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21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教版课后练习三十六
- 格式:docx
- 大小:681.40 KB
- 文档页数:9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社会发展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社会发展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表达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实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新课探究】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实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节课通过展示不同年代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
教材内容丰富,图片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的认识多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缺乏系统的历史角度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环境的变化,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环境的变化,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
2.难点: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环境的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反映不同年代生活场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环境的变化。
2.讲授新课:(1)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分析生活环境的变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3)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环境的变化。
3.案例分析:展示几个典型的生活环境变化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的第二课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一些具体的生活变化,如服饰、饮食、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变化,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体会到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服饰、饮食、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变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改革开放初期的老照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引出本课的主题——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服饰、饮食、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变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服饰、饮食、住房、交通等方面的主要变化是什么?(2)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原因是什么?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一:日常生活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前后变化:从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到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改革开放前后变化3、问题思考:过去人们觉得难以下咽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
人们的感觉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过去物资比较质乏,人们可以选择的食物品种较少。
改革开放后:食物琳琅满目,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健康饮食。
4、绿色食品是“绿”色的吗?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在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又有着许多相似的名称和叫法,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蓝色天使食品”、“健康食品”、“有机农业食品”等知识点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一、交通的发展1、成果: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2、归纳交通发展的表现:3、影响: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列表归纳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在改革开放前与当今社会变化的表现,并说出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影响:缩小距离行程,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6、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变化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制度,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使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通信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强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步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成就:①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②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2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1.嘉兴有一座南湖革命纪念馆,馆内三楼展厅里全方位的展示着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发展历程。
这直观地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 A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C.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列对这一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人们买衣服要使用布票B.吃饭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C.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D.开私家汽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3.“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D )A.人民生活的提高B.综合国力的提升C.医保制度的建立D.就业制度的变化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下列体现了这一做法的有( A )①改善交通条件②实施“安居工程”③改革养老保险制度④改革医疗保险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④5.下图反映的社会现象出现在以下哪个时期( D )A.民国初年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C.新中国成立初期D.改革开放以来6.某校七年级(8)班以“中国现代经济探索和发展历程”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表格解读】(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四大件”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史实论证】不但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党和政府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
——温家宝(2)结合所学知识和你的亲身感受说说我们党和政府为了“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和“有保障”,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两点)(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原因。
答案:(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科技的发展;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了我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变。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福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生活环境变化方面的具体实例和深入分析尚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可能存在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活环境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福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分析生活环境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生活场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过去的生活环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活环境的变化,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事实和资料。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问题的能力。
4.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和交流。
5.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给生活环境带来的巨大福祉。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析家庭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2019-2020学年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21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教版课后练习三十六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各项就业办法中,属于“铁饭碗”的是( )
A、持证上岗
B、就业培训
C、毕业分配
D、公开招聘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景象有( )
①大家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②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③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张军今年大学毕业并在某著名外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下列哪种待遇他不可能享受到的是( )
A、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B、养老保险
C、医疗保险
D、“铁饭碗”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改革开放前大家在服装方面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
B、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C、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D、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边是一张粮食供应票,下列关于此供应票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它是计划经济的重要反映
B、说明当时的物价水平低
C、可作为研究经济史的证据
D、表明当时的食品供应紧张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
①实行“公交优先”政策②使用清洁燃料③进行城市道路建设④减少车辆生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目前,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
这充分说明了( )
A、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
B、我国就业制度不断完善
C、3处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D、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最能说明我国目前城乡居民生活发生显著变化的是( )
A、以大米为主食
B、肉禽蛋奶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C、牛奶面包代替了稀饭馒头
D、食品在总消费中的支出比例下降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下列体现了这一做法的有( )
①改善交通条件②实施“安居工程”
③改革养老保险制度④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 )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②职工失业保险制度③职工医疗保险制度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⑤职业培训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
B、“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
C、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购物
D、吃“公家饭”、端“铁饭碗”成为大家的追求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______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______和______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城镇居民______进一步健全,最引人注目的与大多数城镇居民密切相关的______制度也迈出了步伐。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是什么?
""
分析材料二中的数据,你能够发现哪些问题?试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
以上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这些变化描绘出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坐进(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
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
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
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小说《子夜》
材料二: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凭证定量购买,粮票出现了。
这一时期,除了购粮需要粮票外,其它生活必需品,如油、布、糕点等同样需要凭票证购买。
甚至在重大节日还出现了节日补助票……
材料三:上世纪60、70年代,大柳村人只有很少的生活必需品,日常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
80年代以来,90%以上的村民住进了新房;村民娶亲用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旧四大件”,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材料一中,吴老太爷见到了哪些新鲜事物?他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大柳村人生活发生的变化。
概述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人们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市民文化生活】
材料一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
【近代社会生活革新】
材料二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师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现代流行服饰变迁】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表现。
辛亥革命后礼节、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