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读万方多难的诗圣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杜甫传》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传》读后感1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
书写得平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读者看到的只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传主的阐释和渲染,正所谓“喧宾夺主”,传主本人的生平、情怀、遭际、作为,反而被叙述之外过多的虚饰之词遮蔽了。
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平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实在的一面。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
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
看来杜甫是懂医的。
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
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
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
诗圣杜甫读后感篇一:“万方多难造就的诗圣-”读后感在学习了“万方多难造就的诗圣-杜甫”这一课之后,我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
杜甫的一生是充满磨难的,他曾经读书、漫游;困居长安;陷贼、为官;西南漂泊。
他传奇的一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经历风雨难见到彩虹,古人已深悟了这方面的道理。
你看那吴承思写《西游记》让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把真经取到说。
这难道不是作者的弦外之音吗?炙人口的《海燕》的作者高尔基,五岁边浪迹天涯,但可贵的是他把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作一所社会的大学,孜孜不倦,滴水穿石,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一代文豪。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大海就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寻求不朽是一种开心乐事。
”正因为杜甫有这样的心态和面对人生的精神,才能铸就他“诗圣”的伟大成就!当今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一些青少年中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好逸恶劳的思想,遇到困难绕着做,贪图安逸坐想其成、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
一些家长更是处处包办代理,把风雨留给自己,把彩虹让给孩子,这里面潜藏着一种危机。
一种失去承受人生磨难的能力危机,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风雨彩虹的人生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于面对挫折,成就人生事业。
杜甫“诗圣”的由来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
《杜甫传》读后感《杜甫传》读后感(精选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传》读后感1《杜甫传》,显而易见,记述的就是一代诗圣杜甫的生平。
“杜甫”这一名字,如雷贯耳,我们都不陌生。
想必大家从小都学了不少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卖炭翁》……但我们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诗歌,对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
在冯至先生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独立于诗歌之外的杜甫,一个虽然自己尚在苦难中挣扎仍关心民间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
“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人诵读和传承。
而这一巨大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一生。
就像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让后人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身影。
杜甫也相类似。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混乱的时代给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动力,使他创造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文,让后人记住了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
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
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
《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
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
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
杜甫传读后感_杜甫传读书心得五篇作者通过描写唐玄宗统治后期黑暗腐败的政治以及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将国家的不幸与杜甫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写出了一个处于世运变换时期的伟大诗人沉沦穷困的命运,尤其写出了乱世中百姓的苦难。
关于《杜甫传》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
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
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
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
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
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
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
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观杜甫。
叹抉择。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
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
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杜甫传》优秀读后感1记起清江南织造曹氏四代宦海浮沉,没于曹雪芹。
他过着从“粪土金银,弃掷珍馐”到“举家吃粥酒常赊”的生活,于是十年功成《红楼梦》。
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中唐乱世,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
曹雪芹和杜甫,二者同样以文学作品填充了命运的落差,创作出至今仍领风骚的文学作品。
杜甫的一生,有两个主要的矛盾推动着他文学与生活的进程,一是他早年入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二是他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统治者削民之间的矛盾。
在作者冯至笔下的唐长安城是整饬、庄严的,然而家家户户红墙映着的已是夕阳。
被国家富强之景翳眼的玄宗不知桑门害政,将社稷国运交托于佞臣,便与贵妃纵情声色,讽谏受阻,忠者见谪,信者被害,而当时蒙在“盛唐”政治上的便是阴霾。
在后来驱使着杜甫诗载民间疾苦的一腔爱国热情、忧国思情在这时只被买买官职前为官之一次又一次的名不副实的选官考试和越来越窘迫的生活打击着,这说明唐朝在没有破落得要买卖官职前谋官之路就如老鼠洞――见则堵之,也使得他与李白相处时亲睹的其豪放生活与现时入仕无门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边想念着李白,又一边不断予权贵以求官之诗,贫困与事业心注定杜甫无法潇洒。
而此时杜甫的诗正如原文所说,“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与雄壮”。
杜甫诗风的变化与他人生矛盾乃至唐朝国运的转折在时间上是有重叠的,但是最前者首先起了变化。
孔语“四十而不惑”,从杜甫的诗歌之路的选择上看来的确如此。
40岁写下的兵车行一诗开始,他诗的国土扩大了,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由受苦受难的百姓填充而越来越入木三分,导致这个变化的是“他由于进仕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饿接触到人民的痛苦”。
因为“君子不仕无义”而在入世与出世间拣出前者,又因为这个选择而悟得上述道理进而发生后来文学创作上的改变,看来杜甫本人虽然佛缘不深但他一生的经历总是规规矩矩的循了因果论。
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一篇: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一代才子欲要做高官,但是遇上了这种时期,可以说是仕途不顺了。
杜甫便是其中之一。
在天宝十载,杜甫由于写了三篇《大礼赋》给皇帝,使得皇帝玄宗十分赞赏。
被命待制在集贤院。
却因为李林甫,仅得“参列选序”资格。
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
这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写下了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便是杜甫10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已经使他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在流亡生活的时候,同样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
带着这些感情,写了《春望》《月夜》《北征》等作品。
他在这些诗种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
此后也使得唐代的一部分走向了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杜甫再次回到了长安时。
杜甫的思想感情已经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了人民的痛苦。
他的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的惨状。
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时在个人身世的感叹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杜甫,毫无疑问,他是伟大的,他经历如此坎坷,却仍系百姓,忧国忧民。
就他的一生来说是悲惨的,没有完成他自己的愿望就离开人世,但细想来,他也是幸福的,他一直追着他的理想,没有被**黑暗的社会所污染所腐败,他自始自终都没有变,他自始自终都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杜甫。
第二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ēn)粜米(tiào)..别墅(shù)开凿(záo)..B.燕国(yān)月氏(zhī)..箜篌(kōnɡ hóu)讽谏(fěng)...C.氤氲(yūn)唱和(hã)..拈花(niān)老妪(yù)..D.菜畦(qí)幽咽(yâ)..樊川(fán)放诞(dàn)..答案:C解析:C项中“唱和”的“和”应读“hâ”。
杜甫传读后感 _杜甫传读书心得五篇作者通过描写唐玄宗统治后期黑暗腐败的政治以及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将国家的不幸与杜甫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写出了一个处于世运变换时期的伟大诗人沉沦穷困的命运,尤其写出了乱世中百姓的苦难。
关于《杜甫传》读后感怎么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
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
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
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
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
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
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
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观杜甫。
叹抉择。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
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
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杜甫传》读后感《杜甫传》读后感「篇一」世人回想大唐时的诗人们,最先想起的似乎就是“李杜”二人。
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
但似乎更多的人钟爱李白,而不喜欢杜甫,觉得他太古板太灰暗,从来没年轻过,诗里也总是带着暮霭沉沉的死气。
那杜甫究竟为何方神圣呢?一、热血轻狂的杜甫杜甫少年时代可谓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过名将也出过能臣富贵,自是不用说的。
他追求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历览山河家国,心中满腔抱负。
鲜衣怒马的少年郎还曾写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这类狂放的诗句。
在诗中,杜甫豪情万丈,充满自信,狂放傲气。
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时,站在高高的泰山顶上,傲视天地,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
这也说明,在杜甫的体内曾流着狂放和热血。
二、挣扎沉浮的杜甫二十三岁的杜甫赴洛阳应试,遥想着未来在朝堂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为国家效力。
只不过,世事总是不如人愿。
应试不第,失败并没有将他打败,他仍然抱着为国效力的真心。
然而,再一次的应试中,仍然落榜。
想要在朝堂上一展才华的愿望落空。
此时已经三十好几的杜甫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是否真的毫无才华。
但他仍旧充满热枕,不忍放弃。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尝试了许多他年少时曾不齿的办法,最终当上了一个小官。
只不过官职太小,职权太低,他为国家、为人民的抱负无处施展,官场不得志。
这个时候的杜甫,又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恰逢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而后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这个时候的杜甫,一定在痛苦着,挣扎着,不甘心就这样郁郁一生。
他的世界是苦难深重的。
三、坚韧不拔的杜甫家国沉沦,他的生活条件也从原本的富贵安逸沦落到穷困潦倒。
要名气没名气,要地位没地位,要金钱没金钱。
似乎他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过,曾经拥有的也已失去。
人间所有苦痛,他都尝了一遍,一般人可能就此沉寂无声,自生自灭了,可是,在黑暗中他无数次昂起头,强撑病体,写了1400首诗,3天一更,频率惊人,直到他离开人世,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
杜甫传读后感(通用11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杜甫传读后感篇1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
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
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
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杜甫传读后感篇2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习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
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读冯至《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有感一提起杜甫,便想起苦难;一读到杜甫,便感到苍凉;一品味杜甫,便领悟崇高。
这伟大的诗人终究是非凡的苦难所成就的。
痛苦将他推入命运无边的深渊,又将他奉上千年孤绝的诗圣的庙堂。
不仅空前,而且绝后。
杜甫,正是苦难的化身。
这么说也许不算精准,毕竟杜拾遗也有过少年不识愁滋味,承欢于姑母膝下欢娱的时光;毕竟杜公子也迷恋过仙子般不羁狂傲的李白,云里雾里跟着大偶像游仙炼丹,不亦乐乎。
人不轻狂枉少年,那斗鹰走狗长安花、一曲红绡不知数的辰光,不过是为低沉灰暗的命运交响曲做了一串轻快清脆的前奏。
待到成家后,家业与理想一并压到肩头,已近而立的杜甫才开始谋求饭碗,追名逐利。
他世出儒家,同当时一般的儒生一样,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好理想,怀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远志向,要同年迈的玄宗一起大干一场。
长安十年,父亲老故,家尽余财,养家的急迫,成名的雄心,促使他几乎不择手段地求官。
这书呆子参不透的是,皇帝是不是尧舜,不是他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说了算;而他本人的前途和命运,却并不会因为他的满腹才华而改变几分。
玄宗晚年怠于政事淫于酒色,使奸相李林甫大行其道,在此人的作祟之下,杜甫在求仕之路上屡遭打击,不得不过着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或“饥卧动即向一问,敝衣何啻连百结”的辛酸生活。
从富人区搬到贫民窟,痛苦一步步加深,流浪、奔波,忍饥挨饿,过着琐屑、小气、寒酸的生活。
这样也罢了,偏偏那一声渔阳鼙鼓,惊破了太平霓裳华清歌舞,几乎就在一夜之间,鲜花煮酒烈火烹油的长安城化作一片炙热火海,白水沦陷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拥挤,疲劳,遇险,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刚出白水,洪水又卷地而来,四周是万家被难的动地哭声。
苦难是如影随形,挣扎不掉摆脱不了!他落入胡人手中,在担惊受怕的囚虏生活中日日守着官军的消息;复又逃脱,追到了肃宗,得了官职,却因政治上的不敏感屡遭打击。
安史之乱结束,他在从八品的官位上毫无作为,最后无精打采长安,理想终于幻灭,西南烟瘴之地做了他最后的归宿,连他的死,也竟是在“馀死”与“毒死”之间,酸涩到让人不忍言。
杜甫传读后感(通用6篇)杜甫传篇1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赤诚,但更敬佩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
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
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
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人生在世,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
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
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
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
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
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
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
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
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后感【高一作文】《“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后感说实话,以前我并不欣赏杜甫,觉得他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连自己的亲人都养活不起,更何况拯救国家呢?不过这次从书中较多地了解了杜甫后,我才对杜甫产生了很大的歉意和敬意。
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是在目睹一种伟大的形成。
杜甫从少年时代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长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现实打碎。
官僚的险恶腐败,亲人的生离死别,自身的飘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让他在现实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挣扎,他确实是“诗圣”!不过无论他遇到怎样的艰辛,心里永远脱不开百姓。
“莫辞酒味薄,黎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杜甫长期于下层,亲身体验了百姓受过难以忍受的苦。
纵然一声怒吼突破胸腔,却不能惊起半点涟漪他愤懑,无奈,却只能寄托于诗,用《三史》《三别》这样留着血的文字奏响无人忘怀的遗憾。
更令人震憾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悲天悯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怀是多么可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以满腔的辛酸和仇恨,汇成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山河大地上。
他那执着的爱国之情摇曳着地燃烧起来,燃烧进骨子里,燃烧到顽固。
纵使朝廷一次次地抛弃了他,悲苦了他,纵使岁月无多,仍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感叹,这声感叹,淹没了诗人和读者的双眼。
他对于朝廷的誓死不渝,让我们肃然起敬!只是了解了关于杜甫的冰山一角,这个人,这种伟大,甚至是这种灵魂就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
他悲天悯人的善良,尽心尽力的忠诚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看完《杜甫传》,一遍一遍地感悟杜甫,并将他的灵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读了杜甫的诗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方案大全、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mprehensive plans, insights, surve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了杜甫的诗读后感6篇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可以通过精准的分析和独特的见解,读后感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让我们与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共同成长,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读了杜甫的诗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杜甫传》读后感(通用17篇)《杜甫传》读后感(通用1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甫传》读后感篇1“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旧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这是冯志眼中的杜甫。
人们都说杜甫的坚守,少年时不爱,爱时已非年少。
而我刚过碧玉年华,仅仅初尝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现实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
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
他的诗篇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斩不断的联系。
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过程与矛盾,超越了他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从而使唐朝的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对杜甫的印象仅限于课本上的《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的悲情呐喊让我觉得杜甫一直都是一个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一生穷困潦倒的愁苦“诗圣”。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没有如此刻板。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枣树,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豪壮;他经历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丰实”的盛世确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时,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闲情雅致。
读这本书时,“诗圣”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随着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以及他对人生信念的坚守,鲜活的映入我的眼帘。
杜甫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虽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渐没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谓是不幸运的。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人。
杜预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子孙后代都以他为荣,杜甫也不例外。
他曾多次在诗中对自己的这位祖先推崇备至。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创作的诗歌和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同为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基者。
这样的家学渊源也让杜甫十分热爱诗歌。
李白曾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杜甫传》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传》读后感1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
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
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
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
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
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
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
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
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
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
《杜甫传》读后感_《杜甫传》读书心得五篇《杜甫传》是武侠一代宗师还珠楼主的绝笔之作。
由于作者善写武侠,尤其擅长讲故事,而杜甫的生平又与作者自身的身世很有相似的地方,因而《杜甫传》写得相当引人入胜和富有感染力。
关于《杜甫传》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
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
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
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
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
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
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
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观杜甫。
叹抉择。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
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
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文章摘要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 ……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