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 格式:docx
- 大小:12.06 KB
- 文档页数:1
《杜甫传》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杜甫传》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本名著后,你⼼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编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杜甫传》读后感800字1 《杜甫传》,显⽽易见,记述的就是⼀代诗圣杜甫的⽣平。
“杜甫”这⼀名字,如雷贯⽿,我们都不陌⽣。
想必⼤家从⼩都学了不少杜甫的诗歌:《春夜喜⾬》、《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壕吏》、《卖炭翁》……但我们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诗歌,对他的⽣平也并不是很了解。
在冯⾄先⽣笔下,我看到了⼀个独⽴于诗歌之外的杜甫,⼀个虽然⾃⼰尚在苦难中挣扎仍关⼼民间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名。
“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诵读和传承。
⽽这⼀巨⼤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
就像屈原纵⾝⼀跃汩罗江,让后⼈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影。
杜甫也相类似。
“塞翁失马,焉知⾮福”,混乱的时代给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动⼒,使他创造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让后⼈记住了这么⼀位⼼系百姓,博学多才的⼤⽂豪。
或许杜甫并不是⼗全⼗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
长安⼗年⾥,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的潇洒⽣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官场的⿊暗,甚⾄亲⾝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
在这⿊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
《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个后来的杜甫。
逐渐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厦千万间,⼤庇天下寒⼠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哀叹“天地中⽆情”,仍为“积⽊草⽊腥,流⾎川原丹”⽽“塌然摧肺旰”。
《杜甫》读后感通用5篇《杜甫》读后感 1“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旧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这是冯志眼中的杜甫。
人们都说杜甫的坚守,少年时不爱,爱时已非年少。
而我刚过碧玉年华,仅仅初尝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现实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
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
他的诗篇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斩不断的联系。
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过程与矛盾,超越了他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从而使唐朝的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对杜甫的印象仅限于课本上的《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的悲情呐喊让我觉得杜甫一直都是一个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一生穷困潦倒的愁苦“诗圣”。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没有如此刻板。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枣树,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豪壮;他经历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丰实”的盛世确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时,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闲情雅致。
读这本书时,“诗圣”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随着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以及他对人生信念的坚守,鲜活的映入我的眼帘。
杜甫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虽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渐没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谓是不幸运的。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人。
杜预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子孙后代都以他为荣,杜甫也不例外。
他曾多次在诗中对自己的这位祖先推崇备至。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创作的诗歌和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同为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基者。
这样的家学渊源也让杜甫十分热爱诗歌。
李白曾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像许多的文人志士一样,少年时期的杜甫也踏上了远游的行列。
他经历了两次的漫游旅程,相比于为自己找活路的功利心,他更多的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渴望和向望。
这两次的经历让他初次接触到了生活。
《杜甫传》读后有感三篇杜甫,应当是我们最为熟习的唐朝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平时生活密切联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满一致,也代表了唐朝诗歌的最高成就,下边是给大家采集的《杜甫传》读后有感,希望大家喜爱。
《杜甫传》读后有感 1杜甫,应当是我们最为熟习的唐朝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平时生活密切联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满一致,也代表了唐朝诗歌的最高成就,因此杜甫的诗歌被今世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不论在什么期间,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虑。
本文就是他在思虑取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遨游时代时的豪放之情还未消失,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逐渐代替。
因为政治正显露出日益腐化征象,杜甫这类矛盾心理也更为浓郁,心中的无奈也愈甚。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记着杜甫逃亡生活的开始。
这几年的逃亡生活,也让杜甫更为切近百姓,更为怜悯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伤时感事的情怀,显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局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梦想。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宦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行磨灭的地位,如同凤凰涅盘般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漫游四方的游士到心里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 * 士人到伤时感事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心里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
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灾成就的诗圣!《杜甫传》读后有感 2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经过从前学习认识的他其实不完整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仿佛没有年青过,永久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忧虑,为国家命运忧虑,为百姓忧虑。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青过的,也曾满怀壮志,英姿飒爽。
但宦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困难,国家的动乱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青过的诗人。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杜甫传》优秀读后感1记起清江南织造曹氏四代宦海浮沉,没于曹雪芹。
他过着从“粪土金银,弃掷珍馐”到“举家吃粥酒常赊”的生活,于是十年功成《红楼梦》。
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中唐乱世,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
曹雪芹和杜甫,二者同样以文学作品填充了命运的落差,创作出至今仍领风骚的文学作品。
杜甫的一生,有两个主要的矛盾推动着他文学与生活的进程,一是他早年入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二是他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统治者削民之间的矛盾。
在作者冯至笔下的唐长安城是整饬、庄严的,然而家家户户红墙映着的已是夕阳。
被国家富强之景翳眼的玄宗不知桑门害政,将社稷国运交托于佞臣,便与贵妃纵情声色,讽谏受阻,忠者见谪,信者被害,而当时蒙在“盛唐”政治上的便是阴霾。
在后来驱使着杜甫诗载民间疾苦的一腔爱国热情、忧国思情在这时只被买买官职前为官之一次又一次的名不副实的选官考试和越来越窘迫的生活打击着,这说明唐朝在没有破落得要买卖官职前谋官之路就如老鼠洞――见则堵之,也使得他与李白相处时亲睹的其豪放生活与现时入仕无门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边想念着李白,又一边不断予权贵以求官之诗,贫困与事业心注定杜甫无法潇洒。
而此时杜甫的诗正如原文所说,“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与雄壮”。
杜甫诗风的变化与他人生矛盾乃至唐朝国运的转折在时间上是有重叠的,但是最前者首先起了变化。
孔语“四十而不惑”,从杜甫的诗歌之路的选择上看来的确如此。
40岁写下的兵车行一诗开始,他诗的国土扩大了,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由受苦受难的百姓填充而越来越入木三分,导致这个变化的是“他由于进仕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饿接触到人民的痛苦”。
因为“君子不仕无义”而在入世与出世间拣出前者,又因为这个选择而悟得上述道理进而发生后来文学创作上的改变,看来杜甫本人虽然佛缘不深但他一生的经历总是规规矩矩的循了因果论。
杜甫传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学习总结、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learning summary, internship report, work plan, experien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传读后感6篇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表达自己对书籍的喜爱和推荐,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发现书籍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魅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杜甫传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一篇: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一代才子欲要做高官,但是遇上了这种时期,可以说是仕途不顺了。
杜甫便是其中之一。
在天宝十载,杜甫由于写了三篇《大礼赋》给皇帝,使得皇帝玄宗十分赞赏。
被命待制在集贤院。
却因为李林甫,仅得“参列选序”资格。
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
这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写下了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便是杜甫10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已经使他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在流亡生活的时候,同样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
带着这些感情,写了《春望》《月夜》《北征》等作品。
他在这些诗种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
此后也使得唐代的一部分走向了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杜甫再次回到了长安时。
杜甫的思想感情已经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了人民的痛苦。
他的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的惨状。
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时在个人身世的感叹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杜甫,毫无疑问,他是伟大的,他经历如此坎坷,却仍系百姓,忧国忧民。
就他的一生来说是悲惨的,没有完成他自己的愿望就离开人世,但细想来,他也是幸福的,他一直追着他的理想,没有被**黑暗的社会所污染所腐败,他自始自终都没有变,他自始自终都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杜甫。
第二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ēn)粜米(tiào)..别墅(shù)开凿(záo)..B.燕国(yān)月氏(zhī)..箜篌(kōnɡ hóu)讽谏(fěng)...C.氤氲(yūn)唱和(hã)..拈花(niān)老妪(yù)..D.菜畦(qí)幽咽(yâ)..樊川(fán)放诞(dàn)..答案:C解析:C项中“唱和”的“和”应读“hâ”。
杜甫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读后感(一)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
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
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
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杜甫读后感(二)唐朝都处于一种上升的时期,辽阔的国土,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使人们都有强烈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这个时候唐朝出现了一位着名而又逍遥的诗人——杜甫。
杜甫出生的这个年代,又是一个群星灿烂,诗人辈出的一个时代。
他从小就开始学习了读书写字,并在他七岁的时候写下了一首《咏凤凰》。
当现在的人们朗诵起这句“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时,心中总会泛起遮不住的自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多么气派的一句诗,表达了作者无畏不惧,敢于挑战,攀登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杜甫在这里化用了《孟子》里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表现了奋发向上的心胸气魄。
《杜甫传》读后感《杜甫传》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杜甫传》读后感 1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
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
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
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杜甫传》读后感 2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杜甫传》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杜甫传读后感一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
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
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
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杜甫传读后感二“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文章摘要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 ……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
诗圣杜甫个人观后感800字精选作文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诗圣杜甫个人观后感800字精选作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诗圣杜甫个人观后感800字精选作文1你就像那冰冷的北极星,以你那孤独而深刻的情怀给中国诗坛增添一份奇特的炫彩,给中国历史一个永不磨灭的记号,历史将记住爱国的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可以看出他早已与国家融为一体,与国共忧喜,国衰则己愁,国强则己兴!俄风云倾定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惨淡的天气昭示着惨淡的心情,忧愁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与崇高理想,打动着每一个人。
历史将记住豪迈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站在泰山之下,仰首望去,山势峭拔,直冲云霄,一轮红日顶于山上,九片浮云随风飘,此时,杜甫早已心潮澎湃,在他心中,这山也是渺小的,它就好比一座更高的山,他有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他就是历史上一个豪放的杜甫。
历史将记住重情义的杜甫。
杜甫与李白是挚友,他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为李白吟不平。
用“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写出与李白离别时的悲痛之情,“李杜”是家喻户晓的词组,他们的感情也是至死不渝,但却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爱好,迫不得已只能匆匆见过又匆匆离去。
在寂寞中,杜甫的情感又有几人能懂?杜甫是悲惨的,杜甫的一生,是史也是诗,他付出毕生心血忧国忧民,而他却得到的是一生坎坷。
其实,我们对杜甫很同情。
他与好友李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有同样的才华,可实际上,杜甫比李白的才华高出很大一个台阶。
并且他心怀远大理想,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报效祖国。
但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
之后,又爆发了安史之乱,追求功名的心一再破灭,还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切身悲痛的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在战乱中的流离之苦。
读冯至《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有感一提起杜甫,便想起苦难;一读到杜甫,便感到苍凉;一品味杜甫,便领悟崇高。
这伟大的诗人终究是非凡的苦难所成就的。
痛苦将他推入命运无边的深渊,又将他奉上千年孤绝的诗圣的庙堂。
不仅空前,而且绝后。
杜甫,正是苦难的化身。
这么说也许不算精准,毕竟杜拾遗也有过少年不识愁滋味,承欢于姑母膝下欢娱的时光;毕竟杜公子也迷恋过仙子般不羁狂傲的李白,云里雾里跟着大偶像游仙炼丹,不亦乐乎。
人不轻狂枉少年,那斗鹰走狗长安花、一曲红绡不知数的辰光,不过是为低沉灰暗的命运交响曲做了一串轻快清脆的前奏。
待到成家后,家业与理想一并压到肩头,已近而立的杜甫才开始谋求饭碗,追名逐利。
他世出儒家,同当时一般的儒生一样,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好理想,怀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远志向,要同年迈的玄宗一起大干一场。
长安十年,父亲老故,家尽余财,养家的急迫,成名的雄心,促使他几乎不择手段地求官。
这书呆子参不透的是,皇帝是不是尧舜,不是他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说了算;而他本人的前途和命运,却并不会因为他的满腹才华而改变几分。
玄宗晚年怠于政事淫于酒色,使奸相李林甫大行其道,在此人的作祟之下,杜甫在求仕之路上屡遭打击,不得不过着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或“饥卧动即向一问,敝衣何啻连百结”的辛酸生活。
从富人区搬到贫民窟,痛苦一步步加深,流浪、奔波,忍饥挨饿,过着琐屑、小气、寒酸的生活。
这样也罢了,偏偏那一声渔阳鼙鼓,惊破了太平霓裳华清歌舞,几乎就在一夜之间,鲜花煮酒烈火烹油的长安城化作一片炙热火海,白水沦陷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拥挤,疲劳,遇险,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刚出白水,洪水又卷地而来,四周是万家被难的动地哭声。
苦难是如影随形,挣扎不掉摆脱不了!他落入胡人手中,在担惊受怕的囚虏生活中日日守着官军的消息;复又逃脱,追到了肃宗,得了官职,却因政治上的不敏感屡遭打击。
安史之乱结束,他在从八品的官位上毫无作为,最后无精打采长安,理想终于幻灭,西南烟瘴之地做了他最后的归宿,连他的死,也竟是在“馀死”与“毒死”之间,酸涩到让人不忍言。
《杜甫传》读后感《杜甫传》读后感8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传》读后感1旁人写诗,大都描写风花雪月,只有杜甫,声声呜咽,字字泣血描写这人世间的疾苦哀怨。
旁人的诗大多深奥精妙,只有杜甫以诗写史,心忧天下。
在我看来,杜甫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概括。
他前期与后期的生活境况与唐王朝息息相关。
他出身士族,家境优渥,足以支撑他游历江南的经历,当时的他有裘马颇清狂的豪迈不羁,他用放荡和轻狂鄙视人世的庸俗。
也正是因为家族的影响,杜甫与所有的文人一样,有求取功名的上进心,于是他来到长安渴望凭借诗情与宏图伟志在官场上大展身手。
但当时,官场的争斗让他无官可做,他却仍然不死心,困居长安十年之久。
十年间政治显露腐败,百姓生活日益艰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愈加严重,十年的磨砺让诗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开启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见证了繁华的衰败,经历了百姓的疾苦,他长期处在社会的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亲人的悲欢离合都写进诗中,把自己的哀叹与对国家的期待融进骨血。
晚年的杜甫疾病缠身,穷困潦倒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但他仍然为天下的寒士发声,为贫穷的老妇送去食物,他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担忧,念念不忘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
公元770年,杜甫在一叶孤独的扁舟上逝世,一颗明星就此陨落。
杜甫一生拥有数之不尽的朋友,有些引荐他,有些接济他,有些担忧他,却只有一个人杜甫受他影响,仰慕其风采,那人就是李白。
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后人评价李白与杜甫之间犹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杜甫在听到李白,世人皆欲杀的言论写下不见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诗句。
杜甫一生写了15首关于李白的诗,他们的友情像大鹏与鸿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鸿雁不断的为相遇吟鸣,而大鹏已经怀着热情的心翱翔。
《杜甫传》读后感(精选5篇)《杜甫传》读后感1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
“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人诵读和传承。
而这一巨大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一生。
就像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让后人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身影。
杜甫也相类似。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混乱的时代给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动力,使他创造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文,让后人记住了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
《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
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
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
这时的杜甫已经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为了后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汉》中说自己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但在我心里,杜甫当是身陷泥淖却心系苍生的伟人形象。
《杜甫传》读后感2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
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
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杜甫诗集读后感杜甫诗集读后感(一)让纸张挽起时代的屏幕,让笔墨播转岁月的年轮,让我们对你的遥望在历史的长河上架起一座用仰慕之心筑成的时代桥梁。
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快乐。
于是,在我自己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当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次又一次的浮现在眼底,我的大脑中仿佛出现了一个用怨恨织成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
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含着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不满与无奈。
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天下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
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早已悄悄跟定了你。
我为你的才华不得重用而感到惋惜,为你的豪情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何让你在悲哀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何匆匆离开人世?当读完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
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是,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过得洒脱,一切都阻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自小就被培养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民族忧患意识。
你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最特殊的一个之一。
身体并不强大,手无缚鸡之力,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一身的傲骨,不管是面对外族的侵逼,还是权贵的压迫,始终坚守着一种特定的文化精神,保持着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百姓的关怀之情。
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用诗章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你的不朽灵魂会因你的诗而永葆青春活力!杜甫诗集读后感(二)杜甫,一位诗作万首的诗界泰斗;一位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工程部员外郎;一位后人敬仰的诗坛巨星。
诗如虹,句如锦,字如珠。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辽阔,意境深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意,深远高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笔力雄健,大气磅礴……家乡逆贼叛乱,他不得不携妻带子流落他乡。
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1杜甫,这位于〝万万多难〞中成长起来的〝诗圣〞,是唯一一位可以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人,但他却并没有李白的飘逸洒脱,他用沉郁悲怆的声音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他的诗被铭刻在历史长卷中,永不磨灭,就连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首跌宕起伏而又沉郁壮美的长诗.杜甫早年的生活与盛唐接轨,他怀着与其他大唐仕子一样的理想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更兼具几分在唐朝巅峰时期生活的骄傲,使得他即使经历几次仕途失意也不忘初心,在日趋腐化的统治集团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在长安的几年,他并未得到显要的官职,但却对现实有了更为清醒,深刻的认识,他在长安的日子日愈困苦,他的视野就日愈广阔,他的诗仿佛是被现实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自传的真实和史诗的悲壮.他早年还只是在感慨自己〝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然而在饱经战乱.流亡后,他于天地之间沉吟出的却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的人生仿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迈入老年的他早己被苦难的生活剐了千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许是他中年时期发出的最沉痛的感伤,然而在老年,尤其是在老朋友严武病逝后,他的每一首诗都似满含自己一生的辛酸,他渴望回到故园,与亲友重聚,改变〝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现状,可是,当听到白帝城的万户捣衣声时,他依旧是那个孤独的漂泊者.冯至曾赞杜甫道:〝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圣者的淡衣裳〞,是杜甫苦难的生活将他的诗推向巅峰.杜甫一生的理想虽未得实现,可正是如此,他才能从安逸腐化的官宦生活中解脱出来,他在现实中不断地唱着哀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没有那个动乱的时代,就成就不了当年的〝诗圣〞.他的诗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刻画,无论经历什么,他都不改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生活的忧虑.他的诗早已扛起了记录历史的责任.年青时与友人纵情饮酒的豪情终化为虚有枯槁的躯壳里安放着的灵魂,似乎还有许多事要倾吐,消逝地如此不甘.多少年的流亡.多少年的漂泊,无数次的仕途失意,都不能扑灭这位划时代的诗人心中为国家.为人民燃起的雄雄火焰.正因如此,他也在人们心中长存.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2旁人写诗,大都描写风花雪月,只有杜甫,声声呜咽,字字泣血描写这人世间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诗大多深奥精妙,只有杜甫以诗写史,心忧天下.在我看来,杜甫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概括.他前期与后期的生活境况与唐王朝息息相关.他出身士族,家境优渥,足以支撑他游历江南的经历,当时的他有〝裘马颇清狂〞的豪迈不羁,他用放荡和轻狂鄙视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为家族的影响,杜甫与所有的文人一样,有求取功名的上进心,于是他来到长安渴望凭借诗情与宏图伟志在官场上大展身手.但当时,官场的争斗让他无官可做,他却仍然不死心,困居长安十年之久.十年间政治显露腐败,百姓生活日益艰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愈加严重,十年的磨砺让诗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安史之乱开启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见证了繁华的衰败,经历了百姓的疾苦,他长期处在社会的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亲人的悲欢离合都写进诗中,把自己的哀叹与对国家的期待融进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缠身,穷困潦倒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但他仍然为天下的寒士发声,为贫穷的老妇送去食物,他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担忧,念念不忘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公元770年,杜甫在一叶孤独的扁舟上逝世,一颗明星就此陨落.杜甫一生拥有数之不尽的朋友,有些引荐他,有些接济他,有些担忧他,却只有一个人杜甫受他影响,仰慕其风采,那人就是李白.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后人评价李白与杜甫之间犹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杜甫在听到〝李白,世人皆欲杀〞的言论写下〝不见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诗句.杜甫一生写了_首关于李白的诗,他们的友情像大鹏与鸿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鸿雁不断的为相遇吟鸣,而大鹏已经怀着热情的心翱翔.杜甫从世家公子到官场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心系天下的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没有李白的潇洒,没有陶潜的避世之心,有着屈原式的坚忍却比屈原更坚韧.杜甫的一生虽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但却可歌可泣令人敬佩.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3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石壕吏》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既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研究德语文学的学者.因此,从《杜甫传》中,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深情和严谨.全书篇幅不长,就十几万字,却是高度浓缩,决不掺水.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幸好没有做上大官,没有做久官,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雄壮的诗篇.这从他秉持的理想来说也算是得其所哉吧?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4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赤诚,但更敬佩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人生在世,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心情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却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就是这样一个凄惨可怜的人,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担心国家的命运.杜甫,始终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灵魂!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的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杜甫传》的读后感《杜甫传》的读后感(精选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传》的读后感(精选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杜甫传》的读后感篇1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
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
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
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杜甫传》的读后感篇2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一代才子欲要做高官,但是遇上了这种时期,可以说是仕途不顺了。
杜甫便是其中之一。
在天宝十载,杜甫由于写了三篇《大礼赋》给皇帝,使得皇帝玄宗十分赞赏。
被命待制在集贤院。
却因为李林甫,仅得“参列选序”资格。
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
这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写下了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便是杜甫10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已经使他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在流亡生活的时候,同样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
带着这些感情,写了《春望》《月夜》《北征》等作品。
他在这些诗种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
此后也使得唐代的一部分走向了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杜甫再次回到了长安时。
杜甫的思想感情已经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了人民的痛苦。
他的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的惨状。
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时在个人身世的感叹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杜甫,毫无疑问,他是伟大的,他经历如此坎坷,却仍系百姓,忧国忧民。
就他的一生来说是悲惨的,没有完成他自己的愿望就离开人世,但细想来,他也是幸福的,他一直追着他的理想,没有被动乱黑暗的社会所污染所腐败,他自始自终都没有变,他自始自终都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