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肠外营养临床与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0.02 MB
- 文档页数:82
二级甲等评审胃肠外营养病例胃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非口服途径,如经静脉或经胃肠外途径,给予患者所需的营养支持。
在临床实践中,胃肠外营养在重症患者、手术后患者或无法口服的患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例经二级甲等评审的胃肠外营养病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疗法的应用及影响。
患者为一名65岁的男性,因重度急性胰腺炎入院。
经详细检查和评估后,医生决定实施胃肠外营养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消化道出血等,但经过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治疗,患者最终康复出院。
在胃肠外营养治疗中,营养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量。
同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除了营养支持外,胃肠外营养病例还需要密切监测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感染是胃肠外营养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感染,以防止病情恶化。
此外,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也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胃肠外营养治疗中,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由营养师、医生、护士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监测患者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只有团队合作,才能让胃肠外营养病例得到更好的治疗。
胃肠外营养是重症患者、手术后患者或无法口服的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发生,并通过团队合作,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例的介绍,能更好地了解胃肠外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及影响。
家庭肠外营养指南解读完整版家庭肠外营养(HPN)是指在专业营养支持小组的指导下,让某些病情相对平稳且需要长期或较长期依赖肠外营养的特殊患者在家中实施肠外营养。
欧美国家开展HPN较早,目前应用比较普遍,而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缺乏HPN规范标准,目前正在缓步发展中。
HPN不仅可以用于良性或恶性疾病所致的慢性肠衰竭(CIF)患者,还可用于终末期患者的姑息性营养治疗。
继2009、2016年之后,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在2023年又一次更新了家庭肠外营养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该指南从HPN的适应证、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CVAD)和输液泵、静脉通路维护、营养剂、监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为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推动指南的有效实施,现对该指南进行解读。
1 指南修订的历程和意义2009年,ESPEN发布了第一份关于HPN的指南。
该指南由26项建议组成,推荐等级分为A/B/0/优质实践意见级(GPP)4级,其中10项基于证据,16项基于专家意见。
2016年,ESPEN发布了良性疾病所致CIF指南,其中包括11条HPN管理的建议、17条肠外营(PN)制剂的建议,以及22条关于预防和治疗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并发症的建议。
这份指南的证据等级较2016年版本稍高,但其中仍有31条建议的证据等级极低,14条建议的证据等级低。
时至今日,这两版指南中的大多数建议依然有效,特别是涉及营养需求、代谢并发症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管理的建议。
各学会和政府机构也提供了HPN的其他指南和标准,然而,一项系统评价显示,这些指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2020年ESPEN发布了新版HPN指南,纳入自前版发布以来的新证据,强调了关于HPN安全给药的建议,并纳入患者的观点。
2023年发布的指南在其基础上,简短精确地指导临床实践,该指南不包括针对特定条件下患者营养需求的建议,更多的是在实践层面给予指导。
2 家庭肠外营养的适应证与其他HPN相关指南一样,本《指南》指出,HPN应用于无法通过口服和/或肠内途径满足其营养需求且可以在院外安全管理肠外营养的患者(GPP级,强烈共识,同意率95.8%),但本次《指南》对于HPN的适应证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罗列举例和阐述,见图1。
一、教案标题肠外营养护理教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肠外营养的概念、适应症和禁忌症。
- 了解肠外营养的组成、配方和营养素的作用。
- 熟悉肠外营养的给药途径、设备操作和护理要点。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进行肠外营养液的配置和输注。
- 能够识别肠外营养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 能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肠外营养方案。
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肠外营养护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严谨性。
- 增强学生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关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 肠外营养概述- 肠外营养的概念、适应症和禁忌症- 肠外营养的组成、配方和营养素的作用2. 肠外营养的给药途径和设备操作- 静脉导管置入技术- 肠外营养液的配置和输注3. 肠外营养的护理要点- 输液过程的观察和护理- 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 患者的营养评估和护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肠外营养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病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肠外营养的护理要点。
3. 操作演示法:演示肠外营养液的配置和输注操作。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肠外营养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临床案例,引入肠外营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肠外营养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有哪些?(二)讲授1. 肠外营养概述:讲解肠外营养的概念、适应症和禁忌症。
2. 肠外营养的组成、配方和营养素的作用:介绍肠外营养的组成成分、配方特点和营养素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病例,让学生分析肠外营养的适应症、并发症和护理要点。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肠外营养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
(四)操作演示1. 演示肠外营养液的配置和输注操作。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五)总结1. 总结肠外营养护理的要点。
2. 强调肠外营养护理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考察学生对肠外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肠外营养【定义】全胃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on,TPN,以下称肠外营养)系指通过非消化道(静脉)途径提供完整和充足的营养素,包括水、碳水化物、氨基酸、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达到维持机体代谢的目的。
【适应症】(-)医院内肠外营养1、因疾病或治疗需要不能经消化道补充营养者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消化道梗阻、重症胰腺炎、短肠综合征、腹膜炎、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不宜手术的小肠缺血性疾病、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胶原血管病等。
2、不宜经消化道补充营养时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瘘,肠道炎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肝、肾功能衰竭,难治性腹泻,咽部瘘,消化道出血等。
3、不易经消化道摄食时神经性厌食、妊娠呕吐或其他顽固性呕吐、肿瘤放疗或化疗出现消化道反应、骨髓移植、严重口腔溃疡或损伤。
4、经消化道摄食可能产生并发症时昏迷、脑血管意外、吞咽反射差、气管食管瘘、破伤风、辅助呼吸。
5、较大的手术前后:预计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或术后5~7d内不能恢复正常饮食者、腹腔残余脓肿和伤口裂开等。
6、中、重度应激者:创伤、灼伤、神经系统损伤、严重感染和高分解代谢状态。
7、肿瘤辅助治疗。
8、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9、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疾病:低体重儿或不能正常摄食的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难治性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胃肠道畸形、破伤风(其余参照成人适应证)。
(二)家庭肠外营养:病情稳定但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者:包括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短肠综合征、肠道炎性疾病、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不完全性肠梗阻、部分肿瘤患者。
【营养支持的基本需要量】(一)营养支持的基本需要量1、热量每日105~125kJ(25~30kcal)/kg.也可自Harris和Benedict 公式计算基础热能消耗(BEE)来估计基本需要量,所得千卡(kcal)×4.18=千焦耳(kJ).长期禁食状态下能量消耗将减少10%~15%.当存在发热、应激、活动等因素时,热量需要增加,称之为实际总热量消耗。
肠外营养液(TPN)的配置及临床应用一、TPN的定义即不经口也不经胃管或胃肠造口,而是经静脉输注营养液来供应病人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
二、TPN的适应症及禁忌症1、适应症:(1)胃肠道梗阻;(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3)重症胰腺炎;(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5)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
2、禁忌症:(1)胃肠道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
(2)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3)需急诊手术,不因应用TPN而耽误时间。
(4)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三、TPN的处方组成TPN处方主要包含糖类、脂肪、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成分,此外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入胰岛素等药物。
通常情况TPN的处方总液量为1.5L-2.5L。
1.糖类:是主要热能来源,每克葡萄糖代谢可产热量4.1Kcal。
TPN处方中葡萄糖含量为5%-25%。
对于创伤应激和糖尿病患者行TPN支持时需加用外源性胰岛素,一般用量为4-8克糖比1个单位胰岛素。
2.脂肪:脂肪乳一般浓度为10%、20%,每克可产热量9.3Kcal,且可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氨基酸:人体所需氨基酸可分为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三类。
为使人体保持正氮平衡.所输氨基酸输液中必须含有各一定比例的复方制剂,即非必需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总氮盈之比为2:l或3:1。
4. 维生素:在体内作为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参于代谢过程,使机体各有关生化反应能正常进行。
分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现在常用于TPN的多数为复合维生素制剂。
5. 电解质:最常使用的有10%KCl和10%NaCl。
成人每天的输入量分别为Na+40~160 mmol。
K+60~100mmol。
6. 微量元素:长期TPN支持的患者可因微量元素的摄入不足而导致机体不适。
现在使用的一般为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制剂。
四、TPN的配置(一) 配制前准备:1、与药品有关的准备及检查(1)根据医嘱单准备所需药品;(2)检查药物的有效期,有无浑浊、变质、沉淀、松裂等,核对营养配方,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等;(3)检查“三升袋”的效期、消毒时间、有无漏气等。
肠外营养临床与案例分析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其他途径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方法,常常用于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营养物质的患者,如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等。
本文将对肠外营养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说明其重要性和效果。
一、肠外营养介绍肠外营养主要是指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将营养物质直接输入到血液循环系统中,绕过胃肠道进行供给。
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患者获得充分的营养,帮助恢复体力、促进伤口愈合和增强免疫力。
肠外营养常用于以下情况:1. 重症患者:重症患者常因器官功能不全、感染等原因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的营养。
2. 胃肠功能障碍:如胃肠瘘、肠梗阻等,导致胃肠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
3. 手术后:手术后胃肠道可能需要休息和修复,暂时不能摄入食物。
4. 许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患者无法进食,需要肠外营养的支持。
二、肠外营养的应用方法肠外营养主要通过经静脉置管途径进行给予,常用的方法包括集中式肠外营养和全胃肠外营养。
1. 集中式肠外营养:通过大静脉中央置管进行输注。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营养支持的短期患者,如手术后的恢复期。
它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配制和管理,严格的操作流程来减少感染风险。
2. 全胃肠外营养:通过经静脉置管输注的同时通过管饲提供少量的口服摄入,以维持胃肠道的功能。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可以减轻胃肠道的不适。
三、案例分析:肠外营养在重症监护患者中的应用我们将通过一例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患者来分析肠外营养的应用情况。
该患者为一名60岁的男性,因严重胃肠感染导致吸收功能丧失而需要肠外营养支持。
经过医生的评估,决定给予该患者集中式肠外营养。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逐渐好转,体力也逐渐恢复。
此外,通过监测肠外营养的效果,调整了配方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以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
在治疗结束后,患者成功恢复了胃肠功能,能够正常进食。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肠外营养在重症患者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