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精品教案 16诗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16* 诗两首教材简析《观书有感》是南宋高校问家朱熹的一首喜闻乐见的名诗。
这首诗富于启发意义而又历久常新。
它告知我们: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恒久活泼,才思不绝,情趣高雅。
《奇妙的书》是一首现代诗,读后令人精神激昂,酷爱书记之情油然而生,抒发了作者酷爱与赞美书籍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能依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书的价值。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1、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两首诗的意思,并在探讨中进一步相识书的价值。
教具打算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搜集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课时支配两课时教学方法情感朗读法自主探究法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说明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1、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的意思,并在探讨中进一步相识书的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状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今日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畅地读诗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状况:(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相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2、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详细点吗?(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16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一、导入课题1、出示古诗《春日》,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出作者。
师:同学们,老师来到这儿专门好奇,什么缘故咱们那个地点叫射阳呢?谁能告诉老师?给老师介绍介绍。
生:后羿射日的传奇就发生在我们这儿。
生: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
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
师:原先如此。
夏天专门炎热,那春天给我们的感受就舒服多了,我们来看一首描写春光的诗《春日》。
(出示课件《春日》)有谁读过这首诗?(专门多学生举手)师:这么多的同学都会呀?真了不得!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呀?生:一个春光明媚的生活,诗人津津有味地来到泗水河畔观赏景物。
生: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刻都换了新颜。
生:随便什么地点都能够看出东风的面貌。
师总结:诗人悠闲自得,温顺的春风拂面而来,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充满着春的气息。
2、简介朱熹。
师:多美的春景啊?你们明白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朱熹。
师:朱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扫瞄。
(出示朱熹简介)生看。
师:朱熹是个大学问家,他之因此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和他热爱生活,又勤于摸索是分不开的。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生活,大才子朱熹读书读累了,他慢悠悠地走到户外,来到了大自然中。
他一袭长衫,风度翩翩,笑眯眯地,抬头看着眼前的美景,突然他陷入了深思,原先一塘池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摸索。
捋了捋胡须,因此他吟出了如此一首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读课题。
(师指课题)生齐读。
师:通过课题,我们明白,这首诗跟什么有关系?生:书。
师:跟书有关,对。
(师在书下加三角)。
二、初读诗文1、学生自由读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30页,自由读两遍古诗,听清要求,注意借助拼音把三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读准确,开始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师相机正音,指导读准确。
师:(出示古诗)好了吗?哪位同学来展现一下自己的朗读才能?(指名几名学生读诗,正字正音)3、指名读、齐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西师版教学目标1学会本生字,借助注释明白得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习古诗的爱好。
3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文,背诵文。
教学重点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预备或挂图、小黑板,搜集唐朝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1~2时。
教学进程(一)出塞一、创设情景,导入新1教师激情导入:同窗们,咱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咱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咱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此刻,让咱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题,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
告知教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明白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朝,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述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朝那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咱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朝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那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期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中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述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伙儿借助工具书、文的注释、前搜集的资料,尝试着明白得一下诗句的意思。
若是有不懂的地址,请你和小组的同窗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
咱们适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式,那个地址的两行诗,你们有无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3)说一说。
诗中有一个词,高度归纳了那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那个词吗?(万里长征)什么缘故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刻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刻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什么缘故不见回家呢?(4)看一看。
二、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懂得它们的意思,并正确、工整地书写。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自觉积累优美的诗句。
4、通过同题阅读,感受到同一题目可以写不同的景象,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课外收集杜甫、王安石生平资料。
)教学时数 2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经典。
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样,咱们先来个对诗大赛,好吗?(师生对诗)2、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
比如,读到“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这样一幅美景:……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古诗两首》二、学习本课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江畔独步寻花》)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解题。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浣花溪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它一共有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题目中的“江”,指成都的锦江,“寻花”是赏花的意思。
)(一)出示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读出并记住。
)(二)出示学法指导过渡: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古诗了,回忆一下,学习古诗都有些什么好的方法?(相机板书——读)1、一读古诗,读出节奏美1)学生结合学法指导,自读古诗2)指生读,随文识字“懒”“倚”。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 同学们学过很多的古诗,你还记得哪些?请背一背。
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
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出塞》,板书课题。
2. 这首诗饱含对出征将士的怜惜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
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1. 自由读全诗,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弄懂字词。
2. 交流学习的情况。
三、理解诗句1. 读你喜欢的诗句,再说说喜欢的原因。
2. 交流学习,教师点拨。
注意体会“但使”、“飞将”、“不教”等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
3. 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
4. 学习有感情地诵读全诗,通过互评交流方法,提升朗读水平。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 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的意思。
3. 带着怜惜边关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再读古诗。
五、背诵古诗示儿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体会了诗人怜惜边关将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陆游的《示儿》,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渴望祖国南北统一的爱国之心。
2. 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你了解到的诗人相关的资料。
二、初读诗句,质疑问难1. 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再齐读。
3. 再读诗句,鼓励学生质疑。
4. 分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弄懂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注意理解“元”、“但”、“九州”、“同”、“乃翁”等字词的意思。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诗人是多么渴望看见祖国统一啊!让我们有感情地再读课文。
四、背诵古诗五、课外延伸1. 你还知道陆游、王昌龄的哪些诗?2. 读一读,记一记下面的诗歌。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16诗两首_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能依照注释读明白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体会书的价值。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预备:教师:搜集颂扬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读名言警句,谈话导入:(1)出示与书有关的名言警句: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高尔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从这些名言警句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书对人类的重要价值)2、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书的诗。
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奇异的书》。
(板书课题)(2)展现资料,介绍作者2、引导设疑师:你认为学习这两首诗要紧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呢?生: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要明白得诗句的意思。
生:还要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出示自探提示:1)自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运用你喜爱的方法明白得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3)从这两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学生自读探究。
二、解疑合探:(一)整体感知:1、交流诗句中难读的字词或句子。
抽读正音。
注意“亩”“徘徊”“渠”“籍”“谛”“栅”的读音。
2、通过自学,你初步明白了什么?(二)了解《观书有感》的意思。
1、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比喻)徘徊:来回移动。
(动作明白得)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亮。
2、全班交流诗句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起来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射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画了如何样的画面?5、诗人看到如此的景色,有什么感悟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课程背景本篇教案针对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内容,重点介绍了两首经典古诗《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本教案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此两篇古诗的内涵与韵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古诗《登鹳雀楼》与《静夜思》的内涵和韵味。
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及意象的表达。
3.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诗歌。
能力目标1.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感受语文的乐趣。
3.打造学生喜欢语文的氛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5min)揭示以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登鹳雀楼》和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对古诗做出简单的感性理解。
讲解环节(15min)让学生看懂两首诗,理解其内涵,找到两首诗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为学生培养比较与分析能力。
朗读练习环节(20min)用情感化、语音化、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朗读,并进行学生互相评价,最终形成“好诗分享”。
创作环节(20min)请学生欣赏其他经典古诗,并以此为蓝本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创作练习。
并通过相互分享,促进学生作品的交流和欣赏。
总结归纳环节(5min)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所学古诗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此教案的设计,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组织性和交互性较强,的助于学生对古诗语言的理解,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
通过写作较好地展现了个人创造精神,同时促进了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观。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神奇的书》教学目标:1. 本诗语言简明,比喻生动形象,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热情讴歌书的神奇,美丽的思想感情。
2. 有情感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仿照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段,抒发自己对书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你平时喜欢看书吗?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你认为读书有哪些好处?这节课,我们就来围绕“书”(板书课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不准的查字典或请教老师。
(2)画出生字;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2. 小组交流讨论。
3. 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学生提出不明白的生字和新词,其他学生帮助,师适时点拔。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可指明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这首诗歌以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
三、大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四、学习生字和新词。
1. 生字:屡 lǚ骑 jì(多音字)2. 新词:战舰书籍坐骑诗扉真谛步履浩瀚质朴无华一贫如洗领略遨游五、作业:思考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第二课时一、复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赏析课文1. 分小组朗读课文,比一比哪组读得最棒。
2. 全班交流:书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车骑”指的是什么?板书: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3. 为了突出书的神奇,文中用了哪些事物作形象的对比?除此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仿写一段,抒发你对书的感情)4. 背诵课文三、课外拓展:作业:收集一些有关书籍的名言、格言、谚语等,设立一个“书籍佳话荟萃”小册子。
16* 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书的价值.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两首诗的意思、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认识书的价值.
教具准备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搜集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情感朗读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的意思、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认识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师: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六、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的意思、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认识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书能陶冶人的情操、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精神食粮.而一首好诗、则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我们从诗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
习美国作家狄金森《神奇的书》这首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②自读自悟.自己一句一句地读、参考有关注释、弄懂句子的意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人读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有不同意见的地方、认真讨论、实在弄不懂的词句记下来、准备质疑.
三、激趣课文、深入感悟
1.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2.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3.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美国诗人狄金森写的《神奇的书》这首诗、用比喻的方法把书看成非凡的战舰、能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把书看成神奇的座骑、能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诗人告诉我们、就算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
四、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①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合作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书不仅像战舰、像座骑、更像一个太阳、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明.感谢诗人给了我们这样一首好诗、更让我懂得了书的力量.尽管我们不能像小鸟一样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可是在书里、我们就能像一只小鸟、在知识的天地自由地飞翔.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的接读课文.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2.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七、板书设计
神奇的书
神奇的书到浩瀚的天地
装载美丽领略人世的真谛
遨游书海→精神上的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