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7
土家族哭嫁歌与婚俗研究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
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哭嫁的哭唱形式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即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祖宗、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
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来说不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
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
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群结队来学哭嫁,如姐妹对哭: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妹:“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下塌:人断气时,由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纸钱。
湖北恩施民风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在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姑娘出嫁前夜伤心地哭,以唱《哭嫁歌》的形式来迎接人生喜典。
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
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相传土家族最早的原始部落时代,是由女性主宰一切,男人们都是受女性们指挥,如果一个女人要是看上了一个男人,女性就可以自己决定把他娶为自己的夫婿,这不需要经过其他人的同意。
女性也有权把自己的某个男人赏赐给其他女性的或部属,或者用自己的男人们进行某些政治、经济、土地等物质性需要的交换。
因此说,那时的土家族女性在结婚时根本不会哭。
因此,在那个时代,男人们基本是没什么权利,也没什生存压力,除了上山打猎,其他部落事物,他们基本不操心。
后来,封建王朝统治了土家族的所有山寨和部落,发现土家族男人们根本没有社会地位,与他们当时封建王朝的国政朝纲及家法格格不入,还说这种婚姻习俗“有伤风化”,因此就下令进行强制改革,废弃了当时土家族女性控制一切的规定,改由男人们执掌一切,包括婚姻,也改为由男人娶女人,女人们必须按照封建王朝的规定,要遵循“三从四德”,一切听从男人们的安排和领导。
这对当时的土家族女性们来说,就是改天换地。
她们不断抗争,但最终只有屈服于朝廷的规定,一切按朝庭的规定去做。
婚姻上,自然也就只能由男人们说了算,由不得自己,女人们只有在自己结婚那天才看得到自己的丈夫长啥样子,典型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对她们来说,太难以接受,于是很多女性哪怕是在结婚大喜的日子这天,只能是伤心的痛哭,朝廷知道后,还坚决制止。
土家族哭嫁哭嫁是土家族传统婚礼的习俗,是土家族的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
现在偏远的山寨还有哭嫁的习俗,其他的土家族婚礼没有那么传统的哭嫁。
★哭嫁的历史渊源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
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哭嫁的流程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
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
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土家族哭嫁风俗_550字
十姊妹歌,恋亲;恩,伤离别,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
土家姑娘出嫁前哭嫁多在婚礼前三日开始,哭三天三夜。
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数碗,邀亲邻少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嫁歌每首四句,先从母亲哭起,接着是父、祖、兄弟、姐妹。
哭完直系亲属再哭旁亲。
哭到哪位旁系亲人,则此人需送钱添箱。
凡是来劝哭的人都要哭遍,女性则须陪哭。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感谢养育恩,诉说离别苦,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
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惋动人。
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本是土家民族独特风俗的传承,也是土家文化之精髓。
十年前,土家女子出嫁时不会哭或哭得不动人,还会被人耻笑,而现在,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却极少有人再哭了。
大概这也是土家民风民俗日益零落的迹象吧。
或是土家旅游业热点多卖点少的根本原因之一。
别失却那分土生土长的古朴韵味,别失却那分原始的生态文化,愿哭嫁歌不会成为土家族的千古绝唱。
哭嫁的来历在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按理新娘子出嫁自然全家欢喜,理应开开心心含笑话别才对。
可是按照习俗,姑娘在出嫁前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追根溯源,哭嫁源于古时妇女婚姻的不自由,她们用哭嫁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哭嫁的文化溯源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
“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
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
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
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
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
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
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其中,土家族作为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独特的婚姻文化备受瞩目。
在德江县,土家族哭嫁婚俗是一种独特的婚姻传统,通过形式多样的仪式来表达对新娘的欢迎与祝福,并传承至今。
1. 哭嫁婚俗的起源与特点土家族哭嫁婚俗起源于古代的远古时期,起初是狩猎部落之间的婚姻联姻,其宗旨是加强部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土家族婚俗的一部分,成为表达深情之意和寄托情感的重要仪式。
哭嫁婚俗的特点在于仪式庄重、形式多样,它是一种象征性的哀悼仪式。
在传统婚礼前夕,新娘及其家人会以一种悲伤的方式展示出独特的哭嫁文化,以示新娘的“离别”和祝愿新娘婚后幸福美满。
这一仪式在土家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交角色,也是家族和亲戚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
2. 哭嫁婚俗的具体仪式哭嫁婚俗的传统仪式通常分为几个环节。
首先是准备阶段,新娘家中会将嫁妆准备好并摆在会客厅附近的一角,以示准备迎接新娘嫁入新家的仪式即将开始。
然后是哭嫁仪式,这一阶段多是女性亲友以悲伤哭泣的方式表达情感,以示对新娘的不舍与离别。
女性亲友们穿着传统的土家族服饰,围绕新娘转圈,以哭泣、放声痛哭的方式表达对新娘的祝福。
接下来是列队环节,婚礼的亲友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列队,通常以长辈和亲戚的身份为主,以宣示对新娘的欢迎和祝福。
列队的队列通常长达数十人,人们手持竹子和装饰品,以秩序井然的方式接受嘉宾的祝福。
最后是吉时披席,新娘会披上土家族传统的黑纱,在耳麦和花环的装点下步入新婚之夜的殿堂。
这一环节通常是新人入洞房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以示新娘即将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3. 传承与变迁土家族哭嫁婚俗在当地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广泛传承。
尽管受到现代化进程和外部文化冲击的影响,该传统婚俗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但核心的仪式和内涵仍然保持着。
标题:土家族的哭嫁习俗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土家族拥有着独特的哭嫁习俗。
哭嫁,顾名思义,就是在婚礼过程中,新娘以及亲友通过哭泣来表达情感的一种仪式。
这一习俗在土家族中源远流长,充满了深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新娘在婚礼前要进行哭嫁仪式。
这个过程中,新娘会唱哭嫁歌,倾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依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同时,新娘还会接受亲友的祝福和安慰。
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新娘心理的调节,也是对新娘人生角色的转变的预示。
哭嫁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它还承载着土家族对婚姻的理解和价值观。
通过哭嫁,土家族传达了对婚姻的尊重和对家庭的重视。
哭嫁仪式的进行,也预示着新娘将从家庭中的女儿角色转变为妻子角色,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也是人生的一大挑战。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是一种独特而富有深意的文化表现。
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土家族对婚姻、家庭和人生的理解。
这种习俗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也是我们了解土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土家族婚俗——哭嫁,让你了解不一样的风俗哭嫁,是土家族传统婚俗。
新娘出嫁前,都要哭嫁,少则三夜,多则一周。
哭嫁时,村寨相好的姐妹都要来陪哭、对哭。
哭嫁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兄弟”、“哭吃离娘席”、“骂媒人”等。
离别、眷恋、喜悦、激动、伤心之情交织在一起,感情十分复杂。
哭嫁歌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真挚、强烈,句式自由灵活。
歌由情发,情随歌起,泪随歌涌,委婉动人。
“哭吃离娘席”离娘席来我不吃,吃了怕把娘忘记。
娘你一生教育我,教我学会了做人。
“娘劝女”你是娘的宝贝女,最听话来最在行。
不是娘来不留你,自古女大不中留。
到了那边做媳妇,公婆都要爱心头。
自己丈夫要心疼,家庭和谐有盼头!“哭父母”一尺五寸养育起,受了几多冷和饥;在娘怀中三年滚,头发操白几多根;青布裙来白布腰,背过几多山和坳;大河涨水小河翻,小河岸上栽牡丹;牡丹红了多少颗,老了我娘心一颗。
天上星星月不明,我爹为我费苦心;一怕我们受饥寒,二怕我们得疾病;三怕穿戴比人歪,披星戴月费尽心;四怕我们没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把你女儿盘成人,爹的恩情比海深;我今离别父母面,心里难过泪淋淋;女儿离开父和母,难报父母养育恩。
“哭兄弟”哥兄老弟你听言,儿女孝道是真言。
我要出嫁随人去,家里老小全靠你。
“嫂劝妹”后园有棵离娘树,离爹离娘无其数。
后园有朵离娘花,离了穷家到富家。
“骂媒人”你做媒人想穿鞋,树上的鸟儿哄得来。
你做媒人想逮酒,山上的猴子哄得走。
花言巧语几箩斗,哄了粑粑哄猪头。
一个猪头十二斤,媒人吃了长泡根。
一槽粑粑十二沓,媒人吃了粘嘴巴。
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婚俗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婚俗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除了欣赏那奇峰竞秀、气势壮观的自然景观外, 当地少数民族的奇特婚俗,也别有一番情趣。
未婚男女通过赶“边边场”、山间对歌、木叶传情等方式,男子会向相识或陌生姑娘传送爱的信息,主动展喉歌唱:阿妹家园有棵梅,你家爹妈砍刺围,干围万围围不住,哥变蜜蜂花上飞。
如果姑娘有好感,也会和唱:满山木叶堆打堆,阿哥是否吹得来,有朝一日学会吹,只用木页不用媒。
姑娘以大胆的方式表达给对方.这就初功告成.姑娘得到父母同意后,男方就请媒人穿针引线,并选在一个重大节日里备一块丰厚的带尾巴的腚肉送到准岳母家。
女方会热情款待,但对婚事只字不提.男孩回家,如果那块屁股肉只切了一小块,其它连尾巴一同返回,那准没戏了。
女方如果全部收下,那意味着好事成全。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恋人之间的感情升温。
男女双方会商量结婚事宜.从这以后,土家姑娘就会偷偷练唱哭嫁歌。
当男方把结婚喜日送给女家,姑娘本应兴高采烈,全家也应笑语欢欣,但出现的却是哭声满堂.这就是哭嫁的开始。
从即日起,嫁女在闺房摆桌,邀女性亲朋好友九人围坐四方,自己居中,并领哭唱,同伴接唱.哭嫁主要内容是:追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拜托兄嫂事.哭词有固定的,也有即兴的.节奏自由,曲调朴素,语气词特定。
一般情况嫁女事前都偷偷学会了哭嫁词曲。
母女对哭的歌词有:女:娘呀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呀梳把头,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摇白了头。
娘: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女儿去哎娘难留,往后日子重开头,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度春秋。
哭嫁也有骂人的,不过不会是真意的,主要是哭骂媒人。
哭词大意是:你那背时(不走好运的意思)媒人想挂面(礼品:面条),那背时媒人想猪头,那背时媒人烂嘴巴,那背时媒人烂舌根.媒人呢,听了不但不恼.反而不时插嘴笑唱:燕子大了出花楼,狗崽大了往外走,女儿大了出嫁了.我不烂觜你会磕响头求.一哀一喜,一恼一笑,风趣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哭嫁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么(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为什
么会“哭嫁”)
了解土家族的肯定都知道土家族有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那就是“哭嫁”!
土家女子在出嫁的头一天晚上会和自己的姊妹一起大哭一场,现在很多的解释是说出嫁的新娘舍不得娘家和亲人。
其实土家族的“哭嫁”还跟历史上的土司制度有关。
土司也就相当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皇帝,据说土司享有一个特权,那就是女子的初夜权!所有土家族的女子在出嫁之前第一次都必须交
给土司。
但是当时很多的土司年龄都很大了,年轻的女子大多数都不愿意,但是又没有办法拒绝,所以就只能躲在家里偷偷地哭泣。
又担心哭声被土司知道了,就把家里的姊妹都叫到一起,对着姊妹一起哭,躲避土司耳目的监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出嫁女子选择这种方式,渐渐的就形成了“哭嫁”这一特色的土家民俗风情。
哭嫁,曾是我国广为流行的婚仪习俗。
土家族地区始终流传和保存了完整的哭嫁习俗。
这是本地的县志记载的哭嫁的习俗中的一个重要仪式“陪十姊妹”下面我会介绍一下哭嫁的流程。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在出嫁的前一天,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亲娘要替新娘梳头、开脸。
把姑娘原来的辫子梳成“粑粑髻”。
请人将脸上的汗毛拔去,眉毛扯成一勾新月的样子。
这时要《哭上头》、《哭扯眉毛》。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上轿的时辰一到,新娘要拜别祖宗了。
新娘手中拿两把筷子出了房门,往前后各撒一把,表示分别。
这时又要《哭别祖宗》。
告别祖宗之后,灯笼火把都点亮。
新娘上轿时,又要《哭上轿》。
在前往新郎家的路上,新娘坐在轿子里仍然唱着哭嫁歌,一直唱到男方家能听到哭声才停止。
每一种婚俗,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也是历流传演变的结果。
那些古老的抢婚习俗,在今天的土家族婚俗中扔然保存着。
有的地方新娘上轿后,请巫师杀只公鸡,用鸡血洒在轿子四周,同时将轿子四周打扫一遍。
这是古老的抢婚习俗的一种模拟表演。
鸡血表示抢婚时发生过流血事件。
扫轿,表示毁去抢婚时留下的脚印。
在封建社会,土家族属土司管辖。
在古老的婚姻制度下,土家族青年男女还是有一定的婚前社交自由。
他们在每年一度的“摆手节”和跳摆手舞时,青年男女可以自主选择配偶。
清代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土家族地区强行推行封建包办婚姻。
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土家族青年男女的命运。
在买办婚姻制度之下,妇女完全失去人生自自无法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
于是土家族妇女便借助哭嫁和唱哭嫁歌的形式,来宣泄对封建买卖婚姻和家长制约不满。
意义土家族哭嫁婚仪的成年礼仪形式主要有二种是“上头”、“开脸”仪式。
两种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女子的少女时代已经结束,成年妇女的生活已经开始。
女子的哭唱使这样一种新旧交替的意义更加显赫,从而使女子自身更加强了成年意识。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湘西土家族是中国第八大少数民族,其特有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
土家族的“哭嫁歌”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一、源起和历史渊源“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源于土家族的远古民间传统。
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土家族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这一文化传统。
在土家族传统的婚嫁仪式中,“哭嫁歌”是新娘在离别时由亲朋好友和族人共同为她送行、祈福的歌曲。
在这首歌里,既有对新娘的祝福和祝愿,也有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盼。
二、曲调和表现形式“哭嫁歌”以其悲凉、激昂的曲调著称。
曲调多采用五音制,以“宫商角徵羽”为主要音域。
在演唱过程中,歌者往往会交替运用高音和低音,使得整个歌曲更富有层次感和情感表达力。
起始时节奏慢悠悠,唱到背后时,节奏逐渐加快,达到高潮。
整个过程中,歌者往往会间或加入高亢的哭腔,表现出对离别的深情不舍。
三、歌词和情感表达歌词是“哭嫁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表达情感和寓意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歌词中多以对新娘的祝福和祈愿为主题,同时也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不舍和思念。
歌词常常充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充满了浓浓的情感和深沉的哲理。
歌词的篇幅通常很长,有的几百字甚至上千字,因此演唱者往往需要具备良好的口才和情感表达力。
四、承载的文化内涵“哭嫁歌”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通过“哭嫁歌”,人们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可以了解到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家国情怀。
“哭嫁歌”在土家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被人们喜闻乐见、传颂不衰。
五、艺术特色和传承发展“哭嫁歌”作为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哭嫁作者:来源:《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6年第03期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
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他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人喜则笑,遇悲乃哭。
在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原来,土家族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会其意则意蕴丰富。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别之情。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
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民俗安徽农村嫁姑娘“哭嫁”的习俗
国庆节是年轻人扎堆结婚的时间段今天我们聊聊“哭嫁”的民俗哭嫁是中国农村嫁姑娘比较常见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尤为流行比如四川、江苏、安徽以及少数民族土家族这些地方比较重视哭嫁的习俗哭嫁的习俗主要源自封建社会对于婚姻的禁锢古时男女婚姻都是父母包办所以最初哭嫁主要是表达对封建婚礼制度的不满现在婚姻自由了还存在哭嫁的习俗主要原因是对亲情的难以割舍哭嫁的本质意义已经根本改变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是无法形容的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成人其中的辛酸、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同样女儿嫁人要组成新的家庭要离开故土、离开父母从此要独挡一面负起新的家庭责任那种茫然不知所措那种对于父母的不舍也是可以理解的哭嫁之时父母和新娘都是声泪俱下情不自禁、感人肺腑
|哭嫁同样也衡量着女子才智与德行旧时哭嫁那可讲究了要哭“父母养育恩”、“兄弟姐妹同胞情”、“叔伯的关爱”、”哭辞祖宗”等等。
“哭嫁”婚俗溯源“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
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简介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
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
可以自由地哭。
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
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
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
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
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
“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
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
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历史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
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
"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
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
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
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
我少年时,是抗日战争后期,居住在县城近郊,风气较开,哭嫁之风已不盛行,而老人们却还在津津乐道,称述不绝。
但实际哭嫁我仅见过一次。
邻居们都说是那家老祖母执意要行古礼古俗,晚辈们拗不过才依了的。
哭的方式是,从婚期前一个月的首日起,入黄昏,姑娘诉哭约一个小时,其声呜呜。
土家婚俗——《哭嫁》
陈文武
【期刊名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38)3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哭嫁
【作者】陈文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从土家族的哭嫁婚俗解读土家女性世界 [J], 杨泰黔
2.土家族哭嫁音乐文化探析——以沿河土家族“哭嫁歌”为例 [J], 杨昌建
3.土家族“哭嫁歌”中的怨女形象——以贵州沿河土家族哭嫁歌为例 [J], 杨媛;
4.土家族“哭嫁歌”中的怨女形象——以贵州沿河土家族哭嫁歌为例 [J], 杨媛
5.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 [J], 冯琴;吴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家族“哭嫁”习俗与舞蹈作品《哭·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围绕着各民族生活的诸方面而展开,而民俗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俗活动中有民族民间舞蹈的留存与呈现,两者关系紧密,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中有很多都是表现民俗文化的。
笔者作为土家族人,在鄂西恩施土家族地区生活了多年,对当地的民俗风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土家族的民间舞蹈虽然没有走进舞蹈教室成为训练的教材,但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舞蹈人开始认知土家族的民间舞蹈,相关创作剧目与舞剧也日益增多。
笔者从舞蹈编导的角度出发,结合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选择已有多年历史的“哭嫁”这一民俗为主题,将其背景、形式及特点融入舞蹈作品的选材、结构与舞蹈语汇的创作,经过反复修改,创作了独舞作品《哭·嫁》。
本文通过分析该作品的结构、舞蹈语汇、音乐、道具等方面,探讨民俗活动对舞蹈作品创作的影响,并阐发该作品的社会价值。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姓名杨墙境学号20120832825 专业历史学
指导教师
2014 年10 月29 日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
一、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 (3)
二、土家姑娘在哭嫁习俗中的角色及其情感态度 (4)
三、哭嫁——标志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征仪式 (4)
四、当今社会土家族婚俗哭嫁的功利化 (5)
五、结论 (5)
六、致谢 (6)
七、参考文献 (6)
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杨墙境
指导老师:谢进东
摘要:本文就土家族婚俗哭嫁的沿袭演变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对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当今哭嫁形式等进行分析研究,更进一步反映土家族极具独特的民族民俗。
哭嫁,是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
出嫁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就开始准备哭话内容,出嫁前半个月开声哭(开始哭),寨子上新婚女性和未婚姑娘均陪同在新娘身边,共同探讨和研究哭话内容,哭的内容很多,一般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
多为难舍难分的缠绵之词,韵律也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也有五言七句等形式。
哭声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欣喜。
解放后,哭嫁习俗渐渐消失,今天我我们见到的所了解到的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已经是被简化了的仪式,很多细节在今天已被省略了。
现在,哭嫁仅在边远僻偏的山寨被流传下来,但这原本古老而独特的习俗在今天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却成了这些所谓“新娘”们的赚钱方式,变得更加功利化……
关键字:土家族婚俗演变哭嫁功利化
引言: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旧时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
寨还有此习俗。
而且逐渐趋于功利化……
一、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
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着自己独特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哭嫁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婚俗习惯。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由来已久,这是人类历史上几种婚姻制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产生的
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但是我们可以从土家族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中看出土家族是经历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这一阶段,它先是开始改变婚姻家庭的形态,然后再改变财产继承制度来实现的。
在这个阶段土家族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但是母系氏族时期留下的观念让他们非常抵触,他们便在出嫁前聚在一起哭诉自己的不幸以及对父权制的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权制逐渐得到巩固和发展,这种抵触就慢慢演变成为一种婚礼仪式,即哭嫁习俗。
2、古代掠夺婚的遗留
旧时,野蛮的抢亲之俗,男性对女性那种霸道的选择夺取之风在土家族人们生活中持续了不少时间。
这些残暴的占有,必然会给新娘心里感情上造成极大的伤害和摧残,从而酿成女性的悲歌。
出嫁前想起将要受到的折磨,怎能不伤心落泪?这些都表现出了土家族哭嫁习俗开始萌芽。
3、封建社会买卖婚姻制度的产物
在封建社会,土家族属土司管辖,在古老的婚姻制度下,土家族男女青年还是有一定的婚前社交自由。
他们在每年一度的“摆手节”和跳摆手舞时,青年男女可以自主选择配偶。
清代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以后,在土家族地区强行推行封建包办婚姻,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了男女青年的命运,在包办婚姻制度之下,土家族女性完全丧失了婚姻的自主权无法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于是土家妇女便借助哭嫁的形式,来宣泄对封建包办婚姻和家长制约的不满。
这一点我们从哭嫁歌中不难看出,大量歌词都在谴责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制度之罪恶,特别在《哭媒人》中更是彰显得一览无余。
二、土家姑娘在哭嫁习俗中的角色及其情感态度
1、从哭嫁婚典的主角及其参与者来看,哭嫁习俗中,女性的广泛“参与性”、
“群团性”以及“氏族性”揭示了哭嫁的“女性民俗文化”色彩。
哭嫁的创作、演唱以及传承都是女性。
2、一般土家族都认为:娶,是守其本土;嫁,则是远离他乡。
娶是一种“增”;
嫁则是一种“失”。
因此,出嫁时,用哭声玉泪水表达伤心的情感是最自然的。
从对哭嫁情感走向的总结来看,新娘的哭贯穿着这样一条思想感情线索:伤离别——忧前途——怨媒人——发控诉。
在这个层面上,哭嫁可以看作是在补偿心理
的驱动下,女性把内心痛苦的情绪、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对未知事情的恐慌等发泄满足的物化的结果。
三、哭嫁——标志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征仪式
婚礼是一种人生临界状态的礼仪,在由“女”变为“妇”的婚礼上,土家族的“哭嫁”显然成为一中心理承重和心态转变的手段,帮助女性完成角色的转换。
因而,哭嫁是标志着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征仪式。
对于土家族妇女而言,哭嫁作为一种生命礼仪,贯穿了土家族妇女一生的生命周期和社会生活。
虽然每一位妇女只经历一次以自我为主角的真正哭嫁,但是,哭嫁作为一个社会性很强的活动,使她们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里都接触到哭嫁歌的内容,并以不同方式参与哭嫁而产生的社会化过程,而其社会化过程,也清晰地表明了妇女在各阶段的角色定位:少女、新娘、母亲。
她们在哭嫁歌的传承中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所以哭嫁仪式作为一个分界点,分割开了女性截然不同的三大生命周期,凭借哭嫁这一生命礼仪,成为土家族女性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分界标志。
四、当今社会土家族婚俗哭嫁的功利化
随着时代的前进,经济不断发展,土家族的婚俗有人有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解放以来,婚姻自主成了青年男女普遍的要求,过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他们已失去约束力,而哭嫁习俗也因此渐渐消失。
只有在少数边远山区得以沿袭保存下来,但其哭嫁的本质却发生了极大变化。
由于经济条件逐渐有所好转,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也在不断上升,除了陪嫁品,各种各样的攀比之外,哭嫁也加入其中,而且越来越功利化,新娘由原来的多人陪哭慢慢转变为新娘一个哭,原来不哭陌生人,现在却是见人就哭,被哭的人还得拿出红包作为新娘的眼泪水钱。
一些新娘为了赚钱,想尽了不少办法,那些不会哭的新娘甚至以上烟发糖,以此代为哭诉,这样省时也省事,钱来得方便快捷,使哭嫁的本质完全功利化。
其收取钱财的办法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整个哭嫁仪式,完全丧失了原来土家族独特的婚嫁庆典形式。
五、结论
其实从婚前教育与哭嫁风俗之关系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婚姻是其生命历程中关键的一环,哭嫁习俗实际地起到了婚前教育的作用,既能教导、训诫嫁娘,使其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亦提供了宣泄临嫁时复杂矛盾情感的机会。
某种程度上哭嫁可以视为女子的成人礼。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发展,现在的土家姑娘哭嫁,显得热情、开朗,虽表现出男女青年通过自由恋爱,热切盼望建立美好家庭的情感抒发。
但整个“哭嫁”仪式,却和以往大为不同,姑娘们大多把哭嫁变成自己婚前赚钱的一种方式,哭的
对象越多,赚钱并越多,有些运气不好的门客甚至在一次婚礼中多次被哭,重复开钱,把原本古老而独特的婚俗特色完全功利化。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好原有的民族特色和民俗民风,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彰显了土家族的文化,也折射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质,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
如“送彩礼”、“合八字”“哭时收钱”是糟粕,而习俗中所彰显出的文化精华,则应该毫不犹豫地传扬与吸收。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民族及风俗礼仪也理应相应的发展。
对于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的改革,总的而言,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把的优良文化继续发展下去,舍弃那些糟粕之处。
具体来说,首先,当地的政府应该做些努力。
采取一些政策鼓励人们发扬婚礼那些积极的习俗,摒弃坏的风气。
政府部门要为人们作好榜样,既不盲目的迷信又不将功利性的因素牵涉其中,给人们传达积极的思想,顺应历史的发展,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婚礼习俗。
其次,对于人们自身而言,要不断学习科学的知识,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一方面尊重传统习俗,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民族的婚礼习俗。
力争把我们民族的传统发扬下去。
六、致谢
本文完成过程中得到了些进东老师和贵州六盘水广播电视大学的老师们的鼎力相助,多亏有他们的鞭策和支持才让我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不轻易放弃,我在此向他们表达衷心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参考文献的原作者,如果不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本文难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裴亮. 鄂西土家族哭嫁婚俗的女性民俗文化意蕴. 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04期
[2]杨泰黔. 从土家族的哭嫁婚俗解读土家女性世界2009年3期贵州民族学院报
[3]廖从刚. 土家族婚俗中的哭嫁2005年
[4]彭林绪. 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嬗变 2001年02期
[5]陈池华. 土家族“哭嫁歌”的篇章解读 2012年06期
[6]潘旦. 哭嫁习俗探微 2003年06期
[7]沙媛. 论哭嫁习俗与“哭嫁歌”的风俗文化本质贵州民族研究 2000年02期
[8]刘容. 土家族的哭嫁 2008年06期
[9]杨昌鑫. 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积淀民族论坛 198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