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刻蚀工艺_6
- 格式:pdf
- 大小:404.79 KB
- 文档页数:8
第八章干刻工艺8.1 Dry Etch工序的目的广义而言,所谓的刻蚀技术,是将显影后所产生的光阻图案忠实地转印到光阻下的材质上,形成由光刻技术定义的图形。
它包含了将材质整面均匀移除及图案选择性部分去除,可分为湿式刻蚀(wet etching)和干式刻蚀(dry etching)两种技术。
第五章中已经对湿式刻蚀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湿式刻蚀具有待刻蚀材料与光阻及下层材质良好的刻蚀选择比(selectivity)。
然而,由于化学反应没有方向性,因而湿式刻蚀是各向同性刻蚀。
当刻蚀溶液做纵向刻蚀时,侧向的刻蚀将同时发生,进而造成底切(Undercut)现象,导致图案线宽失真,如下图所示。
图8.1 底切现象自1970年以来,元件制造首先开始采用电浆刻蚀技术(也叫等离子体刻蚀技术),人们对于电浆化学性的了解与认识也就越来越深。
在现今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或LCD制造过程中,要求精确地控制各种材料尺寸至次微米大小,而且还必须具有极高的再现性,电浆刻蚀是现今技术中唯一能极有效率地将此工作在高良率下完成的技术,因此电浆刻蚀便成为半导体制造以及TFT LCD Array制造中的主要技术之一。
干式刻蚀通常指利用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方式,产生包含离子、电子等带电粒子以及具有高度化学活性的中性原子、分子及自由基的电浆,来进行图案转印(pattern transfer)的刻蚀技术。
干法刻蚀是亚微米尺寸下刻蚀器件的最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或LCD 前段制程。
在本章节中,将针对干刻蚀技术加以说明。
8.2 Dry Etch 的分类及工艺的基本原理8.2.1蚀刻技术中的术语1.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蚀刻( Isotropic and Anisotropic Etching)不同的蚀刻机制将对蚀刻后的轮廓(Profile)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图8.2所示,纯粹的化学蚀刻通常没有方向选择性,上下左右刻蚀速度相同,蚀刻后将形成圆弧的轮廓,并在遮罩(Mask)下形成底切(Undercut),这种刻蚀被称为各向同性蚀刻。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导入新授刻蚀(Etching)是把进行光刻前所淀积的薄膜(厚度约在数百到数十纳米)中没有被光刻胶覆盖和保护的部分,用化学或物理的方式去除,以完成转移掩膜图形到薄膜上面的目的,如图所示。
刻蚀图形转移示意图1)湿法刻蚀是利用合适的化学试剂将未被光刻胶保护的晶圆部分分解,然后形成可溶性的化合物以达到去除的目的。
2)干法刻蚀是利用辉光(Glow Discharge)的方法产生带电离子以及具有高浓度化学活性的中性原子和自由基,这些粒子和晶圆进行反应,从而将光刻图形转移到晶圆上。
刻蚀的要求1.图形转换的保真度高2.选择比3.均匀性4.刻蚀的清洁8.2刻蚀工艺8.2.1湿法刻蚀最早的刻蚀技术是利用溶液与薄膜间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来去除薄膜未被光刻胶覆盖的部分,从而达到刻蚀的目的。
这种刻蚀方式就是湿法刻蚀技术。
湿法刻蚀又称湿化学腐蚀,其腐蚀过程与一般化学反应相似。
由于是腐蚀样品上没有光刻胶覆盖部分,因此,理想的腐蚀应当是对光刻胶不发生腐蚀或腐蚀速率很慢。
刻蚀不同材料所选取的腐蚀液是不同的。
1)湿法刻蚀的反应生成物必须是气体或能溶于刻蚀剂的物质,否则会造成反应生成物沉淀,从而影响刻蚀正常进行。
2)湿法刻蚀是各向异性的,刻蚀中腐蚀液不但浸入到纵向方向,而且也在侧向进行腐蚀。
3)湿法刻蚀过程伴有放热和放气过程。
1)反应物扩散到被刻蚀材料的表面。
2)反应物与被刻蚀材料反应。
3)反应后的产物离开刻蚀表面扩散到溶液中,随溶液被排除。
8.2.2干法刻蚀干法刻蚀是以等离子体来进行薄膜刻蚀的一种技术。
在干法刻蚀过程中,不涉及溶液,所以称为干法刻蚀。
1)物理刻蚀是利用辉光放电将气体(比如氩气)解离成带正电的离子,再利用偏压将带正电的离子加速,轰击在被刻蚀薄膜的表面,从而将被刻蚀物质的原子轰击出去。
2)化学刻蚀又叫做等离子刻蚀,它与物理刻蚀完全不同,它是利用等离子体,将反应气体解离,然后借助离子与薄膜之间的化学反应,把裸露在等离子体中的薄膜,反应生成挥发性的物质而被真空系统抽离。
8-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对图形转换有哪些要求?答:(1)图形转换的保真度高在刻蚀时,通常在纵向刻蚀时,也会有横向(侧向)刻蚀,但这种横向刻蚀在工艺中是不希望出现的。
因此,在工艺中,就要严格控制这种侧向刻蚀,使之越小越好。
(2)选择比刻蚀时,光刻胶和衬底在刻蚀过程中不参与反应,也就是说不会被刻蚀。
但事实上,光刻胶与衬底,在整个刻蚀过程中,也会参与反应,也会被刻蚀掉部分。
这种现象是不希望出现的。
因此,在刻蚀过程中,要求光刻胶和衬底的刻蚀速率十分缓慢。
(3)均匀性现在商业化生产的晶圆直径往往大于12英寸,而且刻蚀的是≤1mm的微细图形。
这种大直径硅片上的薄膜厚度一旦不均匀,就会引起刻蚀速率的不均匀,将直接导致图形转移的不均匀性。
而且随着晶圆直径的增大,这种不均匀性就会越来越明显。
(4)刻蚀的清洁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图形非常精细,在刻蚀过程中,任何人为引入的污染,既影响到图形转移的精度,又增加刻蚀后清洗的复杂性。
8-2湿法刻蚀有哪些特点?答:(1)湿法刻蚀的反应物必须是气体或能溶于刻蚀剂的物质,否则会造成反应物沉淀,从而影响刻蚀正常进行。
(2)湿法刻蚀是各向异性的,刻蚀中腐蚀液不但浸入到纵向方向,而且也在侧向进行腐蚀。
这样腐蚀后得到的图形结构像一个倒八字形,而不是理想的垂直墙。
(3)湿法刻蚀过程伴有放热和放气过程。
放热造成刻蚀局部温度升高,引起化学反应速率增加,一旦温度剧烈增加,又反过来使刻蚀处于不受控制的恶性循环中,使得刻蚀效果变差。
8-3分别阐述SiO2和Si3N4膜的湿法刻蚀原理及刻蚀液配方。
答:(1)二氧化硅的湿法刻蚀腐蚀液:氢氟酸和氟化氨的混合液原理:溶液中的F-与二氧化硅中的Si4+络合成六氟硅酸根络离子(SiF6)-2,它与H+结合而生成可溶性的六氟硅酸。
反应原理:SiO2+6HF H2[SiF6]+2H2O(2)氮化硅的湿法刻蚀•氢氟酸对氮化硅的腐蚀速度比二氧化硅慢得多,而磷酸则容易腐蚀氮化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