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语用学及语篇对等
- 格式:pptx
- 大小:379.38 KB
- 文档页数:16
语篇分析知识点总结一、语篇的定义和特点语篇是指一定长度的语言文字组织,可以表现为书面语言或口语表达。
语篇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篇是一种具有组织结构的语言文字组织,它不仅仅包括句子和词语,还包括段落、篇章等层次。
2. 语篇是具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它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某种信息、表达某种情感或者实现某种目的。
3. 语篇是具有一定上下文背景的,它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语篇是动态的,它随着交际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二、语篇分析的方法与步骤语篇分析的方法与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分析:对语篇中所包含的词语、句子、语法结构等进行分析,探讨语言在语篇中的运用和组织特点。
2. 文本分析:对语篇的整体结构、篇章布局、段落组织等进行分析,探讨语篇在整体上的表达特点和规律。
3. 语用分析:对语篇的交际目的、作者意图、读者反应等进行分析,探讨语篇在交际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4. 背景分析:对语篇所处的具体社会文化、历史环境进行分析,探讨语篇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
5. 影响分析:对语篇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语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三、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语篇分析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教学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语言翻译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语言文字,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3. 媒体传播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媒体工作者更好地编辑和发布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4. 文学创作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创作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创作水准。
5. 语言学研究领域:语篇分析可以帮助语言学者更深入地研究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从而推动语言学研究的进展。
四、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语篇分析涉及的理论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语篇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语篇分析理论强调语言文字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使用和影响。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桥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对等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对等。
在翻译中,对等关系主要有两种,即文本内对等和文本间对等。
文本内对等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内部的关系,例如句法、词汇和语义等。
而文本间对等则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超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之外的因素,例如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功能文本功能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起的作用。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功能应该尽可能地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中的警告、提示和呼吁等功能在翻译后应该保持不变。
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指语篇的宏观组织形式,例如叙事结构、论证结构和描述结构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结构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翻译小说时,应该注意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描写等方面,保持原文的叙事结构。
文本风格文本风格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例如用词、句式、语气和修辞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风格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应该注意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保持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对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这种自由度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然而,这种自由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为前提。
自由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保证对等的前提下,适当的自由度可以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
它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精髓,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中。
同时,自由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语篇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语篇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然后阐述翻译研究的核心任务和目标。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语篇语言学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篇章结构、语境理解、语义连贯等方面。
我们还将讨论语篇语言学对翻译质量评估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增强读者对语篇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
二、语篇语言学基础语篇语言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如何形成连贯、有意义的话语的学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理解单个词汇和句子的意义,更需要对整个篇章的结构、语境、语义连贯性进行深入分析。
语篇语言学强调篇章的整体性。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把握原文的整体结构和意图,确保译文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同时,保持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这要求译者具备宏观的视野,对原文进行整体解读,而非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
语境是语篇语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对于准确传达原文意义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语境信息,并在译文中进行恰当的表达。
语义连贯性也是语篇语言学关注的重要方面。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确保译文在语义上的连贯性,使译文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译文内容。
这要求译者深入理解原文的语义关系,并在译文中进行恰当的调整和处理,以确保译文的语义连贯性。
语篇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语篇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原文进行深入分析,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译者还需要注重语境信息和语义连贯性的处理,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三、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对等”“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
这些概念对于理解翻译过程、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在语言学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Mona Baker对语用对等的解读译文在本论文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有关语言和翻译的问题,简要介绍特定文本是如何对特定读者“有意义(起作用)”的。
在这一研究中,大胆跨越把句子和段落联系在一起的篇章層面,而去辨别不同类型的篇章特征。
因此,我们将涉及到交际情境中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语境中的翻译方法,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却很吸引人的语言研究领域——语用学。
标签:语用对等;连贯;衔接语用学指在语境中如何使用语言的一门科学,是对语言意义的研究,然而该意义并不是由语言系统产生的,而是由参与者在交际情境中传达和操纵的。
因为不同的概念对这一特殊语言研究领域至关重要,所以我选出了两个概念——连贯和会话含义,这对探索“有意义”的问题和突出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难点有一定的帮助。
1. 连贯和衔接衔接和连贯都是一种可以组织和创造语篇的关系网络。
衔接属于表层关系,即在语篇中可以把单词和表达与其它的单词和表达联系在一起;而连贯属于概念关系,是表层关系的基础。
但二者都是建立顺畅语流的方法。
对于衔接,语流的顺畅性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的相关性实现的;而对于连贯,语流的顺畅性则是通过语言使用者感知其概念和意义的相关性来实现的。
侯仪(1991:12)对于衔接和连贯间的不同总结如下:我们假设衔接是语篇的特性,连贯是读者对文本进行评估的一方面。
换句话说,衔接是客观的,能够自动识别;而连贯却是主观的,所以对文本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衔接可以简单的表达连贯关系,也可以建立明确地概念关系。
例如:连词“因此”可以为读者传达逻辑上或顺序上的概念关系。
然而,如果读者不能感知到与“因此”有关的潜在逻辑或顺序的语义关系,他们也不可能明白文本的意思,换言之,此文本对于这个特别的读者来说是不’连贯’的,一般而言,仅仅存在衔接标志并不能成就一篇连贯性的语篇,衔接标记必须反应出有意义的概念关系。
恩奎斯特(1978:110-111)虽然给出了具有很多衔接词的文本,但却显得特别紊乱:我买了一辆福特车,威尔逊总统曾乘坐驶入香榭丽舍大道(巴黎著名时尚标志)的就是这款黑色车。
从语篇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可以理解为在目标语言中表达源语言中的含义、语气、风格、情感等方面与原文相似或相同的方式。
具体而言,翻译中的对等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到:
1.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翻译应该尽量保证目标语
言的表达与原文所传递的信息相符合,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
完整性。
2.保持语气的一致性: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持源
语言中的语气和目标语言中的语气一致,以确保翻译的自然
度和可读性。
3.保持风格的一致性:翻译应该尽可能保持源语言中的风
格和目标语言中的风格一致,以确保翻译的可读性和可理解
性。
4.保持情感的传达: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持原文
中的情感和目标语言中的情感一致,以确保翻译的情感传达
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之,翻译中的对等应该保证在目标语言中表达源语言中的含义、语气、风格、情感等方面与原文相似或相同的方式,以实现准确、自然、流畅的翻译效果。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对等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
我们将对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阐述翻译对等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等性。
我们将总结在语篇分析视角下,提高翻译对等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对等是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
然而,对等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对应,而是需要在更大的语境——即语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和实现。
这就引出了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理解和处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关注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汇、短语和句子。
在这一层面,翻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确保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中观结构则关注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翻译者需要分析源语语篇中的信息流动和逻辑关系,然后在目标语中重建这种流动和关系,确保翻译在整体上保持连贯和一致。
宏观结构则涉及到语篇的语境和目的。
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然后在目标语中创造出符合这些背景和目的的翻译,确保翻译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对等。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篇对等合理替代法
语篇对等合理替代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原文的意思和结构,有时需要使用一些与原文意思相等或相近的词语或短语来替代原文中的某些词语或短语。
这种替代法既要保证对原文意思的准确理解,又要保证翻译的流畅和自然。
在实际翻译中,语篇对等合理替代法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原文中的某些词语、短语在目标语言中并没有准确的对应词语,此时可以采用类似的词语、短语来替代,使翻译文本更加通顺;有时原文中的词语、短语在目标语言中虽有对应词语,但是其语义和用法与原文有所不同,此时也需要采用替代法,使翻译更加贴近原文。
在进行语篇对等合理替代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理解原文意思,确保替代词语或短语与原文的意思相等或相近。
2. 确保替代词语或短语在目标语言中通顺自然,不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3. 避免使用与原文意思相悖的词语或短语,以免误导读者。
语篇对等合理替代法是翻译中非常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使翻译文本更加清晰、自然、准确。
- 1 -。
语篇语用学——句法与语篇的界面
苗兴伟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2008()2
【摘要】语篇语用学探讨句法与语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句法范畴和句法结构在语篇层面上的使用问题。
语篇语用学是在语言类型学、语法化研究和语篇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主义语言学思想,这一研究领域关注句法与语篇的界面,主要研究句法现象的语篇基础,句法现象在语篇中的分布和语篇功能,以及语篇因素对句法结构选择的制约。
【总页数】5页(P17-21)
【关键词】语篇语用学;句法;语篇;界面
【作者】苗兴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语篇语用学研究的新进展——《英汉语篇语用学研究》述评 [J], 赵卫
2.多模态语篇翻译的语用关联视角——《多模态语用学和翻译:源语语篇分析的新模式》述评 [J], 许文涛
3.多模态语篇翻译的语用关联视角——《多模态语用学和翻译:源语语篇分析的新
模式》述评 [J], 许文涛
4.英汉显性非宾格结构句法–语义及句法–语篇界面比较研究 [J], 吴丽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业的语用学与语篇分析专业的语用学与语篇分析是语言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研究分支,它们通过对语言使用的规则和语言背后的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和交流。
本文将介绍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语用学的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用法和语境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而不仅仅是句法和语义学的范畴。
语用学涉及到话语行为、言语规范、意义推断和交际意图等方面的问题。
它关注的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语言形式和其背后的意义。
语用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语用交际行为、语用推理、语用策略等。
语用交际行为指的是通过语言实现的具体行为,如请求、询问、命令等。
语用推理是指人们根据上下文和世界知识推断出话语的含义和意图。
语用策略则涉及到根据特定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达到交际目的。
二、语篇分析的概念语篇分析是研究文本和语言上下文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语言单位的组织和关系,以及通过语篇结构传达的意义。
语篇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文本中的语言现象、信息组织方式和意义变化。
语篇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从微观角度对语篇进行句法分析、词汇分析和语义分析,以及从宏观角度对语篇进行语篇结构分析和话题分析等。
通过对语篇的分析,可以揭示文本内部的逻辑关系、信息重点和隐含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真实含义。
三、语用学与语篇分析的关系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是紧密相关的两个研究领域。
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和意义,而语篇分析则研究语言单位的组织和意义变化。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在实际应用中,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经常被结合起来,用于解决语言交流中的问题。
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语篇分析提供理论基础,而语篇分析的研究方法则可以帮助语用学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使用的现象。
四、语用学与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语用学与语篇分析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教育领域,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材,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专语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专语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专业语言或特定领域语言的学科,以下是一
些专业术语的解释:
1. 术语
术语指在某个特定领域中用于表示特定概念或对象的词汇或短语。
2. 领域语言
领域语言指专业领域中使用的特定的语言,如法律术语、医学术语等。
3. 语篇
语篇指连贯的语言单位,通常包括一系列句子或段落,在特定的情景
下构成连贯的语言表达。
4. 行话
行话指在某个特定职业或行业中使用的专业术语、短语或非正式的用语。
5. 标准语言
标准语言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通常是官方语
言或教育机构所确定的语言。
6. 语用学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和语言在社交交往过程中作用的学科,它
关注语言的意义和效果,以及语言与社交交往之间的关系。
7. 翻译
翻译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表达。
翻译涉
及语言和文化的转化和适应。
它既是一种语言技能,也是一种跨文化
交流的工具。
8. 语言规范
语言规范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遵循的符合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
的规则,以保证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语言规范一般由教育机构或
语言权威组织制定,在不同的场合或形式中可能有所不同。
以上是专语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术语和概念,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术语和
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专业语言和特定领域语言的使用和演变。
同时,我们也需要遵循语言规范,在语言交流中表达清晰准确。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Vol.24, No.1 January 2001: 78-84 Guangzhou, China Aspects of Translation from a Discoursal PerspectiveZHANG Mei-fangTranslation is a new discipline in academic terms. It is just starting to feature as a subject of study in its own right. Like other new disciplines, it needs to draw on the findings and t heories of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own methods. But which disciplines it can be naturally and effectively related to is still a matter of some controversy.Linguistics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language both in its own right and as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 It should therefore have a great deal to offer to the budding 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which no longer restricts itself to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phenomena, but extends itself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use. In creating a new text out of a previously existing one, translators inevitably go beyond what is said and written in the original text, trying to see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text unfolds and in which it is to be interpreted. In studying this complex process at work, we are in effect seeking insights which take us beyond translation itself towards the who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ctivity and the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it takes place.This paper aims at introducing M.A.K.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explain som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Halliday and Hasan (1989), language is either for action or for information, so it is organized by the function it is called on to serve and shaped by its purposes. All use s of language have a context. The textual features enable the discourse to cohere not only with itself but also with its context of situation which is analyzed by Halliday and Hasan into three components (field of discourse, tenor of discourse and mode of discourse),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ideational functi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and textual function). Apart from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which is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there is also a broader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the text has to be interpreted: its context of culture. The context of culture is the institutional and ideological background that gives value to the text and constrains its interpretation.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context of culture and context of situation will be briefly examined and an English TEXT and its two Chinese versions will be analyzed. It is not the aim of this short paper to build any translation theory in rela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but rather to look into detailed analysis for areas where the discoursal theory of language can bring insights to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Keywords: discourse analysis context of situation context of culturetranslation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of English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275P .R .China<zhangmeifang28@>中国・广州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年第1期(总第91期):78-84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张美芳翻译学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需要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建立自己的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篇章语用学
篇章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语言材料在交
际中的运用以及语境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影响。
语篇是由语言材料构
成的,语篇中的语言材料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启示着我们深入了解语言学。
语篇的本质是交际,交际过程中,语言材料的选择、组合、分配、排列都受到交际情境、交际目的、交际双方的认知、经验、文化背景
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关注与认识交际行为和语言材料之间的关系。
语篇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包括言外之意、语用与话语背景等。
在
信息交流过程中,说话人的语用意图和听话人的推断能力同样重要,
也需要考虑到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比如,某个言外之意转换为大
家可以理解的信息,就是基于听话人推断的能力。
在交际过程中,语篇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包括有序性、逻辑性、语调、语气以及节奏等。
语篇的结构规律使信息能够被有效
地传达,同时也为听话人理解信息提供了方便。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语篇和语用的规律,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比如,面试时,正确的语用可以让面试者传递出更好的自己,即使能力较为一般,也能在语用上获得优势。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合适的语用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流畅性,促进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语篇语用学研究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探讨语言材料和交际情境、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展现出语言的复杂面貌,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语言。
语篇对等语法结构调整法
语篇对等语法结构调整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让目标语言的句子更符合目标语的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需要对源语言的语法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种调整需要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和语言特点进行灵活运用,以确保翻译质量和可读性。
在语篇对等的翻译任务中,语法结构调整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句子结构调整。
对于源语言中的复杂句、长句和重复句,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进行适当的简化和调整,以保证翻译的流畅性和易读性。
2.动词时态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时态规范进行动词时态的调整,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语言规范性。
3.语序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序规范和语言表达习惯,对源语言中的语序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语言地道性。
4.词汇选择和替换。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词汇表达特点和语言习惯,对源语言中的特定词语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替换,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语言地道性。
总之,语篇对等语法结构调整法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技巧,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对等,提高翻译质量和可读性。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