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所见、小池)
- 格式:docx
- 大小:13.42 KB
- 文档页数:4
1、语文《小池》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小池》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本课是两首古诗。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
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
(及时表扬激励。
【篇一】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2課《古詩兩首》原文chíshàng池上xiǎowáchēngxiǎotǐng,tōucǎibáiliánhuí。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bùjiěcángzōngjī,fúpíngyīdàokāi。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兩個僧人坐著下圍棋,竹樹樹陰遮蓋了棋盤。
再無他人能在竹林外見到他們,人們在竹林外的話可以聽到兩位僧人微小的落子聲。
xiǎo小chí池sòng宋•yáng楊wàn萬lǐ裏quán泉yǎn眼wú無shēng聲xī惜xì細liú流,shù樹yīn陰zhào照shuǐ水ài愛qíng晴róu柔。
xiǎo小hé荷cái才lù露jiān尖jiān尖jiǎo角,zǎo早yǒu有qīng蜻tíng蜓lì立shàng上tóu頭。
譯文:泉眼悄然無聲是因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陰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
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注釋: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裏。
晴柔:晴天裏柔和的風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
上頭:上面,頂端。
為了押韻,“頭”不讀輕聲。
【篇二】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2課《古詩兩首》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首、蹤、跡、浮、萍、泉、流、愛、柔、荷、露、角”等12個生字,會寫田字格裏的“首、采、無、樹、愛、尖、角”7個生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情感目標:理解詩句的內容,想像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池》原文及教学反思【导语】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密切和谐的关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池》原文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池》原文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爱好晴天和风的柔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顽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酷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画出一种具有无穷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乐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好像十分珍爱那晶莹的泉水;绿树爱好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顽皮的蜻蜓轻巧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由于荷花的小花苞在全部池塘中显得那么的微小,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而蜻蜓就是欣赏它们的角色。
2.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池》教学反思《小池》是一首内容比较浅显的古诗,上课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显现了一段比较成心思的“辩论”:“是荷叶,由于书上画的是荷叶。
”“我成心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多是荷花。
”“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
”“不一定没开呀。
⼀年级语⽂下册第13课古诗两⾸ ⼀年级语⽂下册第13课《古诗两⾸》由《所见》《⼩池》两⾸古诗组成。
两⾸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通俗浅易,⽤词精准凝练。
店铺在此整理了⼀年级语⽂下册第13课《古诗两⾸》,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年级语⽂下册第13课《古诗两⾸》课⽂原⽂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
⼩池 杨万⾥ 泉眼⽆声惜细流。
树阴照⽔爱晴柔。
⼩荷才露尖尖⾓, 早有蜻蜓⽴上头。
⼀年级语⽂下册第13课《古诗两⾸》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古诗,《所见》的⼤意是:牧童骑在黄⽜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歌唱,⼀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池》的⼤意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悄然流出,倒映在⽔⾯的浓密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刚露出⽔⾯,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
这⾸诗写的是“⼩荷才露尖尖⾓”的情景。
两⾸古诗从不同侧⾯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年级语⽂下册第13课《古诗两⾸》教学建议 ⼀、识字写字 1、通过形旁理解字义来帮助识字。
如: 牧、捕。
2、联系前⾯的课⽂,熟字带⽣字。
如: 同声旁:蜻──晴 同形旁:蜻蜓──蝉;霜──露;怪──惜;推──捕 反义词:阳──阴 3、⼩组合作识字,⽐⼀⽐谁的⽅法好。
如: 所:⼀户⼀⽄⽶ 牧:骑⽜写⽂章 闭:⼈才进了门 柔:把⽭放在树上。
4、组词造句识字,如: 柔──柔和──早晨的阳光很柔和。
5、引导学⽣在课外阅读时认读学过的字。
6、本课写字指导,重在指导学⽣⾃⼰观察,运⽤以前所学的知识练写。
应当强调的是,“林”字左边“⽊”的捺要变成点。
“童、黄”的中间⼀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这两个字笔画较多,在指导学⽣书写时要注意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朗读感悟 1、听教师范读: 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小池》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小池》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小池》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本课是两首古诗。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
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一年级下11古诗二首小池《一年级下 11 古诗二首小池》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首优美的古诗——《小池》。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充满了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给孩子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诗的开篇,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
那小小的泉眼,似乎在默默地珍惜着缓缓流淌的细流,生怕水流得太快、太多。
这里的“惜”字用得极为精妙,将泉眼拟人化,赋予了它人的情感,仿佛泉眼也有着自己的心思和情感。
而那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喜爱着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爱”字同样赋予了树阴人的情感,让整个画面充满了温馨和爱意。
接下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两句更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嫩嫩的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一只调皮的蜻蜓早已立在它的上头。
一个“才露”,一个“早有”,生动地展现出了大自然中生命的蓬勃与灵动。
那小小的荷叶,刚刚崭露头角,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而那早早飞来的蜻蜓,似乎迫不及待地要与这新生命亲密接触。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这首诗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
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深刻含义,但他们能够通过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来到校园的小花园。
花园里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池水清澈见底。
小朋友们围在池塘边,仔细地观察着。
他们看到了从泉眼里慢慢流出的细细水流,听到了水流的声音,虽然很轻很轻,但却像是在悄悄地诉说着什么。
他们看到池塘边的大树,树阴倒映在水中,随着微风轻轻摇曳。
“老师,快看!那里有荷叶!”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叫了起来。
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片小小的荷叶刚刚从水中冒出来,露出了尖尖的角。
就在这时,一只蜻蜓飞了过来,轻盈地落在了荷叶上。
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脸上洋溢着惊喜和欢乐。
老师微笑着对小朋友们说:“这就是我们古诗里的《小池》呀,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美呢?”小朋友们纷纷点头,眼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好奇。
小学古诗《小池》《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著名诗篇。
此诗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小池》作者:杨万里【宋代】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注释: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珍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上方。
《小池》意思: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小池》写作背景: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
著有《拙吾诗稿》。
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
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诗却使他名传后世。
著有《村居》、《拙吾诗稿》。
《小池》鉴赏: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13、《古诗两首》课堂教案13.《古诗两首》(开发型)教学内容古诗两首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课型识字课是否集体备课否教材分析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
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目标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3、动物图片和相对应的词语卡片。
预设过程设计意图第一课一、复习回顾投影仪1、指名背诵前一段时间学习的古诗《春晓》和《村居》。
2、想一想这两首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3、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首古诗。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所见》。
(板书:所见)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二、看图导入(一)看图1、师:(出示课文扦图)请同学仔细看一看图上都有什么。
(小朋友、牛、时)师:再仔细看一看,这个小孩子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干什么的呢? (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候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2、师: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提示:这是夏季,树上有什么?并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想一想,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心情怎么样?)3、师:看了这幅图,谁能用几句话说说图上的内容?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大树林里,牧童骑着牛,拿着杆,他在向树上看着什么。
)(二)、解题1、师: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幅画。
古诗二首小池一年级下册
《我与小池古诗的故事》
哎呀呀,说到一年级下册的古诗二首里的《小池》呀,我可太有感触啦!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公园玩。
那时候阳光可好了,照得人暖洋洋的。
我们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小池塘边。
哇塞,那池塘可真美呀!池水清清的,就像一面大镜子。
我看到荷叶才刚刚露出水面一点点,圆圆的,特别可爱。
还有那荷叶上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颗颗小珍珠似的。
我盯着那些水珠看呀看,感觉它们就像是在荷叶上跳舞一样。
突然,我看到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它轻轻地落在了一朵还没完全开放的荷花上。
哎呀,这不就是《小池》里说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嘛!我当时那个兴奋呀,拉着爸爸妈妈不停地说:“快看呀,快看呀,就像古诗里说的一样呢!”
从那以后,每次我读到《小池》这首古诗,我就会想起那个美好的公园,想起那片可爱的小池塘,想起荷叶上的水珠和那只立在荷花上的蜻蜓。
《小池》这首古诗呀,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美丽小世界的门,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呀!嘿嘿。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
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小池》的大意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浓密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
这首诗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三、学习重难点
1、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背诵古诗。
2、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看图激趣
1、出示文中的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袁枚作了一首诗,大家想读读吗?
2、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图文结合,再读感悟’1、出示课文插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
放录音(牧童唱歌)问: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样?(歌声振林樾)
师诵:“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再来读一读!
a、齐读。
b、指名读。
c、男女读。
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a、引背。
b、同桌对背。
c、齐背)
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樾”、“鸣蝉”中看出这首诗是写什么季节的?
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学生观察每一笔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看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
图文对照,再读感悟
1、看图,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
看图理解“泉眼”“晴柔”。
2、图上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指导朗读
1、个别读
2、评读。
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同学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巩固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拓展练习
学生交流会背的其他古诗,如,杨万里写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