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16 KB
- 文档页数:4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开发区小园小学张洁教学分析:《给予的故事》是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引导学生读懂这个故事很重要,师生要通过多媒体辅助,充分地阅读、思考和讨论,创设教学情境,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品格,达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及家人听。
2、以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为主,读中思、悟,理解“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小心翼翼……”等重点词语和重点语段。
3、理解“纸条”上的两段话,懂得其中的道理:相互给予,无私奉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纸条”上的两段话,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难点:讨论、交流、想象,如果这位旅行者没按纸条上说的去做,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教学方法:读中思、悟;讨论法;谈话法;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环境下复习生字、词,创设情境。
通过画面展示、创设沙漠中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体会旅行者处境的艰险和求生欲望的强烈,从而理解旅行者把这壶救命之水倒入汲水器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可贵行为,进而实现本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目标,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板书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沙漠的故事《给予的故事》(给“给予”注音,强调)二、点明课题中易混淆的字教师课件出示:多音字“给”并分别组词,指导学生正确区别。
(gěi 送给递给交给jǐ给予供给补给)三、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掌握它们。
2、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创设情境,抓关键词叙述故事生找出关键词“濒临死亡苦苦支撑风吹日晒摇摇欲坠艰难抉择小心翼翼犹豫再三置之度外”叙述情境。
(指名说一说)五、视觉感知,与文本撞击。
(知道汲水器是什么样的吗?是什么样的水壶?纸条是什么样?上面是怎么写的?)1.师生讨论、交流:多媒体出示汲水器和水壶以及部分纸条引发兴趣。
【教学要求】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3、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教材分析】《给予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后,饥渴已极、几近死亡,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做出的选择:他选择了付出这壶救命水,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
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品格。
【教学建议】这篇短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在阅读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思考并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如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可做适当指点。
文中第四段的第一句话“怎么办?这为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句子。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从文章叙述中可知,这个人万一把水灌进吸水器吸不出水,他就选择了死,这对一个求生愿望强烈的人来说真是太难太难了。
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了把水灌进吸水器,他冒着危险,到底为了什么?为的是给像他一样濒临死亡的迷路者也能留下一壶救命之水。
这个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了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在阅读讨论中,也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比如,这人没有把水灌进吸水器,而是喝了个痛快,后来……,或者他把水灌进了吸水器,却没把水吸上来,于是……,让学生设计各种不同的结局,并加以评价,从中理解人物的品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下面的教学片段可供参考。
一上课,我竭力和大家一起品读文章的第一段,大家仿佛看到了主人公蹒跚的步履、干裂的嘴唇、冒烟的嗓子、绝望的目光……这时,我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文章的主人公就是你,从心底里说,你会怎样对待那壶水。
”一向文静、沉默的小明说话了:“我肯定会喝掉那壶水,我实话实说。
”我立即表扬了他的诚实和勇敢。
有了前面对旅人身处绝境文字的品读,同学们都觉得小明说得的很有道理。
此时,我已经深深地感觉到学生已经敞开了心扉。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通用4篇)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给予的故事》篇1【教学要求】1、学习各种不同的讲道理的方式、方法,了解不同的文体特点。
2、学习把握不同文体中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深刻含义的方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为哲理单元,或故事、或童话、或诗歌表达见解,阐明道理,是人读后受到启迪。
阅读链接中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阐述道理的文体,寓言、打比方、哲理诗漫画等。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链接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扩展和补充。
用故事讲道理通过众所周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了解寓言的特点。
用打比方讲故事以《泗水河畔师生游》以及两幅蕴含哲理的,引导学生体会打比方说理的委婉与奇妙。
对话框里的文字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指导学生课外了解更多的揭示道理,蕴含深意的作品。
【教学建议】教材介绍的几种讲道理的方式不必面面俱到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一种方式,深入了解、研讨、学习,学生在搜集资料、创作、理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巧,享受学习的快乐。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某一角度深入进行。
一、自读《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了解语言特点。
“寓言”一词出于《庄子》。
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身哲理。
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
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韩非子》一书中不仅多而且精采。
大家熟悉的有《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等。
关于寓言的特点,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所接触与了解,例如《陶罐与铁罐》《伊索寓言》等,本次教学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故事,尤其是搜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进一步感受寓言的特点。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四年级语文教案《给予的故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初读课文1、理解“给予”的意思,让同学说说给予的含义2、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识记生字,理解新词1、出示生词开小火车读。
2、说说你理解的词语(课前预习)三、再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2、小组内分段朗读。
(把课文读熟读通顺)四、作业:生字练习第二课时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给予的故事》,初步的了解了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读自悟,体会感情。
自学要求:请大家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三、全班交流,畅谈感受。
1师:看大家刚才读书的样子,老师真高兴。
因为你们读书时非常专注,而且大部分同学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了批注。
这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思,边思边写。
2、畅谈感受。
学生可能感受到的几个场景:(场景一)(1)迷失方向、饥渴难耐是在沙漠中最可怕的困难,可他偏偏都遇到了。
(2)周围仍是黄沙茫茫,看不到一点绿色。
同学们想象一下,头顶是火辣辣的太阳,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此时又饥又渴,还迷失了方向。
假如是你,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
(3)师: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实,也就是在我们看来真实一点希望都没有了,然而他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
他表现得很坚强。
(4)你对这段体会得很好,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读的时候要注意感受到在茫茫的沙漠中行走的艰难)场景(二):(1)对于一个在沙漠中饱受饥渴折磨、濒临死亡的人来说,哪怕是一壶水也能挽救他的生命。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学会十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2、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准备:旅人、汲水器、水壶、小屋图片,课件ppt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师:于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有点紧张,谁愿意给于老师一个鼓励的微笑?(生自由说)师:谁还愿意送给于老师一个鼓励的击掌?(和学生击掌)谁还想用自己的方式给于老师鼓励,握手好吗?于老师真的不紧张了,太感谢你们及时的鼓励,谢谢你们。
真好,孩子们,你们刚才的行为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板书给予)师:这个词,谁来读?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就是给,使别人得到,就像母亲给予我们生命,老师给予我们知识,小朋友们给予我这个大朋友力量,或者是茫茫的沙漠有人给予我们一壶救命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沙漠去学习一个有关给予的故事。
(板书课题)2、读生词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这些词你都会读吗?饥渴难忍濒临死亡苦苦支撑汲水器滴水全无气恼至极水壶抉择犹豫再三置之度外师:看来是真的没有难住你们,这三组词语他分别代表了三个场景,它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谁能根据这些词语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同学们告诉老师故事发生在哪里?主人公是谁?(沙漠画图)师:关于沙漠,你了解多少?(自由说)师: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放幻灯片)师:欣赏完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沙漠?生1:茫茫沙漠生2:寸草不生.......师:如果是你一个人在这茫茫沙漠中,你最怕什么?生1:没有水生2:迷失方向......师:而文中的旅人就遇到了你们说的这样的困境,让我们一起走进沙漠,去感受一下旅人到底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小学四年级是学生进入中学前的最后一个学年,也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阶段。
语文学习在小学四年级学习的过程中开始部分地转向学习如何进行思想交流并进行文化阐释。
而且,进入小学四年级后,学生的阅读量和思维能力也开始上升,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帮助,更好地发现事物中蕴藏的道理。
本教学设计针对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给予的故事》这一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从故事中探究生命和人情的意义,促进其发展多层次的阅读能力,培养对人物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类文化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文章中“给予”的含义,发扬中华民族的互助精神。
2.通过情感体验和思考,探究生命和人情的意义。
3.培养学生多层次的阅读能力,加深对人物的情感理解和对人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预习(15分钟)•通过教师的引导,请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预测出《给予的故事》会讲述哪些故事。
之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预测结果。
•然后,请教师依次列出故事中提到的人物名字,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布置阅读任务并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步骤二:阅读与探究(30分钟)•学生开始阅读并标记不理解的问题。
如果遇到问题,教师可以给予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阅读结束后,请从人物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每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动机等,探究“人物”这一主题是如何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步骤三:探究“给予”的意义(4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从文章中的语言和情境入手,理解“给予”的含义和文化价值,并引导学生联想到平时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对比探究不同民族的礼仪规范。
•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对互助精神的认识,并在总结中归纳出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步骤四:反思和评价(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个人的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氛围等方面,给予自己和教师评价与反思。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给予的故事》是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引导学生读懂这个故事很重要,师生要通过多媒体辅助,充分地阅读、思考和讨论,创设教学情境,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品格,达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及家人听。
2、以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为主,读中思、悟,理解“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小心翼翼……”等重点词语和重点语段。
3、理解“纸条”上的两段话,懂得其中的道理:相互给予,无私奉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纸条”上的两段话,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难点:讨论、交流、想象,如果这位旅行者没按纸条上说的去做,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教学方法:读中思、悟;讨论法;谈话法;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环境下复习生字、词,创设情境。
通过画面展示、创设沙漠中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体会旅行者处境的艰险和求生欲望的强烈,从而理解旅行者把这壶救命之水倒入汲水器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可贵行为,进而实现本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目标,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板书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沙漠的故事《给予的故事》(师生一起板书并给“给予”注音,强调)二、点明课题中易混淆的字教师课件出示:多音字“给”并分别组词,指导学生正确区别。
(gěi 送给递给交给jǐ给予供给补给)三、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尤其是四字词语。
2、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上自己圈的词最好)四、创设情境,抓关键词叙述故事1. 课件出示沙漠图片,学生用心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沙漠环境的险恶,旅行者处境的艰难……2.生用关键词“饥渴难忍濒临死亡苦苦支撑风吹日晒摇摇欲坠艰难抉择汲水器水壶小心翼翼犹豫再三置之度外……”叙述情境。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给予的故事》教案第一篇: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给予的故事》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3、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师:刚才我和同学们聊天时候,发现你们已经通读了《给予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给予这个词的?(板书:给予)2、(答不出)给予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答出)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给予的故事》,(补充板书:给予的故事)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师配乐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二、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1、自读自悟,1)出示自学提示,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来学习这篇文章。
温馨提示:结合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读、思、圈、注、议,谈谈你对“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这句话的理解。
(读给学生听:结合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就是把课文的内容与我们同学生活中相同的事情结合在一起,通过读,小声的读课文,思,开动你的脑筋,思考问题,圈,拿起笔,把你认为的重点字词句画出来,注,把你对所圈出内容的理解写在旁边,议,把想法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一下,如果你有了新的感悟,就赶紧补充到书上)2)学生自学。
老师巡视,指导按“读、思、圈、注、议”的方法自学。
(在自学中如果需要老师帮助的,请举手示意)3)小组交流。
(a、沙漠中的环境,告诉学生重点在那个人的一步一步的行走,不放弃希望。
b、抉择,读出艰难的抉择,那几句话。
c、奇妙的灵感,是什么,是一种冒着牺牲自己的危险,也要试一试为更多的人找到生命之水)三、全班交流。
师: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师:(顺着学生,不管学生回答什么)引到他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中面临生死的抉择。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找到那句话,而是说了自己的语言,就引导一句: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师:请同学们想象着读一读。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与幸福。
3.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与幸福。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人物,地点,事件复述课文课标中要求能初步把握文中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二、自读自悟,体会感情出示自读要求读课文让学生读课文对课文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展示小组交流品读语言感悟语言。
教师巡视,尽量让每组每一自然段都考虑。
1 解释抉择勾画词语重点感悟第四段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意思,看看在文中的哪一段,边读边想旅人要抉择的是一个什么问题?他抉择的仅仅是倒还是喝的问题吗?还关乎到什么?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这壶水真的关乎到旅人的生死?引导学生抓“濒临死亡”、“苦苦支撑”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体会带着问题思考,深入的学文默读课文,进行交流,并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旅人的样子。
再带着这种体会来读这一段。
重点感悟纸条的内容,体会纸条要求旅人给后人留下一壶水,所以旅人感到比较艰难。
学生通过联系前面的内容,说一说如果喝下去会…如果不喝会…带着这种体第四段的第一句话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句子。
抉择字面意思是挑选,选择,但从情感表达上是对重大问题的选择。
因为这是关乎到生命的选择,所以是抉择,而且是艰难的抉择。
因此,以第四段为理解全文的切入点。
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初步感知旅人的艰难抉择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法,体会旅人当时的艰难的处境,及强烈的求生愿望。
体会水对此时的旅人的重要性这也正是他艰难抉择的原因之一。
让学生去想象这是学生一项重要的学习方法。
同时加深了对第一段内容的整体理解。
有助于下一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有了这么深刻感受,就能顺利的读出水对旅人的重要性。
3有水了喝下去就行了,为什么他还要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4现在你们把这个纸条的内容和我们文中的第四自然段联系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这回你们应该明白了旅人的抉择究竟难在哪了吗?假如你是这个旅人,你会想些什么?会在读第四段 学生读“他犹豫再三,终于下定决心叫纸条上说的去做。
给予的故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认读本课的四个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讨论,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流露真情,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悟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四个生字,正确书写十个生字。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入课文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谁来说说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听过的故事。
2.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很多故事中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一个感人的故事。
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请同学们打开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一读这篇课文,一边读一遍思考:这个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评,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学生认读,其他学生正音。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2)出示并强调易错读音。
濒:读bīn,不读pín ;给予:读jǐ yǔ,不读gěi yù;摇摇欲坠:坠读zhuì,不读duò。
(3)书写指导。
“晒”的右部不要多写一横,“壶”的上部是“士”,不是“土”,“翼”的上部不要写成“羽”(4)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词语:给予:给,使别人得到。
抉择:选择。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火垮下来。
置之度外:放在考虑的范围之外,表示不放在心上。
(4)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在读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5)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A、学生分段读课文,在朗读中检查对生字的识记情况。
B、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一个旅行者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他忽然在一间屋子前发现了一个汲水器,一壶水和一张纸条,他面临生死抉择之时,选择了按照纸条上的留言去做,最后,他不仅喝到了甘美的泉水,又维护了诚信。
四年级语文《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伴着优美的旋律,我们走进今天的作文课。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1页,自读本次作文要求,一会儿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再回答:关于成长的故事、举例子??
是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也一天天长大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但成长的经历却是令人难忘的。
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就来写写你成长过程中的故事。
在写作文之前,我们要了解写什么,像刚才这样的,是作文的第一步:审题。
1、观看课件,帮助回忆
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先来看看,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2、指名说说你成长中的故事。
那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谁来说一说?
说得不错,那怎样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要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故事,激发学生习作热情,使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到了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
1、出示作文要求:
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或成长中的问题,选择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要说真话,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
通过叙事,写出自己的体验或受到的启发、懂得的道理等。
2、指名读一读。
谁来读一读?
:在打开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要求,便于学生有章可循。
1、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想写什么?打算怎样写?
了解了作文的要求后,就需要从你经历的事中,选择符合这些要求的故事,这就是选材你又打算怎样写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按照习作要求学生自由评议,教师也做适当点拨。
预设:
(1)在学生的回答中渗透以下几篇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再具体说每一部分如何写:
A、《小溪流的歌》一文中,小溪流一边奔跑,一边玩耍。
他一会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一会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
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
;
小溪流回答:“到前面去,自然是到前面去呀。
”与小河回答“到前面去呀。
”;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着。
与小河不知疲倦地奔流着。
B、《成长》一文中对于约翰的描写:“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儿,长得虎头虎脑,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外貌描写;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地嘀咕:“不够买两根。
”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用手推让说:“不要。
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
”“是我的妈妈。
”他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伴我送报??”他笑得那么甜,胖乎乎的脸颊上露出两个酒窝。
C、《差别》一文中,对比写法的运用。
归纳整理出写作提纲
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在写作文时,通常要先想好写作提纲,像这样的:边出示边讲解。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通过相互启发,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把思路打开,使学生易于表达。
再渗入本单元中几位作者的写法,通过具体的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老师相信你们不仅说得好,也一定能写好,现在就赶紧
拿出笔写吧。
记得给自己的习作起个有个性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