文体;而吕俊等人则认为法律文书属于专门用途文体。
尽管看法不一,但都强调了法律语言的特殊性,即:用词准确规范,句子长且复杂,语篇结构严谨。
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他强调在语言的诸多功能中信息功能最为重要,认为翻译应追求一种“共同语言”,使得译文读者能够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
因此法律文本的译者不仅要熟悉原语和目的语的法律术语和文体特点,还要对这两种语言的词汇、句法以及语篇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
二、法律英语的功能对等汉译(一)语言特征下的功能对等汉译1.法律词汇法律英语用词正式庄重。
它有许多专业词汇,使用古体词和外来词,一些普通词有其特殊的法律意义。
译者应遵循语言“规范化”,即使用官方认可的规范化语言,也应在两种语言中建立完全对等的语义关系,以找到等价术语。
译者还需注重语言的“一致性”,即一个术语在同一个语篇中只用一个表达。
2.法律词组法律文本经常使用近义词,近义词组rectify,amendormodify体现了法律语言“准确性”特征,译为校正、修改和修正。
法律英语也常使用大量的同义词来表达同一概念的现象。
这些同义词组只表达一个含义,如fairandequitable(合理的)。
译者应遵循“精炼性”,做到精练准确。
3.动词名词化动词名词化在法律英语中较普遍。
汉语是动词占优势的语言,所以英译汉时应将名词翻译为动词,以符合汉语表达方式。
如:TheobligationsunderArticles3and4donotapplytoproceduresprovidedinmultilateralagreementsconcludedundertheauspicesofWIPOrelatingtotheacquisitionormaintenance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划线部分应译为动词:获得和维护。
最新整理功能对等在法律文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在法律文书翻译中的应用一、引言英汉法律语言作为两种不同法律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要完整准确地传达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等信息,实现两种法系间的交流与互补,必然借助于法律翻译这一重要工具。
翻译者们以高校的法学教授、立法及执法部门的全职翻译人员及专注于法律翻译的语言学家们为主。
法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并没有形成统一可行的法律翻译原则,更不用说用普遍适用的法律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了。
本文结合典型实例从功能对等的理论视角展开与论述,以期对具体的法律文本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法律文本的翻译质量以实现法律文本的交际功能。
二、功能对等理论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在1960年代就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动态对等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一致。
所谓“功能对等”则是奈达在“动态对等”基础上的另外一种提法,其内涵实质上是一样的,“功能”主要是指交际的翻译功能。
这一理论强调从读者角度思考翻译文体,其精髓就是“对原文接受者理解原文的方式和译文接受者理解译文的方式进行对比”。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比起其它有着特定翻译标准的翻译理论,适用起来更为灵活,人们借助翻译这一工具可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实现交际目的,从而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这对提高翻译水平、科学有效的翻译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法律英语及特点法律英语是一种具有法律专业特征的英语,它具有以下特点:1.准确性。
法律英语要求高度准确,各种法律文件用词必须精确、谨慎,能经得起推敲以防止误解或歧义现象的出现。
2.严密性。
力求语言准确严密、无懈可击,法律英语在词语的选用上要注意充分显示法律语言的庄严性和权威性。
3.规范性。
英美国家因沿袭的是判例法,所以对各种文书、表格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4.晦涩难懂性。
[摘要]法律英语是具有法律专业特征的英语, 是用英语书面表达的法律文件。
法律英语不同于其它文体的英语, 其专业性强, 句子长而复杂, 语篇结构严谨, 用词准确、规范, 有大量外来语和古体英语。
因此说, 翻译法律文件是各种翻译中最严谨而又最困难的一种翻译。
本文探讨采用“功能对等”实现法律翻译的准确性和交际功能以及指导法律翻译实践。
[关键词]法律英语; 功能对等; 奈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往不断扩大和增加, 涉外活动日趋频繁,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文献被译成外文, 同时也有大量外国的法律文献被译成中文, 法律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法律英语是具有法律专业特征的英语, 是用英语书面表达的法律文件, 包括法律、法规、条约、协定、契约、合同、章程、条例、惯例等。
法律英语不同于其它文体的英语, 其专业性强, 句子长而复杂, 语篇结构严谨, 用词准确、规范, 有大量外来语和古体英语。
因此说, 翻译法律文件是各种翻译中最严谨而又最困难的一种翻译。
首先, 译者必须掌握英、汉法律专业的基础知识, 否则, 就不能理解原语的法律条文。
其次,译者必须了解法律英语的文体特点, 否则, 就不能忠实地再现源语信息及其风格。
认识翻译的重要性之余, 我们还要意识到法律翻译所强调的准确性和交际功能的必要性。
因此, 如何实现法律翻译的准确性和交际功能以及用于什么样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法律翻译实践就成为了当今法律翻译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探讨采用“功能对等”用来指导汉英法律翻译实践的可行性。
一、法律语言的特点1.频繁使用古体词为显示法律文件的严肃性, 法律英语中常使用一些陈旧的词语,虽然这些用词读来“言之无物”, 但酌情使用, 能给人一种正式的文书持重感。
现就列举一些古体词: hereinafter (在下文), herein (此中),hereby(据此), thereby(因此), whereupon(据此, 因此, 于是)。
“功能对等”下的汉英法律翻译文涛王慧娟(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二、功能对等对法律翻译的应用法律翻译的标准,同其它文字翻译一样,就是译文务求忠实通顺。
然而法律文件由于具有高度的严肃性和严密性,法律翻译必须不折不扣,准确无误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同时又要使译文通顺,且符合法律语言的文体风格。
西方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奈达基于语际信息交流,并且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纳入翻译标准之中,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指用接受语接受信息的接受者对信息的反应与源语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功能对等”的基本特点就是“读者同等反应”,是“将原文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与译文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加以比较”。
奈达还认为“灵活对等翻译的目标在于表达自然,丝毫不留痕迹,力求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相关的行为模式”。
要求译者使自己的译文最大限度的贴近原文,行文自然,在功能效果上而不是在字面的形式上与原文对等,简言之即“等效”。
采用功能对等的方法,不拘泥于文字信息的传达而重视功能的译法。
在以交流为目的的翻译中使用功能对等是必要的。
功能对等在法律翻译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义对等,语篇功能对等和文体对等。
语义对等是指在表意层次上,尽量使用正确的专业术语。
中国人民银行的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The fiscal year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begins on the first of January and ends on the thirty first of December of the Gregorian calendar.“会计年度”和“公历”是为了避免语言模糊而使用的,英译文采用了同样准确的the fiscal year和the Gregorian calendar表达法与之对应,确保了法律文件的严密性。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翻译研究作者:邱吟佳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9期【摘要】法律翻译是实用文翻译领域里难度较大的一个分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在语言、语用和国家法律文化三个层面的差异,给译者制造了一条难以翻越的鸿沟。
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剖析汉英法律文本的特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评述,以期指导翻译实践,丰富和发展法律英译研究。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翻译【作者简介】邱吟佳(1991-),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规范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的基本法律。
它既涉及我国公民、法人和民事主体之间有关财产和人身关系的事宜,也帮助外国政府机关、组织及个人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法律,为在贸易往来等提供法律依据。
其译本质量关系到外国人对该法的准确理解和全面执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语言的表达规范,实现法律概念和效力的对等。
在有关法律文本翻译的众多理论中,功能对等理论被认为是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之一,在法律翻译实践中的运用颇为广泛。
一、法律文本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概述法律文本具有法律效力,是法律思想和法律信息的物质化载体。
法律文本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用词准确规范,真实贴切,囊括大量的法律术语和惯用语;每一部法律法规都拥有完整的体系,篇章结构讲究层次,表达简明扼要;表达方式多以叙述、说明和论证的为主。
总结来说具有准确、严密、朴实、庄严的特征。
法律翻译则是不同体系法律文本在各国语言间转换的活动。
我国的法律翻译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至今,囊括条约、法规、诉状、合同、行政表格等诸多内容的翻译以及法庭口译,要求译者通晓法律学界、语言学界和翻译界三个领域的知识。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法律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有着不同于文学翻译和其他非文学翻译的特点。
Susan Sarcevic认为法律翻译并不是法律体系中的概念和制度在不同语言中进行更迭替换的简单过程,而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步进行的双重工作。
即法律翻译应具有法律效应。
因此,除了遵循如“信、达、雅”等翻译的通用原则,也应参考制定针对法律文本的特定翻译原则。
长期以来,法律翻译工作者受传统的“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所束缚,部分语言学家认为法律文本必须直译。
Weisflog认为法律翻译“几乎无法意译”,认为“追求尽可能形式对等是人们所期望的,即使不必要”。
然而,法律文本所表述的是一种对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若过度追求形式对等的直译,恐将有损法律文书原本的准确、规范性,无法做到真正的“忠实于原文”。
近年来,部分国内学者提出了针对法律翻译的独立原则,例如杜金榜提出的“准确性、公正性、合适性”原则,邱贵溪提出的“使用庄严词语,精练性,术语一致性”等原则。
近年来,译界的关注点从语码转换向文化转换迁移,法律翻译更被视作是跨文化活动。
译者翻译时被要求考虑社会文化的语境因素,即法律文化。
彭红兵、张新红站在语用学视角,提出了“原语文本功能决定法律翻译、法律翻译是法律机制中的交际行为、译文传达原文的法律意图”等法律翻译语用原则。
法律译界对于法律文本英译汉的研究较多,而对汉译英这个领域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与其他领域的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相比,国内的法律翻译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落后不少,且当前的探讨大都停留在表层的策略技巧上。
研究立法文本汉译英是当前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笔者在此选取《民法通则》的三个译本(亚LAB、澳CCH、美CLR)进行剖析,以期指导翻译实践,丰富和发展法律英译研究。
二、功能对等理论简述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所持有的翻译观点,在各国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秉承着翻译是再现交际效果而不仅仅是文本匹配这一理念,奈达提出翻译的本质是“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在译语中再现源语的信息”。
这便是“动态对等”理论的根基。
这种以译文读者为导向的翻译思路和以源语为导向,强调严格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对等”思路截然不同。
翻译的评判标准转向译文读者,译文之于译文读者的关系能否和原文之于源语读者间的关系相一致,才是检验翻译效果的关键。
在此观点指引下,译者应首先关注语义(信息的再现),其次才是风格。
基于语言的不同层次结构,奈达把这种“对等”进一步细述为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为了避免人们把“动态对等”的理念误解为自由翻译,以及应对部分学者对于过分强调内容对等而彻底抛弃形式所提出的质疑,奈达随后将“动态对等”的表述升级为“功能对等”。
他肯定了形式对等在某些文体翻译(如诗歌)中的必要性,认同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可以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
根据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反应的程度,他划分出最低层次的对等和最高层次的对等。
Sarcevic则最先在法律翻译领域为功能对等作出诠释,即:目标法律体系应具有与源法律体系相同功能的概念和惯例。
法律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保证法律效力的实现。
因此,译者必须保证法律译文读者能以和原文读者诠释法律原文相同的方式去诠释法律译文。
法律翻译被公认为是最受形式限制的翻译,语言层面的轻微变动会通过意义或效果的变化影响到内容。
但法律译者仍然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筛选和译语一致的词语、搭配和句法去实现法律意图。
三、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英译本的分析1.词汇对等。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是对等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
英语和汉语本身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
在实际翻译中,也存在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无对等词的情况。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在詞汇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次序的变化、词性的转换等。
除把握好法律语言本身的特点,还要照顾到英语文化,如此方可使英文读者掌握准确的法条信息,实现法律效果。
例1:第65条:……书面委托代理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译文:Article 65:……Where the entrustment of agency is in writing, the power of attorney shall clearly state the agent’s name…... (LAB)评析:基于法律体制、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英法律术语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对等。
个别译本把“授权委托书”译成“document; entrusting; power; of; agency”,尽管意思得当,诠释了授权委托书的概念,却平淡冗长,不能算是标准的法律术语。
还有译本受德译英的影响,译作“power; of; agency”,即代理权的意思,和“授权委托书”也不是一回事。
power of attorney在牛津词典中被诠释为“a formal instrument by which one person empowers another to act on his behalf,either generally or in specific circumstances”,和“授权委托书”的概念相当。
故这个版本的译法和源语术语最为贴切,也体现出法律文化层面的转换。
2.句法对等。
奈达指出译者应尊重原文特点,在有必要时进行任何形式的结构调整,以期准确表达原文[2]。
法律英译时尤其应注意到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的区别在法律文本中的体现。
如,汉语法律文本多使用祈使句、无主句和主动语态;句子表达简洁、精练,多有省略。
而英语法律文本多陈述句和被动语态,以表达内容的客观性;结构上长句使用频率高,句内限定性和修饰性成分多。
在英译时,应适当地调整语句顺序,重置结构,从而使译文通顺易懂、流畅自如、符合英文规范。
例2:第14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译文:Article 14: The guardian of a person without or with limited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 shall be his agent ad item. (LAB)评析:本例翻译亮点在于短句的整合和重复信息的删减。
如若把“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分别译作a person without the capacity和a person with limited capacity则显得赘余。
对于大部分成分相同的平行结构,用一个person来整合,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更易于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without limited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意指“无限制民事行为”,并不绝对等同于原文的“无民事行为”。
此处改译为person of limited or no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效果更佳。
3.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篇章是高于句子层次的语言单位。
篇章对等的意义在于除关注语言本身形式之外,还要让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更好地体现其意义和功能。
法律文本的翻译对上下文语境的把握尤为关键。
法律法规的完整体系不是靠法律条目的简单叠加罗列。
其机构上周密严谨、层次分明的特征也应在翻译中体现出来。
因此要运用连贯性原则,使译文同时做到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
文体对等作为四个层次中的最高层次,要求展现不同领域文本自身独特的语言特色。
英汉法律文体均为庄严文体。
其实用性不同于以审美愉悦为目的的文艺作品,应展现出风格严肃性、措辞严谨性和表述简练的特征。
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来看,法律语言的诗性特征和结构之美同样可以通过译者高超的翻译技巧再现出来,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民族心理和接受心态,从而具有审美效应。
例3:第11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第12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译文:Article 11: A citizen attains majority at the age of eighteen. He possesses full capacity for civil acts……(CCH)Article 12: A minor of ten or more years of age is a person of limited capacity for civil acts and may engage in civil activities commensurate with his age and intellect…… (CCH)评析:“成年人”可译作adult或major。
第11条中对成年概念的表述为attains majority,故第12条中对未成年人的翻译选择了和之照应的minor,以此做到了上下文前后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