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第一章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549.00 KB
- 文档页数:24
逻辑学讲稿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对象一、逻辑学的定义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一词是由英文logic的音译。
它来源于古希腊语“λoros(logos)”(逻各斯),愿义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
古代西方学者用“逻辑”来指称研究推理论证的学问。
我国古代和近代学者曾用“形名之学”、“名学”、“辩学”、“名辩之学”、“名理”、“理则学”、“伦理学”等表示“逻辑”,到20世纪才逐渐通用“逻辑”这一译名。
在现代汉语里,“逻辑”是个多义词。
例如:(1)“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
这里的“逻辑”是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2)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人们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
这里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3)为了搞好管理,实现科学决策,学点逻辑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的“逻辑”是指逻辑学。
逻辑学通常叫做“形式逻辑”、“普通逻辑”等,简称“逻辑”。
逻辑学经历了从传统逻辑到现代逻辑的发展。
其中,传统逻辑的奠基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我们讲的逻辑学就是传统逻辑。
现代逻辑是指数理逻辑,也叫符号逻辑。
二、思维和思维的逻辑形式1.思维关于思维,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把思维分为三种类型,即: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即直感思维)、灵感思维(即顿悟思维)。
逻辑学属于思维科学,是研究思维的科学。
逻辑学的基本反映形式为概念、判断和推理。
把思维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很多。
包括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以及人工智能、信息论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研究思维。
2.思维的逻辑形式也叫思维的形式结构,是思维内容的存在方式、联系方式,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构成。
逻辑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不变的部分,它决定思维的逻辑内容。
逻辑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可变的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
例如:(1)所有杨树是落叶乔木。
(2)所有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
(3)所有商品是劳动产品。
第一章,绪论一、逻辑,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元语言,对象语言,形式语言等概念。
(1)、逻辑“逻辑”一词的主要涵义有四种:在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的主要涵义有四种:①,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指一种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
③,指人的思维的规则和规律。
④,指逻辑的科学即逻辑学。
逻辑以思维形式为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逻辑规则、逻辑规律和逻辑方法的科学。
一般地把上述定义简单表述为:逻辑是研究推理形式的科学。
(2)、逻辑形式.逻辑形式是用逻辑变项和逻辑常项表示的思维结构。
(1),逻辑变项,它是思维内容的符号表示,在逻辑形式中代表可以变化的经验内容,也可以看作一种“空位”;对于一个逻辑形式而言,在空位上填入什么“内容”不会影响逻辑形式的特征。
(2),逻辑常项是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如果逻辑常项(个体常项除外)不同,逻辑形式的性质也就不同。
因此,逻辑形式的性质是由逻辑常项决定的(3)、逻辑规律逻辑规律如果广义的理解,它是有效推理或者能够提高推理可靠性的所有逻辑形式。
(4)、元语言元语言是用来表述对象语言的语言;元语言是陈述语言的语言。
(5)、对象语言对象语言是用来表示思维对象的语言对象语言是被陈述的语言(6)、形式语言按一定规律构成的句子或符号串的有限或无限的集合。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语言层次理论。
(1)、逻辑学得研究对象逻辑以思维形式为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逻辑规则、逻辑规律和逻辑方法的科学。
一般地把上述定义简单表述为:逻辑是研究推理形式的科学。
(2)、语言层次理论对象语言和元语言的层次可以层层分析,可能是有“无限”的层次。
在一个层次上,P是对象语言,P'是元语言,在另一个层次上P'可以是对象语言,P''是P'的元语言。
第二章,概念一、概念,概念的内涵,外延,集合概念,普遍概念,定义,划分,语词定义和实质定义等。
(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属性的逻辑范畴。
《逻辑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对象1、思维的形式结构逻辑常项逻辑变项(词项变项、命题变项)2、逻辑规律、逻辑矛盾第二节思维、语言和逻辑1、思维、语言和逻辑(1)逻辑学以思维为研究对象,思维是人类认识的理性阶段,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2)思维看不见,摸不着,而语言是思维与思维科学包括逻辑学之间的物化的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中介。
(3)语言有其层次性:对象语言、工具语言(又称元语言)2、自然语言和符号语言(1)语言是符号系统,有三个要素:基本符号,语形规则,语义规则。
(2)语言可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3、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1)传统逻辑(古希腊阿里士多德——19世纪中叶数理逻辑产生前)主要内容:概念理论、词项逻辑(三段论)、古典命题逻辑、古典归纳逻辑。
(2)现代逻辑(又称数理逻辑、符号逻辑)主要内容:一阶逻辑、模型论、公理集合论、递归论、证明论。
第三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逻辑学的性质:基础性、工具性、人类性第二章概念第一节内涵和外延1、对象的属性:对象、本质属性、固有属性、偶有属性、概念(1)逻辑学意义上的本质属性与认识论上的本质属性不同(2)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揭示有肤浅和深刻之分(3)概念与语词的联系和区别2、内涵和外延确定一对象是否属于某概念的外延。
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该概念的内涵第二节概念的种类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概念可划分为:(1)概念外延分子数:普遍概念、单独概念、空概念(2)概念反应的对象:实体概念、属性概念(性质概念、关系概念)(3)正概念、负概念(论域)(4)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类概念)第三节概念的关系1、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属概念(上位概念)、种概念(下位概念)、交叉关系2、不相容关系:矛盾、对立第四节概念的定义1、概念、概念陈述、定义(实质定义和语词定义)2、实质定义的结构和方法:被定义的概念=(邻近)属概念+种差规则:(1)定义项的概念认知度要高于被定义项(2)被定义项要恰当归类(3)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4)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同语重复、循环定义)(5)定义一般是肯定性陈述,但并非不能使用否定性陈述3、语词定义(1)规定的语词定义:① 为模糊的语词规定确切的涵义② 为冗长的叙述规定简约的表达③ 为专门用语规定严格意义④ 为旧词赋新义(3)说明的语词定义第五节概念的划分1、划分的三个构成要素:母项、子项、划分标准2、划分规则:(1)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2)一次划分必须依据同一标准(3)子项的外延必须为不相容关系(4)子项必须是同一层次的概念3、划分是把类分为子类,属概念分为子概念,用以明确上位概念的外延分解是把整体分成部分,用以明确整体的构成第六节概括和限制1、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内涵少的概念外延大,内涵多的概念外延小2、限制:增加内涵,缩小外延,将一般概念具体化,用于定义过宽概括:减少内涵,扩大外延,将具体概念一般化,用于定义过窄。
第一章绪论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真是奇怪的逻辑!答:理论、观点(贬义)。
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工具性的课程。
答: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说,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容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答:思维规律、规则。
5.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将受益无穷。
答:合乎思维规律、规则。
二、下列命题和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请用公式表示之。
1.所有鸟都是有羽毛的,驼鸟是鸟;所以,驼鸟是有羽毛的。
2.只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3.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
4.凡科学理论都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理论;所以,逻辑学是有用的。
5.任何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6.只有生产力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
答:1与4具有共同的推理形式: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2与6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只有p,才q。
3与5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所有S是P。
第二章概念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
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
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
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的外延是指:2、4、6、8、10、12……。
逻辑学第一章绪论1.普通逻辑=形式逻辑2.逻辑=辩证逻辑+形式逻辑(传统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辑)3.逻辑=表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思维的规律性+逻辑学4.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和思维基本规律以及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第一节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性,概括性的反映2.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现象,部分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4.感觉是我们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知觉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整体性的直接反应,是感觉的综合,提供事物整体的外部形象。
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
5.整个感性认识阶段有“表面性”和“直觉性”的特点6.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或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
7.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与语言密不可分。
8.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性,概括性的反映,思维一定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二什么是思维形式的结构1.普通逻辑以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形式)为研究对象。
思维的内容是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和属性。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人们思维过程中用来反映客观现实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形式,也就是思维形式,即表现思维内容的方式。
2.思维形式结构是思维形式的组成要素之间一定的联结方式,是各种具体思维形式中最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由于思维的具体内容全部凝聚在各种不同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里,思维形式结构自然也就表现在不同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中3.(1)思维形式结构是从各不相同内容的判断和推理中抽取出来的,共同具有的形式结构,它是普通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
(2)思维形式的结构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一、《逻辑学导论》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对于这个问题,要求同学们从这样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第二、逻辑学的性质;第三、逻辑学的简要历史。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关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教材在第11页上有这样一个概括:“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为:研究人们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认识现实的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这就告诉我们,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有三个:第一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第二是“思维的基本规律”;第三是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
下面分别说明。
(1)什么是“思维的逻辑形式”。
“思维的逻辑形式”又叫做“思维的形式结构”。
因此,要了解什么是“思维的逻辑形式”,就必须先了解“思维形式”。
什么是“思维形式”呢?总的来说,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
我们知道,人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即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
这是人的大脑使用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对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而产生的结果。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267页)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第一步”,就是指感性认识的阶段。
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讲的“第二步”,就是指思维的阶段,也就是指理性认识的阶段。
那末,人们的认识从感性认识的阶段进入到了理性认识的阶段,这一点由什么表现出来呢?由思维形式表现出来。
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推理,它们表现着人们具有不同特点的三种理性认识,或者说,三种不同的思维活动。
那么,逻辑学是不是就是研究思维形式的呢?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做出笼统的回答。
形式逻辑并不研究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所表现的思维的具体内容。
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所表现的思维的具体内容是其他各门学科研究的问题。
逻辑学课堂笔记logic郝云青Hao Yunqing 第一章绪论1、“逻辑”一词来源于英文的“logic”的音译,源自希腊语(逻各斯),理性、规律之义。
2、逻辑学三大源流: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客观规律3、逻辑三中意思思维规律形式逻辑通常“逻辑”或“逻辑学”仅仅指形式逻辑4、形式逻辑:(1)、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研究对象:人的理性认识。
思维通过语言表达,但逻辑学不是语言学。
(3)、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4)、性质:工具性、普遍性、抽象性、非政治性(5)、意义:a、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与能力b、思维创新的前提c、理解、论说的基础工具备注:1、所有的“s”都是“p”:其中“所有”和“是”是逻辑常项,s和p 是逻辑变项。
2、如果p那么q=除非p否则非q=只要p就q3、或者p或者q4、只要p才q5、“要么p要么q”不等于“或者p或者q”:前者是不相容的,后者是相容的。
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述1、对象的属性:是指对象的性质的对象间的关系的统称。
(1)、本质属性:是一类对象共同具有,且仅为该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
(2)、偶有属性:仅为其中部分成员所具有的属性。
(3)、固有属性:是该类对象全部成员所具有的属性。
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1)、区别: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是抽象的思想形态;语词是概念的存在形式,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2)、联系:任何概念都由语词表达,但有的语词不表达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概念可由不同的语词表达,同一语词也可表达不同的概念。
1抽象的(是什么样的):质2、外延:概念对事物范围的反应:量3第二节概念的种类1、普遍概念:概念外延包含的分子多于一个。
(例:自然数、国家)2、单独概念:概念外延包含一个分子。
(可以是专名表示:中国;也可以是摹状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3、空概念:概念外延布不包含分子。
(例:永动机、孙悟空)1、实体概念: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实体。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一逻辑释义二逻辑学以思维为研究对象,关于思维及其形式规律的科学形式逻辑——古典形式自然语言分支辩证逻辑——现在形式符号语言三研究对象:抽象思维形式,规律,简单的逻辑方法1.思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人脑的作用有目的的对认识对象进行概括。
形象思维可感觉分类灵感思维借助于外物偶然概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理论思维判断推理特点①概括性②间接性2.思维形式内容不同的命题与推理具有相同结构逻辑变项①概念变项②命题变项即可用自然语言,又可用符号语言(SAP)3.思维形式(思维准则)确定基本规律(同一、矛盾、排除)一致一般规律明确4.一般(简单)逻辑方法第二节逻辑性质作用一性质工具性二逻辑与语言,修辞的关系三作用➢有助于人们进行正确思维,避免逻辑错误,克服思维混乱➢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准确地表达,严密的论证思想➢揭露谬论,批驳诡辩第二章命题逻辑(上)第一节命题与推理概述一命题语句判断1.命题含义:反映事物情况的思想特点:①必须有判定②有真假2.命题与语句的关系➢语句是命题的载体➢语句和命题不一一对应比较:①属于不同科学领域②并非所用的语句表达命题③同一个命题可用不同的语句表达④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命题(语境不同)3.命题与判断判断是被判断者断定了的命题二命题的分类性质命题(A、B)简单命题关系命题非模态命题联言命题复合命题选言命题条件命题模态命题负面题三推论及分类➢推理定义:以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新命题的思维模式前提➢结构结构推理形式➢推理的逻辑性是否正确推理形式是否正确符合推理规则4.推理种类演绎推理第一种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必然性推理第二种或然性推理第二节复合命题及推理一直言命题(性质命题)➢主项:被判断的事物 S➢谓项:被判断事物的性质 P➢量项:全称特称单称➢连项:肯定(是)否定(否)二联言命题及推论(一)联言命题(判断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问题)1.客观根据2.定义:判断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问题 3.逻辑形式并列性①自然语言表达:P 并且Q 转折性 虽然…但是 递进性 不仅…而且②符号语言:P ∧Q (合取)判断几种事物同时存在(p 、q 为联言命题) 4.逻辑特征(真值表)(二)联言命题的推理1.定义:前提或结论是联言命题的推理 2.形式:①分解式 (P ∧Q)├ P(Q) 三 选言命题及推理 (一)选言命题 1.客观依据 2.定义及构成定义:断定事物的几种可能中,至少一种存在情况的命题 构成:选言支:一般用P,Q,R,S 等来表示 相容性质(至少一种) 选言连结词不相容性质(有且仅有一种) 3.选言相容命题⑴.定义:断定事物的几种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的命题⑵.逻辑形式:P Q 或P,或Q P 或Q ∨(折取) P ∨Q 也许…也许 可能…可能 或许…或许 ⑶.逻辑特征4.⑴.定义:断定事物的几种情况中可能情况中仅有一种情况存在的问题 ⑵.逻辑形式:要么P 要么Q 不是P 就是Q ∀不相容析取 宁可P 也不Q 与其Q 不如Q ⑶.逻辑特征(如上) ㈡相容推理支命题组合与联言命题相符合时真,否则为假1.相容选言推理⑴.定义⑵.规则: A肯定一个选言支,不能断定其它选言支B否定一个选言支,就要肯定其它选言支⑶.推理形式否定肯定式(P∨Q)∧⌝P)├Q(P∨Q)∧⌝Q)├P2.不相容选言命题(1).定义:以不相容选言命题为前提,以不相容选言命题推理为准则(2).规则:A肯定一个选言支,就要否定其它所有选言支B否定其它选言支,就要肯定这个选言支(3).形式:①肯定否定式 ((P∀Q)∧P)├⌝Q②否定肯定式 ((P∀Q)∧⌝P)├P(三).注意的问题⑴.选言支要相对独立(不相容,不交叉)⑵.否定肯定式((P∧Q∧R)∧⌝P)├(Q∧R)三.假言命题及其推理㈠.假言命题1.客观根据2.定义及结构①定义: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存在是另外一事物存在的条件关系的命题②结构:支命题+逻辑连接词条件→前件P 结果→后件Q3.充分条件假言命题①定义”断定某一事物情况是另外一种事物情况存在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有之必然,无之未必然)②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 P→Q“一旦,就”“假如,就”“有…,就有…”“要有…就…”“若…就会…”“不P,不Q”“没有P,没有Q”③逻辑特征4.必然而不充分条件①定义: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可也②逻辑形式:只有P才Q P←Q除非P否则Q 仅当P才Q必然P才Q 不P不Q5.充分条件假言命题⑴定义: 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⑵形式: 当且仅当P才Q只需而且必须P才Q⑶逻辑特征⑷作用认识作用推理作用㈡假言命题推理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推理①定义②规则➢如果命题为真:肯定前件必肯定后件为真,肯定后件不肯定前件为真➢如果命题为真: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则前件否定③推理形式➢肯定前件式((P→Q)∧P)├Q➢否定后件式((P→Q)∧⌝P)├⌝P2.必然条件推理形式①定义②规则:肯定后件则能肯定前件否定前件则能否定后件③推理式 A 肯定前件式((P←Q)∧Q)├PB 否定前件式((P←Q)∧⌝Q)├⌝P四.负命题1.客观依据2.定义:对一个命题的否定,否定一个命题的复合命题3.逻辑形式:非P ⌝P 无、不、没等连接词4.真值表5.种类①⌝(P∧Q)↔(⌝P∨⌝Q) ②⌝(P∨Q)↔(⌝P∧⌝Q)③⌝(P∀Q)↔(P∧Q)∨(⌝P∧⌝Q)④⌝(P→Q)↔(P∧⌝Q) ⑤⌝(P←Q)↔(⌝P∧Q)五.其他复合命题推理㈠纯假言命题推理1.定义: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假言命题为前提,根据假言命题的特征进行推理过程2.特征:①前提和结论都是假言命题②前提间具有逻辑关系(后一个假言命题是前一个假言命题的后接3.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肯定式((P→Q)∧(Q→R)├(P→R)➢否定式((P→Q)∧(Q→R)├(⌝R→⌝P)4.必要条件纯假言推理➢肯定式((P←Q)∧(Q←R)├(P←R)➢否定式((P←Q)∧(Q←R)├(⌝R←⌝P)㈡.二难推理(P41)1.定义:以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一个具有两个选言支的选言命题为前提并根据假言命题推理逻辑特征进行推理的前提2.特征:前提上: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一个选言支结论上:简单命题或选言命题3.形式①简单构成式:[﹙P→R﹚∧(Q→R﹚∧﹙P∨Q﹚]├ R特例:[﹙P→R﹚∧(⌝P→R﹚∧﹙P∨﹚⌝P]├ R②简单破环式: [﹙P→R﹚∧(P→S﹚∧﹙⌝R∨⌝S﹚]├⌝P③复杂构成式:[﹙P→R﹚∧(Q→S﹚∧﹙P∨Q﹚]├ (R∨S)④复杂破坏式:[﹙P→R﹚∧(Q→S﹚∧(⌝R∨⌝S]├(⌝P∨⌝Q)4.怎么样反驳错误的二难推理⑴.指出前提虚假➢假言前提虚假➢选言前提虚假⑵.指出二难推理的形式不正确⑶.再构二难推理反驳错误二难推理六.多重复合命题1.联言型2.选言型3.假言型第三章词项逻辑第一节:词项一.词项的定义及特征1.定义:在主谓式的语句中充当主谓项的语词主项:对象谓项:要判断的性质、特征2.词项、语词、概念词项更注重逻辑意味3.词项或概念的逻辑特征词项与概念具有抽象性词项与概念具有概括性内涵:描述概念反应质的特征外延:4.概念(词项)与语词的区别内容与形式内容概念语气形式一个语词表达不同概念同一个概念可以由不同语词表达二. 词项的种类1. 根据外延的数量(P72) 单独词项、普遍词项2. 集合词项,非集合词项(P73) 3. 正词项,负词项三.词项间的外延关系(P74-P75) 全同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P75-P76 1. 矛盾关系 2. 反对关系四. 词项的限制与概括 ㈠.逻辑依据和逻辑前提 1.前提 同一属种序列2.依据 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㈡.限制 P76(属词项 种词项) (属词项+内涵) 种词项 作用:㈢.词项的概括种词项 内涵 属词项 ㈣.注意问题1. 限制和概括必须在同一属种关系序列内 2. 限制都是有一定极限的3. 在多级限制和多级概括中要注意被限制和被概括前后的属种序列,使其成为一个重要关系。
第一章绪论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真是奇怪的逻辑!答:理论、观点(贬义)。
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工具性的课程。
答: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说,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容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答:思维规律、规则。
5.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将受益无穷。
答:合乎思维规律、规则。
二、下列命题和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请用公式表示之。
1.所有鸟都是有羽毛的,驼鸟是鸟;所以,驼鸟是有羽毛的。
2.只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3.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
4.凡科学理论都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理论;所以,逻辑学是有用的。
5.任何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6.只有生产力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
答:1与4具有共同的推理形式: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2与6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只有p,才q。
3与5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所有S是P。
第二章概念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
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
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
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