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 指示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9
语用学是现代语言学发展最快和受到语言学界普遍重视的分支学科。
它以言语交际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特定语境中话语的动态意义,强调交际双方在意义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本课程将聚焦于语用学的传统研究课题,从指示语、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古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等视角剖析言语交际,为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系统的交际理论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发展历史、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了解传统语用学的研究体系及分析单元;了解各种交际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及其局限性;培养学生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话语分析的能力。
了解语用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了解传统语用学研究体系的主要课题;熟谙各交际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掌握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言语交际研究的基本方法。
以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为主,辅以课外语用小论文的写作。
教学手段可适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三讲:指示语一、指示语的含义:是其所指或意义需要特定的交际语境来确定的词语和语法范畴。
如:时、空、人称等。
如:我半小时后到那里。
二、指示语的特点:1、说话人参照:以自我为中心,主观性词语。
比勒(Buhlerk)指示场理论——“我”-“这里”-“现在”主体定位系统。
中枢人物:说话人;中枢时间:说话时间;中枢地点:说话人说话时所处位置;话语中枢: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
社交中枢:说话人相对听话人的社会地位和等级。
有些指示语以说话人以外的参加者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如:家宅、活动组织等。
“Party”2、指示语的先用作用及指示的不可替代性(以非指示代指示)三、指示词语的用法:1、手势型用法即与身体语言一起使用,要理解指示的意义必须要知道说话人在说话的同时使用了什么样的身体语言。
如:“把钢琴放在这里”。
“不,不是这里,而是这里”。
理解完全依靠原来的真实交际情景2、象征型用法理解无需重现交际的真实情景,而往往只是包括交际发生人时间、地点在内的更大范围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者。
指示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依据列文森(Levinson)《语用学》(Pragmatics)1的归纳,可以将指示语分为五类,即: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空间指示语、语篇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下面一一予以说明。
?1.人称指示语?人称指示语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可以分为三个小类:(一)第一人称指示语,如“我是军人”中的“我”,表达说话人的自指;(二)第二人称指示语,如“你真好”中的“你”,表达说话人的对指;(三)第三人称指示语,如“他是好人”中的“他”,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旁指。
上述三小类都强调了“说话人”这一角色,所以人称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的,而且其参照点存在于语言之外的语境中:正在说话的人是“我”,对面听话的人就是“你”,在言语交际中,“我”、“你”的交际角色是可以互换的。
?当然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特殊人称指示,下面试举几例:(1)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在指示时有两种用法:包括式和排除式。
包括式即包括第一人称在内,如“咱们去上课吧。
”中的“咱们”就包括说话人“我”;排除式即指示对象不包括听话人在内,如“我们去逛街,你接着睡吧。
”中的“我们”就不包括听话人“你”。
(2)“我们”未必总是被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说话时用以指自己,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被一个说话人用来指他自己以及他认为他所能代表的其他人。
例如“我们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的“我们”可以指接待的校长和其随行人员,也同样能指示该学校的全体教职工。
(3)用复数第一人称代替单数第一人称来指说话人自己。
如“在这本书里,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主持方式,这一方式是我们多年来从事节目主持的经验总结。
”这句话中的“我们”其实指示的就是说话人自己“我”。
(4)说话人不用第二人称“你”,而用一个指称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来指听话人。
例如“宝宝乖,宝宝不哭哦。
”中的“宝宝”其实就是指“你”,但用“宝宝”会显得更加亲切,是想如果换成“你乖,你不哭了。
”那么整句话关怀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 218-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浅议语用学中的指示和照应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高琼琼 李哲【摘要】指示语的研究一直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几十年来,人们对划分指示和照应等语用术语仍然存在着问题。
本文根据Levinson所著《语用学》中对指示的描述,以分析含有指示语的英文例句为主,从语用学角度对指示和照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指示 照应 语用学 分析一、概述近几十年来,人们对语义特征和语言单位进行了不断的研究,随之,指示词语及其指称功能逐渐被语义语用学家所探究,并成为当今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狭义的角度讲,语用学就是指示语研究。
最初,指示代词是最基础的语言指示词语,它最基本的功能是照应功能和指示功能,因此,要研究指示功能,首先就要区分清楚照应和指示。
本文根据Levinson所著《语用学》中对指示的描述,以分析含有指示语的英文例句为主,从语用学角度对指示和照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
二、指示语和指示功能1.指示语的分类。
提到指示语,我们联想最多的就是指示代词。
但是指示语不仅包括指示代词,它还包括时态,某些情态助动词,物主代词,人称代词,地点副词,时间副词,某些称谓和能够显示事物和人社会关系或社会地位的词语结构。
指示是指指示语在话语篇章中所发挥的指称作用。
指示系统以自我为中心,在交流过程中,总是以说话人所处的时间,地点,说话者的语篇,说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说话者自身为中心。
因此指示语可划分为五类:(a)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b)时间指示 (time deixis)(c)地点指示 (place deixis)(d)话语/语篇指示 (discourse/text deixis)(e)社交指示 (social deixis)例如(1)You, stand up!(2)I will go to Singapore tomorrow.(3)I lived here ten years ago.(4)That was a fantastic story I have ever heard.(5)Your Grace/Your Majesty/Your Highness2.指示语的指示功能。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学之指示语作者:何丽玲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7期【摘要】人们的言语对话中存在大量指示词,这也是语言学之语用学最早的研究对象之一。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较新的学科,涉及到语言要素、语用学、言语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基本语言知识。
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常出现言语应用不当等问题。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出发,分析指示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以期为灵活准确地运用指示语并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提供相关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用学指示语一、语用学基本概念语用学起源于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是语言学众多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
语用学通过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旨在正确而灵活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其根本目的是语言交际。
值得注意的是,语用学除了关注对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还注重对特定意义的表达。
通过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交际,说话者旨在传达某些特定意义。
由此可见,语用学有两个核心概念:其一,意义;其二,语境。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需要一定程度进行“合作(Cooperation)”。
“合作”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哲学家C.W.Morris 和卡纳普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
50年代,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先后发表了有关“语言行为”的理论。
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其专著《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语用学理论。
赖斯认为,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进行言语交际时都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这一对话存在某个或某些“目的(Purpose)”,而这个或这些共同目的为双方开展语言交际提供了彼此都接受的方向。
交际过程中,偏离大体谈话方向的语言片段会被谈话者自动剔除,以确保语言交际朝着预定目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对话过程中,一方面说话人通过抽象和静态的语言符号表达特定意义。
语用学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
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
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Vs.Utterance Meaning):1)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
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
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1)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
指示基础知识指示是语用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文橙子要为大家介绍关于公文中指示的基础知识,欢迎阅读!指示基础知识:含义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办公厅,都曾将指示列为主要公文种类。
新的《国家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已将“指示”从主要公文种类中删除,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机关不再使用这种文体。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对指示功能的表述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指示是要求下属有关单位贯彻执行的下行文,但它没有命令(令)、决议、决定那样的鲜明的强制和指挥色彩。
指示基础知识:类型1.紧急指示和一般指示根据内容是否紧迫,指示可分为紧急指示和一般指示两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紧急指示》、《中共中央关于防御特大洪水的指示》,都是用来处理迫在眉睫的紧急问题的,从制发、传递到贯彻落实,都非常紧迫、刻不容缓。
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指示》,时效性没有上述指示那么紧迫,属于一般性指示。
2.全局性指示和局部性指示事关全局,涉及社会多个方面的是全局性指示。
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所涉及的工作,需要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切实加强领导,需要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需要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门共同努力,所以应算全局性指示。
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紧急指示》涉及面就比较窄,是局部性指示。
指示基础知识:特点1.指导性指示有着较强的指导性。
在指示中,要对受文机关布置工作,具体包括任务、措施、方法、要求等,还要对开展工作的原则进行阐述和解释。
而作为下级机关的受文单位,必须执行指示中规定的内容,开展工作,完成指示所规定的任务。
这里所说的指导性,有别于前面那些文体的指挥性。
指示虽然也是对受文机关有约束力的下行文,但跟命令等文体相比,有较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T 对发文机关级别的要求不同。
语用学视角下的指示语研究综述作者:冯红霞杨春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0期摘 ;要:语用学在语言学研究中很受欢迎,语用学的指示语现象一直都受到众多语言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作者旨在从语用学视角,对指示语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阐释,梳理出指示语研究现状。
借此综述,作者还对指示现象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望对从事指示现象研究的工作者有所借鉴。
关键词:语用学;指示语;英语指示语;汉语指示语作者简介:冯红霞(1991-),女,语言学专业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
杨春红(1963-),女,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11.引言a.今天的生活幸福。
b.今天我要见小峰!a中“今天”指现阶段,所指时间含糊;b中“今天”指说话当天。
类似于例中“今天”的词即本文研究议题——语用学视角下的指示语及其指示功能。
交际语境中话语的基本参照是“我一这里一现在”,而“这里”和“现在”又是以“我”为参照:“这里”是“我”所在的地方,“现在”是“我”说话的时间。
所以交际话语参照的中心之中心即说话人“我”。
语用学视角下指示语体现以说话人为中心的语境因素:交际双方、时间、地点、话语上下文等,所以指示语构成语言交际中各种关系的框架。
2.指示的具体研究层面2.1人称指示语表示言语事件或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分为第一、二、三人称指示。
例1:a我们进去看一眼吧。
b我们明天去都江堰。
语境不清楚时无法理解其中的“我们”包括听话人与否。
加上语境:走,我们进去看一眼吧。
/我们明天去都江堰,你去不去?可知1a 包括听话人在内;1b不包括听话人在内。
2.2时间指示语通过话语传达信息的时间关系,以说话人的话语时间为参照。
如英语的now;汉语的昨天。
例2:今晚一过,苹果就不会卖得这么快了。
若无语境,“今天”所指不明确,编码时间、受话时间、所指时间不一致,“苹果就不会卖得快了”令人费解。
语用学是现代语言学发展最快和受到语言学界普遍重视的分支学科。
它以言语交际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特定语境中话语的动态意义,强调交际双方在意义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本课程将聚焦于语用学的传统研究课题,从指示语、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古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等视角剖析言语交际,为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系统的交际理论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发展历史、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了解传统语用学的研究体系及分析单元;了解各种交际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及其局限性;培养学生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话语分析的能力。
了解语用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了解传统语用学研究体系的主要课题;熟谙各交际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掌握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言语交际研究的基本方法。
以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为主,辅以课外语用小论文的写作。
教学手段可适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三讲:指示语一、指示语的含义:是其所指或意义需要特定的交际语境来确定的词语和语法范畴。
如:时、空、人称等。
如:我半小时后到那里。
二、指示语的特点:1、说话人参照:以自我为中心,主观性词语。
比勒(Buhlerk)指示场理论——“我”-“这里”-“现在”主体定位系统。
中枢人物:说话人;中枢时间:说话时间;中枢地点:说话人说话时所处位置;话语中枢: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
社交中枢:说话人相对听话人的社会地位和等级。
有些指示语以说话人以外的参加者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如:家宅、活动组织等。
“Party”2、指示语的先用作用及指示的不可替代性(以非指示代指示)三、指示词语的用法:1、手势型用法即与身体语言一起使用,要理解指示的意义必须要知道说话人在说话的同时使用了什么样的身体语言。
如:“把钢琴放在这里”。
“不,不是这里,而是这里”。
理解完全依靠原来的真实交际情景2、象征型用法理解无需重现交际的真实情景,而往往只是包括交际发生人时间、地点在内的更大范围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者。
如:今年我们无法与海外旅游。
这个城市很拥挤。
四、指示用法与非指示用法的区别指示用法只是一些词语在某些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语用功能,这些词语还有非指示性的用法。
如:文内照应、泛指等。
文内照应:王涓在学习英语,他希望去英国留学。
泛指:所指不在语境中也不在语篇中,有的只有起强势作用,如“打他个痛快”。
什么树开什么花。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另:别人在忙着呢(指自己)五、人称指示需要以说话人情景来确定涉及对象的词语或表达式。
1、成员a. 我、你、他、咱、它、她、咱们、自己、自个儿、人家、大家、彼此、大伙儿。
b. 指示代词:各、某、本、别、这、那+人或称谓。
c. 名词短语作指示:例:“大家在忙呢”。
——我在忙呢。
——他在忙呢。
“人家”的指示对象:我、他、你“大家”的包括与排除式:卫生靠大家“彼此”:“别人”:别人不做要我做。
1、人称指示的变数用法人称指示存在单数与复数形式,在使用中可以用单数形式表示复数意义,也可用复数形式表示单数意义。
包括:我、你、他、她、它。
(1)单数形式表复数定义a. 第一人称:走,咱今晚看电影去(咱们)还我河山(我们)你大国敢不仁,我小国敢不义!(你们、我们)今后七年,我花300亿美元引进210项重大技术项目(我们)。
(陈治安P28)我外交部,我后方基地。
指说话人所在一方。
(正规场合,存在对立双方)ⅰ、出现的语用条件:ⅱ、语用功能:b. 第二人称:你班上多少人。
(你们)两者可替换。
c、第三人称:这两个男女却放他不得。
(他们)(徐阳春p58)(2)复数人称形式表单数定义:a. 第一人称:咱们是个计算机盲,不会拔弄那玩意儿。
(我)上次我们讲了语言的起源,今天接着讲语言的发展。
在文学中,我们提出……(我)谦虚我们抽烟,不小心把被子烧着了。
(我)我们那口子(我)。
ⅰ、语用功能:平等功能:从权势地位向平等地位下移,向亲密靠拢,缩短心理距离,让听话人在情感上产生同类感。
领导说话如此。
亲切感。
谦逊功能:汉文化忌讳突出个人,把观点,功劳等归于集体。
逃避功能:把不好表现与行为归于大家,可以逃避责任。
ⅱ、语用条件:b. 第二人称:你们这样搞不行(你)你们上课要认真听讲(你)。
可取省略形式。
你们班上有多少人。
(两可)ⅰ、语用功能:避忌功能:为避免指出个体而刺激对方,用包含的复数方式,起到委婉作用。
C、第三人称:变数用法的总规律、功能、条件。
3、人称指示的变称用法ⅰ、语用功能:亲切功能:包括说话双方在内,共同行动,平等亲切。
取悦功能:求助于对方,情感铺垫。
ⅱ、语用条件:多见于长辈、领导,非正式场合父母、顾客多用。
第一人称表第三人称?(2)第二人称表第一人称:这个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表,你(我)问他十句,他才答你(我)一句。
(陈)你(我们)不打,它就不倒。
这个人我真拿他没办法,不管你(我)怎么问,他就是不开口。
(徐)语用功能:变换成第二人称角度。
第二人称表第三人称?(3)第三人称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何自然1988:26)英语常用,如电话等:This is John Smith.——I’m John。
It’s me.专名称谓作第一、二人称。
“他”与亲属称谓组合表第二人称,用于口语当面称谓,降辈称呼。
亲属之间:他爹,他妈,(孩子他爹)非亲属之间:邻居,他大哥,你生病了?路人:他大叔,车站怎么走?(要熟识之间)(说话人多为女性)年辈晚于己也用:“她闺女,听说你考上大学了?”人称指示言此意彼的用法和直接听话人与间接听话人的区别:言此意彼:意为说给甲听实际说给乙听“我平时说的话都当耳边风,他说的话比圣旨还快”。
(4、人称指示的包含用法:covering reference。
指人称代词包含多方交际对象,具有指代多方的同时性。
(1)包含式与排除式:“我们”有包含听话人和排除听话人两种功能:“您安心养病吧!我们过几天来看您”。
您安心养病吧!等您病好了,我们一块上西山去玩。
“大家”:包含说话人也可排除说话人:“今天晚上全靠大家帮忙了。
”“大家一起跑。
”“咱们”:包含式(3)包含说、听和第三方“我们”可指三方,包括在场与不在专场的任何相关角色。
“你们”可指听话方和第三方。
“小李和我中午去了餐馆”。
“你们吃了什么”?5、名词性短语的指示用法特定语境下,专有名词、称谓语、职业、社会角色等可行使人称指示语功能,它们不表特征,而是表示说话人的言语指向。
(1)名词短语指自己:这回你就听老师一句话吧。
亲切?你原谅妈妈,我是没有办法啊!冯大伟(我)要求上前线(自称名)(2)名词短语指听话人:宝宝乖,宝宝别哭。
(你)谁欺负了兰兰(你),叔叔(我)打他去。
3)名词短语指第三人称。
哥哥坏,妈妈带你打他去。
(4)称呼语的指示用法称呼可以指定作第二人称听话对象。
先生,你的表掉了。
同志,要茶还是咖啡?买菜的,大葱多少钱一斤?特点:这些词的所指完全依说话人的指示而定,名词性短语作指示语的条件和规律?(5)指示代词+人或称谓的指示用法:某,别+本+这,那+你这个同志/这个同志。
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6、人称指示的语境转换在语境与语流中转换人称形式,产生基点(说话人)转移。
(1)对话过程的人称转换:交际双方轮流担任说话人和听话人。
甲:“我去了趟北京”。
乙:“你觉得怎么样”?(2)陈述过程的人称转换a. 引述别人的话,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人称需转换。
他得意地说:“我是一个胜利者”。
/他得意地说他是一个胜利者。
b. 心理活动描述,需人称转换:这个和我差不多的、老插队出身的北京姑娘,她在避着我哪。
他觉得挺有意思,他不由得又望了望他的背影,他觉得这背影很够味儿。
(张承志《北方的河》)7、人称的尊卑与亲疏等级系统人称指示词语存在尊卑、亲疏等级区别。
(1)尊卑a. 自称谦卑与他称尊敬构成对应:在下——阁下,晚生——前辈,鄙人——诸君b. 第二人称敬称:您——你,你们中性。
c. 姓名——身份语对应系统。
(2)亲疏系统是个级次渐变系统。
名——姓名——通用称呼——身份语敬亲词语:陈老临时改变称呼:老Q。
8、人称指示选择的语用规律人称指示调节与变换有共同的驱动因素:尊卑规律、距离规律(亲疏、心理距离)、隐委与礼貌规律。
六、时间指示(一)、含义:以说话那一刻为参照点来计算和理解的时间表达方式。
今天是新学年开始?今天我们讨论语素。
参照点存在于当前具体的交际情景之中。
(二)、汉语时间指示的构成类型有哪些表达方式是时间指示方式1、时间副词:正在、刚刚、马上、立即、后来2、时间名词:昨天、今天、现在3、短语:(1)方位短语:三天前,三分钟后(2)指示性短语:这个星期,那会从现在开始,等一下,等会儿英语有时态等语法时间范畴。
(三)、时间表达的几种方式1、指示时间与绝对时间(1)绝对时间:不受说话时间影响,以日、夜、月份、季节、年份等自然周期和钟点为基础:参照点不存在当前的、具体的交际情景之中。
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前,公元后,耶稣诞生时(2)指示时间:参照点存在于当前的具体交际情景之中(3)两者的结合:“这”、“那”加上“星期”、“月”、“年”、“早上”、“下午”等,或加星期或月中的某一天。
这种表达有时有歧义:“今年”:可指历制单位,1月1日起,也可指度量单位,以说话那一天算起。
一般规律:a.星期、月、年一般以历制单位使用,在一个星期、月、年中都可使用。
b.月份名称、一天中的三段+“今”包括说话时间在内的一整个月或一天的任何时间都可说。
“今早上”(上午、下午都可说)c.汉英差异:next Thursday 下星期四:英语在周一、二说时有歧义。
2、编码时间和接受时间。
同时发生无差别,不同时发生有差别。
如:我明天11点来。
3、间指示的两种表达角度时间指示往往要用空间概念来表达,如前、后、上、下等。
时间前后关系的确定在语用上有两种表达的角度。
(1)主体感受到的时间到来的先后标准人对时间流动的知觉从未来向过去流动,过去的为前,先来的为前,未来的、后到的为后,时间面对主体而来。
现在前现在/今后(生、世、日、月、人)先后去今来上这下(回,次,周,月,年,辈子)以前以后先前、后来不对称,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The day after tomorrow,Last week, next week前世不忘,来世相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日方长,去日苦多/空前绝后,/前人后人/未来向我走来(时间动)/ 时间来了,逝去的时光,后来的日子会更好,日子去了。
客观表述时间的指示语大多是时间流动型的,汉、英、日等语言相同。
(2)主体活动方向型(事物发展方向型),主体活动或事物发展的时间进程人自身的活动是从过去朝向未来,已过去的为后,未到来的为前,凡属“未来”前方型的时间表达总与人自身的活动有关,是人的活动趋向而不是时间自身的运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