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二、三节凝胶过滤与高效液相色谱
- 格式:ppt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105
论述高效液相色谱中常用的分离模式及工作原理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物质分离、纯化和定量分析的分析技术。
其高效性能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分离模式和工作原理。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常用的分离模式包括反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亲和色谱等。
本文将逐步解释这些分离模式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来介绍反相色谱(RPLC)。
反相色谱是HPLC中最常见的分离模式。
在反相色谱中,固定相是由疏水性的支持物表面进行修饰而得到的。
样品溶液在流动相的推动下,通过与固定相之间的亲疏水相互作用来分离。
疏水性物质在反相色谱中相对亲疏水性中亲水性物质在反相色谱中相对疏水性物质分离的速度更快。
因此,反相色谱可以广泛应用于酚类化合物、脂肪酸、药物和多肽等的分离。
接下来是离子交换色谱(IEC)。
离子交换色谱是基于固定相上的阴、阳离子交换基团与样品中的离子进行离子交换作用来分离的。
在离子交换色谱中,固定相通常是一种离子交换树脂,它具有具体的功能基团,如硫酸基团、胺基团等。
在离子交换色谱中,样品溶液与离子交换树脂之间发生的离子交换反应决定着样品的分离效果。
离子交换色谱广泛应用于离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的分离。
第三种常见的分离模式是凝胶过滤色谱(GFC)。
凝胶过滤色谱是基于样品中分子的分子大小来实现分离的。
在凝胶过滤色谱中,固定相是由合适的多孔性材料构成。
较大的分子无法穿过固定相的孔隙,因而会在流动相的推动下被留下,而较小的分子则可以穿过固定相的孔隙并进行解析。
凝胶过滤色谱常用于蛋白质、多肽、寡核苷酸和碳水化合物等的分离。
最后是亲和色谱(AFC)。
亲和色谱是基于样品分离物与固定相之间特定的亲和反应进行分离的。
在亲和色谱中,固定相常常是由一种具有亲和性和特异性的配体进行修饰得到的。
这种配体可以选择性地与目标分析物结合,而其他的干扰物则被保留下来。
高效液相色谱测蛋白纯度的原理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一种在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
它基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常数不同,实现物质的分离。
在蛋白质纯化及纯度检测方面,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阐述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蛋白质纯度的原理。
一、高效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在高压下将液体样品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的技术。
色谱柱内填充有固定相,而流动相则是携带样品通过色谱柱的溶剂。
当样品溶液通过色谱柱时,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分配平衡。
由于不同组分与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它们在色谱柱中的迁移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二、蛋白质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行为特性蛋白质是一类具有复杂结构和性质的生物大分子。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蛋白质的分离主要依赖于它们与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疏水作用、离子交换、亲和作用等。
蛋白质的表面带有多种功能基团,如氨基、羧基、羟基等,这些基团可以与固定相表面的官能团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蛋白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行为。
三、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蛋白质纯度的方法1. 凝胶过滤色谱法凝胶过滤色谱法(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GFC)是一种基于分子筛效应的分离技术。
它利用多孔凝胶作为固定相,根据蛋白质分子量的不同进行分离。
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在凝胶颗粒间的空隙中通过,而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则进入凝胶颗粒内部,从而实现分离。
通过凝胶过滤色谱法,可以对蛋白质样品进行初步的纯度检测。
2. 反向色谱法反向色谱法(Reversed-Phase Chromatography,RPC)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纯度检测方法。
它采用非极性固定相和极性流动相,利用蛋白质分子中的疏水基团与固定相表面的非极性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