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打包
- 格式:doc
- 大小:234.00 KB
- 文档页数:90
高中语文教案2粤敎版必修1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粤教版必修1》所选文言文的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言文写作。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对所选文言文进行理解和分析。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1.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言文写作。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短篇小说导入本课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对文言文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学习文言文有什么好处?二、展示与分析(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所选文言文的原文,并解读其中的重要内容和意义。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三、独立阅读(20分钟)1.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标记出自己感兴趣或觉得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对文言文的感受和思考。
四、小组合作(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分析和解读。
2.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找出该课文的关键内容和意义。
五、合作编写(30分钟)1.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所分析的内容编写成课文的摘要。
3.每个小组代表将编写完毕的摘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讲解。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学生进行反思,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资源:1.《粤教版必修1》人教版教材。
2.课件或投影仪。
3.文言文摘要的模板。
板书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独立阅读小组合作合作编写总结与反思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意义,培养了他们的文言文理解和分析能力。
认识自我教学要求——在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让学生自我展示个性、理想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
教学难点:把活动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介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很高兴见到大家!面对新的学年、新的环境、新的历程、新的挑战,此时此刻的我,内心十分激动。
从今天开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将陪伴大家一起探索广阔的语文天地,遨游深邃的语文知识海洋。
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语文课。
我想先不谈语文,先谈谈自我。
一个人贵在自知,自知则万事明。
所谓自知,就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这就是我们第一节语文课的主题。
二、简单的自我介绍。
三、语文活动开展——(一)、活动内容——“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二)、活动过程——学生自主介绍自己。
1、介绍内容:姓名、住址、爱好、优点、缺点、个人格言、上高中的理想等等。
2、要求:声音宏亮、举止大方。
3、具体活动过程:略四、活动总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文章的形式将自我的个性展示出来。
教学目的——1、让学生敢于书写自我;2、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有十多位同学勇敢地站起来,向我们尽情地展示了自我,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
由于时间有限,可能还有许多同学有很多心里话要对大家说。
那么,本节课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自我的个性(性格、爱好、人生、理想等)用文章的形式抒写下来,让我们更充分的了解你。
二、作文要求:以“我”为话题,写一篇介绍自己,或谈谈对高中生活的憧憬,或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三、学生自主写作——(一)、写作前强调:1、写作不是简单的自我介绍,应在自我介绍的基础上尽量的扩充,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生动;2、写作应讲究一定的艺术技巧。
如文章的构思、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都应该进行锤炼。
(二)、学生自主写作。
具体写作过程略教学后记:学生在本次活动中显得十分活跃,也许是刚进入高中的缘故,希望这种热情能一直洋溢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就好了。
高中语文教案3粤教版必修1教案课时数:1课时教材:粤教版必修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分析并理解散文《亲日者说》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1.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表达散文内容的关键句。
教学难点:1.理解散文的思想;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个人或小组讨论。
教具准备:1.《亲日者说》散文文章;2.学生课本。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0分钟)1.课堂展示散文《亲日者说》的标题,并请学生阅读文章开头段落。
2.引导学生根据开头段落猜想散文的主题,并请几位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的猜想。
二、教学展示(30分钟)1.讲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A.简洁明了,不矫揉造作。
散文弃去华丽修饰,简洁明了地表达主题。
B.自由组织,不受拘束。
散文自由度较高,不受固定的格律和韵律的限制。
C.虚实结合,有主有次。
散文具有可读性,通过精心的组织和处理,给人以力量和美感。
D.寓教于乐,注重人文。
散文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注重对人的心灵进行教育和启迪。
2.学生阅读《亲日者说》散文全文,并找出文章中表达思想的关键句。
3.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句的意义和作用,并进行讨论。
三、思考&总结(1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散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领悟。
3.教师给予点评并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延伸:1.让学生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并分析其特点和写作技巧。
2.组织学生合作创作一篇散文,要求在散文中充分体现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1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掌握《西游记》的内容和主题;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对《西游记》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2.学习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方法;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2.运用多种文学鉴赏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西游记》全文及相关资料;2.课堂笔记本和白板;3.PPT演示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用PPT展示《西游记》的封面和作者吴承恩的简介,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激发他们对于该文学作品的好奇心。
二、教学展示与讲解(30分钟)1.教师用PPT展示《西游记》的内容和主题,解释其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2.结合课堂讨论,分析《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教师讲解《西游记》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知识引导与学习(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方法,包括情节分析、人物分析、风格分析等。
2.借助PPT的展示和相关资料,学生分组进行文学鉴赏的实践活动,结合《西游记》举例讨论。
四、合作学习与讨论(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选一个章节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各自选定的章节或人物的魅力所在,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综合应用与提高(3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
2.学生互评,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教师进行总结,梳理课堂思路和学习重点。
六、作业布置(10分钟)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西游记》的读后感或作品鉴赏的作业,鼓励他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阅读。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粤教版必修1教案本教案适用于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教材为粤教版必修1、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课文的导读与整体把握。
教案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论语》的作者、基本情节以及主要思想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化的认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论语》的作者、基本情节和主要思想意义。
2.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论语》的主要思想意义。
2.帮助学生培养文本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
1.老师向学生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并谈论孔子的地位和
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论语》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并启发
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思考。
步骤二:理解课文(30分钟)
1.教师给学生分发课文,并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基本
情节。
3.教师提问,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步骤三:整体把握(15分钟)
1.学生读一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的思考题。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思想和理念,并再次
进行课堂讨论。
步骤四:拓展思考(10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现代社会是否还需要《论语》的思想?为什么?
2.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标粤教版必修1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教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参考阅读第一课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教案一:◆目标要点学法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词语的音形义和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充分理解“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和在现实中的意义,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通过课外相关阅读和写作等手段,课内外衔接一体,提高自我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认识高度。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惰性和现实的困难做斗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从而锻炼出强大的自我意志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识记理解积累字音叨(tāo)天席不暇(xiá)暖长沮(jū)渣滓(zǐ)桀溺(jiénì)夤(yín)缘淫佚(yì)蹶(jué)倒字形洗练—提炼—凝练—锤炼惰性—隋朝缴械—激动蹶倒—撅断—噘嘴—猖獗席不暇暖—瑕不掩瑜—假戏真做—遐迩闻名词义叨天:沾光,受到好处;附丽:依附,附着。
夤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淫佚:放纵。
渣滓:①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②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因循苟且:不思创新,做事马虎。
蹶倒: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敷衍:应付了事。
席不暇暖: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形容奔走忙碌,没有坐定的时间。
谁以易之:谁去改革它。
易:改变。
图文转换之徽标类教学设计从化二中黄琼玉【教学目标】1 了解徽标类题目在全国卷考查中的设题、答题特征。
2 掌握徽标类题目在全国卷考查中的答题规律。
3 突破徽标类图文转换题型的文字表述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徽标类题目在全国卷考查中的答题规律。
【教学难点】突破徽标类图文转换题型的文字表述难点。
【教学过程】一、考点我认识(引导学生课前了解设题的题型规律)(一)近5年全国卷徽标的考查题型(2021全国1)下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6分)2021全国2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6分(2021全国2)下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5分2021 全国I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二)谈谈你对徽标类图文转换题型的认识:题型特征(考什么):解题难点是什么:二、方法我总结(旧题新做,归纳方法)(一)探寻答案表述规律,归纳答案表述的方法原题1、(2021全国1)下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耍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6分)①构图要素:②寓意:A、以下是网上公布的四种答案示例,请按要求打分并找出答案之间表述的异同,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评分标准:答出构图要素,给2分;答出寓意,给3分;句子通顺,给1分。
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1)图像中心是椭圆形的地球,画面右侧是一只手正在拒绝和防止来自外部的污染,保护三只鱼,寓意保护水环境,表达了人类保护地球水环境的决心。
(65字)表述主语:表述顺序:题目与答案的联系:分数:(2)①这枚邮票设计,主要有椭圆球,鱼,一双手,污水等主要构成。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全集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教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参考阅读第一课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一、作者:朱光潜,现当代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
二、词语:洗练渣滓zhāzǐ惰性叨tāo天之幸附丽琐屑xiâ席不暇暖奔波劳碌长沮jǜ桀jiã溺nì退隐躬耕夤yín缘幸进因循苟且贪污淫佚yì穷究随俗浮沉蹶juã倒补充词解:琐屑:琐碎细小。
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
形容忙得很。
退隐躬耕:辞官隐居,亲自耕田。
穷究:彻底追究。
随俗浮沉:随着世俗上升或下降。
蹶倒:跌倒;受挫。
三、学习研讨:(一自读课文一遍,划下生字词。
(二思考•探究:1、作者从自己学作诗填词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感悟?——第六页倒数第7行――第七页第五行(集体朗读。
归纳成两点:①“我的毛病确是在没有下过力……只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
”②“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集体朗读3、“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是什么?——人要敢于追求,敢于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4、为什么人应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第9页第二自然段。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教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参考阅读第一课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教案一:◆目标要点学法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词语的音形义和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充分理解“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和在现实中的意义,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通过课外相关阅读和写作等手段,课内外衔接一体,提高自我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认识高度。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惰性和现实的困难做斗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从而锻炼出强大的自我意志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识记理解积累字音叨(tāo)天席不暇(xiá)暖长沮(jū)渣滓(zǐ)桀溺(jiénì)夤(yín)缘淫佚(yì)蹶(jué)倒字形洗练—提炼—凝练—锤炼惰性—隋朝缴械—激动蹶倒—撅断—噘嘴—猖獗席不暇暖—瑕不掩瑜—假戏真做—遐迩闻名词义叨天:沾光,受到好处;附丽:依附,附着。
夤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淫佚:放纵。
渣滓:①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②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因循苟且:不思创新,做事马虎。
蹶倒: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敷衍:应付了事。
席不暇暖: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形容奔走忙碌,没有坐定的时间。
谁以易之:谁去改革它。
易:改变。
◆导读剖析领悟走进作者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安徽桐城人。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整体把握思路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_—2段):从自身体验谈起,指出人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第二部分(3—7):分析并举例论述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上走。
第三部分(8—10段):把中心论点上升到国家和时代的层面上来。
主旨这篇文章从作者的自身体验——学习作诗填词说起,通过分析,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不为最大的抵抗力所屈服。
并列举现实和历史上的人事来论证人可以朝最大的抵抗力路上走,告诫我们要与自己的惰性和困难作斗争,向前迈进。
特色①说服力强。
以自身实例来得出论点,再回到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分析,真实可信。
②论辩性强。
从物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更具理论依据。
③语言准确简洁。
如论述“懒”一节,简洁地列举出“懒”的危害。
④逻辑严密,善用比较。
如阐述“抵抗力”的第三节,把物与人在对待抵抗力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让人容易明白其中道理。
深入探究1.人为什么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人的方面,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的增加而且增加,一个生命力的强弱,最好的标准就是他对于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力。
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走通了,抵抗力就算被征服,要做的事业就算成功了。
2.文章列举孔子的例子是何意图?——孔子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改革家和大教育家,他就是靠着极坚强的意志力,向天下抵抗力最大的路上走,“知其不可而为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认为天下太平无事,就没有必要去改变它,正因为天下无道,就牺牲一切要拼命去改革它,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上走。
3.为什么结尾部分要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论述?——作者认为,生命是一种奋斗,不能奋斗,就失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能奋斗,则世间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难。
能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迈进的根本。
作者这样深入论述,就增加了主题的高度和拓展了文章的广度。
4.作品的主题思想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作者以自己的反面实例谈起,指出一个人如果只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就不会成功。
然后列举现实中有很多人有惰性,以及整个社会的惰性风气,种种危害,给人以很大的震动感。
从而号召人们明白自己的人生和社会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
相关资料关于朱光潜的治学精神一是自我解剖,不断批判。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批判和美学辩论中,朱光潜勇于解剖自己,严肃批判了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特别是他自己曾经宣扬过的唯心主义。
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名教授,他的这一行为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以后,他不断地批判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问题,堪称学者的楷模。
二是寻求真理、学风端正。
朱光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到以往自己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以后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原著。
他在近六十岁时开始自学俄语,并用各种文本(中、德、俄、法、英)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他提倡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晚年的《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就是他治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是“三此主义”,忘我精神。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美是主客观统一作为一代学术巨匠,朱光潜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是当代中国美学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放射出极有价值的当代意义。
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的提出是哲学美学领域的一次变革。
朱光潜先生把这个唯心主义所未能解决的美学问题提到马克思主义面前,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给予了应有的辨析和论证,从而以他几十年的探索完成了西方200年中走过的路程,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最近的起跑线。
所以说,朱光潜先生这一命题的提出,是美学之成为美学的一个巨大的质的飞跃。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包含了一系的否定,这里至少有三个方面。
第一,否定了美的实体性。
美是客观或主观论者都把美看成是一种实体。
客观论者将美看成物质实体;主观论者把美看成精神实体。
而主客观统一论冲破了实体,认为不存在实体的美。
美只是一种境界,一种主体与客体相互追逐和逼近中闪烁出来的光华。
第二,它否定了美的认识论、可分析性和可仿效性。
美是主观论者和客观论者都把对美的探求看成是一种认识论,是可分析可仿效的。
美是主客观统一论不认为美感是一种认知,而是一种体验,是整个人与整个客体在相互感应中发生的一种心理效应。
第三,它否定了美的恒定性。
美的恒定性意思是,无论客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主观论者看来,美作为观念或理念是不变的;无论主体处在什么情况下,在客体看来,美作为形式或形象是不变的。
迄今为止,大部分实验心理学与艺术哲学就是奠定在这种观念基础上的。
其实,他们所认为的美,只是美的现象。
实质上,美并不在既定的现实中,美永远具有某种虚幻的性质,永远具有某种属于未来的东西。
因此,现实并不能满足人的美的享乐,人为了享有美还必须不断地去探索,去追求。
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的思维方式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有相同之处。
这在第三部分已论及。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朱光潜先生在构建这命题过程中,吸收容纳了大量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美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说和理念,但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
譬如:对克罗齐"艺术即直觉"说,是经过批判其形式主义美学观点后被采用的;对布洛"心理距离"说,是经过比较、审辩后,认为有利于审美经验的分析而被运用;对立普斯"移情"说和谷鲁斯的"内模仿"说,是因为前者涉及"由我及物",后者涉及"由物及我",二者互补,综合构成物我两忘和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而被采用的;对康德的崇高论、亚里士多德悲剧的"净化"说;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日常经验和心理分析、杜夫海纳和英伽登审美活动中的主客观关系等,都以自己的统一论加以筛选、改造、吸纳,从而完善了他的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是朱光潜先生一生事业的结晶。
这命题是他整个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最典型、最集中、最精粹的代表。
这个命题对中国美学乃至世界美学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中国乃至世界美学发展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将不断地改进、完善,并必将对21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美学产生巨大的作用。
◆研读拓展欣赏精品赏析阅读下列文段,然后思考后面问题。
(一)这是比较显著的例子。
其实我们涉身处世,随时随地都横着两条路径,一是抵抗力最低的,一是抵抗力最大的。
比如当学生,不死心塌地地做学问,只敷衍功课,混分数文凭;毕业后不拿出本领去替社会服务,只奔走巴结,夤缘幸进,以不才而在高位;做事时又不把事当事做,只一味因循苟且,敷衍公事,甚至于贪污淫佚,遇钱即抓,不管它来路正当不正当——这都是放弃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而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
这种心理入充类至尽,就可以逐渐使一个人堕落。
我曾穷究目前中国社会腐败的根源,以为一切都由于懒。
懒,所以因循苟且,做事不认真;懒,所以贪小便宜,以不正当的方法解决个人的生计;懒,所以随俗浮沉,一味圆滑,不敢为正义公道奋斗;懒,所以遇引诱即堕落,个人生活无纪律,社会生活无秩序。
知识阶级懒,所以文化学术五进展;官吏懒,所以政治不上轨道;一般人都懒,所以整个社会都“吊儿郎当”暮气沉沉。
懒是百恶之源,也就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
如果要改造中国社会,第一件心理的破坏工作是除懒,第一件心理的建设工作是提倡奋斗精神。
1.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2.作者说:“懒是百恶之源”,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段论述“懒”的文字?(二)首先,吴女士觉得懒妈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