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T外观检验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19
smt外观检验标准SMT外观检验标准。
一、引言。
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是一种表面贴装技术,它已经成为电子制造业中最主要的生产工艺之一。
在SMT生产过程中,外观检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因此,建立科学、严谨的SMT外观检验标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外观检验标准的制定原则。
1. 合理性原则,外观检验标准必须符合实际生产情况,能够准确反映产品的外观质量特点。
2. 可操作性原则,外观检验标准必须具备一定的操作性,能够方便生产人员进行检验操作。
3. 公正性原则,外观检验标准必须客观、公正,能够避免主管人员的主观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4. 统一性原则,外观检验标准必须统一于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三、SMT外观检验标准的内容。
1. 焊接质量,检查焊点的焊接是否均匀、牢固,是否有焊接飞溅、焊接虚焊等现象。
2. 组件安装质量,检查元件的安装位置、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错装、漏装等问题。
3. 表面质量,检查PCB板表面是否有划痕、氧化、污渍等影响外观的缺陷。
4. 封装质量,检查封装件的外观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破损、变形等情况。
5. 标识质量,检查产品标识的清晰度、完整度,是否存在模糊、缺失等问题。
6. 清洁度,检查产品表面的清洁度,是否存在灰尘、油污等影响外观的因素。
四、SMT外观检验标准的执行流程。
1. 定期培训,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外观检验标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外观质量判断能力。
2. 抽检制度,建立抽检制度,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定期抽检,确保产品外观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3. 记录管理,对外观检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建立台账,以便追溯和分析问题原因。
4. 反馈改进,对发现的外观质量问题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并协助他们进行改进措施。
五、SMT外观检验标准的意义。
1. 保证产品质量,建立科学的外观检验标准,能够及时发现产品外观质量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客户要求。
.)以下为最大允收限度,如果超过25%则拒收。
名文件编号称发行版次1、电阻水平方向偏移,其基板焊点一端的空余长度1. L2≧L*1/3,OK ; 大于或等于另一端空余长度的1/3,为最大允收限度;2. L2<L*1/3,NG .如果小于另一端空余长度的1/3则拒收。
L2L1、两元件之间最小间隔在0.5mm 以上为最大允收; 1. W ≧0.5mm,OK;2、两元件之间最小间隔小于0.5mm 拒收。
2. W<0.5mm,NG .零件直立拒收!文字面帖反拒收。
1、按正面贴装,元件的两端置于基板焊点的中央位置。
1、元件偏移突出基板焊点的部份是元件宽度的25% 以下为最大允收限度,如果超出25%则拒收。
1、元件水平方向偏移,其基板焊点一端的空余长度 1. L2≧L*1/3,OK ; 大于或等于另一端空余长度的1/3,为最大允收限度; 2. L2<L*1/3,NG .如果小于另一端空余长度的1/3则拒收。
L2L1、两元件之间最小间隔在0.5mm 以上为最大允收; 1. W ≧0.5mm,OK;2、两元件之间最小间隔小于0.5mm 拒收。
2. W<0.5mm,NG .(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电阻偏移(水平方向)零件间隔电容、电感类实装生效日期A01页码3/9判 定 說 明图 示 说 明作 业 指 导 书SMT 通用检验标准WI-Q-001电容、电感偏移标准模式电容、电感偏移零件间隔零件直立电阻帖反电阻偏移(垂直方向)项 目WW1≧W*25%,NGW零件直立拒收文字面(翻白)R757文字面电阻不可帖反(文字面OKWW1W1≧W*25%,NGW零件直立拒收!名文件编号称发行版次1、元件倾斜突出焊点的部份须小于元件宽度的25%, 反之则拒收。
(NG)1、三极管的三个引脚处于焊点的中心位置。
1、三极管的引脚超出焊点的部份须小于或等于引脚 1. w1≦W*1/2, OK ; 宽度的1/2;若大于1/2则不良。
smt外观检验标准SMT外观检验标准。
一、引言。
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是一种表面贴装技术,它已经成为电子制造业中最常用的组装技术之一。
SMT外观检验是SMT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外观效果。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SMT外观检验标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SMT外观检验标准的制定背景。
SMT外观检验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SMT生产过程中的外观检验工作,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降低不良品率,减少质量风险,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SMT外观检验标准的内容。
1. 外观检验项目。
SMT外观检验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质量、元件偏位、锡球形状、焊盘形状、PCB表面污染、元件损坏等。
这些项目是SMT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是产品外观质量的重点关注对象。
2. 外观检验方法。
SMT外观检验方法包括目视检查、显微镜检查、X光检查等。
不同的外观缺陷需要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以确保对各种外观缺陷的有效检测。
3. 外观检验标准。
SMT外观检验标准应当明确各项外观检验项目的合格标准和不合格标准,以及对于不同外观缺陷的判定标准。
这样可以使外观检验工作更加规范和标准化。
四、SMT外观检验标准的制定原则。
1. 合理性原则。
SMT外观检验标准应当合理、科学、可操作,既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实际情况,又要结合生产工艺和设备特点。
2. 可行性原则。
SMT外观检验标准应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执行,同时要考虑到检验成本和效率的平衡。
3. 统一性原则。
SMT外观检验标准应当统一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外观效果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
五、SMT外观检验标准的应用。
SMT外观检验标准的应用需要在SMT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标准要求,及时发现和处理外观缺陷,以避免不良品的流入市场。
六、结论。
SMT外观检验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它是SMT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SMT外观检验规范1、目的:使本司SMT站所生产的PCBA产品外观检验有据可循,具体外观标准与客户要求有冲突的情形下,原那么上以客户要求为准。
2、范畴:本标准参考IPC-610D 2级〔专用服务类电子产品〕PCBA外观检验标准,仅适用于本司SMT站所生产的所有PCBA产品。
3、定义 :3.1 标准 :3.1.1允收标准 (ACCEPTANCE CRITERIA):允收标准为包刮理想状况、允收状况、不合格缺点状况 (拒收状况)等三种状况。
3.1.2理想状况 (TARGET CONDITION):此组装状况为接近理想与完美之组装状况。
能有良好组装可靠度,判定为理想状况。
3.1.3允收状况 (ACCEPTABLE CONDITION):此组装状况为未符合接近理想状况,但能坚持组装可靠度故视为合格状况,判定为允收状况。
3.1.4不合格缺点状况 (NONCONFORMING DEFECT CONDITION):此组装状况为未能符合标准之不合格缺点状况,判定为拒收状况。
3.1.5工程文件与组装作业指导书的优先级....等:当外观允收标准之内容与工程文件、组装作业指导书等内容冲突时,优先采纳所列其它指导书内容;未列在外观允收标准之其它专门(客户)需求,可参考组装作业指导书或其它指导书。
3.2 缺点定义:3.2.1严峻缺点 (CRITICAL DEFECT):系指缺点足以造成人体或机器产生损害,或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的缺点,称为严峻缺点,以CR表示之。
3.2.2要紧缺点 (MAJOR DEFECT):系指缺点对制品之实质功能上已失去有用性或造成可靠度降低,产品损坏、功能不良称为要紧缺点,以MA表示之。
3.2.3次要缺点 (MINOR DEFECT):系指单位缺点之使用性能,实质上并无降低事实上用性,且仍能达到所期望目的,一样为外观或机构组装上之差异,以MI表示之。
(a)配带洁净手套与配合良好静电防护措施。
(b)握持板边或板角执行检验。
1、目的:明确SMT焊接外观检验标准,为品质判定提供接收和拒收依据。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产品的SMT焊接外观检验.3、权责:3.1 品质部:3.1.1 QE负责本标准的制定和修改,3.1.2 检验人员负责参照本标准对产品SMT焊接的外观进行检验。
3.2 制造部:生产和维修人员参照本标准对产品进行自检或互检。
3.3 客服返修组:参照本标准执行返修4.标准定义:4.1判定分为:合格、允收和拒收合格(Pass):外观完全满足理想状况,判定为合格。
(本标准中,不做图片详解)允收(Ac):外观缺陷不满足理想状况,但满足允收条件,且能维持组装可靠度,判定为允收。
拒收(Re):外观缺陷未能满足理想状况和允收条件,且影响产品功能和可靠度,判定为拒收。
4.2缺陷等级严重缺陷(CRITICAL DEFECT,简写 CRI):不良缺陷,使产品在生产、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危及人身财产安全之缺点,称为严重缺点. 主要缺陷(MAJOR DEFECT,简写 MAJ):不良缺陷,使产品失去全部或部分主要功能,或者相对严重影响的结构装配的不良,从而显着降低产品使用性的缺点,称为主要缺点.次要缺陷(MINOR DEFECT,简写 MIN):不良缺陷,可以造成产品部分性能偏差或一般外观缺陷,虽不影响产品性能,但会使产品价值降低的缺点,称为次要缺点.5.检验条件5.1在正常室内日光灯灯管的照明条件(灯光强度为 1支40W或2支20W日光灯),被检测的PCB与光源之距离为:100CM以内.5.2将待测PCB置于执行检测者面前,目距 20CM内(约手臂长).6.检验工具:AOI光学检测仪、放大镜、显微镜、拨针、平台、静电手套7.名词术语7.1 立碑:元器件的一端离开焊盘而向上斜立或直立现象。
7.2 连锡或短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应相连的焊点之间的焊锡相连,或焊点的焊料与相邻的导线相连的不良现象。
7.3 移位或偏位:元件在焊盘的平面内横向(水平)、纵向(垂直)或旋转方向偏离预定位置;(以元件的中心线和焊盘的中心线为基准)。
smt外观检查标准SMT外观检查标准。
一、引言。
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是一种表面贴装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的生产中。
在SMT生产过程中,外观检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文档旨在制定SMT外观检查标准,以确保产品外观质量符合要求,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竞争力。
二、外观检查标准。
1.焊接质量。
1.1焊点外观,焊点表面应光滑平整,无裂纹、气泡、凹坑等缺陷。
1.2焊盘外观,焊盘应平整,无氧化、锈蚀等现象。
1.3焊料外观,焊料应均匀,无虚焊、溢出等情况。
2.元器件安装。
2.1元器件位置,元器件应安装在指定位置,无偏移、歪斜等情况。
2.2元器件间距,元器件之间应保持适当间距,避免短路等问题。
2.3元器件损坏,元器件表面应无划痕、磨损等损坏现象。
3.印刷质量。
3.1印刷位置,印刷应准确无误,无偏移、重影等情况。
3.2印刷质量,印刷应均匀、清晰,无残留、漏印等情况。
3.3印刷剥离,印刷应牢固,无剥离、脱落等现象。
4.外观质量。
4.1外观检查,产品外观应整洁,无划伤、污渍等现象。
4.2标识清晰,产品标识应清晰可见,无模糊、掉色等情况。
4.3封装完整,产品封装应完整,无开裂、变形等问题。
5.包装质量。
5.1包装完好,产品包装应完整,无破损、变形等情况。
5.2包装标识,包装标识应清晰,无模糊、错位等现象。
5.3包装数量,包装数量应准确无误,避免漏装、多装等问题。
三、结论。
SMT外观检查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档制定了一系列的外观检查标准,涵盖了焊接质量、元器件安装、印刷质量、外观质量和包装质量等方面。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标准,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希望全体员工都能认真遵守这些标准,共同努力,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附录。
1.外观检查标准示意图。
2.外观检查记录表。
3.外观检查标准执行流程图。
以上即为SMT外观检查标准的文档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在SMT生产过程中有所帮助,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目的:统一外观检验标准,确保产品外观质量的一致性描述项目检验标准描述理想状况允收状况拒收状况立方体器件判断标准浮高元器件直接焊接在焊盘表面。
立方体器件浮高允收状况:最大浮起高度小于或等于0.5mm。
立方体器件浮高允收状况:最大浮起高度大于0.5mm。
对准度(器件Y方向)立方体器件恰能座落在焊盘的中央且未发生偏出,所有各金属焊脚都能完全与焊盘接触。
1)器件纵向偏移,但器件与焊盘接触宽度在器件宽度的20%以上;2)金属焊脚纵向滑出焊盘,但仍盖住焊盘0.13mm以上。
1)器件纵向偏移,但器件与焊盘接触宽度在器件宽度的20%以下2)金属焊脚纵向滑出焊盘,盖住焊盘少于0.13mm。
对准度(器件X方向)立方体器件恰能座落在焊盘的中央且未发生偏出,所有各金属焊脚都能完全与焊盘接触。
器件横向超出焊盘以外,但超出宽度小于、等于其器件宽度的50%。
器件已横向超出焊盘,但超出宽度大于器件宽度的50%。
﹥0.5mm(20mil)目的:统一外观检验标准,确保产品外观质量的一致性描述项目检验标准描述理想状况允收状况拒收状况立方体器件判断标准焊点性标准(最小焊点)1)焊锡带是凹面并且从焊盘端延伸到组件端的2/3H以上;2)锡皆良好地附着于所有可焊接面;3)焊锡带完全涵盖着组件端金属镀面。
1)锡带延伸到组件端的50%以上;2)焊锡带从组件端向外延伸到焊盘的距离为组件高度的50%以上。
1)锡带延伸到组件端的50% 以下;2)焊锡带从组件端向外延伸到焊盘端的距离小于组件高度的50%;注:锡表面缺点﹝如退锡、不吃锡、金属外露、坑...等﹞不超过总焊接面积的5%焊点性标准(最大焊点)1)焊锡带是凹面并且从焊盘端延伸到组件端的2/3H以上;2)锡皆良好地附着于所有可焊接面;3)焊锡带完全涵盖着组件端金属镀面。
1)锡带稍呈凹面并且从组件端的顶部延伸到焊盘端;2)锡未延伸到组件顶部的上方;3) 锡未延伸出焊盘端;4) 可看出组件顶部的轮廓。
SMT焊接外观检验标准目的:统一焊接外观检验标准,确保焊接质量和检验的一致性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SMT、成型线、装配线等有关的焊接外观检验。
2.职责生产线操作人员和检测人员要依照本标准来保证产品的外观和整体的性能。
3.基本术语IPC-A-610 1 级:通用类电子产品包括消费类电子产品、部分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那些对外观要求不高而以其使用功能要求为主的产品。
IPC-A-610 2 级:专用服务类电子产品包括通讯设备,复杂商业机器,性能高、长使用寿命的仪器。
这类产品需要持久的寿命,但不要求必须保持不间断工作,外观上也允许有缺陷。
IPC-A-610 3 级:高性能电子产品包括持续运行或严格按指令运行的设备和产品。
这类产品在使用中不能出现中断,例如救生设备或飞行控制系统。
符合该级别要求的组件产品适用于高保证要求,或者最终产品使用环境条件异常苛刻。
目标条件:是指近乎完美或被称之为“优选”。
当然这是一种希望达到但不一定总能达到的条件,对于保证组件在使用环境下的可靠运行也并不是非达到不可。
可接受条件:是指组件在使用环境下运行能保证完整、可靠但不是完美。
可接受条件稍高于最终产品的最低要求条件。
不可接受条件:是指组件在使用环境下其完整、安装或功能上可能无法满足要求。
元件面或主面:即是电路板上插元件的一面。
焊接面或辅面:电路板中元件面的反面,有许多焊盘提供焊接用。
极性元件:有些元件,插入电路板时必需定向,否则元件就有可能在测试时被融化或发生爆炸。
润湿:润湿过程是指已经熔化了的焊料借助毛细管力沿着母材金属表面细微的凹凸和结晶的间隙向四周漫流,从而在被焊母材表面形成附着层,使焊料与母材金属的原子相互接近,达到原子引力起作用的距离。
4.典型缺陷虚焊:零件脚或引线脚与锡垫间没有锡或锡量太少或其它因素造成没有接合,看似焊住其实没有焊住的焊接点,这种焊接点有可能当时用设备无法检测出来,但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能慢慢的暴露出来,危害性极高。
HSA12-014-02-0西安华天通信有限公司 A4(210*297)
6.3 移位或偏位:元件在焊盘的平面内横向(水平)、纵向(垂直)或旋转方向偏离预定位置;(以元件的中心线
和焊盘的中心线为基准)。
6.3.1 横向(水平)偏位-- 元件沿焊盘中心线的垂直方向移动为横向偏位(图a);(又叫:侧面移位)
6.3.2 纵向(垂直)偏位-- 元件沿焊盘中心线的平行方向移动为纵向偏位(图b);(又叫:末端偏移)
6.3.3 旋转偏位-- 元件中心线与焊盘中心线呈一定的夹角(θ)为旋转偏位(图c)。
(也叫:偏位)
6.4 空焊:是指元件可焊端没有与焊盘连接的组装现象
6.5 反向:是指有极性元件贴装时方向错误。
6.6 错件:规定位置所贴装的元件型号规格与要求不符。
6.7 少件:要求有元件的位置未贴装物料。
6.8 露铜:PCBA表面的绿油脱落或损伤,导致铜箔裸露在外的现象。
6.9 起泡:指PCBA/PCB表面发生区域膨胀的变形。
6.10 锡孔:过炉后元件焊点上有吹孔、针孔的现象。
6.11 锡裂:锡面裂纹。
6.12 堵孔:锡膏残留于插件孔/螺丝孔等导致孔径堵塞现象。
6.13 翘脚:指多引脚元件之脚上翘变形。
6.14 侧立:指元件焊接端侧面直接焊接。
6.15 虚焊/假焊:指元件焊接不牢固,受外力或内应力会出现接触不良,时断时通。
6.16 反贴/反白:指元件表面丝印反贴于PCB板,无法识别其品名、规格丝印字体。
6.17 冷焊/不熔锡:指焊点表面不光泽,结晶未完全熔化达到可靠焊接效果。
6.18 少锡:指元件焊盘锡量偏少。
6.19 多件:指PCB上不要求有元件的位置贴有元件。
6.20 锡尖:指锡点不平滑,有尖峰或毛刺。
6.21 锡珠:指PCBA上有球状锡点或锡物。
修订版本 1.0
页数5/18
6.22 断路:指元件或PCBA线路中间断开。
6.23 元件浮高:指元件本体焊接后浮起脱离PCB表面的现象。
七,检验标准
项目元件种类标准要求参考图片
移位片式元件侧
面偏位(水
平)
1.侧面偏移时,最小链接宽度(C)不
得小于元件焊端宽度(W)或焊盘宽度
(P)的1/2;按P与W的较小者计算。
片式元件末
端偏移(垂
直)
1.末端偏移时,最大偏移宽度(B)不
得超过元件焊端宽度(W)或焊盘宽度
(P)的1/2.按P与W的较小者计算。
无引脚芯片
1.最大侧面偏移宽度(A)不得大于城
堡宽度(W)的1/2.
2.不接受末端偏移
移位圆柱状元件
(侧面偏
移)
侧面(水平)移位宽度(A)不得大于其
元件直径(W)或焊盘宽度(P)的1/4.
按P与W的较小者计算。
圆柱状元件
(末端偏
移)
末端偏移宽度(B)不大于元件焊端宽度
(A)的1/2。
修订版本 1.0 页数6/18
移位圆柱状元
件末端链
接宽度
末端连接宽度(C)大于元件直径
(W),或焊盘宽度(P)中的1/2.
三极管
1.三极管的移位引脚水平移位不
能超出焊盘区域.
2.垂直移位其引脚应有2/3以上
的长度在焊接区.
线圈
线圈偏出焊盘的距离(D)≦
0.5mm.
IC/多脚
物料
1.最大侧面偏移(A)不得大于引
脚宽(W)的1/3。
2.末端偏移必须有2/3以上的接
触引脚长度在焊盘以内.
J形引脚
元件
1.侧面偏移(A)不得大于引脚宽
度(W)的1/3.
2.末端偏移时,侧面连接最小长
度(D)不得小于引脚宽度(W)的
150%.
修订版本 1.0 页数7/18
旋转偏位片式元件
片式元件倾斜超出焊接部分不得大于
料身(W)宽度的1/3.
圆柱状元
件
旋转偏位后其横向偏出焊盘部分不得
大于元件直径的1/4.
线圈线圈类元件不允许旋转偏位.
旋转偏位
三极管
三极管旋转偏位时每个脚都必须有脚
长的2/3以上的长度在焊盘区.且有
1/2以上的焊接长度.
IC/多脚物
料
IC/多脚物料旋转偏位时其引脚偏出焊
盘区的宽度(A)应小于脚宽(W)的
1/3
A≤1/3W
修订版本 1.0 页数7/18
反贴/反
白元件翻
贴
不允许正反面标示的元件有翻贴现象.(即:
丝印面向下)
片式电阻常见
立碑片式元
件
不允许焊接元件有斜立或直立现象
(元件一端脱离焊盘焊锡而翘起)
焊锡高
度无引脚
元件
最小爬锡高度(F)应大于城堡高度(H)的
1/3.
修订版本 1.0 页数8/18
侧立片式元件不允许宽.高有差别的元件侧立(元件本体旋转90度贴放)
片式电容常见
错件所有物料不接受贴装元件规格与要求不符的现象
少件所有物料不允许有出现元件漏贴的现象
修订版本 1.0 页数9/18
反向有极性元
件
不接受有极性元件方向贴反(备注:元
件上的极性标志必须与PCB板上的丝
印标志对应一致)
多件所有物料不允许有空位焊盘贴装元件
修订版本 1.0 页数10/18
连锡/短路所有元件1.不允许线路不同的引脚之间有连锡、碰脚等现象形成短路。
2.不接受空脚与接地脚之间连锡。
3.不接受空脚或接地脚与引脚线路连锡。
少锡所有物料1.焊端焊点高度(F)不得小于元件引
脚厚度(T)的1/2. F≥1/2T 2.引脚焊点长度(D)不得小于引脚长
度(L)的3/4 D≥3/4L 3. IC/多引脚元件不允许半边无锡,
表面无锡,脚尾无锡等不良.
空焊所有元件不接受焊盘无锡的组装不良.
修订版本 1.0
页数11/18 虚焊/假焊所有元件不允许虚焊、假焊.
多锡片式元件
最大焊点高度(E)不得大于元件厚度
的1/4;可以悬出焊盘或延伸到金属
焊端的顶部;但是,焊锡不得延伸到
元件体上.
多脚元件
不接受焊料触及封装元器件体的多锡
现象。
修订版本 1.0 页数12/18
少锡片式/圆柱
状元件
1.焊锡宽度(W)需大于PCB焊盘宽度
(P)的2/3
2.锡面须光滑,焊接轮廓宽度L≥
1/2D,锡面高度T≥1/4D
锡裂所有元件不允许焊锡与元件焊端之间形成的焊接存在破裂或裂缝现象
修订版本 1.0 页数13/18
锡尖所有元件锡尖的长度不得大于1.0mm(从元件本体表面计算)且不能违反元件之间绝缘距离小于0.3mm的标准
锡孔所有元件不接受标准检验环境下目视明显存在的针孔、吹孔、空缺。
BGA BGA 目视.放大镜或X-ray观察可见的焊料桥接,或对焊盘润湿不完全
修订版本 1.0 页数14/18
冷焊/锡膏未融化所有元件
不接受标准检验环境下目视明显存在
焊接后锡膏未完全融化的不良品
浮高所有元件元件本体浮起与PCB的间隙不得大于0.1mm。
翘脚有引脚元
件
不允许元件引脚变形而造成假焊、虚
焊等不良.
修订版本 1.0 页数15/18
元件丝印
不良有丝印元
件
1.不接受有丝印要求的元件出现无丝
印或丝印无法辨认的PCBA;
2.允许丝印模糊但可辨认的。
元件破损所有元件不接受元件本体破损的不良品
金属镀层
缺失所有元件
元件焊端金属镀层缺失最大面积不超
过1/5(每一个端子)
修订版本 1.0 页数16/18
露铜PCB 1.不允许PCB线路有露铜的现象
2.不影响引线的露铜面积不得大于∮1mm.
跳线(搭线连接)PCBA
1.导线搭焊在元件引脚上,焊接长度
必须大于引脚长度的3/4
2.导线与引脚接面处的焊点可接受
3.引线连接时不能过于松弛,需要与
PCB粘合紧贴,而不对其它线路造成
影响
4.连接引线长度不得超过20mm,同一
PCB搭线不得超过两处
插件堵孔PCBA 不接受锡膏残留于插件孔、螺丝孔的不良现象,避免造成DIP组装困难
修订版本 1.0
页数17/18 起铜箔所有元件焊接造成铜箔翘起的现象
变形PCB 弯曲距离(H)≤a×1%;以弯曲程度严重的一边为准(最大不得超过2mm).
金手指上
锡
PCB 金手指上不允许有焊锡残留的现象
金手指刮
伤PCB
1.不接受金手指有感划伤的不良。
2.5条以上(长度超过10mm)无感划
伤不接受。
修订版本 1.0 页 数
18/18
PCB 刮花 PCB
1.带金手指的PCB 不接受有感划伤。
2.板面允许有轻微划痕,长度小于10mm;宽度小于1.0mm
3.可接受板面或板底的划痕,但不可伤及线路
PCB 脏污
PCB (不含金手指板)
1.焊接面.线路等导电区不可有脏污
或发白。
2.在非导电区允许有轻微的发白或脏污面积不大于2.5m ㎡。
锡珠
所有元件
1.不接受锡珠残留而导致短路现
象 ;锡珠大小∮0.13以内可以接受. 2.不允许锡飞溅至大面积锡珠残留于元件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