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疾病的实验诊断与产前诊断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657.00 KB
- 文档页数:39
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
而先天性疾病是指胎儿出生前就已存在病理现象。
虽然先天性疾病大多数是由遗传因素所致,但有一部分则是由于胚胎发育时受到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遗传性疾病分为三大类①染色体病:由于染色体数目或者结构异常所致。
②单基因遗传病:是指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或异常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③多基因遗传病:由于几种基因异常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1染色体核型诊断将新鲜羊水20~30ml离心得到羊水细胞,经RPMI培养液与25%小牛血清中培养8~10天后,经秋水仙素处理,使大部分细胞停止在分裂中期,以获得分裂象细胞,将细胞经低渗、固定、制片等过程处理后,进行Giemsa染色或用显带染色,然后进行核型分析。
核型分析主要用于检查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造成的遗传性疾病。
2羊水细胞性染色质检查羊水细胞性染色质检查以预测胎儿性别,来估计某些伴性遗传病的发生几率。
常规的方法是将羊水离心沉淀,取沉淀物经固定制片,干燥后待染。
Y染色质检查Y染色质检查多采用阿的平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100个细胞中的Y小体的阳性率。
Y染色质在荧光显微镜下,在细胞核的中心或近核膜处发出明亮的荧光小点,直径约0.25~0.35μm,比周围的荧光强而明显,有时在荧光小体周围有一较淡的着色区,与其余核质荧光分开。
结果判断:X染色质细胞≥6%者为女胎,≤5%者为男胎;Y染色质细胞≥5%诊断为男胎,<4%为女胎。
若羊水细胞中X、Y小体同时≥5%~6%,应考虑是否为性染色体数量异常,此种病例应进一步分析核型。
羊水细胞性染色质检查有助于诊断性连锁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G-6-PD缺乏症,肌营养不良,粘多糖沉积病Ⅱ型等。
如果父亲为X-连锁隐性基因携带者,母亲正常,则女性胎儿全部为携带者,而男性胎儿正常,若母亲为X-连锁基因携带者,父亲正常,则男胎一半正常,一半为患者,女胎一半正常,一半为基因携带者,可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附件1: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根据人群对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需求、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实行产前诊断技术的分级管理,设置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一、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置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是指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有能力开展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生化免疫和细胞遗传等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有条件的机构应逐步开展分子遗传诊断或与能提供分子遗传诊断的机构建立工作联系;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中,经专家评议,指定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的要求,审核、许可、监督、管理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规划、管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工作时应坚持: 1. 严格按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申请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审批;2. 所有提供产前检查和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在为孕妇进行早孕检查或产前检查时,应当进行有关孕产期保健和生育健康等知识的普及;遇到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孕妇时,应当提供咨询服务,并以书面形式如实告知孕妇或其家属,建议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并提供经许可进行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的有关信息;3.对一般孕妇进行产前筛查,要坚持知情选择;开展产前筛查的医疗保健机构要与经许可开展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建立起转诊联系,并将产前筛查的项目纳入产前诊断质量控制;卫生部和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经指定的国家级和经许可的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的名称、技术特长和其他相关信息;各省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定期公布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质量控制信息;二、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责1.接受下级产前诊断机构的转诊,负责产前诊断中疑难病例的诊断;2.培训和指导各省产前诊断技术骨干和师资;3.对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质量控制;4.进行产前诊断新技术及适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与应用工作;收集、汇总、分析全国产前诊断技术有关信息;5.追踪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6.承担卫生部交办的其他工作;三、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责1.提供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接受开展产前检查、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发现的拟进行产前诊断孕妇的转诊,对诊断有困难的病例转诊;2.统计和分析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有关信息,尤其是确诊阳性病例的有关数据,定期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确诊阳性病例进行跟踪观察,定期讨论疑难病例;3.承担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产前诊断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负责对开展产前筛查的医疗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工作;4.对本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开展产前筛查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质量控制;5.有条件的,与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合作,开展产前诊断新技术及适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与应用工作;6.承担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四、质量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全国的产前诊断技术的质量控制工作,具体地域工作范围由卫生部指定;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负责本省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服务的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具体地域工作范围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未纳入质量控制的医疗保健机构不得继续进行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技术质量控制包括:1.各类实验室技术质量保证;2. 机构间进行实验室的能力比对试验验证试验、现场抽样检查和实验室质量评定;3.诊断试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标准等制定和执行;4.产前诊断技术结果的质量监测和评定;5.公开发布产前诊断质量的有关信息;附件2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条件根据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以及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责,制定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置原则、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条件,作为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建设和审评的参考依据;一、设置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原则1.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为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产前诊断的各项技术具有全国领先地位和权威性,具备承担国家级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职责的条件; 2.卫生部根据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规定和全国产前诊断实际工作及技术发展的需要,组织专家评议,并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意见后,确定国家级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二、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条件(一)组织设置要求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需设立产前诊断诊疗组织,设主任1名,负责产前诊断的临床技术服务,下设办公室和资料室,分别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和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应设有遗传咨询、影像诊断超声、生化免疫和细胞遗传等部门,具有妇产科、儿科、病理科、临床遗传专业的技术力量;鼓励尚未具备分子遗传诊断能力的机构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合作,将分子遗传诊断技术应用到产前诊断技术服务中;二产前诊断业务范围要求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提供的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包括:1.进行预防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2.开展与产前诊断相关的遗传咨询;3.开展常见染色体病、神经管畸形、超声下可见的严重肢体畸形等的产前筛查和诊断;4.开展常见单基因遗传病包括遗传代谢病的诊断;5.接受开展产前检查、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发现的拟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的转诊,对诊断有困难的病例转诊;6.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对引产出的胎儿进行尸检及相关遗传学检查;7.建立健全技术档案管理和追踪观察制度,信息档案资料保存期50年;三规章制度要求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包括:人员职责、人员行为准则、诊疗常规、实验室操作规范、质量控制管理规定、标本采集与管理制度、专科档案建立与管理制度、疑难病例会诊制度、转诊制度及跟踪观察制度、统计汇总及上报制度以及患者知情同意制度等;四专业技术基本要求1.具有遗传咨询的能力;2.具有开展血清学标记免疫检测技术的能力;3.具有常规开展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能力;4.具有开展孕中期羊水胎儿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能力;5.具有对常见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做出风险率估计的能力;6.具有对常见的胎儿体表畸形及内脏畸形进行影像诊断的能力;7.具有开展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包括遗传代谢病诊断的能力;8.具有对产前筛查出的多数95%以上高风险胎儿做出正确诊断及处理的能力;9.具有相关健康教育的能力;五人员配备基本要求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配备至少2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从事遗传咨询的临床医师,2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妇产科医师,1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儿科医师,1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从事超声产前诊断的临床医师,2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细胞遗传实验技术人员和生化免疫实验技术人员;六设备配置基本要求设备配置基本要求附件3 :从事产前诊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从事产前诊断技术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产前诊断技术专业培训,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获得从事产前诊断技术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方可从事产前诊断技术服务;从事辅助性产前诊断技术的人员,需在取得产前诊断类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人员指导下开展工作;一、临床医师1.从事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临床医师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医学院校本科以上学历,且具有妇产科或其他相关临床学科5年以上临床经验,接受过临床遗传学专业技术培训;2 从事产前诊断技术服务10年以上,掌握临床遗传学专业知识和技能;2.从事产前诊断技术的临床医师具备的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指:1 遗传咨询的目的、原则、步骤和基本策略;2 常见染色体病及其他遗传病的临床表现、一般进程、预后、遗传方式、遗传风险及可采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3)常见的致畸因素、致畸原理以及预防措施;4)常见遗传病和先天畸形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5)胎儿标本采集如绒毛膜、羊膜腔或脐静脉穿刺技术及其术前术后医疗处置;二、超声产前诊断医师1.从事超声产前诊断的医师,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大专以上学历,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接受过超声产前诊断的系统培训;2 在本岗位从事妇产科超声检查工作5年以上,接受过超声产前诊断的系统培训;2.熟练掌握胎儿发育各阶段脏器的正常与异常超声图像及羊膜腔穿刺定位技术,能鉴别常见的严重体表畸形和内脏畸形;三、实验室技术人员1.产前诊断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实验室工作2年以上,接受过产前诊断相关实验室技术培训;2)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接受过产前诊断相关实验室技术培训;2.实验室技术人员具备的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1)标本采集与保管的基本知识;2)无菌消毒技术;3)标记免疫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4)风险率分析技术;5)外周血及羊水胎儿细胞培养、制片、显带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附件4 :遗传咨询技术规范本技术规范主要指与产前诊断有关的遗传咨询,是指取得了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从事产前诊断的临床医师,对咨询对象就所询问的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等情况的咨询;一、基本要求一遗传咨询机构的设置凡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可以开展遗传咨询;二遗传咨询人员的要求1.遗传咨询人员应为从事产前诊断的临床医师,必须符合从事产前诊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中有关要求;2.具备系统、扎实的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知识,能正确推荐辅助诊断手段,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能正确判断,并对各种遗传的风险与再现风险做出估计;三场所要求遗传咨询门诊至少具备诊室1间,独立候诊室1间,检查室1间;二、遗传咨询应遵循的原则1.遗传咨询人员应态度亲和,密切注意咨询对象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必要疏导;2.遗传咨询人员应尊重咨询对象的隐私权,对咨询对象提供的病史和家族史给予保密;3.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尽可能让咨询对象了解疾病可能的发生风险、建议采用的产前诊断技术的目的、必要性、风险等,是否采用某项诊断技术由受检者本人或其家属决定; 三、遗传咨询的对象1.夫妇双方或家系成员患有某些遗传病或先天畸形者;2.曾生育过遗传病患儿的夫妇;3. 不明原因智力低下或先天畸形儿的父母;4.不明原因的反复流产或有死胎死产等情况的夫妇;5. 婚后多年不育的夫妇;6.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7.长期接触不良环境因素的育龄青年男女;8.孕期接触不良环境因素以及患有某些慢性病的孕妇;9.常规检查或常见遗传病筛查发现异常者;10.其他需要咨询的情况;四、技术程序一遗传咨询技术要求1.采集信息:遗传咨询人员要全面了解咨询对象的情况,详细询问咨询对象的家族遗传病史、医疗史、生育史流产史、死胎史、早产史、婚姻史婚龄、配偶健康状况、环境因素和特殊化学物接触及特殊反应情况、年龄、居住地区、民族;收集先证者的家系发病情况,绘制出家系谱;2.遗传病诊断及遗传方式的确定:遗传咨询人员根据确切的家系分析及医学资料、各种检查化验结果,诊断咨询对象是哪种遗传病或与哪种遗传病有关,单基因遗传病还须确定是何种遗传方式;3.遗传病再现风险的估计:染色体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以其群体发病率为经验风险,而单基因遗传病根据遗传方式进行家系分析,进一步进行发病风险估计并预测其子代患病风险;4.提供产前诊断方法的有关信息:遗传咨询应根据子代可能的再现风险度,建议采取适当的产前诊断方法,充分考虑诊断方法对孕妇和胎儿的风险等;临床应用的主要采集标本方法有绒毛膜穿刺、羊膜腔穿刺、脐静脉穿刺等;产前诊断方法有超声诊断、生化免疫、细胞遗传诊断、分子遗传诊断等;5.提供建议:遗传咨询人员应向咨询对象提供结婚、生育或其他建议;(二)遗传咨询需注意的问题1.阐明各种产前诊断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局限性,所进行筛查或诊断的时限性、风险和可能结局;2.说明使用的遗传学原理,用科学的语言解释风险;3.解释疾病性质,提供病情、疾病发展趋势和预防的信息;4. 在咨询过程中尽可能提供客观、依据充分的信息,在遗传咨询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医生本人的导向性意见;附件5: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产前筛查技术规范产前筛查,是通过简便、经济和较少创伤的检测方法,从孕妇群体中发现某些怀疑有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胎儿的高危孕妇,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产前筛查必须符合下列原则:目标疾病的危害程度大;筛查后能落实明确的诊断服务;疾病的自然史清楚;筛查、诊断技术必须有效和可接受;为规范产前筛查技术的应用,根据目前医学技术发展,制定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产前筛查的技术规范;一、基本要求一机构设置开展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产前筛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设有妇产科诊疗科目,如果有产前诊断资质许可,应及时对产前筛查的高危孕妇进行相应的产前诊断;如果无产前诊断资质许可,应与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建立工作联系,保证筛查阳性病例在知情选择的前提下及时得到必要的产前诊断;二设备要求设备配置参照附件2有关生化免疫室的要求;二、管理一产前筛查的组织管理1. 产前筛查必须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按照知情选择、孕妇自愿的原则,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强制性手段要求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医务人员应事先详细告知孕妇或其家属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产前筛查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否筛查以及对于筛查后的阳性结果的处理由孕妇或其家属决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产前筛查纳入产前诊断的质量控制体系;孕中期的筛查,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可采取两项血清筛查指标、三项血清筛查指标或其他有效的筛查指标;从事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产前筛查的医疗保健机构所选用的筛查方法和筛查指标包括所用的试剂必须报指定的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统一管理;二定期报告开展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定期将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产前筛查结果,包括筛查阳性率、21三体综合征或胎儿其他染色体异常和神经管缺陷检出病例、假阴性病例汇报给指定的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三筛查效果的定期评估国家级和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指导、监督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产前筛查工作,并进行筛查质量控制,包括筛查所用试剂、筛查方法,对筛查效果定期进行评估,根据各地的筛查效果提出调整或改进的建议;三、技术程序与质量控制一筛查的技术程序和要求1.筛查结果必须以书面报告形式送交被筛查者,筛查报告应包括经筛查后孕妇所怀胎儿21三体综合征发生的概率或针对神经管缺陷的高危指标甲胎蛋白AFP的中位数倍数值AFP MoM,并有相应的临床建议;2.筛查报告必须经副高以上职称的具有从事产前诊断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复核后,才能签发;3.筛查结果的原始数据和血清标本必须保存至少一年,血清标本须保存于-70℃,以备复查;二筛查后高危人群的处理原则1.应将筛查结果及时通知高危孕妇,并由医疗保健机构的遗传咨询人员进行解释和给予相应的医学建议;2.对21三体综合征高危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对神经管畸形高危胎儿的超声诊断,应在经批准开展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具体技术规范参考附件7和附件6;3.对筛查出的高危病例,在未做出明确诊断前,不得随意为孕妇做终止妊娠的处理;4.对筛查对象进行跟踪观察,直至胎儿出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四、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流程图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流程图早孕建卡时咨询,初筛高危病例、宣传产前筛查的意义同意筛查不同意筛查告知目前筛查的先天性疾病书面告知孕妇妊娠结局中如发现筛查疾病,检出率、假阳性率及意义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孕妇知情选择并签字定期常规产前检查孕7~20周抽血风险率低高风险率或高危孕妇定期常规产前检查结果解释,建议产前超声筛查超声筛查异常超声筛查无异常进一步羊水穿刺的咨询同意不同意宣教羊水穿刺的局限性、风险率孕妇妊娠结局中如发现筛查疾病,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宣教孕妇签字并作好穿刺准备孕妇签字羊水检查异常羊水正常进行先天性疾病咨询定期常规产前检查定期常规产前检查孕妇进行知情选择孕妇夫妻双方同意不同意终止妊娠并签字终止妊娠并签字终止妊娠进行先天性疾病咨询附件6:超声产前诊断技术规范超声产前诊断是产前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对胎儿生长发育的评估、对高危胎儿在超声引导下的标本采集和对某些先天性缺陷的诊断;一、基本要求一超声产前诊断机构的设置超声产前诊断应在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国家级、各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开展;二超声产前诊断人员的要求从事超声产前诊断的人员必须符合从事产前诊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中有关要求;三设备要求1.超声室应配备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2.具有完整的图像记录系统和图文管理系统,供图像分析和资料管理;二、管理1.对胎儿有可疑发育异常者,必须进行全面的超声检查,并做必要的记录;2.严禁非医疗目的进行胎儿性别鉴定;3.未取得产前诊断技术服务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在进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时,发现可疑病例,应出具超声报告,同时必须将可疑病例转诊至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4.产前诊断超声报告,应由2名经审批认证的专业技术人员签发;三、超声产前诊断应诊断的严重畸形根据目前超声技术水平,妊娠16周~24周应诊断的致命畸形包括无脑儿、脑膨出、开放性脊柱裂、胸腹壁缺损内脏外翻、单腔心、致命性软骨发育不全等;四、技术程序1.对孕妇进行产前检查的医院应在孕妇妊娠16周~24周进行常规超声检查,主要内容应包括:胎儿生长评估和胎儿体表及内脏结构发育的检查;具体操作步骤应按医院超声检查的诊疗常规进行;如疑有胎儿生长发育异常,应立即转诊到经许可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断;2.对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高危孕妇,应进行早期妊娠超声检查,对发现的异常病例应转诊到经许可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断;3.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对转诊来的可疑病例以及产前筛查出的高危孕妇,应在妊娠24周前对胎儿进行全面的超声检查并做详细的记录;4.对无结构异常的腔室容积改变,需随访后再做诊断;5.胎儿标本采集应严格按照介入性超声操作常规进行;附件7: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规范对胎儿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产前诊断染色体异常的主要诊断方法;胎儿细胞可通过羊膜腔、脐血管和绒毛膜穿刺获取;获得的细胞经体外培养后收获、制片、显带,做染色体核型分析;一、基本要求(一)机构设置只有在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才能实施;(二)人员要求从事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人员必须符合从事产前诊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中有关要求;三场所要求场所应包含小手术室、接种培养室、标本制备室、实验室、暗室和洗涤室;各工作室应具备恒温设施,小手术室和接种培养室应具备空气消毒设施;四设备要求设备配置参照附件2有关要求;二、管理(一)建立规章制度1.各级工作人员分工和职责;2.各项技术操作常规;3.消毒隔离制度;4.设备仪器和材料管理制度;5.资料信息档案和管理;二所有的操作必须在孕妇及其家属了解该技术的目的、局限性和风险,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三所有操作必须按常规进行,手术操作后应做好手术记录;四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应由2名经认证审批的专业技术人员签发,审核人必须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三、产前诊断适应证、适宜检查时间及手术禁忌证一产前诊断适应证1.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2.产前筛查后的高危人群;3.曾生育过染色体病患儿的孕妇;。
辅导9 遗传病的诊断、防治与优生在你的工作当中,是否遇到过有可能是遗传病的患者呢?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他是或不是遗传病的患者呢?这就要用到遗传病诊断的知识。
一、遗传病的诊断遗传病的诊断分为产前诊断、症状前诊断和现症病人诊断三种情况。
前两种诊断可以较早地发现遗传病患者或携带者。
(一)临床诊断遗传病的诊断程序和普通疾病一样,首先在临床门诊听取病人的主诉、询问病史、查体,然后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诊。
其中包括遗传病所特有的项目,如在病史中注重家族史、需要绘制出系谱图以进行系谱分析、要在实验室进行特殊的遗传学检查等。
(二)系谱分析根据家族史、婚姻史和生育史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系谱,可以进一步进行系谱分析。
系谱分析是指通过调查先证者家庭成员的患病情况,画出系谱,经过回顾性分析以确定疾病遗传方式的一种方法。
进行系谱分析有助于区分该病是单基因病,还是多基因病;若是单基因病,要判断属于常显、常隐、X显、X隐四种遗传方式中的哪一种。
系谱分析要注意:(1)系谱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一个完整的系谱应有三代以上家庭成员的患病情况、婚姻情况及生育情况(包括有无流产史、死产史及早产史),还应注意患者或代述人是否有顾虑而提供虚假资料,如重婚、非婚子女等,造成系谱不真实;(2)遇到“隔代遗传”,要认真判断其是由于隐性遗传所致,还是由于外显不全所致;(3)当患者在家系中为一散发病例时,不可主观断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要考虑新基因突变的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生化检查和基因诊断。
细胞遗传学检查主要适用于染色体异常综合征的诊断。
主要的方法包括染色体检查和性染色质检查两部分。
染色体检查又称为核型分析,其标本可取自胎儿的脐带血、羊水脱落细胞、绒毛细胞、外周血等组织。
有下列情况之一应建议作染色体检查:(1)有明显智力发育不全、生长迟缓或伴有其他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或生殖系统畸形者。
(2)习惯性流产。
要求夫妇双方同时进行染色体检查。
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一、遗传性疾病的概念遗传病〔genetic disease〕是指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和终生性的特征。
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congenital disease〕是有区别的。
先天性疾病是指出生前就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其中有些先天畸形或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但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可引起先天性疾病。
如在妊娠首月内感染风疹病毒也可致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和〔或〕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耳聋等。
因此,先天性畸形并非都是遗传性疾病。
二、遗传病的分类按照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及突变方法,人类遗传病可分为两大类:基因病〔genic disease〕与染色体病〔chromosomal disease〕。
基因病又分为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
单基因病是指其遗传信息与一对等位基因有关,其遗传方法是按孟德尔定律遗传的,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和性连锁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基因有关,每对基因的作用比拟微小,但各对基因的作用有累积效应,又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染色体病又分为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它是由于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异常而造成的疾病。
三、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遗传性疾病在人类疾病中所占的比重已日益增大。
随着医学科学的开展,一些严峻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已得到操纵并明显减少,而遗传性疾病却不断被研究、认识、诊断出来了。
目前的遗传性疾病已达10000余种。
据世界卫生组织〔WTO〕1972年汇报,在加拿大Montreal儿童医院1969~1970年1146名住院患儿中,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占29.4%,我们北京市1974~1976年15岁以下儿童中,五种主要疾病的死亡情况,先天性畸形占第一位。
由此可见对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开展产前诊断对提高人口素养的重要性。
产前诊断〔prenatal diagnosis〕,又称宫内诊断〔intrauterine diagnosis〕或出生前诊断(antenatal diagnosis),即在妊娠早期或中期,以各种手段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发育情况,及早诊断胎儿是否有某种遗传性疾病或先天性畸形,以便及早解决胎儿的存留问题。
遗传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与产前检查一、遗传性疾病常用筛查试验1.胎儿遗传病孕妇血清学筛查试验(1)常用的血清标志物有AFP、hCG(或free ß-hCG)、uE3、PAPP-A(2)MOM:中位数值的倍数,指产前筛查中,孕妇个体的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是正常孕妇群在该孕周时血清标志物浓度中位数值的多少倍。
(3)唐筛检查:通过化验孕妇的血液,来判断胎儿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危险程度。
中孕期(15-22周)→AFP、free ß-hCG(或hCG)二联筛查目标疾病:Down综合征,18-三体征,神经管缺损早孕期(7-13周)→PAPP-A、hCG(或free ß-hCG)二联筛查目标疾病:Down综合征1)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偶发性疾病,所以每一个怀孕的妇女都有可能生出“唐氏儿”。
生唐氏儿的几率会随着孕妇年龄的递增而升高。
唐氏筛查一定要做。
2)唐氏筛查值是修正值。
影响唐氏筛查值的因素主要有:孕妇年龄,体重、孕周,是否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双胎,是否吸烟,异常妊娠史等3)唐筛检查可筛检出60--70%的唐氏患儿。
4)唐氏筛查为可能性检查:高危人群只是说胎儿更有可能是唐氏儿,低危人群中也有可能是唐氏儿。
(4)产前诊断:绒毛穿刺、羊膜腔穿刺、脐血管穿刺只对产前筛查高风险、预产年龄≥35岁及(或)有胎儿异常其他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5)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基因检测提取母体外周血血浆中的游离DNA片段(包括来自母体和胎儿的DNA片段)进行高通量大规模并行基因组测序,将结果进行生物统计学为基础的信息分析,从而检查胎儿染色体是否存在非整倍体变化。
2.TORCH综合征的孕前和产前筛查试验(优生五项)T:toxoplasma (TOXO) 弓形虫O:others:包括梅毒螺旋体、细小病毒B19、柯萨奇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
R: rubella virus(RV) 风疹病毒C: human cytomegalovirus(CMV) 巨细胞病毒H: herpes simplex virus(HSV) 单纯疱疹病毒(1)先天性感染:1)受孕前感染:病毒能完整进入精细胞或卵细胞的整个组合基因,为先天性转录模式。
遗传性并多指家系的致病基因分析及产前诊断一、概要遗传性并多指家系的致病基因分析及产前诊断是现代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致病基因被发现,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本文以某遗传性并多指家系为例,通过对家族成员进行基因型分析,探讨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临床医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诊断建议。
同时本文还将介绍产前诊断的方法和技术,包括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绒毛膜活检等,以期为家庭规划和优生优育提供科学依据。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基因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遗传性疾病得到了明确的致病基因。
其中并多指(polydactyly)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表现为手或脚上的额外指或趾。
并多指的发生率约为,且具有较高的家族聚集性。
因此对并多指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分析及产前诊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背景和意义体现在对遗传病的认识和防治上,并多指作为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其致病基因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并多指家系的研究,可以揭示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为家族成员提供个性化的遗传咨询和疾病筛查服务。
其次研究背景和意义还体现在对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上,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为并多指家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产前诊断技术,可以在胎儿发育早期就检测出并多指等遗传性疾病的风险,从而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
此外通过对并多指家系的研究,可以推动生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其他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背景和意义还体现在对人类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上,遗传性疾病不仅影响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家庭和社会的心理、经济压力。
通过对并多指家系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遗传性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全社会对遗传病患者的理解和关爱,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B. 目的和方法遗传咨询与家族史收集:首先,我们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家族病史,包括先证者、一级亲属和其他相关成员的病史。
染色体异常检测技术在产前诊断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谢文美;周凤娟;王强;赵小荣【摘要】产前诊断中染色体异常检测技术是保证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妊娠期内预防遗传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DNA芯片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作为对怀疑存在染色体异常临床表现的患者及具有相关异常家族史人群进行产前筛查和诊断的金标准,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面临新的应用挑战.本文简要综述了临床上常用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包括常规染色体G显带、N带、C 带等的综合应用及与其他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定量荧光PCR(QF-PCR)、无创DNA检测技术的优劣比较,旨在说明将各种染色体核型检测分析技术合理地联合应用,取长补短,能更好地为遗传病诊断和产前诊断服务.【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5(033)002【总页数】3页(P134-136)【关键词】染色体;核型;G带;无创产前诊断【作者】谢文美;周凤娟;王强;赵小荣【作者单位】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生物教研室,甘肃平凉744000;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生物教研室,甘肃平凉744000;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生物教研室,甘肃平凉744000;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生物教研室,甘肃平凉7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55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作为临床上进行产前诊断染色体异常的金标准,在诊断遗传病和明确胎儿及自然流产胎儿原因及产前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及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快速、高效的分子产前诊断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无创产前诊断技术等)正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为各种遗传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和创新思路。
本文就各种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临床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我国遗传病诊断及产前诊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9卷第3期·综述· 无创产前诊断单基因病的研究策略及进展招丽坚1 王晨虹2(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产科,广西南宁530021;2.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产科,广东深圳518110)【摘要】 发现母体外周血游离胎儿DNA已20年,无创产前诊断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改变了现有的产前筛查模式。
无创产前诊断单基因病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研究。
一些单基因遗传病的无创产前诊断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其他常见单基因遗传病无创产前诊断也得到了发展。
本文针对目前无创性产前诊断常见单基因病的思路、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游离胎儿DNA;无创产前诊断;单基因病;二代测序;相对突变剂量;相对单倍体剂量【中图分类号】 R714.55 【文献标识码】 A犱狅犻:10.13470/j.cnki.cjpd.2017.03.006 通讯作者:王晨虹,E mail:szwangchenhong@vip.163.com 自1997年发现胎儿游离DNA(cellfreefetalDNA,cffDNA)以来[1],无创产前筛查胎儿非整倍体迅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改变了传统的产前血清学筛查模式[2]。
分子计数技术如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sequencing,NGS)[3]及数字PCR技术(digitalPCR,dPCR)[4]的发展,促进了无创产前诊断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科学家们利用cffDNA对单基因病产前诊断进行的探索成绩显著,使更多的单基因病无创产前诊断(non invasiveprenataldiagnosis,NIPD)方法逐渐接近临床实践要求。
1 单基因病犖犐犘犇概述单基因遗传病(singlegenedisorders),简称单基因病,是指一对等位基因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发生变异产生的遗传病。
突变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或性染色体上可呈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前诊断检测技术也得到了重大的进展。
产前诊断检测技术是指通过对孕产妇进行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提前发现胎儿异常,从而为产科医生和家庭提供更好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本文将主要介绍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一、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技术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技术是指通过采集孕妇血液样本,分离出其中的胎儿游离DNA,再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方法。
这项技术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帕塔综合征等,其检测精确度高达99%。
由于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是一项无创检测技术,因此检测过程不会对胎儿和孕妇造成任何伤害。
二、胎儿直接遗传性病种检测技术近年来,随着医学遗传学的迅速发展,胎儿直接遗传性病种检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胎儿直接遗传性病种检测技术是通过对孕妇的羊水、胎盘组织或胎儿组织进行采样,直接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地检测出胎儿的遗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大大降低了患者的风险和担忧。
三、胎儿宫内基因治疗技术胎儿宫内基因治疗技术是指在孕早期对胎儿进行基因治疗的方法。
该技术主要通过对孕妇进行无创性检测,检测胎儿的某些基因异常,然后通过胎儿组织取样,利用基因工具针对基因突变进行修复,早期治疗一些胎儿遗传疾病。
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提前发现胎儿遗传疾病,并通过及时的宫内基因治疗,避免了患有遗传疾病的婴儿的诞生。
但是,这项技术还处于开发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发展。
综上所述,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为胎儿健康和幸福打下重要的基础。
新技术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孕妇和新生儿的生命质量,还为医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未来,一个更加智慧的未来将在科学的探索和创新之中呈现出来。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产前基因诊断临床指南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与母胎医学会(SMFM)共同发布了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检测指南。
指南内容主要包括产前实验室诊断技术,侵入性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经验性诊断程序以及临床注意事项和推荐意见等几大部分内容,其中临床注意事项和推荐意见主要有10条。
1产前诊断检测应该什么时候提供?不考虑孕妇年龄和其他风险因素,建议给所有孕妇提供产前非整倍体筛查检测;女性在孕期应尽可能早地与医生讨论基因检测,最理想的时间为首次访问产科医生时,以便有可供选择的早期妊娠选项;检测前咨询应纳入共同决策的形成过程中,并且应包含对孕妇非整倍体和其他遗传疾病的风险讨论,同时还应讨论产前筛查和诊断检测之间的差异。
2哪些孕妇的胎儿遗传性疾病风险增加?胎儿遗传性疾病风险增加的孕妇主要包括几下几类:高龄母亲——非整倍体风险随母亲年龄升高而增大,但年龄本身并不能有效筛查非整倍体,相比之下,染色体异常结构,包括微小缺失和重复并不随孕妇年龄升高而频率增加。
高龄父亲——后代单基因疾病风险的增加与高龄父亲有关,包括软骨发育不全症、Apert 综合征、Crouzon综合征(克鲁松氏症候群)。
虽然目前还没有共识,但是大多数研究将40-50岁定义为高龄父亲。
精子形成过程基因突变率的增加与遗传风险相关,然而目前没有针对与高龄父亲相关的遗传疾病的筛查或诊断。
应给与孕妇标准的筛查和诊断,包括评剖析胎儿超声检查。
父母携带重排染色体——携带重排染色体(易位或倒置)的父亲或母亲通常情况下有正常的核型,但产生不平衡染色体的配子风险较高。
父母是非整倍体或非整倍体嵌合体——如母亲是唐氏综合征患者,其后代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较高。
先前生育的小孩携带出生缺陷——大部分出生缺陷,包括神经管缺陷和先天性心脏缺陷是孤立的,并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然而由于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疾病在家庭中有复发的倾向。
父母携带遗传疾病——父母受遗传疾病影响或是遗传疾病携带者,后代患病的风险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