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1
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范文三篇篇一: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现象描述)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变小。
过程与方法:1.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2、经历改进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的过程。
3、经历用此装置探究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等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重点:水受热受冷过程中所发现现象的描述并尝试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课前准备:演示器材:150毫升的平底烧瓶、橡皮塞、细玻璃管、红墨水、胶头滴管、热水、冷水、500毫升的烧杯、温度计、可乐、雪碧、醋、酱油。
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组装实验装置、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装置、喷泉装置学生器材: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每组一个,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记录表一张。
教学过程: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
仔细看好了!(师把装水的平底瓶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红色液体向上升)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红色液体向上升。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生:热胀冷缩……(师贴热胀冷缩)师:(课件展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师贴液体的)——齐读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
我们一起看看。
(师拿出一个插有吸管的小玻璃瓶)这是……(生回答)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吗?(生回答)真聪明!它就是在废旧的医药瓶内插入吸管做成的,只要你肯动脑,勤动手,便可变废为宝。
现在我往这个自制的器皿中倒入些水,(师倒水)如果我们想要更清晰的看到实验现象,可以在水里加点……(师加入红墨水)现在我们就可以把吸管插入盖好了。
(师盖瓶盖)(师拿出两个烧杯)这是……(生回答)现在我要往这个烧杯中倒入些热水,往这个烧杯中倒入些冷水。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液体的热胀冷缩》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中的第三课。
这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探究热的本质以及热传递的规律。
在前两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气体的热胀冷缩,而本节课则将重点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教材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受热和受冷体积变化,提出问题:“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其他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然后安排了一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多种常见液体(如酒精、酱油、食用油等)的热胀冷缩现象,从而得出液体普遍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结论。
教材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渗透了对比实验的科学方法。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热胀冷缩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也观察到了一些液体体积变化的现象,如装满水的水壶在加热时会溢出等,但对于液体热胀冷缩的本质原因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对于实验探究充满热情。
但他们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了解其他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设计实验探究水和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和创新。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计的原理等。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水和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本质原因。
1.情景导入 1.1 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仪器,你有没有想过它的制作原理是什么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能发现温度计制作原理的秘密。
2.探索新知 1.2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个实验吧。
1.3 实验材料:一杯冷水、一杯热水、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红墨水、水彩笔等。
1.4 实验方案:先在烧瓶里加满水,在玻璃管上做上标记,记录好常温下玻璃管内液面的高低,然后把烧瓶放到热水里,观察玻璃管里液面的变化并做上标记,再把烧瓶放到冷水里,观察玻璃管里液面的变化。
1.5 实验现象一:水受热后体积增大(膨胀),水柱上升。
如图一、图二所示:图一图二1.6 实验现象二:水受冷后体积变小(缩小),水柱下降。
如图三、图四所示:图三图四1.7 实验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现象被称为热胀冷缩。
2.探索新知 1.8 如果我们把水换成其它液体,它们会不会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呢?请观看下面小实验视频。
1.13 原来这是因为厂家为了防止这些瓶子里的液体在运输或销售的时候受热发生膨胀,导致瓶子变形或爆炸有危险而进行的科学设计。
1.14 液体的热胀冷缩也有特殊的例子,例如:水在0℃结冰时,它的体积不是缩小而是胀大1/10,这是因为水在4℃到0℃之间会发生冷胀热缩现象。
水的这种反常膨胀的原理是什么,科学家还没有解释,仍属于未解之谜,这个留给你将来去探索吧。
1.15 水的冷胀热缩现象在生活中也有应用。
例如别具风味的冻豆腐菜,就是使豆腐中的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把豆腐中原来的小孔撑大。
当冰融化后,水从一个一个的小孔中流出来,豆腐里就留下了无数个小孔,整块豆腐呈泡沫塑料状,这样,冰豆腐经过烹调后,小孔里盛满了汤汁,吃起来味道就非常鲜美。
2.学生自学1.跟我学2.1 下面我们再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点击查看学习目标2.学生练习 2.2 简答题:(1)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这是为什。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热》单元里第3课【教材分析】《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热》单元里的第三课。
在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节课前,已经学习了“热起来了”、“给冷水加热”。
本节课由“观察水的体积变化”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两部分组成,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做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去初步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了解有关液体热胀冷缩的知识,让同学们知道水和很多液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这一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
学会用实验去验证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经理解了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心里有想表现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时又希望能被肯定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另外,“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水和很多液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这一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①改进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②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将学习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锥形瓶、红墨水、橡皮塞、玻璃管、平底烧杯、热水、冷水、记录表、两瓶没打开的饮料。
【教学过程】一、设疑---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有兴趣吗?那在此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我们同学们有没有在家里烧过开水呢?(课件显示烧水的水壶)烧过的你想一想,你烧开水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现象?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水为什么会从水壶里溢出来呢?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五年级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教科版简介这是一份关于五年级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教科版文档。
本文将介绍热胀冷缩现象的定义、原因以及一些常见的实际应用。
热胀冷缩现象热胀冷缩是指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液体也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热胀冷缩现象。
当液体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快,间隔增大,体积扩大;当液体被冷却时,分子运动减慢,间隔减小,体积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与分子的热运动有关。
当液体受热时,分子的热运动增强,分子之间的距离扩大,液体体积增大;当液体被冷却时,分子热运动减弱,分子之间的距离缩小,液体体积减小。
实际应用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实际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例:- 温度计:温度计中的液体随着温度变化而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体的体积变化来测量温度。
- 高速公路伸缩缝:高速公路伸缩缝使用特殊液体材料填充,以允许路面在温度变化时膨胀或收缩,防止路面开裂。
- 老鼠夹:老鼠夹在设计时使用了热胀冷缩原理,通过控制液体的体积变化来触发捕捉机制。
热胀冷缩现象不仅在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热胀冷缩现象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在温度变化下的行为和性质。
总结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指液体在温度变化过程中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的原因与分子的热运动有关,液体受热时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液体体积扩大,液体被冷却时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液体体积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例如温度计、高速公路伸缩缝等。
通过对热胀冷缩现象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行为和性质。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乐清市建设路小学叶小琴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液体的热胀冷缩》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的内容。
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4.教学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二.说学情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程性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在教的方面,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式教学,同时综合运用发现法,谈话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