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26
小脑的解剖*导读: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横跨在中脑和延髓之间。
……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横跨在中脑和延髓之间。
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脑分化而来,是脑六个组成部分中仅次于大脑的第二大结构。
一、外部形态中部狭窄称小脑蚓vermis,两侧膨大部称小脑半球,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突起称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
二、内部结构1、皮质2、髓质(髓体):顶核、中间核(拴状核、球状核)、齿状核。
三、小脑的分叶1、按形态结构和进化可分为:绒球小结叶flocculonodular lobe(原小脑或古小脑),小脑前叶anterior lobe(旧小脑),小脑后叶posterior lobe(新小脑)。
2、按机能可分为:前庭小脑(原小脑或古小脑archicerebellum),脊髓小脑(旧小脑paleocerebellum),大脑小脑(新小脑neocerebellum)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1、前庭小脑:调整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
2、脊髓小脑:控制肌肉的张力和协调。
3、大脑小脑: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五、小脑的进化原始的小脑出现在圆口类的七鳃鳗。
在大多数鱼类,小脑还不发达,体积小,表面光滑,它只是横跨在第四脑室上方的一小块凸起的顶壁。
软骨鱼纲中的鲨鱼小脑较大,表面甚至出现沟裂,这是比较特殊的例外。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小脑不发达,表面也缺乏沟回。
少数在海中洄游的龟类小脑的体积在整个脑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爬行类的小脑内部开始出现神经核团,这标志小脑接受传入信息和发出传出联系增多。
鸟类的小脑非常发达,在种系发生上显得突出。
它的小脑体积大,表面沟回紧凑,位于内侧的新小脑部分特别发达,接受来自脊髓的传入纤维和来自上位脑结构的投射纤维数量增多,与之相应的传出联系也更为广泛,因而脑桥及橄榄核亦随之发达。
到了哺乳类,小脑进一步发展,新小脑、旧小脑及古小脑分部清楚,表面的沟回变得更为复杂,神经核团更加分化、发达,其生理功能也更为完善和重要。
小脑解剖1后循环血供椎动脉及其分支、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共同组成椎-基底动脉系,即后循环。
前循环与后循环借助后交通动脉相连、椎动脉颅内段得主要分支就是:小脑后下动脉。
基底动脉得分支主要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内听动脉(即迷路动脉)以及脑桥动脉与无数小得深穿支、后循环主要血液供应范围就是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后部与丘脑。
当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这两支动脉病变可出现头晕或眩晕症状,这两支血管来源于椎动脉与基底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PICA)就是椎动脉颅内段最大一个分支,其供血区就是延髓、第四脑室、脉络丛与小脑。
PICA 供血区梗死眩晕得发生与PICA 供血前庭神经核得下半部与有分支供应小脑半球有关,常伴有呕吐、眼球震颤、呃逆、躯体及面部感觉异常与吞咽困难、声嘶、共济失调等症状与体征,但一般不出现听觉障碍及意识障碍。
因PICA来自椎动脉,因此椎动脉形态结构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会直接影响PICA得血液供应范围。
小脑前下动脉(AICA)就是基底动脉得分支,AICA 发出迷路动脉供应内耳得血液,有时迷路动脉也可直接由基底动脉发出。
迷路动脉在内耳又分为 3 支即前庭支、前庭蜗支及蜗支,这三支均为终末支。
前庭支供应椭圆囊、球囊与外、上半规管。
前庭蜗支供应耳蜗、前庭与后半规管。
蜗支供应基底膜、进入到内耳及前庭神经核得供血均为终末动脉,这些终末血管与颈内动脉得有关分支保持一定得吻合,但就是这种吻合又就是不充分得吻合,当供应该处血管发生病变时常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因此在后循环发生缺血时,头晕或眩晕常就是首发得甚至就是唯一得症状、球囊、椭圆囊与半规管对血液供应得变化相当敏感,只要通过得血流略有减少,即可产生平衡障碍、头晕与眩晕、恶心、呕吐等[27]。
对于缺血这种变化前庭系统比耳蜗更为敏感,当后循环缺血时更容易损伤前庭系统得功能,而耳蜗得功能损失相对较轻一些[28],所以临床上后循环缺血患者出现前庭症状多于耳蜗受损症状[28],多表现为头晕、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