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风俗探源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湖北恩施民风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在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姑娘出嫁前夜伤心地哭,以唱《哭嫁歌》的形式来迎接人生喜典。
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
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相传土家族最早的原始部落时代,是由女性主宰一切,男人们都是受女性们指挥,如果一个女人要是看上了一个男人,女性就可以自己决定把他娶为自己的夫婿,这不需要经过其他人的同意。
女性也有权把自己的某个男人赏赐给其他女性的或部属,或者用自己的男人们进行某些政治、经济、土地等物质性需要的交换。
因此说,那时的土家族女性在结婚时根本不会哭。
因此,在那个时代,男人们基本是没什么权利,也没什生存压力,除了上山打猎,其他部落事物,他们基本不操心。
后来,封建王朝统治了土家族的所有山寨和部落,发现土家族男人们根本没有社会地位,与他们当时封建王朝的国政朝纲及家法格格不入,还说这种婚姻习俗“有伤风化”,因此就下令进行强制改革,废弃了当时土家族女性控制一切的规定,改由男人们执掌一切,包括婚姻,也改为由男人娶女人,女人们必须按照封建王朝的规定,要遵循“三从四德”,一切听从男人们的安排和领导。
这对当时的土家族女性们来说,就是改天换地。
她们不断抗争,但最终只有屈服于朝廷的规定,一切按朝庭的规定去做。
婚姻上,自然也就只能由男人们说了算,由不得自己,女人们只有在自己结婚那天才看得到自己的丈夫长啥样子,典型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对她们来说,太难以接受,于是很多女性哪怕是在结婚大喜的日子这天,只能是伤心的痛哭,朝廷知道后,还坚决制止。
关于土家族古老习俗“哭嫁”的调查调查者:*** 指导老师:毛燕兰摘要本文以土家族‚哭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文化形成的渊源。
论文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是由‚哭、歌和语‛三种元素相互融通的艺术演唱组合。
最后,还探讨了土家族‚哭嫁‛的文化和情感传播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哭嫁歌婚姻文化情感孝道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习俗,从而深刻的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溯源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臵疑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哭嫁”婚俗溯源“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
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简介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
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
可以自由地哭。
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
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
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
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
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
“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
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
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历史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
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
"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
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
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
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
我少年时,是抗日战争后期,居住在县城近郊,风气较开,哭嫁之风已不盛行,而老人们却还在津津乐道,称述不绝。
但实际哭嫁我仅见过一次。
邻居们都说是那家老祖母执意要行古礼古俗,晚辈们拗不过才依了的。
哭的方式是,从婚期前一个月的首日起,入黄昏,姑娘诉哭约一个小时,其声呜呜。
哭嫁的来历在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按理新娘子出嫁自然全家欢喜,理应开开心心含笑话别才对。
可是按照习俗,姑娘在出嫁前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追根溯源,哭嫁源于古时妇女婚姻的不自由,她们用哭嫁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哭嫁的文化溯源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
“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
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
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
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
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
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
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其中,土家族作为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独特的婚姻文化备受瞩目。
在德江县,土家族哭嫁婚俗是一种独特的婚姻传统,通过形式多样的仪式来表达对新娘的欢迎与祝福,并传承至今。
1. 哭嫁婚俗的起源与特点土家族哭嫁婚俗起源于古代的远古时期,起初是狩猎部落之间的婚姻联姻,其宗旨是加强部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土家族婚俗的一部分,成为表达深情之意和寄托情感的重要仪式。
哭嫁婚俗的特点在于仪式庄重、形式多样,它是一种象征性的哀悼仪式。
在传统婚礼前夕,新娘及其家人会以一种悲伤的方式展示出独特的哭嫁文化,以示新娘的“离别”和祝愿新娘婚后幸福美满。
这一仪式在土家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交角色,也是家族和亲戚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
2. 哭嫁婚俗的具体仪式哭嫁婚俗的传统仪式通常分为几个环节。
首先是准备阶段,新娘家中会将嫁妆准备好并摆在会客厅附近的一角,以示准备迎接新娘嫁入新家的仪式即将开始。
然后是哭嫁仪式,这一阶段多是女性亲友以悲伤哭泣的方式表达情感,以示对新娘的不舍与离别。
女性亲友们穿着传统的土家族服饰,围绕新娘转圈,以哭泣、放声痛哭的方式表达对新娘的祝福。
接下来是列队环节,婚礼的亲友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列队,通常以长辈和亲戚的身份为主,以宣示对新娘的欢迎和祝福。
列队的队列通常长达数十人,人们手持竹子和装饰品,以秩序井然的方式接受嘉宾的祝福。
最后是吉时披席,新娘会披上土家族传统的黑纱,在耳麦和花环的装点下步入新婚之夜的殿堂。
这一环节通常是新人入洞房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以示新娘即将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3. 传承与变迁土家族哭嫁婚俗在当地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广泛传承。
尽管受到现代化进程和外部文化冲击的影响,该传统婚俗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但核心的仪式和内涵仍然保持着。
湘西土家族为什么会有哭嫁土家哭嫁习俗的由来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那么你知道湘西土家族为什么会有哭嫁吗?哭嫁的习俗来源于什么时候呢?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的湘西土家哭嫁习俗的由来。
湘西土家族为什么会有哭嫁土家哭嫁习俗的由来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
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如今,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
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人喜则笑,遇悲乃哭。
在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原来,土家族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琢其意则意蕴丰富。
土家族哭嫁的流程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浅论土家族“哭嫁歌”的由来摘要:生活在湘鄂渝黔边区有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静静的流淌中,他们不仅能征善战,同时,他们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如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茅古斯,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舍巴日”,他们就是土家族。
但暗暗隐匿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悠久文化传统中还有一个闪烁光芒的点,那是土家族流传千年的传统——哭嫁。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历史由来引言:虽然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地区中都有哭嫁的习俗(在汉族的有些地区也存在哭嫁这一传统习俗),但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历来被公认为最富民族特色,极具地方文化色彩而积淀丰富的文化景观。
本文以对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即产生的原因进行浅析。
被称为“歌舞之乡”的土家族,在未婚女子出嫁时,即兴或传唱留传下来的“哭嫁歌”而表达未婚女子出嫁时复杂心情。
“哭嫁歌”有五种基本类型,他们分别为哭辞祖先○!;骂媒人;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
土家族哭嫁歌的腔调大多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类。
哭是低沉,短促、哀怨、忧伤。
声调是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一般多用汉语哭唱。
历史上氏族形态的发展变化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萌芽在历史上一段时期,土家族妇女不但在生产生活中居重要地位,且在婚配中有一定自主权,以自由婚配为主,青年男女多以歌相识,以歌传情。
在社会生产中,土民“重农耕,男女合作”,“妇女勤俭,耐劳苦”,“水耕火种,妇女任之。
”可见,土家妇女不仅与男子一同从事农耕生产,还肩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尚未形成严格的男女区分的观念,一是“服饰不分男女,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二是在男女交往方面,永顺“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鹤峰“向来土俗,无论亲疏,即外来行客,一至其家,辄入内室,甚而坐近卧榻,男女交谈,毫不避忌”。
民俗安徽农村嫁姑娘“哭嫁”的习俗
国庆节是年轻人扎堆结婚的时间段今天我们聊聊“哭嫁”的民俗哭嫁是中国农村嫁姑娘比较常见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尤为流行比如四川、江苏、安徽以及少数民族土家族这些地方比较重视哭嫁的习俗哭嫁的习俗主要源自封建社会对于婚姻的禁锢古时男女婚姻都是父母包办所以最初哭嫁主要是表达对封建婚礼制度的不满现在婚姻自由了还存在哭嫁的习俗主要原因是对亲情的难以割舍哭嫁的本质意义已经根本改变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是无法形容的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成人其中的辛酸、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同样女儿嫁人要组成新的家庭要离开故土、离开父母从此要独挡一面负起新的家庭责任那种茫然不知所措那种对于父母的不舍也是可以理解的哭嫁之时父母和新娘都是声泪俱下情不自禁、感人肺腑
|哭嫁同样也衡量着女子才智与德行旧时哭嫁那可讲究了要哭“父母养育恩”、“兄弟姐妹同胞情”、“叔伯的关爱”、”哭辞祖宗”等等。
从“哭嫁词”里窥探土家旅“哭”文化特色作者:徐畅唱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4期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拥有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其中,杂居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土家族有奇特的“哭嫁”习俗。
“哭嫁词”以文字的热情谱写一曲哭嫁悲歌,“哭嫁歌”以婉转的曲调昭示一方土家人独具特色的“哭”文化。
其中有哀、有怨、有喜、有乐,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土家人的愁与爱。
关键字:土家族;哭嫁词;文化特色中图分类号:C9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12(2010)08-0085-02姑娘出嫁,为女人一生中最大的喜事。
我国众民族中留存着各具特色的婚俗,大多民族都用喜庆的方式完成男女婚配,而土家族姑娘出嫁的婚庆是用哭声迎来的。
一、土家族“哭嫁”以及“哭嫁词”的文化渊源土家族婚礼仪式中有“哭嫁”,即哭别亲人去成婚,新娘以哭的方式来向亲人诉说自己的离别之情和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
这是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习俗。
民间传说中在远古时“是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
后来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吃雷公局火山的角色”。
一天,这个狠男人看到一个女子在溪边坎坎上独自摘野果,吃得很开心。
他不管女子肯不肯,硬把这个女子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
而且,从此以后,沿袭成了男婚女嫁的习惯。
由于妇女不高兴,想起就伤心,所以姑娘出嫁前“都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几天几夜”于是,作为土家族婚嫁特色的“哭嫁”在本民族中盛行,广传不衰。
在当今婚姻自由的时代,哭嫁已不是妇女控诉封建婚姻的代名词,而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态存留民间,有较强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哭嫁”要唱哭嫁歌。
哭嫁歌中包含有哭嫁词。
哭嫁词,是哭嫁歌得以传唱的载体,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各种修辞和带民俗性的典故、俗语和方言,一般为五言句、七言句结构,押韵上口,易于传唱。
哭嫁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么(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为什
么会“哭嫁”)
了解土家族的肯定都知道土家族有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那就是“哭嫁”!
土家女子在出嫁的头一天晚上会和自己的姊妹一起大哭一场,现在很多的解释是说出嫁的新娘舍不得娘家和亲人。
其实土家族的“哭嫁”还跟历史上的土司制度有关。
土司也就相当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皇帝,据说土司享有一个特权,那就是女子的初夜权!所有土家族的女子在出嫁之前第一次都必须交
给土司。
但是当时很多的土司年龄都很大了,年轻的女子大多数都不愿意,但是又没有办法拒绝,所以就只能躲在家里偷偷地哭泣。
又担心哭声被土司知道了,就把家里的姊妹都叫到一起,对着姊妹一起哭,躲避土司耳目的监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出嫁女子选择这种方式,渐渐的就形成了“哭嫁”这一特色的土家民俗风情。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湘西土家族是中国第八大少数民族,其特有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
土家族的“哭嫁歌”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一、源起和历史渊源“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源于土家族的远古民间传统。
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土家族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这一文化传统。
在土家族传统的婚嫁仪式中,“哭嫁歌”是新娘在离别时由亲朋好友和族人共同为她送行、祈福的歌曲。
在这首歌里,既有对新娘的祝福和祝愿,也有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盼。
二、曲调和表现形式“哭嫁歌”以其悲凉、激昂的曲调著称。
曲调多采用五音制,以“宫商角徵羽”为主要音域。
在演唱过程中,歌者往往会交替运用高音和低音,使得整个歌曲更富有层次感和情感表达力。
起始时节奏慢悠悠,唱到背后时,节奏逐渐加快,达到高潮。
整个过程中,歌者往往会间或加入高亢的哭腔,表现出对离别的深情不舍。
三、歌词和情感表达歌词是“哭嫁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表达情感和寓意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歌词中多以对新娘的祝福和祈愿为主题,同时也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不舍和思念。
歌词常常充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充满了浓浓的情感和深沉的哲理。
歌词的篇幅通常很长,有的几百字甚至上千字,因此演唱者往往需要具备良好的口才和情感表达力。
四、承载的文化内涵“哭嫁歌”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通过“哭嫁歌”,人们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可以了解到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家国情怀。
“哭嫁歌”在土家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被人们喜闻乐见、传颂不衰。
五、艺术特色和传承发展“哭嫁歌”作为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五峰哭嫁简介五峰哭嫁,是指武汉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一种特殊的婚礼仪式。
这个仪式在当地土家族人中流传已久,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五峰哭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那时候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生活贫困困苦。
因此,当地的婚姻习俗也相对较为特殊。
传统的五峰哭嫁是指新娘在婚礼中要放声大哭,以表达对离开父母家的不舍和对新婚生活的不确定。
在五峰哭嫁的婚礼中,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纱,佩戴着金饰,整理得美丽动人。
婚礼当天,全村的人都会前来观礼,喜庆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但是,当新娘抵达婚礼现场时,她会被亲朋好友团团包围,他们会轻轻拍打新娘的背部,劝说她放声大哭。
这样的场景看起来颇为凄凉,但在土家族的传统观念中,这是一种祝福的表达。
五峰哭嫁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这一传统能够展示土家族人民的淳朴和坚韧的生活态度。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山区,土家族人民一直以来都过着勤劳朴实的生活,他们勇敢、坚韧,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因此,五峰哭嫁成为了他们生活态度的象征,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峰哭嫁也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珍视。
土家族人民非常重视家庭的纽带和亲情的情感交流。
因此,新娘在婚礼上大声痛哭,表达了她对离开父母家的不舍以及对新婚生活的不确定。
这种表达方式代表了她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的重视,也让在场的亲友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人情味。
五峰哭嫁也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婚姻的祝福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土家族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人生中的一大盛事,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祝福。
因此,通过哭嫁的方式,新娘能够释放内心的情感,同时也能够得到亲友们的祝福和关爱。
这种仪式不仅让新人感受到了亲朋好友的关心和祝福,同时也让在场的人们对婚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五峰哭嫁作为土家族传统婚礼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传递。
它通过特殊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家庭和婚姻的珍视和美好向往。
土家族哭嫁歌之“悲”因探原作者:向晓玲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3期摘要:“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一种典型民俗事象,并逐渐成为土家婚俗的特殊文化符号。
土家婚俗中的哭嫁歌独具一格,特色鲜明,土家人哭嫁歌中的人物心理和感情基调中充斥着一个“悲”字。
本文将在土家哭嫁歌中深刻剖析其存在与发展的内在理路,从夫权制下的婚姻恐惧之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婚姻不自主之悲、女性宿命之悲以及离开父母亲人之悲这几方面对哭嫁歌中“哭”之悲因进行探原。
在这一婚俗的“哭”之悲中道出男女平等,女性婚姻自主的合理诉求,引领女性探索掌握命运的真正出路。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哭;悲哭嫁歌,是土家婚俗的一朵旷世奇葩。
对于青年女性而言,婚姻本身是一桩喜事,但土家姑娘的出嫁不是欢笑,却是“哭”,这别具一格。
对于哭嫁歌之“哭”是喜还是悲,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对于哭嫁歌“哭”之喜,则可从土家族先祖巴人的民族性格去分析。
在历史上,“巴人尚武,击鼓踏歌以兴哀”(《夔州图经》),“踏歌”即所谓歌哭,又如巴人祭祀也用歌哭,“巴人踏歌,伐鼓以祭祀,叫哮以兴哀”。
(《晏公类要》)这里的战争以及祭祀所用的踏歌毋庸置疑都是代表喜和吉利。
那么对于婚礼这样神圣的人事而言,哭嫁歌会不会也是以哭而表吉利了?据蔡元亨先生说:“土家族‘祭祀用歌哭,则哀告比吉,征伐用歌哭,则哀师必胜。
’以子孙的忧患求祖先神的保佑,这是图腾心理,哀是忧患意识外泄的能见指标,也是土家族歌哭现象的图腾性的物质外壳。
” 可以大胆地猜测,哭嫁歌之“哭“亦是土家族图腾心理的忧患意识,以哭号表达对婚姻生活祥瑞的希冀。
哭嫁歌中的“哭父母”、“哭姊妹”、“哭兄嫂”以及“哭众亲友”等内容,可以窥见其对这些人的不舍情感,正如清代《长阳县志》对哭嫁歌做出的评价:“恋亲恩,伤离别,歌为曼声,甚哀。
泪随声下,是竹枝遗言也。
按此声,即令刘孟德为之,亦不过此,此天籁也。
”这里道出哭嫁歌声为天籁之音,此天籁为女性之间的祝愿、友好不舍之情,因而此天籁自然是喜。
作者: 黄运海
作者机构: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页码: 68-74页
主题词: 哭嫁习俗;土家族;掠夺婚;起源;包办婚姻;哭嫁歌;婚姻家庭制度;婚媾;买卖婚姻;婚姻习俗
摘要: <正>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做为一种婚俗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传承的社会基础。
本文试就此略述管见,求教于诸位行家同仁。
一 关于哭嫁习俗之起源,我国学术界众说纷纭。
其中,主要观点有掠夺婚姻说和过渡婚姻说。
前者认为哭嫁习俗起源于古代抢掠妇女时的哭喊挣扎;后者则认为哭嫁习俗起源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期,妇女对从夫居婚的抵制反抗。
此外,还有原始残余婚姻说、奴隶买卖婚姻说和封建包办婚姻说等等。
笔者认为,任何习俗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往往受。
土家族哭嫁风俗探源
摘要:
作为56个民族中国的一员,土家族虽然人不多,但是却保留了相当大部分的文化遗产。
生活在一个土家族聚居区内的我,对于土家族的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其中最让外界也最让旅游者好奇的当属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哭嫁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别有韵味的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的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
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如今,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本文就土家族哭嫁的婚俗,进一步探讨这一习俗的由来。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土司婚俗
正文: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
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习俗,从而深刻的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
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
“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
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
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
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
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
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
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大多数人只了解上面所提到的哭嫁缘由,事实上土家族的哭嫁还体现了土家姑娘的孝道以及对男性在土家族家庭中地位的羡慕,是一种临别时情感的宣泄和表达。
哭嫁歌中的一大主题
就是颂“亲恩”,“亲恩大如天”的思想就是通过母女的对哭中体现的。
女儿哭母亲的生养之苦,母亲也要哭诉生养之劳,母女二人的哭唱所展示的是天下父母亲的形象。
在土家族女子的哭嫁声中,透露着对不辞劳苦、辛勤抚育自己成人的父母的深深感激。
哭嫁之时,土家族姑娘将一一涌上心头的往事点点滴滴都哭唱出来,既有概括性的叙述,也有细节的情节。
“爹娘啊,你盘你的女儿,操了几多的心,受了几多的苦。
夏天给儿穿单衣,冬天给作换棉袄。
脏了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破了的衣服,补得熨熨贴贴。
……”表面看来,将自己与兄弟比,是对男女不平等的抱怨,是女性要求经济上的平等。
土家女子固然爱财,但更爱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父母亲。
有孝心的女子,往往认为多要嫁妆是不孝的一种表现。
“我自前是成了忤逆不孝的啦,我各是脱脚甩手,远乡的走啦,我带了一砣家屋往外行啦”,土家女子对兄弟的羡慕主要不是他们能继承家财,而是他们可以呆在家里孝敬生身父母。
同是爹娘生养,做女儿的却不能如兄弟那样在家孝养父母而只能孝敬“别人”的父母亲,她的心理当然不是滋味,所谓“自己的爹娘丢生了,人家的爹娘喊亲了,自己的爹娘不管了,人家的爹娘侍候了”才是她们的真实心理。
“孝"首先是养,“养”是孝最起码的前提。
作为男子,兄弟留在家里奉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跟随父母,照顾父母。
在土家姑娘看来,男子之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能孝养自己双亲。
出嫁是妇女一生的大事,一出嫁,身份就发生了改变,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突然的转变,女子不可能无动于衷,但在伤离别感情中又掺杂了很强的社会情感。
从土家人对出嫁的审美心理看,越悲越好,越哭越发,越能哭越能增添喜庆效果。
越能哭,越会哭也就越显示出嫁女子的才德。
所以,哭得越伤心,越悲苦就越为哭嫁女子自己争光,为她的家庭争光,为父母亲争光。
“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以哭为已争名、立名,为亲扬名正是孝的表现。
面对新的生活,人总在兴奋中又有焦虑不安,哭嫁为焦虑的发泄创造了条件。
抱怨不是目的,只是将离家之悲夸大的因子。
土家婚礼以哭得悲为上,要哭得悲,性别差异带来的离家之悲是最好的哭的话题。
让她们离家的,主要是四方面的因素,即女儿身、父母、媒人、婆家。
于是相应的就有了上述的怨、憾、等情感的哭诉。
在哭诉时,她们还有一种期待感,她们夸大她们即将受到的痛苦,夸大她们所受到的媒人的欺骗,以期引起众人的同情和安慰,希望有人对她们的新的生活进行指导。
将个人的自卑扩大到群体的共通性时,这种自卑就会缩小。
将自我的焦虑扩大到群体的焦虑时,个人的焦虑就会弱化,土家姑娘将她们的焦虑不安通过哭诉释放出来,并很成功的转到围观的众亲朋好友身上,她们自己却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补偿性满足。
“出嫁以前唱唱这些历史上有普遍性而现实中有特殊性的苦情,能让新娘为到婆家去生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对婆家不无警示之意。
……土家姑娘在喜的关口上,能在长辈的启示下看到忧的成分,这将使她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减少几分怯懦和天真,增添几分勇敢和老练,新娘在哭中节省了因焦虑面耗损的能量源,从而有精力对面对新的生活。
在民族文化心理背景下,土家哭嫁歌中的“苦情歌”“悲情歌”并不是真实的写照。
哭,并非真是向人展示她的悲苦,给他人一个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公婆的不孝者形象,愉好相反,这是土家女子在临嫁前向父母亲尽孝的一种方式。
土家人有一种反向思维的习惯(如临丧而歌,临嫁而哭)纵然结婚是人生的大喜,她们也要以悲的形式表现。
如果土家妇女在婚礼上不会哭,婚礼不喜气是其一,不孝父母是其二,出嫁不哭就显得她很想出嫁,以嫁出为喜,不眷恋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会被认为不孝而被瞧不起。
所以,不管她有多高兴,她都得隐藏好自己的情感,而尽可能把不愿出嫁的心情夸大。
反复哭诉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慈爱之情,是从正面表示欲留家中孝父母;怨父母,骂媒人,说婆家从反面说明自己想呆在家里,为父母尽孝。
父母、媒人与婆婆只是一种表意符号,是它们导致女子身份和处境改变,而媒人与婆婆这两个符号最有利于扩展它的内容,表达悲的效果。
土家女子大力哭骂、哭怨,为的是显示她们的离别之悲,塑造一个才德兼备的出嫁孝女形象。
土家姑娘在哭嫁时在进行着艺术的创造,那些已逝的往事和即将到来的生活与哭嫁之间有一段时间差,
由此而形成了心理距离。
出嫁的喜悦被压抑,出嫁的恐惧也被压抑,她们要将这压抑加以释放、发泄,这种能量欲望被移置,哭嫁就成了她们能量欲望移置的手段。
人在最痛苦和最快乐的时候是进行不了好的创作的,只有在痛苦与快乐已经比较平静的时候才能实现艺术的美。
土家哭嫁歌将出嫁时悲已经很少的因素尽力扩大,将喜悦的场合中的“悲”加以突出,以增加婚礼中的悲剧效果和喜的内涵。
新娘是哭嫁现场的总导演,她们将到婆家可能受到的各种痛苦融合,甚至于虚构苦难。
假想的,夸大其词的苦情就是催泪弹,她通过不断地向哭嫁的现场掷放催泪弹,再配以伤痛的语调,嘶哑的哭泣,一一调动起现场人的情绪,使观众都参与悲情的表演,以此扩大婚礼的悲的色彩,达到一种以悲助喜、以哭助“发”的效果。
当婚礼结束,哭嫁新娘的才德就成了众人谈论的话题,她的父母亲也就受用着女儿哭嫁而带来的光辉。
土家女儿在家时对父母的最后一次尽孝也就划上圆满的句号。
参考资料:
巴风土韵——土家文化源流解析
(汉)王符盐铁论·孝养
论土家族哭嫁歌的孝道内涵
武汉大学中文系.土家族文艺调查·哭嫁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史》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陈臣
学号:201030805017
专业:民族学1001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