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五课-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课时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理解: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情况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
运用: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诸多实例,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能力方面提高分析比较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教学难点人类的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文重点,可采取让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提问的方法。
●教具准备幻灯机、投影材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五课的中心论题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作为认识论的开篇,这是因为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上册主要讲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应当了解客观世界的本质、状况和发展规律,而且应当了解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必须对人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把这两方面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方案。
因而下册讲有关人自身的问题:人认识世界的根本任务,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的实践活动等。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人能否认识世界?人如何认识世界?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学好本课是学好下册的理论基础。
本课共有三节。
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第一节,先讲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人类认识过程看,当人类把目光转向人自身,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人自身的能力问题。
哲学常识教案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人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提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本质的自学性。
具体要求1. 知识方面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
理解:1.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2. 结合实例,从道理上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3. 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4. 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5. 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6.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7.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及其各自的作用;8. 结合基本事实,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9. 结合实例,指出概念、判断、揄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10. 结合基本事实,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意义。
运用:1. 列举实例,运用有关原理,比较说明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2. 结合事例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3. 能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1. 能力方面1. 在教学中,通过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较认识的深化、扩展、推移,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意义,等等,通过这些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2. 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等等,提高学生的评语思维能力。
1. 觉悟方面1. 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学性,挖掘自身潜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 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能自觉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2)理解:以基本事实为基础,通过理解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的表现,深入理解“主观能动性”这一概念。
(3)运用:列举事实说明人类主观能动性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2、能力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人文价值目标(1)增强学生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与关切。
(2)重视自身能力的自觉性,增强“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信心。
(3)使学生认识人自身的社会美、智慧美和思维美。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2、难点:人类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点拔、引导、启发与学生看书、思考、回答、练习相结合,教法与学法相统一,通过师生课堂共同活动,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2、讲授新课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板书)1、主动能动性的含义(板书)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着重理解“自觉”和“人类特有”两个关键环节。
)2、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板书)(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板书)提问:什么是认识?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比较:认识与意识有何不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强调: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与动物有区别,指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有鲜明的特点:人类认识世界是积极的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
投影显示图片,学生评说几个伟人的共性。
教师归纳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及活动的特点,表现在:①人不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课时、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教学目标:懂得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教学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艰辛劳动,意识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现在的天空,“昨夜星辰”又添了新客。
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器等“人造星辰”悠悠然在转动、在运行。
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河、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披绿装,沙漠变良田。
现在的海洋,下有电缆连五洲,上有轮船驶八方,海岸之间架起了桥梁,海底隧道正通行着车辆。
人们还有意识地利用天上、地面、地下的自然资源,制造了数不清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都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取得的成果。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⑴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①把握事物的外部现象和本质规律人类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价值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②指导人们的活动人类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例如:番禺兴建了一些著名的人造旅游景点。
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①按规律改变自然物、创造新事物、创造社会关系例如:克隆羊②利用规律例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利用目前可通过利用大气海洋流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科研,通过计算机可以对此现象提前预报3—6个月,甚至1年,减少这种异常现象的破坏。
⑶精神状态(即决心、意志、干劲等)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高二政治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一框:认识的根本任务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仅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因为:从本课的中心议题来看。
本课的中心论题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阐明这一论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是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二是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因此,这个教学重点是直接关系到本课的中心论题得以说明的基础。
(二)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教学难点。
三. 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能够结合切身经验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能够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能够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的分析,结合有关的理论分析,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能够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性。
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关于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二)学习提纲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1. 认识的根本任务(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三)问题解析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2.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①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第五课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课是在讲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围绕"认识的根本任务"分析"想"的过程。
"认识的根本任务"围绕: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是,怎么样实现来讲授。
"想"的过程的分析是围绕"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讲述的,即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使认识不断深化,同时在"分析事物的本质"的"想"的过程中,应培养怎样的科学思维方法。
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一定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可以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提出的有梯度的问题;第二,教师应尽量避免自己举例来证明教材的理论观点,而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当前的时事热点、他们的所见所闻及自身的经历来论证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框、节、课的小结,小结应以简洁、清晰的知识结构图为主;第四,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在全课内容讲授完之后,由学生提出本课的问题,教师整理后集中答疑。
指点迷津教师如何解决疑难问题、热点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呢?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中提出的方法,即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提出的有梯度的问题;由学生举例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如"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如何讲授这一内容呢?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三方面的理由提出问题:首先,从学习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讲,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提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2)对此说出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什么?(3)举例说明为什么认识了现象,哪怕是诸多的现象,也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4)对现象的认识是否有利于对本质的认识?为什么?其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教育和教学目标:(一)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理解:(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2、基本原理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起积极作用的一些事例。
理解:(1)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3)以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以事例说明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分析事物的本质,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5)结合事例,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6)结合事例,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运用:(1)运用有关原理,结合事例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2)举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3)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3、方法论意义(1)坚持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能力素质要求1、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1)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及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2)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比较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4)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2、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1)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2)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三)思想觉悟要求(1)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2)透过现象看本质,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了广阔的余地。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复习课教案高考考核要求(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见识高考1.(2005天津卷35.)附石式盆景把树木和山石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高了景物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盆景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
这表明艺术创作必须A. 注重量的积累B. 运用合理想象C. 提升感性认识D. 重视实践作用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
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变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
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敏感。
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
2.(2005全国卷2.30)、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①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3.(2005全国13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
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②④4.(2005江苏卷28).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 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第五课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课是在讲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围绕"认识的根本任务"分析"想"的过程。
"认识的根本任务"围绕: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是,怎么样实现来讲授。
"想"的过程的分析是围绕"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讲述的,即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使认识不断深化,同时在"分析事物的本质"的"想"的过程中,应培养怎样的科学思维方法。
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一定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可以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提出的有梯度的问题;第二,教师应尽量避免自己举例来证明教材的理论观点,而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当前的时事热点、他们的所见所闻及自身的经历来论证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框、节、课的小结,小结应以简洁、清晰的知识结构图为主;第四,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在全课内容讲授完之后,由学生提出本课的问题,教师整理后集中答疑。
指点迷津教师如何解决疑难问题、热点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呢?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中提出的方法,即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提出的有梯度的问题;由学生举例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如"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如何讲授这一内容呢?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三方面的理由提出问题:首先,从学习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讲,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提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2)对此说出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什么?(3)举例说明为什么认识了现象,哪怕是诸多的现象,也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4)对现象的认识是否有利于对本质的认识?为什么?其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问:(1)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都正确的前提下,哪个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更深,水平更高?为什么?(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是否说明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3)举出你在学习中的一个例子,说明理解比感觉要深刻得多。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提问:(1)为什么是真理?科学理论?你能说明认识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吗?(2)为什么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3)你能说出邓小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起了怎样的作用?二、学海导航学法指要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反复的过程;概念在思维中的作用;认识事物是要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等。
如何掌握这些重点,做到理解深刻,运用自如呢?第一,应该能够明确:从哪些方面把握每一知识内容。
例: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其余内容略。
第二,应该进一步明确: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例: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在明确了两个条件是什么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要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怎样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在认识的飞跃中起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怎样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在认识的飞跃中起怎样的作用;这两个条件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两者具有一致性,要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个条件都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依赖于前者,它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关键)。
其余内容略。
第三,应该进一步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完每一框题内容时,同时我们可以画出简明、清晰、准确的知识结构图,总结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与物的区别→主观能动性1想2做3想和做中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制约(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为什么是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看从认识的作用看方法论: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飞跃理性认识条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为什么怎样在飞跃中起的作用《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世界层次无限性世界广度无限性世界发展无限性世界无限性→决定深化认识发展认识深度:认识需逐步深化广度:认识需不断扩展进程:认识须向前推移《重视思维形式的培养》:理性思维的形式含义作用基本要求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思维中必须进行分析综合结合伴随合理想像创造性思维在学习完全课书后,应将所学内容相联系: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为什么是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看……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发挥主观能动性什么是主观能动性、表现正确发挥客观因素制约主观因素制约怎样实现具备两个条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关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如何认识现象与感性认识、本质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第一,要明确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是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是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理象是本质的表现。
第二,要明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第三,现象与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的认识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属于主观范畴,因此不能将现象等于感性认识,本质等于理性认识。
但二者有一定的联系,即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第四,应该能够运用这些观点联系实际加以说明能够联系自身的实际;联系所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当前的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
如:在讲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时,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精神状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在讲创造性思维及作用时,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在讲概念在思维中的作用时,同学们可以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掌握了这一概念对你理解经济学内容有作用;可以区分什么是商品,什么不是商品;可以进一步了解为什么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可以恰当地做出判断,货币是商品,货币具有商品所具有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价值,从而理解概念在思维中的作用。
同时,同学们应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当前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并用所学的理论加以分析,如:中西部开发问题;如何认识"台独问题"等等。
思维体操1假如下面这些材料是对你们学校情况的调查结果,请结合你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说明用怎样的思维方法,才能对你们学校是否进行素质教育做出正确的评价。
每个假期都对学生进行假期补课;许多任课教师减轻学生的负担,积极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校备有大量的报刊、杂志、图书,学生可以前去阅读或借阅;学生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会经常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近年来,学校接受了许多的大学毕业生;德育处的综合评比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没有选修课,只能学习学校规定的科目;个别教师私自占用学生的自习课;计算机教室对学生开放的时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2材料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自1979年起,先后经历了5个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4)"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二:就在我们不断攻克现有的疾病时,在下个世纪将跟随我们的一颗颗新的定时炸弹已悄然准备就绪,它们就是天然或人造的新型病毒。
病毒越来越易于侵入人体的原因之一便是人口的膨胀,1899年时,地球上只有5亿人口,今天已突破60亿,在自然界,当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过高、并且过于集中时,由病菌引发的疾病势必爆发。
此外,令人心悸的还有生物武器20世纪见证了人类基于原子物理理论而发明的伟大武器,21世纪将见证人类基于DNA和基因密码理论而发明的伟大武器。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材料。
点到为止1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首先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获取的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2两个材料都体现了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应从客观世界的无限性,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应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三、智能显示心中有数1本课的基本概念有: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它的表现;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
2本课的基本观点有: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是;由感性认哀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概念、判断、推理在思维中的作用;在认识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在高考中,本课内容要求掌握:现象和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