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多难中成就的杜甫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77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3题。
总之,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只有《石壕吏》一诗是例外。
他晚间投宿在石壕村一个穷苦的人家,夜半有差吏敲门来捉人,这家的老翁跳墙逃走了,家里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和一个下衣不完的儿媳带着一个吃奶的孙儿。
老太婆和差吏交涉许久,说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吏还不肯让步,坚持要人。
最后没有法子,她只有牺牲自己,让差吏把她在当天夜里带走,送到河阳的军营里去。
杜甫亲身经历这段故事,他再也不能有什么话来鼓励、安慰这一家人了,他写出这六首诗里最富有戏剧性的一首——《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后人传诵,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
杜甫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由于他接近了人民,这是他半年前在长安出入“禁掖”,侍奉皇帝时所想象不到的。
1.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觉得《石壕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杜甫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以《石壕吏》结尾,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适越空颠踬,游梁竟惨凄。
两句互文,上下意思相似,可以大致解释为:到越、梁游历,行程不顺,只有伤感。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回忆当年遭受李林甫执政,真是叫人闻之丧胆,他善于玩弄阴谋诡计,专权跋扈.我一介书生,偏偏受到了他的忌妒和陷害,此后的生活更加辛酸.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招待、邀请他酬诗唱和,并时常给与恩惠,我以最大的能力表达感激之情都做不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线疟疠怎么可以忍耐过秋天的三个月?寒冷和酷热在这百日相互交替。
头发白了眼睛晦暗(好像是座位上都出了茧子),一身皮肉皱缩发黄命像细线一样脆弱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挨饿动不动卧床十来天,衣裳则是补丁重补丁.你没有看见我家徒四壁,天色已晚,只能默默泣血。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自己没有旷达之士那样清逸风雅的胸怀,登塔俯视,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
回首叫虞舜,苍悟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
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杜甫的主要诗作和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
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杜甫诗歌文本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杜甫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杜甫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诗歌解析,深入剖析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杜甫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不同之处,如与李白、王维等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
2. 现实意义:讨论杜甫诗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传承杜甫关注民生的情怀。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杜甫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手法等,向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回答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一、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是万方多难啊。
就像一艘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船,随时可能被巨浪打翻。
他经历着战乱、饥荒、流离失所。
他在里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你看,国家破败了,山河虽然还在,可春天的城里长满荒草,看到花开他不是高兴,而是伤心落泪,听到鸟叫也惊心。
这就是他在万方多难中的真实感受啊。
二、杜甫啊,他四处漂泊。
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孤雁。
他见过太多百姓的苦难,那些苦难就像沉重的大山压在他心头。
他在里描述的场景多让人揪心。
官吏夜晚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去应对。
老妇哭诉着“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这是怎样的人间悲剧啊?杜甫把这些写进诗里,他的心该有多痛呢。
三、他自己的生活也是一贫如洗。
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就像一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人。
可他还心系着天下。
他的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自己住的茅屋被秋风刮破,却想着天下贫寒的人都能有房子住。
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在那么多难的情况下还能这样想。
四、杜甫啊,他和朋友之间的交往也带着万方多难的痕迹。
他送别朋友的时候,那心情就像秋天的落叶般凄凉。
在中“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到处都是战乱,朋友却还要远行,亲朋好友只能哭着送别。
这和我们现在和平年代的送别是多么不一样啊。
五、他在旅途中也是充满艰辛。
仿佛是一个迷失在沙漠中的行者。
他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你看他独自在小船上,看着星空和广阔的原野,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沙鸥,在天地间无所依靠,这种孤独和迷茫是万方多难带给他的啊。
六、他目睹着社会的种种乱象,那感觉就像看到一群恶狼在撕咬着美好的东西。
在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战争让百姓骨肉分离,这样的场景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忍不住要把这些写出来,让后人知道那个时代的黑暗。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引用诗歌引诗杜甫传诗译1 破胆遭前政 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 万事益酸辛。
【译文】回忆当年遭受李林甫执政 真是叫人闻之丧胆 他善于玩弄阴谋诡计 专权跋扈。
我一介书生 偏偏受到了他的忌妒和陷害 此后的生活更加辛酸。
2 招要恩屡至 崇重力难胜。
【译文】屡次给我恩赐 真让我感到力弱难胜。
3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译文】早上扣开有钱朋友的家门求三餐热饭 晚上追随豪门的车马惹一身灰尘。
饮残杯酒与食冷盏菜看人脸色 世间处处留下我的悲辛。
4 疟疠三秋孰可忍 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 肉黄皮皱命如线。
【译文】这些日子我几乎都是卧病在床 辗转床笫 受尽煎熬。
到了秋天 更得了疟疾更为凶险 咬牙忍耐 哭不堪言。
百日来寒来热去 交相轮换。
头白眼花 连屁股都长出老茧 面黄肌瘦 生机好象只剩下一线一样。
5 饥卧动即向一旬 敝衣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 此老无声泪垂血。
【译文】经常挨饿抱病 动不动卧床十来天 衣裳则是补丁重补丁。
你没有看见我家徒四壁 天色已晚 只能默默泣血 因为有苦无处倾诉。
表现自己晚景凄凉 极度贫困。
6 秋色从西来 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 万古青蒙蒙。
【译文】悲凉秋色打从关西弥漫而来 苍苍茫茫已经布满秦关之中。
再看看长安城北汉代的五陵 历经万古千秋依然青青?7 自非旷士怀 登兹翻百忧。
【译文】自己没有旷达之士那样清逸风雅的胸怀 登塔俯视百感交集 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8 回首叫虞舜 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 日晏昆仑丘。
【译文】玄宗晚年 不问朝政 时时让人回想虞舜。
蒼梧 比喻唐太宗的葬地昭陵 的白雲正昏暗發愁。
可惜啊!瑤池仍在飲宴 天晚日落仍停留在昆仑之丘。
9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译文】你没听说吗 汉朝的华山以东 有二百多个州 千村万落 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
虽有健壮的妇女 把握锄犁种地 但是庄稼杂芜 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共9篇)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是怎样的人关心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在人格上无可挑剔,在艺术上精艺求精,在做官方面耿直,不喜欢讨好上司,为人正派,又生不逢时,没有遇上很有政治水准和眼光的明主,因此一生未做过大官,生活比较清苦.其诗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以后凡学诗之人,都以学杜诗为主.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二): 关于《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的200至300字的小描述作文或抒情作文,要高中水平的在学习了“万方多难造就的诗圣-杜甫”这一课之后,我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一生是充满磨难的,他曾经读书、漫游;困居长安;陷贼、为官;西南漂泊.他传奇的一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经历风雨难见到彩虹,古人已深悟了这方面的道理.你看那吴承思写《西游记》让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把真经取到说.这难道不是作者的弦外之音吗脍炙人口的散文《海燕》的作者高尔基,五岁边浪迹天涯,但可贵的是他把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作一所社会的大学,孜孜不倦,滴水穿石,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一代文豪.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大海就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寻求不朽是一种开心乐事.”正因为杜甫有这样的心态和面对人生的精神,才能铸就他“诗圣”的伟大成就!当今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一些青少年中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好逸恶劳的思想,遇到困难绕着做,贪图安逸坐想其成、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一些家长更是处处包办代理,把风雨留给自己,把彩虹让给孩子,这里面潜藏着一种危机.一种失去承受人生磨难的能力危机,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风雨彩虹的人生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于面对挫折,成就人生事业! 大王留嘿嘿【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三): 急求高一语文选修4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不限格式.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四): 如何理解杜甫的万方多难中的诗圣“万方多难”,是全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杜甫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五): 杜甫,长安十年,读后感就是《杜甫传》中长安十年的读后感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我也有幸拜读了它.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六): 杜甫主要成就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 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文艰难的生命之初虽已注定人生的苦涩,而在绝望与希望的交替中,绝望时无意义的虚妄,后者才能带来生机勃勃的现实。
Reaction To A Book Or An Article 高中语文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一位身着长衣,两鬓斑白,满面沧桑,双目饱含着泪水,站在那早已破败不堪的城墙之外并长久凝视的一位路人。
他的眼神是那般地充满柔情,又是那样地溢满悲伤与痛苦。
他长久伫立,仿佛深深地陷入了回忆,忽而像是嘴角微微上扬,却又突然如狂风暴雨般地掩面而泣。
这些年来他受的苦难还少吗?难道还没足以让他面对眼前的一切更加平静些吗?为何时至今日却还是如此悲恸?不,不是的,他不是为自己的苦难而悲伤,他是为着百姓呀。
饿殍遍地,曾经的繁华都市如今却是一片废墟,他怎能不哭泣!他怎能不悲恸!他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仿若一片枯叶,是那样的单薄、那样的苍白!这就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呀!这就是那呼喊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美字体赏美文永远的杜甫片布褴褛,独向斜阳叹尽白头;一支秃笔,破碎河山抒写忧国忧民。
你生命的左岸是清意人生,却吹落秋风;右岸是烽火三月,亦赤胆忠心;你忧愁的目光是中间轻轻流淌的河,流过盛世,流过衰亡,流向永恒的未来。
曾经的你是如何的少年意气,英俊潇洒,又如何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你的豪情溢满山川,激荡旷野;清风千里,折桂蟾宫是你的壮志御风而上,心情挥洒;抑塞磊落之才是你的自信充塞心胸,誓比日月。
可是此时,你的无限的瑰丽梦想和激情昂扬到哪里去了?残阳如血般绚烂,努力着把最后一丝余晖洒向江山,可黑暗早已吞没了一切,吞没了生死,吞没了悲苦,吞没了时间。
你站在滚滚黄尘的咸阳桥上,静静地,静静地,你听见“车辚辚,马萧萧”后无法湮没的撕心裂肺的痛苦与伤悲,“哭声直上干云霄”藏着再也解脱不了的哀怨与凄凉,天公感泪,雨声啾啾,千里白骨,血河漂橹又是怎样的惨绝人寰!长安城里的春雨淋湿了含苞的牡丹,也淋湿了你干裂的嘴唇,却淋不湿无尽的烽火和千里的断壁残垣,城春草木那一抹血泪的残绿,利剑一般刺痛着你的心,我听见你的心碎了一地。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1.长安十年时间:746——756 年5月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备课参考教学参考0905 1719《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备课参考教学提示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伟大诗人杜甫的人格抱负及其创作心境,体会诗人关注民生、感时忧国的情感,忍耐和承受艰难、不懈地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
同时,让学生对文学性传记的真实性特点,有大致的了解。
这篇传记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事件,学生阅读可能有困难。
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已经学习过的历史课相关内容,简要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如安史之乱等),但提醒同学主要精力不要放在对历史事件的讨论上,而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为引起学生对这篇传记的阅读兴趣,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布置学生回顾在课上或者课外读过的杜甫的诗,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出发,尽力想像诗人当时的生活与创作状况,看能否回到历史现场,设身处地,找到一些历史的感觉。
然后,在传记的阅读中“印证”和丰富自己原来的想像。
第二,是用“互文阅读”法,即让学生将他们已经学过的杜诗(或者《杜甫传》中引述的诗),与传记中相关的记载作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传记与杜诗两方面)的感悟与认识。
注意,这些都是必要的铺垫,是为了读懂传记,引起对杜甫创作生涯的关注与兴趣,更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杜甫的人格、文品的探究。
这一课相对难度大一些,也可以先选读其他几课,把这一课调换到后面。
思考与探究第一题要求用杜甫有代表性的诗作来说明其思想转变的过程。
可以提示学生依照“长安十年”和“流亡”的线索,大致回顾杜甫这一段的生活历程;然后,选择传记中提到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如《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石壕吏》,等等,对应传记中相关的记述,了解每一首诗写作的背景,把诗中表达的思想内容,与诗人在特定历史氛围中产生的感受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体会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