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家族哭嫁歌的由来的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土家族古老习俗“哭嫁”的调查调查者:*** 指导老师:毛燕兰摘要本文以土家族‚哭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文化形成的渊源。
论文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是由‚哭、歌和语‛三种元素相互融通的艺术演唱组合。
最后,还探讨了土家族‚哭嫁‛的文化和情感传播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哭嫁歌婚姻文化情感孝道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习俗,从而深刻的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溯源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臵疑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摘要:土家族的音乐艺术特征为哭嫁歌,是新娘为了表现自己的离别之情,对自己父母亲人的难舍之情,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考虑。
由新娘哭泣诉说、亲人们安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艺术表现,哭嫁歌抒情性很强,曲调十分低沉悲戚,哀婉动听,催人泪下,音乐家们称它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本文主要从土家族“哭嫁歌”文化起源开始,进一步分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特征即“哭嫁歌”的演唱形式、“哭嫁歌”歌词内容及结构及“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及表现要素。
关键词:哭嫁歌;土家族;音乐特征土家族的分布地区以武陵山为中心,主要分散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常德石门县、张家界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
在这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里,蕴育了很久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的生活习惯并且产生了现在独特的民族艺术文化。
在纯自然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中国式咏叹调”之称号的哭嫁歌也不断传播和发展。
伴随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很多的人全身心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探究中,土家族文化所产生的相关艺术类型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同研究人士遍及深入民间调查,从全方位角度对其进行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探究,而且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虽然现在已经有许多土家族文化有关的艺术著作,但是作者发现许多的是从语言、风俗、文化等方向上去探讨土家族文化和土家族的发展变化过程。
但是音乐是一个历史发展情况的综合表现,可以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更加体现人们在这个时代生活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作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音乐实践,从音乐自身角度上对哭嫁歌的艺术特征进行探究。
一、土家族“哭嫁歌”文化起源“哭嫁歌”在很多地区、很多民族中出现过,但是土家族哭嫁歌是具有最大影响的。
这是由于与该地区人民关于哭嫁的民俗心理有关系。
土家族人认为新娘哭不出或者哭得不好是不吉祥的。
所以,在以前,土家姑娘很多在十一二岁就初学哭嫁,能不能哭唱,被当地人看作权衡姑伶俐或呆笨的标准之一。
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价值摘要: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习俗中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土家族人的婚俗历史,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酉阳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仪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出了酉阳土家族女性的社会地位,也表现出了酉阳土家族婚嫁文化。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来了解酉阳土家族哭嫁文化的发展,唤起人们对哭嫁文化的保护,使酉阳土家族哭嫁歌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酉阳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点;传承价值一、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土家族在中国分布地区广泛,许多地方都有土家族的身影。
如:湖北宜昌地区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重庆东南部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
虽然同属于土家族,但每个地方的土家族都有各自的来历与不同。
那么,酉阳土家族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哭嫁歌又是如何而来的呢?(一)酉阳土家族的形成土家族历史悠久,在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经过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的过程中,土家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得出,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的武陵山区和湖北宜都以上的长江沿岸。
酉阳土家族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酉阳人传说,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何民族,只知道他们是世世代代居住下来的土著居民。
(二)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哭嫁歌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只知最早在清乾隆年间,湖北《长阳县志》中对哭嫁习俗有过相关的记载。
但关于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却有着许多种不同的说法。
有:掠夺婚姻说、过渡婚姻说、原始参与婚姻说等。
掠夺婚姻说和过渡婚姻说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
1.掠夺婚姻说“掠夺婚姻说”就是有一部分人认为:由于女性在旧社会地位低下,不受人尊敬,没有人权,婚嫁都受人支配,甚至会发生抢夺妇女的事件;而她们只能用“哭”来宣泄心中的悲伤以及无助。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土家族哭嫁歌是值得深入探讨和试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礼中的一种特殊歌曲形式,通常在新娘离开娘家开始她的新婚生活时演唱。
这首歌不仅具有独特的歌词和旋律,还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寓意,对于土家族人民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土家族哭嫁既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
在哭嫁歌中,新娘和家人透过歌曲表达出他们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和祝福之情。
这首歌曲会有悲伤的旋律和哀婉的歌词,从而引起情感共鸣,使得全场氛围变得庄重而激动人心。
同时,土家族哭嫁歌还传递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新娘的嫁妆、聘礼、新居和新婚生活的安排等等。
通过这首歌曲,婚礼上的亲友们可以了解到有关新娘和新婚生活的重要信息。
土家族哭嫁歌的歌词和旋律具有浓厚的文化寓意。
土家族是一个重视亲情、家庭、社区和民族的群体,这些价值观也体现在哭嫁歌中。
歌词中常常涉及到家庭和亲情的描述,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同时,在哭嫁歌中还传达了土家族人民对新婚生活的美好祝愿,比如健康、幸福、丰收和繁荣等等。
通过这些歌词,人们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对家庭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土家族哭嫁歌还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传统审美观念和音乐艺术特点。
土家族的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常常采用唱、念、诵、做、打、吹、拉、弹等多种音乐手段。
土家族哭嫁歌中常常通过情感饱满的唱腔和抒情的旋律表达情感,这种表达手法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土家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不同于一般婚礼歌曲的欢快和喜庆,土家族哭嫁歌表达了离别和思念的情感,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家乡、亲人和新婚生活的矛盾心理和情感冲突。
这种富有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歌曲形式,对于土家族人民来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哭嫁歌,土家族人民共同感受到离别和期待的情感,感受到家乡、亲人和新婚生活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礼中的一种特殊歌曲形式。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发展研究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仪式中的一项重要表演形式,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承载着土家族的文化传统和情感寄托。
本文旨在探讨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承发展情况。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又称“哭婚歌”,是土家族婚礼仪式中新娘离家嫁到新家时所唱的歌曲。
它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音乐形式,成为土家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土家族传统婚礼中,新娘哭嫁歌常常伴随着辞别家人和表达对亲情的思念,既是新娘离家的情感宣泄,也是对传统的回归和传承。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歌曲以悲伤、深情、哀怨等情绪为主线,旋律悲凉而动人,歌词含蓄而富有意境,构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其次,演唱方式以多声部合唱为主,伴以哭声、号角声以及山歌伴奏等,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效果。
再次,演唱者通过独特的表演手法,如鼻腔共鸣、颤音、哭声模仿等技巧,使歌曲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最后,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常常伴随着特定的舞蹈动作和身体语言,增添了视觉上的艺术效果。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土家族婚嫁习俗逐渐式微,传统的哭嫁歌也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
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政策的推动,使得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一些文化艺术团体和家族组织都开始进行哭嫁歌的传承和演出,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延续。
此外,一些研究者也对湘西土家族哭嫁歌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学术支持。
然而,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保护和传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接触机会减少,导致传统的哭嫁歌形式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其次,哭嫁歌的演唱技法要求高,传承者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授亟待加强。
同时,音乐市场的商业化也给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商业化的压力,导致哭嫁歌的演变和创新,同时也可能带来艺术质量的下降。
哭嫁的来历在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按理新娘子出嫁自然全家欢喜,理应开开心心含笑话别才对。
可是按照习俗,姑娘在出嫁前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追根溯源,哭嫁源于古时妇女婚姻的不自由,她们用哭嫁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哭嫁的文化溯源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
“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
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
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
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
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
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
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湘西土家族为什么会有哭嫁土家哭嫁习俗的由来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那么你知道湘西土家族为什么会有哭嫁吗?哭嫁的习俗来源于什么时候呢?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的湘西土家哭嫁习俗的由来。
湘西土家族为什么会有哭嫁土家哭嫁习俗的由来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
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如今,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
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人喜则笑,遇悲乃哭。
在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原来,土家族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琢其意则意蕴丰富。
土家族哭嫁的流程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浅论土家族“哭嫁歌”的由来摘要:生活在湘鄂渝黔边区有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静静的流淌中,他们不仅能征善战,同时,他们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如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茅古斯,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舍巴日”,他们就是土家族。
但暗暗隐匿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悠久文化传统中还有一个闪烁光芒的点,那是土家族流传千年的传统——哭嫁。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历史由来引言:虽然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地区中都有哭嫁的习俗(在汉族的有些地区也存在哭嫁这一传统习俗),但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历来被公认为最富民族特色,极具地方文化色彩而积淀丰富的文化景观。
本文以对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即产生的原因进行浅析。
被称为“歌舞之乡”的土家族,在未婚女子出嫁时,即兴或传唱留传下来的“哭嫁歌”而表达未婚女子出嫁时复杂心情。
“哭嫁歌”有五种基本类型,他们分别为哭辞祖先○!;骂媒人;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
土家族哭嫁歌的腔调大多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类。
哭是低沉,短促、哀怨、忧伤。
声调是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一般多用汉语哭唱。
历史上氏族形态的发展变化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萌芽在历史上一段时期,土家族妇女不但在生产生活中居重要地位,且在婚配中有一定自主权,以自由婚配为主,青年男女多以歌相识,以歌传情。
在社会生产中,土民“重农耕,男女合作”,“妇女勤俭,耐劳苦”,“水耕火种,妇女任之。
”可见,土家妇女不仅与男子一同从事农耕生产,还肩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尚未形成严格的男女区分的观念,一是“服饰不分男女,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二是在男女交往方面,永顺“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鹤峰“向来土俗,无论亲疏,即外来行客,一至其家,辄入内室,甚而坐近卧榻,男女交谈,毫不避忌”。
沿河土家族哭嫁歌研究
哭嫁这一习俗在南方少数民族中起源较早,是婚俗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家族婚俗过程中,哭嫁习俗广泛借鉴了汉族女儿出嫁的传统习俗,并结合本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哭嫁歌是流传于土家族群内女性群体中的歌谣,集中反映了土家族女性对族群社会、家庭、婚姻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哭嫁歌就是一部民族的婚姻史、发展史,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
土家哭嫁歌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情感演变,歌为媒时代的“离别之歌”、封建时期的“怨怼之歌”、新时代的“喜悦之歌”;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研究可以看出,土家族女性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和对婚姻不幸的抗争,这反映出一个民族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土家哭嫁歌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土家哭嫁歌以“哭唱”的形式进行表演,其“歌哭”形式是对巴人竹枝歌的传承。
歌词语言朴质,多用俚语,浅显易懂,表现手法多样,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土家哭嫁歌有深广的文化意蕴。
对土家哭嫁歌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土家族群对汉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的土家族群文化。
·252·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的女性文化探究陈 瑾摘要:湘西的土家族能歌善舞,音乐文化悠远流长。
“哭嫁歌”是在土家族婚礼中必唱的抒情歌谣,同时也是土家女性展现自我、抒发情怀的重要载体,其曲调取自于山歌和小调,气氛悲切、哀怨忧伤。
有人说,哭嫁的习俗起因于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这一特性的民族文化其实也表达了土家女性对未来平等生活的要求以及对理想的婚姻家庭生活的不懈追求。
可以说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女性群体创作的结晶,是研究土家文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女性;民俗*本文为:2010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少数民族婚嫁民歌的女性文化探究》课题。
课题编号:2010YBB036湖南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张家界、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古丈、凤凰等地,由于特殊的山区环境,这里的文化传统古朴、原始,传承着具有本地特色的婚嫁礼俗。
哭嫁歌主要是新娘及其姊妹亲友在婚嫁仪式中所唱的抒情歌谣,演唱者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所以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也被看作是女性在婚嫁仪式上以艺术性的歌唱而进行的女人之间的交流,是土家女性文化的产物。
一、哭嫁歌是湘西土家女性争取话语权的表现形式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表述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生成的”观点,即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模塑作用巨大。
随着封建文化的深层渗透,土家族婚俗在经历了漫长濡化的进程后,女性自觉接受了社会文化对自己的约束和要求,而对权利失去了应有的敏感。
在男权化的社会里,掌握着话语权的多是男性,女性难以从两性的差异中去发现自我价值。
生活在湘西的传统土家女性,更是不敢奢望男女平等的婚姻家庭关系,所以在日常的生活状态下,她们真正拥有自己话语权的机会是少得可怜的。
所以,土家新娘以哭嫁来迎接人生的一大变化——洞房花烛,实际上也是当地女性在压抑了数年之后,在自己一生最为重要的时刻争取来的话语权。
历史上湘西土家族也曾有自由婚姻,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相识,用摆手舞来表明心迹,在取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能结婚。
2024年第01期53湘风乡韵·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是以土家语言演唱的长篇民间叙事歌谣,主要流布于云贵高原余脉武陵山区,湘、鄂、渝、黔等省市土家族聚居地,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哭嫁”是土家族婚嫁礼仪程序中的一种重要礼俗,演唱哭嫁歌与“哭嫁”程序同步。
用哭声来庆贺女孩子出嫁,体现了土家族独特的文化意识。
哭嫁歌又称“十姊妹 歌”。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十分盛行。
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
”具体描述了土家族“哭嫁”的场景。
湘西土家族女子自幼都要学唱哭嫁歌。
能否述唱哭嫁歌,是衡量妇女才智的一个标准。
在土家族婚嫁仪式中以歌代哭、以哭伴乐的习俗现在仍然盛行,充满了离别牵挂、喜悦欢乐的文化娱乐氛围。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朴素、形象生动、意境清新、音韵和谐,在表现手法上普遍采用了比兴、比拟、夸张、谐音双关等手法,巧妙程度令人拍案叫绝。
以女子口头文学方式传承的土家族哭嫁歌,对研究和发展中国民间文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用土家语言述唱,对研究土家族历史、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及保护土家族语言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摘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叙事古歌,是我国苗族地区民间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古歌广泛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吉首市、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以及与之相邻的贵州、重庆和湖北等地。
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
这里山峦叠嶂,森林密布,经济相对落后,环境相对封闭,成为民间文学繁衍的土壤。
苗族古歌从古流传至今,源远流长,这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苗族一直把苗族古歌视为自己的“百科全书”而广为传诵。
“文革”中,它的手抄本和方块苗文记载本被焚烧殆尽,但苗族人民还是悄悄地用口口相传的形式将其保存了下来。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湘西土家族是中国第八大少数民族,其特有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
土家族的“哭嫁歌”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一、源起和历史渊源“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源于土家族的远古民间传统。
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土家族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这一文化传统。
在土家族传统的婚嫁仪式中,“哭嫁歌”是新娘在离别时由亲朋好友和族人共同为她送行、祈福的歌曲。
在这首歌里,既有对新娘的祝福和祝愿,也有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盼。
二、曲调和表现形式“哭嫁歌”以其悲凉、激昂的曲调著称。
曲调多采用五音制,以“宫商角徵羽”为主要音域。
在演唱过程中,歌者往往会交替运用高音和低音,使得整个歌曲更富有层次感和情感表达力。
起始时节奏慢悠悠,唱到背后时,节奏逐渐加快,达到高潮。
整个过程中,歌者往往会间或加入高亢的哭腔,表现出对离别的深情不舍。
三、歌词和情感表达歌词是“哭嫁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表达情感和寓意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歌词中多以对新娘的祝福和祈愿为主题,同时也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不舍和思念。
歌词常常充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充满了浓浓的情感和深沉的哲理。
歌词的篇幅通常很长,有的几百字甚至上千字,因此演唱者往往需要具备良好的口才和情感表达力。
四、承载的文化内涵“哭嫁歌”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通过“哭嫁歌”,人们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可以了解到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家国情怀。
“哭嫁歌”在土家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被人们喜闻乐见、传颂不衰。
五、艺术特色和传承发展“哭嫁歌”作为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土家族哭嫁歌与婚俗研究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
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哭嫁的哭唱形式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即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祖宗、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
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来说不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
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
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群结队来学哭嫁,如姐妹对哭: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妹:“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下塌:人断气时,由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纸钱。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关于土家族哭嫁歌的探索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哭嫁歌,是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枝奇葩;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中形成的最富名族特色,极具地方文化色彩且积淀十分丰厚的文化景观;是由待嫁新娘及其女亲友们演唱的抒情性歌谣。
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演唱形式,也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亲人们劝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口头文学形式。
它抒情性强,曲调低沉,十分悲戚,哀婉动人,催人泪下,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它不仅体现了土家文化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家社会的变化发展。
土家族哭嫁歌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即哭嫁和哭嫁歌。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时履行的一种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歌就是在哭嫁这一哭唱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是哭嫁仪式活动所构成的固定曲牌及固定词章。
其音调大都来源于土家族山歌,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种。
哭声低沉、短促、呜呜咽咽,气氛哀怨、悲切、忧伤;声调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也有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
哭嫁一般在晚上,届时和新娘要好的姐妹和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的住处陪哭,一直哭到娶亲之夜。
转哭嫁流程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也有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
先是在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依次围席而坐,哭起嫁歌来。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
不分昼夜。
越临近婚期哭声越悲,往往通宵达旦,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到了出嫁前一天(当地称为“戴花”日)的晚上,是哭嫁的高潮。
关于土家族“哭嫁歌”的由来的探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田嘉懿39051119 70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历史由来生活在湘鄂渝黔边区有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静静的流淌中,他们不仅能征善战,同时,他们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如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茅古斯,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舍巴日”,他们就是土家族。
但暗暗隐匿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悠久文化传统中还有一个闪烁光芒的点,那是土家族流传千年的传统——哭嫁。
虽然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地区中都有哭嫁的习俗(在汉族的有些地区也存在哭嫁这一传统习俗),但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历来被公认为最富民族特色,极具地方文化色彩而积淀丰富的文化景观。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土家族的哭嫁习俗。
被称为“歌舞之乡”的土家族,在未婚女子出嫁时,基于四种感情因素而即兴或传唱留传下来的“哭嫁歌”而表达未婚女子出嫁时复杂心情。
由于以上四种感情因素,故“哭嫁歌”也就有四种基本类型,他们分别为骂媒人;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开声哭父母和亲人用哭对新娘表示祝福和劝解四类。
土家族哭嫁歌的腔调大多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类。
哭是低沉的,短促的,呜呜咽咽,气氛悲切、哀怨、忧伤。
声调是舒缓的、昂扬的,接近于朗诵调,一般多用汉语哭唱。
而关于这瑰丽民族文化传统中神奇的一支,它的由来到底怎样呢?“哭嫁歌”始于何时,至今没有史料佐证而悬而未决。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清时期,“哭嫁歌”已然在当地相当流行。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1748~1808)的“竹枝”词以及在当地的地方志有关“哭嫁歌”的描述中得出结论。
彭秋潭在“竹枝”词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
”这是描绘土家族未婚女子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哭嫁歌原先名称)”的情景。
而在清末民初《永顺县志》里也记载了一些有关“哭嫁歌”的史实。
如:“嫁前十日,女纵身朝夕哭。
且哭且罗离别辞,父娘兄嫂以次相及,嫁前十日,曰填箱酒,女宾吃填箱酒,必来陪哭。
”因此,可以说“哭嫁歌”的历史由来已久。
历史上氏族形态的发展变化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萌芽在历史上一段时期,土家族妇女不但在生产生活中居重要地位,且在婚配中有一定自主权,以自由婚配为主,青年男女多以歌相识,以歌传情。
在社会生产中,土民“重农耕,男女合作”,“妇女勤俭,耐劳苦”,“水耕火种,妇女任之。
”可见,土家妇女不仅与男子一同从事农耕生产,还肩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尚未形成严格的男女区分的观念,一是“服饰不分男女,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二是在男女交往方面,永顺“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鹤峰“向来土俗,无论亲疏,即外来行客,一至其家,辄入内室,甚而坐近卧榻,男女交谈,毫不避忌”。
这种男女自由交往不避嫌疑的母权制遗风,被汉族封建统治者视为“伦理俱废,风化难堪”。
这种自由婚配的婚姻关系并不十分牢固,已婚妇女悔婚、离婚者并不鲜见,且退婚、离婚并不十分困难,也不受歧视,乾隆《鹤峰州志》载:“旧日土民妇女,以夫家贫寒,或以口角缘故,背夫逃回,而女家父兄不加训诫,以女为是,收留经年累月,纵其所为,甚至背义悔盟,妄趁改嫁。
”尽管当时的汉族统治者从封建礼教的角度将此视为异类,但通过这种现象,说明当时土家族地区的婚姻自由而简朴,正如土家情歌中唱的:“豆腐开浆靠石膏,纸糊灯笼靠篾条,新打木桶靠竹筲,土家成媒靠歌谣。
”但其后,这种类似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构崩溃,父权制的兴起,也就埋下了妇女悲剧——即“哭”的种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而自此之后,女性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位一落千丈,逐渐成为男人的附庸和被男人支配的“工具”。
其后,社会婚姻形态过渡到群婚时期,并实行共夫制,即任何一个男性都有做任何女性的的丈夫的权利。
女性为从这种痛苦的时期中泅渡出来,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完成了从群婚到对偶婚的过度发展。
女性用献身的赎罪办法,把“自己从古时存在过的共夫制下“赎”出来,而获得只委身于一个男子的权利(即上文提到的群婚共夫制)”;其后民族外婚产生后,出嫁,一种作为骨血的转移的方式,嫁往他氏族,部落的女性也需以哭嫁的形式向本氏族祖先谢罪,乞求祖先的谅解,允许和宽容。
另外,在土家族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原始群婚残余“初夜权”和掠夺婚现象。
土司时期,一些残暴的土司对管辖下的土民新婚行使“初夜权”,即是土司对未婚年轻女性新婚之夜的残暴占有,而且这“初夜权”的行使,已消散了向神赎罪的性质。
关于这一史实,在土家著名的民间长诗《锦鸡》和民间故事都反映了这种现象。
其后随着社会的进步,野蛮的抢亲之俗逐渐消亡,但男性对女性那种霸道的选择夺取之风,仍在土家社会生活中持续了不少时间。
民国《永顺县志》中记载,甘明蜀在《西蜀视察记》中说:“‘婚姻制度在昔纯为男性选择形式,任何人家的女子,男人只须买一个火炮去在女子家门口放了,便算定了亲。
女家任何人不得反对。
有时一个女子被多数男子选定举行放火炮仪式后,弄的手足无措,不知道要嫁给谁好,男子方面,总是采取有力的手段掠取婚姻,不惜歼灭婚敌,因而波及岳家之安全,亦所在皆有。
’”因此,从这些婚姻制度的一步步过渡中,男性对于女性残暴的占有,必然给了新娘心理感情上以极大的伤害和摧残,从而酿成女性的悲歌。
每当女性出嫁时想起将要受到的折磨,怎能不伤心落泪?这些成为了土家族“哭嫁歌”出现的萌芽。
旧习俗对妇女的束缚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重要原因在改土归流前的土家族社会,还盛行族外婚等的婚姻习俗,即“在婚姻上实行不同集团之间的婚配”,是古代氏族外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
“姑舅表婚”也称“还骨种”,即姑舅表亲通婚,是原始的血缘婚一种。
它通常是把外甥女当作是当年姑姑出嫁的一种补偿,舅家单方面具有优先权,姑家女被认为生来就是舅家的媳妇,故有“除了青岗无好柴,除了郎舅无好亲”、“凡故氏之子,须舅氏之子”等说法。
在这种习俗下,不管年纪大小是否相配,竟有姑妈之女长十余岁而必须等待舅家之子长成配婚,着还不知酿成了多少婚姻悲剧。
即使舅家无子,外甥女嫁与他人也要征得舅舅同意,且男方要向舅家送一笔“骨种”钱。
史载:“土司旧制,凡姑家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骨种,无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年长十余岁,必待舅氏之子成立婚配。
”土家历来就有“姑家女,伸手取,舅舅要,隔河叫”之说。
如忠孝土司田氏,共十一代,其中九代与施南土司覃氏通婚,为姑舅表婚的典型。
长阳土家族也把“姑舅表而联姻,是为族德也”。
在土家族的历史中也曾出现过“兄死弟娶寡嫂,弟丧兄纳弟妇”这种收继婚制。
如长阳土家族就有“兄亡而弟就,或姊亡而妹填”之习俗。
而在民国《永顺县志》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媳,谓之‘坐床’或‘填房’。
”对于寡嫂和寡弟媳,只有兄或弟不收她们,她们才可以改嫁他人。
同时,在土家族的历史上“同姓为婚”也曾占有重要的一页。
土司时期的土家族地区,盛行“同姓为婚”的习俗,如忠洞土司田氏与容美土司田氏,在明末清初时,世代通婚,忠洞土司十三世田大丰、十四世田楚祯、十五世田桂方、十六世田雨公、十七世田光祖,他们的妻子均是容美田氏。
容美土司田霈林的妻子又是忠洞土司田氏。
一些史籍和地方志中也有许多关于“同姓为婚”的记载,如永顺土家族“同姓为婚,嫁娶背负”。
保靖土家族也曾“同姓为婚,婚嫁不用轿,背负新人”。
鹤峰“土司娶亲,不论同姓,或不凭婚约”。
以上显然这些封建的婚姻制度都是造成曾经土家族女性婚姻悲剧而“哭嫁”的重要原因,他们都是束缚土家族女性婚恋自由的枷锁。
而这,在社会也就为土家族女性“哭嫁”提供了土壤。
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盛行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根本原因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土家族“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
可以说,改土归流后,曾经土家族的“以歌为媒”的原始性自主婚姻彻底消亡了,而以“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为准则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盛行,从而把土家族妇女推向了更为悲惨的地步。
在土家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的是“以歌为媒”的原始性自主婚姻,社会对于男女自主婚恋气氛宽松,青年男女婚恋较为自由,土家族青年男女的性情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自己的舒展;但在此时封建礼教律条的束缚下,女性一下子由自由高飞的自翔之鸟变成了笼中鸟,毫无婚恋自由可言。
前期的婚恋自由和后期的禁锢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在此突然变更中不能不让土家族女性感到压抑和窒息,所以伤痛更深,控诉更烈。
而“哭嫁歌”恰好为处于痛苦之中的土家族女子提供了一个倾诉自己痛苦的机会,这样客观上也为土家族“哭嫁歌”的兴盛兴起了“东风”。
女性自身的特点也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形成红楼梦中说“女儿都是水做的。
”女儿自古都柔情善感。
比较而言,女性的心理较细腻,感情也颇脆弱,没有男性的不拘小节与刚强,更何况出嫁意味着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即将走进另一个陌生的家庭,不免有几多不舍与悲伤。
因此“哭嫁歌”对于即将出嫁的土家族女子也就是人之常情。
故感伤骨肉离别之悲自然成了“哭嫁歌”中贯穿始终的抒情基调,也是哭的出发点。
“哭嫁歌”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多是有这“恋亲恩,伤别离”的感情枢纽生发联系而来的。
这种感情在即将出嫁的特定的情况下在女性心中十分自然地生发开来,绝不是无病呻吟。
所以抒发女性自身心理感情的土家族哭嫁歌特别真挚强烈,深动感人,能引起人强烈的共鸣。
这也不得不说是土家族“哭嫁歌”的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土家族人把女子善“哭”作为衡量土家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土家姑娘如果不会哭嫁,会被人耻笑。
所以土家族姑娘自十二三岁就要开始学哭嫁,凡村中有嫁女喜庆,必定自发前往通宵达旦陪伴待嫁女子,以便观摩学习,直到自己行将出嫁时。
有的女子经验丰富,技艺娴熟,除能哭唱前人传承和遗留下的歌词外,还能信口编歌,见人哭人,见物哭物,当地称“见子打子”。
这也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和兴盛的一个关键因素。
土家族哭嫁歌作为民族文学的一支奇葩,它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女性用它来表达心意, 体现了淳朴的民风和热爱生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