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 格式:docx
- 大小:25.54 KB
- 文档页数:7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蒋开天【摘要】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在政治思想方面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特别是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在“天”、“命”、“鬼”、“神”、治国选材、仁爱同类、攻伐、礼乐、丧葬等诸方面都有所秉承但又独具特色,总体言之,异大于同。
儒家在“敬鬼神而远之”的倾向于无鬼神的观念、主张国家统一、保持适度礼乐等方面优于墨家,而墨家在兼爱全体之人、驳斥非正义攻伐、主张薄葬短丧、反对礼繁乐杂等方面则更加契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There was a relationship of inheritance and confront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Mohist .They upheld in their respective ways similar ideas about “heaven”,“fate”,“ghost”,“god”, rule, love, warfare and other feudal ethical codes .But overall , there were more differences than similarities .Confucianism is superior to the Mohist in as-pects such as holding atheism ideas of not believing in god or ghost , supporting the unity of the country , and maintai-ning a morderate feudal ethical code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 Mohist is superior to the Confucianism in the theo-ries of Universal Love , opposing to violence and war , advocating frugal and simple funerals and opposing to redundant feudal ethical codes and so on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6页(P10-15)【关键词】儒家;墨家;天志;尚贤;仁;兼爱;非乐;非命【作者】蒋开天【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跨文化研究所,上海 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4.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两家并为此时崛起的两大学派,其影响之巨,后无可比者。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进行新评。
一、仁政思想仁政思想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政思想强调的是以仁为本的政治理念,认为仁者才能成为一位好的政治领袖。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强调君主的权利是由人民赋予的,并主张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同时,孟子还强调必须有仁者来负责治理国家,并支持民众的福祉。
这种仁政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
二、人性观念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人性观念。
儒家学派认为,人性天然善良,且是社会性的。
因此,如果一个政治制度能够引导人们发挥积极的社会性,就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人性天然善良的观念也导致了儒家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因为儒家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和职责参与政治事务。
三、礼制思想儒家学派强调礼制思想,认为礼仪可以促进人们的道德标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的礼制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礼乐社会的形成,其影响深远。
四、教化思想教化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认为,通过教化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培养出优秀的领袖和良好的社会成员。
因此,儒家主张教育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同时,儒家还从注重家庭教育开始,将教化思想融入到整个国家和社会中,从而其教化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先秦儒家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主张以仁为本,追求以公正为基础、以礼为约束的儒家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孕育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和墨家等诸多思想流派相继兴起,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先秦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以儒家学说为主,儒家关注人的政治伦理,主张君主专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仁爱、忠诚、礼貌、孝道等伦理道德观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国家才能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派则主张无为而治,提倡放弃规范和行为准则,追求自然,反对人为的权力干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将政治权力和社会规范看作是人为的束缚,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墨家学派则强调兼爱和平等的伦理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兼爱和不求回报的精神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互帮互助和平等的相处,才能达到社会的最终目标。
在哲学思想方面,先秦时期也产生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说。
除了儒家、道家和墨家之外,还有名家学派、法家学派等。
名家学派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韩非子是此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关注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和社会道德的实际效果。
法家学派则强调法治和权力的合法性,主张以法律和政策来规范社会,实现社会的治理和秩序。
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治和经济措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
在伦理道德方面,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也有丰富的思考和探索。
除了儒家的仁爱、忠诚、孝道等观念之外,墨子提倡的兼爱非攻也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准则和社会关系的理念。
道家强调的无为和追求自然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道德观念的伦理建构。
关于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重视教育,认为只有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并将其应用到政治治理中。
先秦各家思想总结评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多种思想流派。
这些思想家对于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和理论。
以下将对先秦各家思想进行总结评述。
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主张“仁爱”和“中庸”,主张尊孝、尊师重道、忍人以及民主、平等的思想,认为通过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关注和关爱他人,强调伦理与道德的规范,对于中国社会及其教育文化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在哲学上强调非行动、无为而治、自然而道。
道家思想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内在的真理,主张追求“道”的境界,通过无为而治、无欲而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在。
与儒家的“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相比,道家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强调在无为中寻找真理和智慧。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以利论,主张以兼爱为核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平,同时强调以利为基础的道德规范。
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比,更加强调实际利益的追求,认为兼爱是为了达到最大的利益。
墨家对儒家的“仁爱”提出了批判,但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相对较小。
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制和权力的建立与规范。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权力的约束和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法家思想认为通过法制的建立可以减少人情和个人偏见的影响,并达到公正和有效的治理。
在中国历史上,法家思想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推崇和实践,对中国的法律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名家思想以名家为代表,主张辩证思维和论证的重要性。
名家思想主张通过辩证的思考和论证,来处理复杂的问题和争议,并追求真理和智慧。
名家强调知识、学问和理论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先秦各家思想在不同的方面都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道家思想强调自由和无为,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以利为纲;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权力的规范;名家思想强调辩证思维和知识论证。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是儒家学派在社会政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观点。
儒家强调政府应该以保护和增进人民的福祉为最重要的责任,富民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之一。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富民”思想:
1. 重视教育: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民众社会地位的关键,政府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尊重农业:儒家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民是国家的根基。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支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 实施公平的税收政策:儒家主张实施公平的税收政策,避免对人民过分征税,减轻人民的负担。
4. 保护财产权益:儒家认为,政府应该保护人民的财产权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防止任意侵犯或剥夺财产。
5. 推行仁政:儒家提倡仁政,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
政府官员应以仁爱为出发点,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为民众谋福利。
6. 鼓励商业发展:儒家注重商业的发展,认为商业可以创造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
政府应推动商业繁荣,并为商人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护。
以上就是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对后来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以儒家学派为代表,提出了许多重要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和尊重,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道德,主张父子之间的亲情、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君臣之间的忠诚。
通过这些伦理道德的实践,儒家认为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贡献社会。
儒家主张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
儒家还提倡个人修养和自律,认为个人的修养可以使个人的品质得到提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注重政治伦理。
儒家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实现天下为公,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和公正。
儒家主张君主专政,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智慧和勇气,以贯彻仁政、保护人民,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理念也提出了对政治精英的要求,认为政治精英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领导能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家族观念的基础。
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塑造了中国的长期政治和社会规范。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争议性。
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创造力。
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限制也受到批评,认为其过于重视男性家族价值观,忽视了女性的权益。
此外,在现代社会,由于儒家思想强调的社会和谐和稳定,也可能对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压制。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评述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对中国哲学及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对他们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评述。
首先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礼、孝、忠等。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谐社会。
他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要求,强调父子、君臣、夫妻、朋友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结构。
其次是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概念。
老子强调遵循自然法则,追求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争不抗,减少人为的干预和控制。
他认为人应当返璞归真,追求自由和平静,以达到身心的和谐。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哲学传统。
再次是庄子的思想,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强调自由、无为、自然、寓言和相对主义。
庄子的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和深化,他对世界的观察带有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洞察力。
庄子提出了“人有我无”、“万物归一”等重要观念,主张追求虚无与自由,超越身外之事,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然。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是墨子的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学家和科学家,他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子认为人类应该相互关爱,摒弃战争和压迫,推崇和平与公正。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念,要求人们互相帮助,共同度过艰难时期。
墨子还注重实践和实验,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工器思想和名义思想。
墨子的思想主张关注社会公益,追求实证和实用,对中国哲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是荀子的思想,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主张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
"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
"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
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
其先人为宋人,后来避难于鲁。
其父叔梁纪曾做过鲁国陬邑大夫。
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世中落,家境贫闲。
大约二十岁左右,做过"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和"乘田",职务是管理牛羊,还做过"儒"、即富贵人家有婚丧等事,为人赞礼,司仪。
可能从"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
五十岁以后作了官,是鲁国的中都宰,后为小司空(工程建筑)和司寇(司法行政)。
孔子后来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游说,试图在政治上谋求发展,施展自己韵政治抱负。
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书活动,先后有四十余年,培养了众多的贤能弟子,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
他广收门徒,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所谓贤者,即深浮孔学,在事业上或学术上有成就的人。
从而,培养了人才,组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术群体。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
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
八个学派的具体内容,多数没流传下来,其中思孟学派和荀子一派却大显于后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孔子以后,儒学成为显学,战国时期许多学者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人。
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
因而,对中华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主要特点表现为: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儒家一贯主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欣赏古昔,效法先王。
孔子就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甚至认为自己长时间梦不见周公,是一种衰老的表现,真的达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他整理"六经",也是提倡古道,不过不是"不作",而是古题有新解,按照他的认识赋予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
后来,孟子则提倡"法先王"少"言必称尧舜"。
荀子主张"法后玉",不过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与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
后儒也都继续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2、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
孟荀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做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3、政治和伦理结合。
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
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
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4、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
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
孔子主张对民要"道(引导)之以德,齐(整齐)之以礼。
"(《为政》)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管理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而且民心归服,是最高尚的政治。
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应当是免刑、无讼和去掉残暴、免除虐杀。
但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也不是绝对不要刑。
其倾向是重德轻刑,刑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
孟子继续了这个传统,主张"省刑罚",提倡以教化为主。
他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尽心上》)、荀子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更张,他主张"重法",提倡"禁之以刑",但他的"重法"是和"隆礼"相联的,二者并重。
同时他也把刑看作是惩戒未来、减少犯罪、进行教他的一种手段。
他说:"凡刑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
"(《正论》)荀子的德刑并重的主张显然有别于孔子,这表明荀子开始向刑治靠扰。
后来的儒者,在如何运用法刑洽民上,也随社会历史各种的变化,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总的倾向还是强调以德为主。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可见孔于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
孟子讲天就比孔子多了,讲天人合一,但他是把天合于人,合于人性,合于人心,把天道德化了。
最终归于地上的人间伦理,而不是化于神秘莫卜的天。
荀子则明确提出天人相分,要制天命而用之。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
《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从这里可以看出,仁的思想渊源,是来自原始的氏族公社,当时人们的关系靠血缘关系维系,在氏族内人们是相亲友爱的。
所以仁是从父子兄弟的关系开始,是从"亲"中来的。
后来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自己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驮!"(《学而》)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
孔子的仁是否仅限于亲?不是的,孔子说的爱人适用于所有的人,但又不是对一切人一视同仁。
爱有差等。
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如何去为仁?孔子提出要推己及人。
他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
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忠恕"之道,也就是"仁道"。
这是一种忍让和与人为善的精神。
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
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
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
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
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
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
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
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
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
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
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的"克已复礼"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在孔子时代大都是"以刑治国"的"人治"社会,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社会",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