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MCU资源配置原理V1.0
- 格式:pdf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40
MCU硬件启动原理简介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器单元)是一种集成了处理器核心、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和各种外设功能的单芯片微型计算机系统。
MCU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在使用MCU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启动,以使其进入工作状态。
本文将详细解释与MCU硬件启动原理相关的基本原理。
MCU硬件启动流程MCU的硬件启动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复位:当MCU上电或复位信号触发时,MCU会进入复位状态。
在复位状态下,MCU的所有寄存器和内部逻辑电路都会被初始化为默认值。
2.时钟初始化:MCU需要一个稳定的时钟信号来驱动其内部运算和外设工作。
在启动过程中,需要配置时钟源,并初始化时钟分频器等相关设置。
3.设置引脚功能: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需要设置引脚的功能模式(如输入、输出、模拟输入等),并配置相应的引脚属性(如上拉/下拉电阻、施密特触发器等)。
4.初始化外设: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需要初始化和配置MCU内部的各种外设,如串口、SPI、I2C、定时器等。
这些外设可以与其他硬件设备进行通信和交互。
5.启动主程序:完成上述步骤后,MCU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开始执行主程序。
主程序是用户编写的一段代码,用于实现具体的功能和逻辑。
MCU硬件启动原理复位复位是MCU启动过程中的第一步。
当MCU上电或复位信号触发时,复位电路会将MCU的所有寄存器和内部逻辑电路重置为默认值。
这样可以确保MCU处于一个可控的初始状态,并清除之前可能存在的错误状态。
在复位过程中,通常会对一些关键寄存器进行初始化设置,如时钟源选择寄存器、引脚功能设置寄存器等。
这些设置将为后续启动过程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时钟初始化MCU需要一个稳定的时钟信号来驱动其内部运算和外设工作。
在启动过程中,需要对时钟进行初始化设置。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钟源。
常见的时钟源包括晶振(Crystal Oscillator)、外部时钟输入(External Clock Input)和内部振荡器(Internal Oscillator)等。
深圳市技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jixin.pro
STM8S105C6T6最小系统板V1.0.0.0
模块尺寸图:
品质说明:
PCB 设计软件:LCEDA()
元器件提供商:立创商城()
电路板制造商:深圳嘉立创()
STM8S105C6T6最小系统板产品手册
方法一:进入技新网(jixin.pro)->产品中心->搜索该模块名称->进入该模块页面下载
方法二:https://www.jixin.pro/product/874.html
资料获取:
模块简介:
模块采用STM8S105C6T6为核心,并将所有的
IO 口引出,电源可选择5V 或3.3V 供电并引出5V 与3.3V 的电源接口。
带有两个LED 指示灯,四个按键,引出SWIM 接口与串口接口、电流测试接口和外扩接口,集成蜂鸣器电路。
产品特点:
引出MCU 所有IO、电源、下载、测试等接口可选择5V 或3.3作为MCU 供电可选择SWIM 或串口下载程序
提示:1、想直接用我们的封装做产品,在LCEDA 直接搜索我们的封装名称即可找到并使用
2、你的产品要用到和我们一样的元器件,在立创商城搜索框输入“器件编号”即可直达
深圳市技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jixin.pro STM8S105C6T6最小系统板V1.0.0.0。
mcu overlay技术原理MCU Overlay技术原理什么是MCU Overlay技术?MCU(单片机) Overlay技术指的是在有限的存储容量中,通过动态加载和卸载功能模块的技术。
它可以在同一片MCU上运行多个应用程序,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切换,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利用率。
原理解析1. 存储器管理•使用存储器划分和管理机制,将MCU的存储器空间划分为多个块,每个块为一个功能模块提供存储空间。
2. 模块编译•对应每个功能模块,需要对其进行独立的编译,生成相应的目标文件(.obj)。
3. 模块加载•在系统初始化阶段,将必要的功能模块加载到MCU的可运行存储区,这些模块被加载到指定的地址空间上。
4. 模块卸载•当一个功能模块不再需要时,可以通过卸载操作将其从MCU的存储空间中移除,释放资源。
5. 模块切换•在运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通过模块切换操作,从当前运行的模块切换到另一个模块。
6. 中断和优先级•为了实现多个功能模块的协同工作,MCU Overlay技术需要处理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中断和优先级关系。
7. 资源共享•各功能模块之间可以共享部分资源,例如共享存储器空间、定时器、串口等,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Overlay技术的优势1.节省存储空间:通过动态加载和卸载功能模块,避免了存储空间的浪费,提高了存储空间的利用率。
2.灵活扩展功能:可以根据需求,动态切换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功能的灵活扩展和定制。
3.资源共享:各功能模块之间可以共享资源,避免了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4.系统模块化:将功能模块独立编译和管理,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开发。
Overlay技术的应用领域MCU Overlay技术在以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1.物联网设备:通过Overlay技术,可以实现物联网设备的多功能切换,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2.智能家居:智能家居系统中,通过Overlay技术可以实现家居设备的多功能扩展和升级。
mcu 工作原理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器单元)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内部集成了处理器核心、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和时钟电路等功能。
MCU的工作原理如下:1. 时钟电路:MCU内部包含一个时钟电路,用于提供精确的时钟信号。
时钟信号用于控制MCU的操作和数据传输过程。
2. 处理器核心:MCU内部集成了一颗处理器核心,负责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
处理器核心的类型可以是8位、16位或32位,不同的型号具有不同的计算能力。
3. 存储器:MCU内部包含不同类型的存储器,包括程序存储器(Flash Memory)、数据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程序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运行时数据,只读存储器用于存储常量数据和系统配置信息。
4. 输入输出接口:MCU通过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输入接口可以接收外部传感器或其他设备的输入信号,输出接口可以控制外部执行器或向其他设备发送数据。
5. 中断系统:MCU内置了中断系统,可以在特定事件发生时中断正在执行的程序,并转而执行中断服务程序。
这种机制可以实现实时控制和响应外部事件的能力。
6. 时序控制:MCU内部的时序控制单元可以根据时钟信号和指令进行时序控制,保证各个功能模块按照正确的顺序和时间进行操作。
7. 低功耗模式:为了节约能源和延长电池寿命,MCU通常具有低功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MCU可以降低工作频率、关闭不必要的功能模块或进入睡眠状态,以减少能耗。
MCU通过上述工作原理,能够实现各种应用需求,如嵌入式系统控制、传感器数据处理、通信接口控制等。
其灵活性和可编程性使得MCU成为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
MCU的串口接口模块
V1.0版2011-05-24
1.功能介绍:
MCU的串口接口模块是指MCU的TTL电平的UART接口与标准的RS232、RS422以及RS485方式的接口。
用于实现MCU和外界功能单元的串口通信。
2.TTL型式转为RS232型式串口接口
芯片选型:
●简单的3线串口,TTL转RS232:
主要推荐SP232AEN(5V电源)和SP3232EEN(3.3V电源)
●简单的3线串口,TTL转RS422:
主要推荐SP490EN(5V电源)和SP3490EN(3.3V电源)
●简单的3线串口,TTL转RS485:
主要推荐SP485EN
●全功能串口,TTL转RS232:
主要推荐SP3238EA
3.典型电路:
3.1简单的3线串口,TTL转RS232:
注:当电源电压为3.3V时,只需将+5V改为3.3V、D1型号改为SP3232EEN即可。
3.2简单的3线串口,TTL转RS422:
注:当电源电压为3.3V时,只需将+5V改为3.3V、D1型号改为SP3490EN即可。
3.3 简单的3线串口,TTL转RS485:
3.4 全功能串口,TTL转RS232:
4. 5.。
mcu控制原理摘要:1.MCU 控制原理概述2.MCU 的基本结构3.MCU 的工作原理4.MCU 的控制方式5.MCU 的发展趋势正文:一、MCU 控制原理概述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器单元)是一种集成了CPU、存储器、外设接口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单芯片微型计算机。
它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功耗低、功能强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对各种设备和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MCU 控制原理主要研究如何通过编程和硬件设计,实现对MCU 的有效控制。
二、MCU 的基本结构MCU 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CPU:中央处理器,负责程序的执行和数据处理。
2.存储器:包括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分别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和数据。
3.外设接口:提供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的接口。
4.时钟电路:用于产生MCU 的工作节拍。
5.复位电路:用于实现系统的复位操作。
6.其他:如中断控制器、定时器/计数器等辅助功能模块。
三、MCU 的工作原理MCU 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系统初始化:上电后,MCU 通过内部电路产生复位信号,使整个系统回到初始状态。
2.程序执行:CPU 从程序存储器中读取指令并执行,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和对外设的控制。
3.数据存储与读写: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同时也可以接受外部设备传输的数据。
4.外设控制:通过外设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实现设备自动化运行。
5.中断处理:当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如外部设备请求、定时器溢出等,CPU 将暂停当前程序,转去处理异常情况,待处理完毕后,继续执行原先的程序。
四、MCU 的控制方式MCU 的控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程序控制: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对MCU 内部模块和外部设备的控制。
2.中断控制:通过设置中断向量表,实现对特定事件的响应和处理。
3.DMA 控制:直接内存访问,实现数据在存储器和外部设备之间的高速传输。
mcu的工作原理
MCU的工作原理是指微控制器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的运行原理。
MCU是一种集成了处理器核心、存储器、输入/输出(I/O)接口和定时器等功能的单芯片微型计算机系统。
它可以独立完成特定任务,如数据采集、信号处理、控制逻辑等。
MCU的工作原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算和控制单元:MCU通过内置的处理器核心进行数据的计算和控制操作。
处理器核心可以是基于不同指令集架构的,如ARM、MIPS等。
2. 存储器:MCU集成了不同类型的存储器,包括闪存(Flash)、RAM和EEPROM等。
这些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数据和配置信息等。
3. 输入/输出接口:MCU通常拥有多个输入/输出引脚,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和传感器。
这些接口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信号传输。
4. 定时器/计数器:MCU内置了定时器和计数器,用于实现定时操作和精确计时。
这些功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需要按时序进行操作的应用中。
5. 中断处理:MCU支持中断机制,能够响应外部事件或内部
状态的变化。
一旦中断事件发生,MCU会暂停正在执行的任务,并转而执行中断服务程序,以处理中断请求。
6. 电源管理:MCU通常具备低功耗特性,并支持多种电源管理模式。
这有助于减小功耗、延长电池寿命,并满足不同应用对于功耗和性能的需求。
MCU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上述的核心组件和功能相互配合,实现应用程序的运行和控制。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编写程序代码,通过MCU的开发环境进行编译、烧录和调试,从而实现特定功能。
mcu寄存器同步原理
MCU(微控制器)寄存器同步原理主要基于硬件设计和固件编程。
在微控
制器中,寄存器是存储数据和控制硬件操作的重要组件。
为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同步寄存器的读写操作。
以下是MCU寄存器同步的几个关键原理:
1. 时序控制:微控制器的运行依赖于精确的时序信号。
在读写寄存器时,MCU需要确保在正确的时钟周期内完成操作。
这通常通过在固件中精确控
制指令的执行顺序和时间来实现。
2. 原子操作:原子操作是指不可分割的操作,即一旦开始执行就不能被其他事件中断。
在寄存器同步中,原子操作确保读写操作在不受其他中断或异常影响的情况下完成。
通过使用原子操作,可以避免数据竞争和状态不一致的问题。
3. 互斥访问:在多任务或多线程环境中,需要对寄存器进行互斥访问,以确保同时只有一个任务或线程访问和修改寄存器。
互斥访问可以通过硬件设计实现,例如使用互斥锁(mutex)机制来控制对寄存器的访问。
4. 缓存一致性:在一些高性能的微控制器中,使用缓存来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缓存一致性是确保不同核心或处理器之间的缓存数据保持一致的机制。
通过维护缓存一致性,可以避免因缓存不一致导致的数据不一致问题。
5. 事务内存:事务内存是一种用于解决多任务并发访问共享资源时的数据一致性问题的方法。
它允许多个任务以原子方式执行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并在发生冲突时进行重试或回滚操作,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这些原理在不同的微控制器架构和系统中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但目的是为了确保在多任务、多线程或多处理器环境中,寄存器同步操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mcu io的电路原理
MCU IO的电路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
1. IO口:MCU的IO口是微控制器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
根据其功能,IO口既可以作为输入口,也可以作为输出口。
当作为输入口时,它可以接收外部设备的信号;当作为输出口时,它可以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
2. 内部电路:MCU的IO内部电路通常包括输入缓冲器、输出驱动器和控制电路。
输入缓冲器用于接收外部信号,并将其转换为MCU可以识别的电平信号;输出驱动器用于将MCU输出的电平信号转换为外部设备可以识别的信号;控制电路用于控制输入/输出缓冲器的状态,以实现IO口的双向切换。
3. 引脚:MCU的IO口通过引脚与外部设备连接。
引脚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单向引脚只能作为输入或输出使用,而双向引脚则可以根据需要切换输入或输出模式。
4. 驱动能力:MCU的IO口具有一定的驱动能力,可以驱动一定负载的外部设备。
根据需要,MCU的IO口可以配置为不同的驱动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外部设备需求。
总之,MCU IO的电路原理主要基于内部电路、引脚和驱动能力等方面,通过这些原理的实现,MCU可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通信和控制。
MCU资源配置原理HCIE-VC华为认证视讯专家 V1.0 Version: V1.0(20130320)MCU是基于H.323协议体系的视音频处理与转发设备,其全称为Multi-Point Control Unit多点控制单元。
MCU主要负责视频交换、音频混合、数据处理、终端接入、信令交互等,是视讯系统的媒体流处理中心。
本课程旨在了解MCU的资源配置原理,熟悉并掌握常见问题的处理思路和方法。
学习完此课程,您将会:掌握86XX MCU的资源配置原理 掌握86XX MCU的资源换算关系 掌握86XX MCU的License配置 熟悉96XX MCU的资源配置原理第1章86XX MCU资源配置原理第2章86XX MCU资源换算关系第3章86XX MCU License配置说明第4章96XX MCU资源配置原理第1章 86XX MCU资源配置原理1.1 MCU资源概述1.2 MCU配置原则1.3 MCU资源计算1.1 MCU资源概述-HDP扣板●名称:HDP:High Density Process Board 音频/视频扣板●种类:HDPA/HDPB/HDPC/HDPD四种类型☐扣板里最核心的处理单位是DSP,根据DSP的多少扣板的分为HDPA(2DSP)、HDPB(4DSP)、HDPC(6DSP)、HDPD(8DSP)。
●功能:视音频协议的编解码(表现为速率协议适配、多画面、混音)登录MCU Web界面, 点击设备管理->硬件状态,可以查看扣板与DSP信息。
●资源分配原则:音频和视频不能在同一个DSP,编码和解码不能在同一个DSP。
●以媒体处理单元(DSP)为单位,每个DSP可以支持:☐80路音频(G.722,AAC-LD要按照4路G.722计算)☐或者3路H.264 CIF解码☐或者2路H.264 CIF编码●多画面按照4画面步长,子画面和组合画面的固定比例是4:1。
☐则四画面需要4个解码、1个编码;8画面需要8个解码、2个编码。
MCU目录简介1分类综述1多点处理单元(MCU)工作原理英汉计算机词汇展开MCU编辑本段简介在BIOS设置中有关于是否更新微代码Microcode Updation[Enabled] : Disabled/Enabled MCU(Micro Control Unit)中文名称为微控制单元,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或者单片机,是指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及其发展,将计算机的CPU、RAM、ROM、定时计数器和多种I/O接口集成在一片芯片上,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组合控制常见存储器件。
编辑本段分类综述MCU按其存储器类型可分为无片内ROM型和带片内ROM型两种。
对于无片内ROM型的芯片,必须外接EPROM才能应用(典型芯片为8031)。
带片内ROM型的芯片又分为片内EPROM型(典型芯片为87C51)、MASK片内掩模ROM型(典型芯片为8051)、片内FLASH型(典型芯片为89C51)等类型,一些公司还推出带有片内一次性可编程ROM(One Time Programming, OTP)的芯片(典型芯片为97C51)。
MASKROM的MCU价格便宜,但程序在出厂时已经固化,适合程序固定不变的应用场合;FALSHROM的MCU程序可以反复擦写,灵活性很强,但价格较高,适合对价格不敏感的应用场合或做开发用途;OTPROM的MCU价格介于前两者之间,同时又拥有一次性可编程能力,适合既要求一定灵活性,又要求低成本的应用场合,尤其是功能不断翻新、需要迅速量产的电子产品。
微控制器在经过这几年不断地研究,发展,历经4位,8位,到现在的16位及32位,甚至64位。
产品的成熟度,以及投入厂商之多,应用范围之广,真可谓之空前。
目前在国外大厂因开发较早,产品线广,所以技术领先,而本土厂商则以多功能为产品导向取胜。
但不可讳言的,本土厂商的价格战是对外商造成威胁的关键因素。
mcu储存原理MCU(Microcontroller Unit)是微控制器单元的缩写,它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集成了微处理器、存储器和各种输入输出接口。
MCU 储存原理即指MCU中的存储器原理,下面将对MCU储存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MCU中的存储器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闪存(Flash)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我们来了解闪存存储器。
闪存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它可以在通电和断电时都能保持数据的存储。
MCU中的闪存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和常量数据。
当MCU上电时,代码会从闪存中被加载到内部的程序存储器中,并被执行。
闪存存储器的特点是容量相对较大,能够存储大量的代码和数据,同时具备快速的读取速度和较长的寿命。
此外,闪存还支持擦写操作,可以通过特定的命令将存储的数据擦除或重新写入。
接下来,我们了解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SRAM是一种易失性存储器,它可以在通电时存储数据,但断电后数据将会丢失。
MCU中的SRAM主要用于存储变量数据和临时计算结果。
SRAM存储器的特点是读写速度快,能够实时响应数据的读取和写入操作。
然而,SRAM的容量相对较小,通常只有几KB到几十KB,因此无法存储大量的数据。
除了闪存和SRAM,部分MCU还配备了额外的存储器,如EEPROM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和外部存储器接口。
EEPROM是一种可擦写的只读存储器,它可以在电子擦除的条件下被重新编程。
EEPROM主要用于存储少量的配置信息和用户数据。
外部存储器接口则可以连接外部存储器设备,如SD卡或外部闪存芯片,以扩展MCU的存储容量。
MCU中的存储器原理是基于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实现的。
闪存和EEPROM存储器是通过电子的浮动栅技术实现的,利用栅电荷的累积和释放来存储和擦除数据。
SRAM存储器则是通过存储单元中的存储电容来存储数据,由于电容的电荷会逐渐泄漏,因此SRAM需要定期进行刷新操作以保持数据的稳定。
原理图设计规范文档修改情况版本状态修订内容实施日期编制审核1.0起草2011-4-151 概述本文档的目的在于说明当使用ORCAD完成原理图设计,使用Candence公司的Allegro完成PCB布线设计时,在使用ORCAD设计原理图时的流程和一些注意事项,为一个工作组的设计人员提供设计规范,方便设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检查,便于Allegro的网表导入。
2 设计流程原理图的设计流程分为:器件选择,原理封装设计,原理图设计,原理图检查,PCB封装指定,输出网表,原理图整理,提交设计。
2.1 器件选择依据几个原则选定器件:功能适合原则:既保证冗余性,又不会造成大的浪费,例如电源芯片和FPGA芯片。
软件开发的方便性:对于同一功能的器件,应该考虑技术支持和驱动程序设计。
通用性原则:可替换种类越多越好,避免停产等。
布线的方便性:例如封装的选择决定着器件面积和管脚的间距。
生产的方便性:BGA封装的器件避免选择管脚的间距特别小的封装器件(例如S3C6410的BGA封装FBGA424,管脚间距为0.5mm),目前国内的生产工艺以及焊接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国内的BGA 加工对于管脚间距为0.8mm的BGA封装器件的加工工艺已经很成熟。
可方便采购原则:向采购部门要求提供购货渠道,价格和订货周期。
接插件选择:尽量选择接口可靠和方便安装的接口。
2.2 原理封装设计封装设计时,最好把管脚归类放置,电源放在顶部,地放置在底部,输入放在左边,输出放置在右边。
管脚类型应该指定,对于双向脚最好指定为PASSIVE.设计原理封装的工程师应该设计相应的PCB封装。
原理封装应该保持器件尺寸的合理性,便于原理图设计。
对于低有效的管脚命名应该使用\ 例如 R\S\T\表现为RST1。
对于总线管脚,直接命名为 PCI_AD0,PCI_AD1,….对于重名管脚,加1,2,3,…;例如 VCC1,VCC2。
不使用隐藏管脚功能。
2.3 原理图设计2.3.1 原理图分页设计原则:在确定方案后,首先划分功能模块,相同模块尽量放置在同一页,页大小一般采用C型页面大小。
随着IP网络的迅猛发展,会议电视业务经过多年的积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但是用户对图像和声音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目前标清的会议电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面对于高清晰度图像和高保真语音的追求。
同时各种主流的外围设备(例如电视机、投影、摄像头等)都已经达到高清的效果,因此迫切需要能够满足高清晰度、高保真的视讯系统。
华为视讯以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为后盾,采用业界最先进的架构,结合华为公司网络设备制造优势,在开发出电信级稳定性、海量接入的“蓝海”系列ViewPoint 8660/8650 MCU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对市场的细分,推出接入容量适中、性价比较高的适合中小企业和行业用户使用的ViewPoint 8650C系列高性能、高稳定性的高清MCU产品。
SMC: Service Management Center 业务管理中心。
●高密处理扣板High Density Processor A,主要负责系统视音频信号流处理。
●根据处理能力不同分为4种:HDPA/ HDPB/ HDPC /HDPD。
●区别在于单板上的媒体处理单元个数分别为2dsp,4dsp,6dsp,8dsp。
●一个DSP对应一个指示灯,类型不同,指示灯个数不同D0-D7。
可以通过识别指示灯
的个数来判断不同类型的HDPx。
一般所说的多画面默认都是指对称多画面。
主板完成码流转发:视频码流的转发在在主板上完成的(优先通过GPUA完成码流转发,没有GPUA或者GPUA容量不够的是否通过GCCA完成),实际使用的时候通过License控制使得GPUA最多可以转发128×2M的码流,GCCA最多可以转发
256×2M的码流。
内嵌扣板实现码流的编解码(速率协议适配、多画面):当会议里需要做多画面或者速率协议适配的时候,需要MCU对相应的会场的码流重新进行解码和编码。
编码和解码处理是在MCU上的视音频扣板(High Density Process Board)处理的。
(从业务层看速率协议适配和多画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但是从技术角度看这两个功能都是重新的解码再编码,所以这两个功能都是通过扣板实现的。
MCU 需要的适配资源和多画面资源的多少来决定配置扣板的数量和种类)
内嵌扣板实现音频码流的编解码(混音)
表格中换算关系为横:竖比例。
配置单板以后,还需要有相应的License控制项,License的配置参见后面的License章节。
SMC: Service Management Center 业务管理中心。
换算原则:
高于128个会场或者总带宽高于256M都需要配置第二块GPUA板;8650只有在需要码流分担和增加扣板槽位的时候才需要配置GPUA板。
低速率会场的接入点数可以通过总带宽换算成高速率会场的接入点数(配置100个2M的IP端口的license也可以支持25个8M的IP端口会场的接入)。
高速率会场的接入点数也可以通过总带宽换算成低速率会场的接入点数,只能接入相同数目的低带宽会场(配置25个8M的IP端口的license只支持25个2M的IP 端口接入)。
表格中换算关系为竖(黑色)转换成横(蓝色)。
说明:表格比值,如2:1,分别表示表格中横、纵的比率。
例子:申请1个CIF(H.264)协议,子画面数目为16的license,在RMCC平台上显示的多画面资源为16个,可召开1组H264 CIF 16画面或者4组H264 CIF四画面会议或者1组H264 720P的四画面会议。
如果MCU配置为不对称模式,之前配置的对称多画面也变换为不对称多画面模式,但并不增加子画面数量:
不对称多画面消耗编码资源的比例为H.264 CIF:4CIF:720P:1080P对应1:2:4:8。
不对称多画面消耗解码资源的比例为H.264 CIF:4CIF:720P:1080P对应1:1:1:1。
不对称X多画面,子画面和组合画面的固定比例是X:1。
如1组不对称1080P16画面,等价为1路1080P编码和16路CIF解码。
1080P16对称多画面,需要16CIF编与64CIF解资源;1080P16不对称多画面,需要资源换算为对称8CIF编与24CIF解。
所以不对称多画面节省资源。
CIF16对称多画面,需要CIF4编与16解资源;CIF16不对称多画面,需要资源换算为对称CIF1编24(16+8)解。
所以对称多画面节省资源。
说明:表格比值,如2:1,分别表示表格中横、纵的比率。
登录MCU WEB管理系统,点击“设备管理”-“资源统计”-“license信息”,弹出如图界面。
通过RM的“MCU管理”右键点击MCU,选择“资源诊断”即可。
通过RM的“MCU管理”右键点击MCU,选择“资源诊断”—“资源使用”即可。
通过RM的“MCU管理”右键点击MCU,选择“资源诊断”—“能力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