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入度表(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一名词解释1沥青:指黑色到暗黑色的固态,或半固态粘稠状物质,含有某些矿物,其主要成分和石油沥青相同的一种混合物。
2石油沥青:从处理油渣中得到的,由烃及其可溶于二硫化碳的衍生物组成的暗褐色或黑色的半固体产品。
3道路沥青:属于半固态的沥青,其针入度(25°,100g,5s)在41—200(0.1mm)之间,主要是用于铺设道路的一种石油沥青。
4液体沥青:用汽油,煤油,柴油等溶剂将石油沥青稀释而成的沥青产品,也称轻控沥青或稀释沥青。
在25°以下,在其上施加50g的重量1s后,针入度大于350(0.1mm)的沥青产品。
5稀释沥青:将油渣与石油馏出油相调和而得到的一种使用上比较方便,流动性能好的沥青混合物。
溶剂在使用的过程中挥发而残留出沥青。
6乳化沥青:将水与沥青在乳化剂存在下形成的沥青乳化液,也称沥青乳液。
7改性沥青: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磨细的橡胶粉或其他材料等外加剂,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
8改性乳化沥青:在制作乳化沥青的过程中同时加入聚合物乳胶,或将聚合物胶乳与乳化沥青成品混合,或对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乳化加工得到的乳化沥青产品。
9沥青质:采用固定的沥青溶剂比,用轻质烃类沉淀出来的高分子量组分。
10沥青结合料:在沥青混合料中起胶结作用的沥青类材料的总称。
11沥青混合料:由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合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
12黏附性:是指沥青与别的物体之间的黏附能力,主要是由于吸附剂和被吸附的物质相接触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
而黏结性是指沥青本身内部的黏结能力。
13触变性:假塑性流体在剪切流动时,发生分子定向,伸展和解缠绕,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但当剪切流动停止或剪切速度减小时,分子定向等就立刻丧失恢复至原来状态。
14软化点:沥青材料是一种非晶质高分子材料,它由液态凝结为固态时,或由固态融化为液态时,没有敏锐的固化点或液化点,通常采用条件的硬化点和滴落点来表示。
颗粒大小分析试验记录(筛分法)D—1土的含水量试验记录(烘干法)D—3 建设项目:合同号:施工单位:施工路段:试验单位:击实试验记录D—4压实度试验记录(环刀法)D—5压实度试验记录(灌砂法)D—6 建设项目:合同号:施工单位:工程名称:施工路段: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记录D—7路基路面密度测试记录(核子仪法)D—8石灰化学成分(活性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试验记录D—9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记录D—10合同号施工单位工程名称试件尺寸(cm)施工路段混合料名称试件含水量(%)结合料剂量(%)加栽速度(mm/min)最大干密度(g/cm3)最佳含水量(%)试件压实度(%)石灰土中石灰剂量试验记录(EDTA滴定法)D-11钙电极快速测定石灰(水泥)剂量试验记录D-12沥青试验报告D—13沥青含水量试验记录D—14沥青针入度试验记录D—15沥青延度试验记录D—16沥青软化点试验记录D—17沥青粘度试验记录D—18沥青与矿料粘附性能试验记录(水煮法)D—19沥青薄膜加热试验记录D—20—I沥青薄膜加热试验记录D—20—Ⅱ沥青闪点和燃点试验记录D—21沥青混合料稳定度试验记录(马歇尔试验)D—22沥青混合料沥青含量试验记录(抽提法)D—23沥青混凝土路面密度试验记录(浸水称重法)D—24砂的技术性质试验报告D—25砂筛分试验记录D—26砂的表观密度(视比重)、堆积密度(松容重)和紧装密度(紧密容重)试验记录D—27砂的吸水率、表面含水率试验记录D—28砂(石)含水率试验记录D—29砂(石)含泥量试验记录D—30砂的有机质含量试验记录D—31砂(卵)石的技术性质试验报告D—32碎(卵)石筛分试验记录D—33碎(卵)石表观密度(视比重)及饱和面干密度试验记录D—34碎(卵)石吸水率试验记录D—35石料压碎值试验记录D—36碎(卵)石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记录(水泥混凝土)D—37碎(卵)石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记录(沥青混凝土)D—38石料抗压强度试验记录D—39石料磨耗试验记录(洛杉矶法)D—40水泥混凝土试验报告D—41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试验记录D—42混凝土拌合物毛体积密度试验记录D—43。
沥青路面上面层AC-13(70#道路石油沥青)施工指导意见根据部颁标准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沥青路面上面层AC-13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应符合表一的规定。
一、材料要求1、沥青沥青面层均采用优质70#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要求见表二。
各施工单位和驻地监理组工地试验室应对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进行检验,并由施工单位留样备检。
施工单位每车检测1次,监理单位每5车检测1次。
沥青全套指标检验由施工单位和监理组联合委托有关单位按每2000吨进行,每个标段至少送检1次。
沥青路面上面层用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通过率(%)范围表一70#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二2、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4.75mm。
宜采用玄武岩、辉绿岩等中性石料,也可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宜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严格控制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以确保粗集料的质量。
集料质量应从源头抓起,对不合格的集料不得装车、装船,对进场粗集料每1500T检验一次。
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三。
沥青上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三3、细集料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米砂,石质采用石灰岩,不能采用山场的下脚料。
细集料每500T检验一次。
细集料规格见表四。
根据级配的需要,也可使用少量质量优良的河砂。
沥青上面层用细集料规格表四注:(1)视密度不小于2.5 g/cm3;(2)砂当量不得小于60%。
4、填料宜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矿粉必须干燥、清洁,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表五,每100T检验一次。
拌和机的粉尘可作为矿粉的一部分回收使用。
但每盘用量不得超过填料总量的25%,掺有粉尘填料的塑性指数不得大于4%。
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表五二、做好施工机械与质量检测仪器的准备工作1、必须配备齐全施工机械和配件,做好开工前的保养、调试和试机,并保证在施工期间一般不发生有碍施工进展和质量的故障。
煤沥青改性石油沥青工艺分析研究何敏1,李丰超2,符峰2,薛永兵2,李俊1,李明亮1,,成 1(1.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2. 太原科技大学, 太原 030024)摘要:利用中温煤沥青对石油沥青进行改性试验,研究了煤沥青种类、掺加量、粒度大小和搅拌方式对混合沥青的软化点、针入度和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对混合沥青性能都存在一定规律影响。
试验发现煤沥青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基质沥青的软化点,使石油沥青向变硬的趋势发展,为煤沥青作为石油沥青改性剂在实体工程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为进一步探究煤沥青与石油沥青间的作用特点,采用简单计算法、四组分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混合沥青组分间变化特点进行了讨论。
结果发现煤沥青与石油沥青间发生的是物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虽然相对微弱,但是其作用不可忽视,综合研究结果得出:混合沥青的结合特点类似“八宝粥”模型,为将来的工程实践提供若干理论支持。
关键词:煤沥青 石油沥青 组分变化 结合特点收稿日期:2020-07-14。
作者简介: 何敏,男,1983年生,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道路新材料的研发工作。
E-mail:****************项目基金: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院)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E0001)煤炭与煤化工一直是传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了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和提高煤炭的科技含量价值,政府提出建立煤化工及可代替石油资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要求煤化工产品向高端、精细化方向推进。
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首先开发了煤沥青改质作筑路材料的技术,但是该类沥青并未解决煤沥青低温下易发生脆裂的情况,并不能满足高速公路现代化和重型车辆行驶的工程要求。
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沥青用作筑路沥青逐渐受到关注,但是,实践发现单纯地使用石油沥青,难以满足公路交通的发展和高等级公路的铺设和要求,所以一些国家开始探索煤沥青和石油沥青共混做筑路材料。
六、实例计算题1、*沥青混合料的视密度为2.35g/cm3,理论密度为2.48g/cm3,油石比为5.0%,沥青的相对密度为1.00。
求该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矿料间隙率及沥青混合料的饱和度。
(7分)解: a .空隙率 %24.548.235.21=⎪⎭⎫⎝⎛-=VV b .沥青体积百分率VA %19.1111)0.5100(35.20.5100=⨯⨯+⨯⨯=VAc .矿料间隙率VMA %43.16%19.11%24.5=+=+=VA VV VMAd .饱和度VFA %11.6843.1619.11===VMA VA VFA 。
2、混凝土计算配合比为1:2.13:4.31,水灰比为0.58,在试拌调整时,增加了10%的水泥浆用量。
试求 (1)该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不能用假定密度法);(2)若已知以实验室配合比配制的混凝土,每m3需用水泥320kg ,求1m3混凝土中其它材料的用量; (3)如施工工地砂、石含水率分别为5%、1%,试求现场拌制400L 混凝土各种材料的实际用量。
(计算结果精确至1kg )。
(8分) 解:(1)计算基准配合比 ∵水泥浆用量增加10% ∴基准配合比应为:1.1:2.13:4.31=1:1.94:3.9258.0=C W(2)水泥=320kg (已知) 水=320×0.58=186kg砂=320×1.94=621kg 石=320×3.92=1254kg (3)水泥=320kg 砂=621(1+5%)=652kg石=1254(1+1%)= 1267kg 水=186-(621×5%+1254×1%)=142kg 400L 混凝土材料用量水=142×0.4=57kg 水泥=128kg 砂=652×0.4=261kg 石=1267×0.4=507kg 七、分析评定题1、若试验室配合比单位用水量为200kg ,水灰比为0.6,粗骨料为碎石,水泥实测强度为42.5MPa ,试验室强度恰好达到试配强度值(28.2MPa ),若每方混凝土多加10kg 水,混凝土强度降低率为多少? (注:A=0.48 B=0.52)。
引用格式:陆幸, 陈太福, 陈宗碧, 等. 透水沥青混合料PAC-16级配优化[J]. 中国测试,2024, 50(4): 60-67. LU Xing, CHEN Taifu,CHEN Zongbi, et al. Optimization gradation of permeable asphalt mixture PAC-16[J]. China Measurement & Test, 2024, 50(4): 60-67. DOI: 10.11857/j.issn.1674-5124.2023050024透水沥青混合料PAC-16级配优化陆 幸1, 陈太福2, 陈宗碧3, 刘文昶4, 林宏伟4(1.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 2. 广州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66; 3. 文山州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云南 文山 663000; 4.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 201804)摘 要: 为改善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剪切性能,对透水混合料PAC-16三轴剪切试验进行模拟,构建虚拟三轴剪切试验数值模型,并对其模拟准确性进行验证。
基于此,结合数值仿真和室内试验对PAC-16级配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虚拟试验方法所测的不同围压水平峰值应力、内摩擦角及黏聚力均与室内试验实测结果的误差不超过5%,且试验规律与实际相符;推荐粗集料最佳用量为4.75~9.5 mm: 9.5~13.2 mm: 13.2~16 mm: 16~19 mm= 10: 15: 12: 3、细集料最佳级配取i = 0.75对应的级配、粗细集料用量比为80: 20,并确定0.075 mm ,4.75 mm 及16 mm 关键筛孔通过率,提出PAC-16优化级配。
优化级配的高温性能至少提升10%,整体路用性能更加出色。
关键词: 透水路面; 透水沥青混合料; 三轴试验; 级配优化; 高温性能中图分类号: TB9; U4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4–5124(2024)04–0060–08Optimization gradation of permeable asphalt mixture PAC-16LU Xing 1, CHEN Taifu 2, CHEN Zongbi 3, LIU Wenchang 4, LIN Hongwei 4(1. Ningbo Rail Transit Group Co., Ltd., Ningbo 315000, China; 2. Guangzhou Expressway Co., Ltd.,Guangzhou 511466, China; 3. Wenshan Prefecture Highway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Station, Wenshan 663000, China;4.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Abstract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igh-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the permeable asphalt mixture, this study simulated three-axis shear test of PAC-16 mixes, built a numeric model of the virtual shear test, and verify its simulation accuracy. Based on this, the mineral gradation of PAC-16 was optimized in combination with simulation and interior trial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ak stress,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adhesion of different enclosure levels measured by the virtual test method were not more than 5% of the error of the actual test results, and the test rules a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ity. The recommended optimal dosage of coarse aggregate of 4.75-9.5 mm: 9.5-13.2 mm: 13.2-16 mm: 16-19 mm is 10:15:12:3, the optimal grading of fine aggregate was taken as the gradation corresponding to i =0.75, and the ratio of coarse aggregates to fine aggregates was 80:20. The key sieve pass rates of 0.075 mm, 4.75 mm, and 16 mm are determined and the optimized gradation of PAC-16 was propose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high-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the收稿日期: 2023-05-06;收到修改稿日期: 2023-09-06基金项目: 宁波市公益类科技计划(2019C50019);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云交科教[2019]14号)作者简介: 陆 幸(1986-),男,浙江宁波市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