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与集合
- 格式:ppt
- 大小:8.18 MB
- 文档页数:150
第十三章 调节与集合的检测(accommodation convergegence test)通过对调节和集合的定量分析,了解屈光检查所获得的球柱镜处方能否支持舒适持久的近读,必要时对处方进行调整,以缓解眼镜源性的注视性劳累,注视性眼位异常,维持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
一、眼的调节1.调节概述(1)定义眼的晶状体屈光焦力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调节。
调节时,晶状体前外表的曲率半径缩小,屈光焦值增加,呈双曲线状面改变;同时晶状体的厚度增加,直径缩小。
(2)调节的机制 注视近目标时,注视目标在视网膜之后成象,由于目标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尚未聚焦,故形成模糊影象,从而启动了中枢性视一动因素,诱使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放松其对晶状体前囊的牵拉张力,晶状体前外表借自身的弹性隆起,恢复其固有的球面形态。
同时因睫状肌收缩,使其前方的脉络膜牵拉紧张,迫使玻璃体向前推移,限制了品状体的向后隆起,故在调节时品状体前囊最薄的中央局部发生充分的隆起。
(3)调节的神经支配和联动注视近目标时,第三对脑神经,即动眼神经副交感支快乐,发生调节紧张,睫状肌环形纤维(M üller 肌)收缩。
而在注视远目标时,交感神经快乐,发生调节放松,睫状肌经线纤维(Br ücke 肌)收缩(图13-1)。
可知无论调节紧张抑或调节放松均为睫状肌纤维收缩所完成的。
由于相近的神经传导通路,近目标的刺激可引起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等反射,称为近反射三联运动。
在视远时,双眼调节放松,视轴平行,瞳孔放大;在视近时,近目标因素作为向心性冲动传入中枢,引起的视网膜影象模糊,离心性冲动诱发睫状肌收缩,导致调节反射;近目标因素引起双眼复视,离心性冲动诱发内直肌收缩,导致集合反射;近目标因素引起球面象差增加、目标反光亮度增加等,离心性冲动诱发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2.调节的定量分析(1)远点在调节静止时,眼睛能看清的最远点为眼的远点。
远点至眼的前主点之间的距离为远点距离,远点距离的倒数为眼的静态焦度。
AC/A比率的检测一、AC/A比率的概念1.调节与集合的同步性在双眼注视近目标时,调节与集合在生理功能上有着良好的协调性,在神经支配上有着相近途径,故在调节时可同步诱发一定量值的集合,在集合时可同步诱发一定量值的调节。
评估两者同步的质量对于眼位异常、双眼视异常和屈光不正的诊断和矫正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付出1屈光度调节能诱发的同步集合三棱镜量值称为AC /A比率,人群正常值为4△/D±1△/D。
2.生理性外斜从AC/A比率的人群正常值可以看出,双眼对于近目标所产生的实际集合量值略低于近目标对于双眼所发出的集合需求。
例如,瞳距为6cm,注视距离为0.4 m,集合需求应为15△;若AC/A比率为4△,注视距离为0.4m,则需付出2.50D调节,则实际集合量值为10△,临床上将这种实际集合低于集合需求的现象称为生理性外斜。
3.AC/A比率的成因和临床应用(1) AC/A比率的成因1)调节对AC/A比率的反馈性调控。
视觉活动中有许多调节和集合不同步的情况。
如近视眼不戴眼镜看近,可以不用调节或少用调节;远视眼不戴眼镜看远或看近,必须多用调节,但是在上述情况下,为了维持双眼融像,必须付出与注视距离相应的集合功能。
故近视眼为了使不足量的调节多诱发一些集合,AC/A比率倾向于偏高;远视眼为了使过量的调节少诱发一些集合,AC/A比率倾向于偏低。
多数文献认为AC/A比率的高低受环境因素影响,主要是受调节功能的反馈性调控,例如,屈光不正眼在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后数周,AC/A比率便趋于正常,证实调节需求变化后,AC/A比率可以发生相应的改变。
2)AC/A比率的遗传说。
有文献提出AC/A比率的异常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以AC/A比率异常患者为先证者入手,可以得到AC/A比率异常的遗传家系调查结果。
AC/A比率过高或过低的患眼几乎不受调节的环境因素的反馈性影响也是很好的例证,故认为AC/A比率应该是与生俱来、稳定不变的。
第二章调节与集合第五节调节与集合的相互关系一、相对调节和相对集合相对调节:在集合固定不变情况下能单独运用的调节作用称为相对调节。
如正视眼在注视33cm物体时应用3D调节力和3ma集合力,此时在双眼前同时加负镜,并逐渐增加负镜度数,若加到-3.0D时注视目标恰将开始模糊,这仍能看清楚的最大负镜片度即3.0D是其正相对调节;再在眼前加正镜片,若加到+2.0D时,注视目标恰将开始模糊,但仍能看清楚,此最大正镜片度2.0D即是其负相对调节。
其意义在于如果正相对调节小于负相对调节,就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阅读或近距离工作,只有正相对调节较大,才能持久视近而不致出现视疲劳。
相对集合:在调节固定不变情况下能单独发生的集合作用称为相对集合。
其中所能增加的集合作用称正相对集合,所能松弛的集合作用称负相对集合。
如令正视眼注视33cm物体时,使其调节固定不变,继在眼前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镜,逐渐增加三棱镜度,恰不发生复视时的最高棱镜度就是正相对集合值,表示尚能增加的内收力,再改在眼前加基底向内的三棱镜,同样进行测试,其不发生复视时的最高三棱镜度为负相对集合值,表示尚能松弛的外展力。
其意义在于视近时应尽量保持多余的正相对集合也即内收力才能持久、舒适。
调节和集合相互影响,调节带动集合,集合也可带动集合,二者关系如下图:二、近反射三联征视近时眼球发生的反射称为调节三组合或者称为近反射,由三部分组成:瞳孔收缩、集合运动和调节。
三部分均由副交感神经支配,包括从中央E-W核至眼球的睫状神经结。
对应的效应器依次为瞳孔括约肌、内直肌和睫状肌。
三、AC/A的测定AC/A(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即调节性辐辏与调节的比值,是指当眼进行调节时,伴随而生的辐辏量与所产生的调节的比值,过度的调节可引起过度的辐辏,,而过度的辐辏可成为共同性调节性内隐斜的的诱因。
因此调节性辐辏机能检查-AC/A值的测定对斜视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AC/AAC/A是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的缩写,是指当双眼调节时集合也伴随增加,过度的调节可伴随过度的集合,过度的集合可以成为内隐斜的诱因。
基本信息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外文名称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单位ma 缩写AC/A可以改变AC/A比率。
AC/A的比值可用各种改变调节办法来测定。
(1)隐斜视法即移动固视点法,双眼固视6m处视标,测定看远的偏斜三棱镜度,再固视33cm处视标测定看近的偏斜度。
按下述公式计算: AC/A=PD+(An-AO)/DPD为瞳孔距(cm),An为看近偏斜三棱镜度(△),AO为看远偏斜三棱镜度(△),D为调节的度数。
所得结果:内偏斜用"+",外偏斜用"-"。
(2)梯度法(3)同视机法方法为在同视机上,用黄斑中心凹的画片,测其自觉斜角,读其三棱镜度,然后插入-3D镜片,再测其自觉斜角,公式中D为所使用的凹镜片度数,△1为患者原矫正镜片下之自觉斜角,△2为插入-3D 镜片后之自觉斜角。
(4)直接测试法嘱被试者戴着看远的矫正镜片注视O.5的视标,在眼前逐渐增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镜的度数,当看0.5的视标刚刚开始模糊时,记录把尚未开始模糊时所用的三棱镜度,即看远的非调节性集合。
再在被试者眼前使用一1DS镜片或注视近物体,逐渐增加三棱镜度数,记录至视力开始模糊但尚未发生复视时所使用的三棱镜的度数,也就是使用调节后增加的三棱镜度(调节性集合),该三棱镜度数与未加凹透镜前所测三棱镜度数之差,即调节1D的调节性集合。
假设一个病人看远为2△外隐斜。
两眼用一1.0DS后变为1△内隐斜。
此即AC/A为3△/1D。
又如把2△外隐斜变为2△内隐斜,则AC/A 之比为4A/1D。
AC/A的大小对于看远没有影响,但AC/A的比值大小,对于看近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