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 翻译 直译和意译
- 格式:ppt
- 大小:298.50 KB
- 文档页数:29
浅析日语中的直译与意译读大学期间,并未系统性地学习过翻译理论的有关知识,以前我认为只要理解单词的意思,掌握语法,肯定就能翻译地差不多。
然而,学习了《日语笔译》之后发现,一篇文章大部分单词都认识,语法也都了解,大概意思都明了,但是具体在翻译的过程中,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时,总觉得别扭,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才好。
学习了《翻译概论》这门课程之后,我才发现不管哪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都要遵循一定的理论,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自己翻译出来的东西别人才能看得懂。
在日汉翻译中,经常会遇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往往不知道选用哪种译法更好。
虽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是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但我觉得不同语言的翻译是有相通之处的。
因此,我想总结一下日汉翻译中有关直译与意译的问题。
一、直译与意译的实例在我国翻译史,一直都有直译意译之争,主张直译者往往认为意译太随便、太自由化。
而主张意译者则认为直译者太拘谨、太死板、毫无生气。
同样,在日汉翻译中也一直存在直译和意译之争。
由于意译文理通顺,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因此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如译例1,今度入閣した外務大臣は三振もなければ、ボームランも打たない。
“三振”和“ホームラン”都是棒球术语。
“三振”可译为“三空棒”是“三击未中而出局”的意思。
“ホームラン”可译为“全垒打”,在棒球比赛中若出全垒打,计分板上的分数就立刻增加了,因此全垒打一向是棒球运动中最为津津乐道的一环。
此句话直译是“这次当选的外交大臣,既不会打三空棒,也打不了全垒打。
”在日本,棒球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体育项目,因而当人们看到这句话时很快就明白它的意思。
而这样的翻译对于译文的受众中国人来说,很可能不知所云,不明白“三空棒”和“全垒打”是什么,即使在“三空棒”“全垒打”这两个词后面分别加注来说明它们的意思,整个翻译仍然显得累赘,不是太好理解。
如果意译成“这次当选的外交大臣,既不会有所作为,也不会有一鸣惊人之举。
”就容易明白多了。
谈到翻译就难免牵涉到双语运用问题。
译者对相关的两种语文即使不精通,也要有良好的水平,这是翻译的先诀条件。
接着,他还要晓得双语在词语运用上的不同,以及句子结构上的差别,然后才能在“理解”原文之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把译文端出来,呈献给读者品尝。
所谓适当的方法,就是指“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
直译可以对号入座,字字翻译,但很多时候必须在句子某些成分上作些词类、词序、句式等方面的调整或变动,才能把译文带入既“忠实”又“流畅”的佳境。
如果直译行不通或是不理想的话,就只好意译了。
例如:(1) x:How much have you suffered, Irene?y:A lot.x:爱玲,你吃了多少苦?y:一言难尽。
(2) x:你这人真是“狗嘴里长不出象牙。
”x:A filthy mouth cannot utter decent language. You are really such a person.如果把第一句里的“a lot”直译为“许多”或“很多很多”,这句话自然吗?如果把第二句译成“A dog's mouth doesn't spit out an ivory”,只懂英语的人听了不会莫名其妙吗?意译技巧最常见于中英惯用语的对译。
除了上述“狗嘴里长不出象牙”之外,再看些其他意译的例子。
(3) Don't put on airs.(别摆架子)(4) What is done is done.(木已成舟)(5) Kicking a man when he is down.(打落水狗)(6) Pull out the evil by the roots.(斩草除根)意译虽重要,直译也可贵;能字字对译最好,若不能,就稍微整容或变型,以符合译文的外貌,保持原文的精髓。
现在就让我先举些中英直译的好例子:(7) 他是只纸老虎。
直译和意译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和技术。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末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那么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什么才是"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呢?翻译达人就翻译中这一基本问题,即直译与意译,进行简单的讨论。
翻译形态有六种:直译形态和意译形态、硬译形态和漫译形态、音译形态和形译形态。
其中,直译和意译是翻泽的高级形态,也是翻译的正常形态;硬译和漫译是翻译的低级形态,也是翻泽的异常形态。
过去译界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总是把它们看成是一种观点和主张,或看成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或手段。
直译和意译作为一种观.点和主张是人们对翻译现象的一种基本认识、看法和态度,是人们对翻译现象思维的结果。
直译和意译作为两种不同翻译手段是人们为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是人们正确处理翻译现象的科学总结。
直译和意译作为两种不同翻译方法是人们研究翻译现象的两种不同方式,是人们正确认识翻译和改造翻译的两大主要途径门所以,我们既承认直译和意译是一种观点和主张,也承认二者是方法和手段、但是,形态与方法(或手段)毕竞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形态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方法则是研究现象的方式。
翻译形态是译品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翻译方法是研究翻译现象的方式。
当我们从译品表现形式角度看待翻译时,就把直译和意译看成是翻译形态;当我们从研究翻译现象角度看待翻译时,就把直译和意译看成是翻译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原文的内涵,因为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
但理解与表达不是独立应用的阶段,双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过程。
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逐渐进入表达阶段。
而“直译”与“意译”则是表达阶段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两种方法。
怎样运用“直译”与“意译”,是能否正确反映原文内容、思想和风格的关键。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能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翻译就可以说是成功的,奈达还主张翻译所传达的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还应包括语言形式。
译者不能随意增加原作没有的思想,更不能随意地删减原作的思想。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前者注重结构形式,而且往往利用紧凑的结构来体现思维的逻辑性;而后者强调的是观点,并且用合理地调整语序来整体地反映思维的逻辑性。
因此,当我们进行翻译时,必须掌握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同时也必须把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当作译语的思想和风格。
此外,原作的理论、事实和逻辑也应当作译语的理论、事实和逻辑。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它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
通过对直译与意译二者关系的正确研究,更多地认识了解到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在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时候所应该掌握的技巧、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及水平的目的。
我们不能用个人的思想、风格、事实、理论与逻辑代替原作的这些特征。
在翻译过程中,译语不要求等同于原语的数量和表现形式,但在内容方面要保持与原语一致。
我们不能随便增减原作的文字和意义,增减文字或意思要取决于表达方式和语言的特征。
这些原则都是直译与意译应该遵从的,也就是说,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的共同点。
所以,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
直译出现于五四运动时期,它强调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样,翻译才能实现“达”和“雅”。
直译并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
由于英文和中文有着不同的结构,所以不可能都进行逐字翻译。
直译就是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
有时甚至连原来的情绪或情感,比如愤怒或窘迫,挖苦或讽刺,喜悦或幸福都不应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