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方法和目的
- 格式:docx
- 大小:21.93 KB
- 文档页数:5
《黄帝内经》养生原则导言《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源头和宝典。
其中提到了许多养生原则,这些原则是古人智慧和实践的结晶,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
饮食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其中提到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原则,即以谷物为主食,水果为辅助,畜产品为补充。
这个原则告诉我们要保持饮食的均衡,不偏食,避免单一营养不足或过剩导致的健康问题。
作息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作息对于健康的影响。
其中提到了“寐则安神,起则容颜”、“早卧早起,故昼气生,故寿无疾”的原则,即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使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同时,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运动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其中提到了“人无运动,气血不能荣,水谷不化,故寿命促短”、“喜怒不节,寒暑不适”的原则,即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使身体的气血畅通,水谷能够得到有效的消化吸收。
同时,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和避免过度的冷热刺激,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心态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心态对于健康的影响。
其中提到了“心者,生之本也”、“喜怒忧思悲恐惊,病之本也”、“令志平和,内外不感,邪不能病也”的原则,即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和负面情绪的积累,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还要注重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安宁。
环境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环境对于健康的影响。
其中提到了“四时之气,六合之和”的原则,即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同时,要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和通风,避免受到污染和有害物质的侵害。
总结《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是古人智慧和实践的结晶,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摘要】本文从养生的含义、思想、法则三个方面介绍了《内经》养生的理论与认识。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3-021 养生的含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在《黄帝内经》里,则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与《灵枢?本神》两处;其在古代又有摄生、道生、卫生等称。
1.1 养:保养、护养、调养养生之“养”,当指保养、护养、调养。
所谓保,即保护、保卫;护,即护卫、护理;调,调节、调理;而“养”者,本有供给、饲养、扶植等义。
显而易见,非指治疗,而是一种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和行为。
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2 生:生命、生存、生活养生之“生”,一般皆谓生命而言。
其实,生命产生之后,就是如何生存,即让生命度过百年,《内经》称之谓“天年”;而在百年之内,亦非苟延残喘,应是健康快乐。
因此,“生”之义,当指让生命的活力更旺、生存的时间更长、生活的质量更高。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即是此义。
2 养生的思想所谓养生的思想,乃指《黄帝内经》在养生认识上的一种观念或理念。
其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2.1 以人为本:“莫贵于人”生命是唯一的、短暂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性最灵。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生命、提高质量、延长寿限。
所谓“德全不危”、“殁世不殆”、“长有天命”等诸多论述,皆是此义。
2.2 利用规律,实现养生自然规律,客观存在。
《黄帝内经》认为在自然界里,天体日月的运行、白昼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的更迭、风寒暑湿燥的变化、生长化收藏的发生,以及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各自皆有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即所谓的“天地之道”。
客观规律,可以利用。
黄帝内经的八大养生原则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它总结了许多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在其中,有八大养生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石。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八大养生原则,并给出一些实践方法。
第一大养生原则是“保持乐观情绪”。
黄帝内经认为,乐观的情绪可以调动人体的积极能量,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尽量避免消极情绪的干扰。
第二大养生原则是“合理饮食”。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需要,合理搭配饮食,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
同时,要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第三大养生原则是“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黄帝内经提倡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身体机能。
但是,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第四大养生原则是“保持良好的作息”。
黄帝内经认为,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同时,要注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第五大养生原则是“调节情绪”。
情绪的波动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
第六大养生原则是“保持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接触污染物,保持空气清新,保持室内外的卫生和整洁。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避免过度压力和紧张。
第七大养生原则是“适度起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有一定的生物钟,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生物钟来调整作息时间。
适度起居可以帮助身体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第八大养生原则是“注意防病”。
黄帝内经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我们应该注重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避免疾病的发生。
可以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等方式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五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里指出,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
在《内经》的其他篇章还讨论了五味对五脏的作用差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灵枢-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如《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上述经文虽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五味过极。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黄帝内经》养生3原则清积和中养元清积是指清除体内的积存之邪气和废物。
《黄帝内经》认为,积存之邪气会阻碍正气的运行,导致身体不适和疾病的产生。
所以清积是非常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清积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饮食清淡、良好的排毒和经络通畅。
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排毒可以通过多饮水、多运动、按摩等方式来促进身体废物的排出。
此外,经络通畅对于清积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针灸、按摩、拔罐等方法来调理经络,促进体内的循环和代谢。
和中是指调和脏腑功能,使得身体的阴阳平衡得到维持。
《黄帝内经》强调了平衡阴阳的重要性,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原因。
和中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调理情绪、调整生活作息和适当运动。
调理情绪可以通过保持稳定的心态,避免过于激动或抑郁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养生方法如音乐疗法、冥想等来调理情绪。
调整生活作息可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和中也非常重要。
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
养元是指培养和养护人体的精气、元气和生命力。
《黄帝内经》认为,气是生命的基础,元是身体的本质,养元就是要保养身体的本源力量。
养元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调理呼吸、保护肾脏和保持愉悦的心情。
调理呼吸可以通过深呼吸、练习气功等来提升气的质量和数量,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保护肾脏是养元的关键,肾脏被视为人体的生命之源,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和养生方法如按摩肾促进肾脏功能的健康。
保持愉悦的心情对于养元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跳舞等方式来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情。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养生的3个原则:清积、和中、养元,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核心要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情绪管理、适当运动等方式来贯彻这些养生原则,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同时,还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养生方法,来进行个性化的养生调理,以达到长寿延年的目的。
《黄帝内经》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养生的原则有两条:一是调摄精神和形体,提高防病、抗老机能;二是适应外界的环境,避免外邪侵扰。
《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两段话是养生的精髓。
第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强调人可以活到百岁,人之所以没能活到百岁、尽享天年,而是半百而衰、英年早逝,主要有如下原因:第一,饮食不节——“以酒为浆”,恣食过饱,损伤脾胃。
第二,酒色太过——“醉以入房”,花天酒地,伤精竭液。
第三,起居无常——“以妄为常”,日夜颠倒,损神劳形。
第四,情志不佳——“不时御神”、放逸其心,损伤心神。
第五,劳作太过——“不知持满”,逆于生乐,极力劳形。
人要想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就要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五大养生原则:第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顺四时而知寒暑。
不违背天时气候,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时常纳凉。
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反之就要生病。
第二,导引吐纳:“和于术数”——运动锻炼。
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现今的保健操、跑步、爬山、游泳等运动锻炼也能起到保健的目的。
“和于术数”关键在于“和”字,采用任何一种健身方法,都要做到适中。
第三,饮食养生:“食饮有节”——不过饱过饥。
饮食要注意定时定量,不要过寒过热、食嗜辛咸。
如果不加以节制,暴饮暴食,超过脾胃的受纳运化的能力,就会损伤脾胃。
第四,起居养生:“起居有常”——睡眠有规律。
早晨睡懒觉不起床,晚上熬夜不睡觉,都是对身体有害的生活方式。
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睡好子午觉。
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从而达到防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古典医学文献中最重要、最古老的文献。
运动作为一种调节人体机能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方法,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详细的介绍。
在《黄帝内经》中,将体育运动与药物治疗、穴位针灸并称“三者一达”,其中认为体育运动有助于强身健体,保持健康。
它包括两种重要的活动,即太极拳和中医经络穴位按摩。
《黄帝内经》认为,经常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使血液不致过酸或过缓,从而使脏腑内的精神力量得到均衡的发挥,达到身心的健康。
一方面,在《黄帝内经》中,强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指出“强则二十,虚则七十”,表明运动带来的好处可以在70%上。
另一方面,它还指出,“人体对体育运动的适应能力越弱,要防止运动量过大以及单纯勉强运动带来损害的可能性,并强调“能趁其形体前人未有度,故曰能卫我精气”的思想,提出了“轻易跑,不要竞走”的原则,强调注重谨慎,不能夸大运动量。
这些思想可以用来教授现代运动健身理论,以保护自己的健康。
从《黄帝内经》来看,中医将运动视为一种相关的治疗措施,将其纳入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中,从而减少和预防疾病发作和严重病变的发生。
只要遵守运动的规律,以适量的运动来改善身体机能,也就可以达到中医的预期效果,即重视养生保健的“三者一达”的理念。
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中医养生的理念源远流长,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黄帝内经》的养生五大原则。
这些原则是中医对于健康的基本认识和对于疾病防治的基本思路。
本文将详细阐述《黄帝内经》养生五大原则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而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微缩的自然环境。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的良好习惯。
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过大。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做好保暖、防寒、防暑等措施。
二、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状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1.饮食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调节饮食,保持阴阳平衡。
2.运动调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保持阴阳平衡。
3.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阴阳平衡。
三、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健康。
实践方法:1.节约资源: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减少浪费,节约资源。
2.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保障健康。
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四、调整心态心态调整是指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保障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认为,心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践方法:1.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减轻压力:通过放松、运动、娱乐等方式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国粹之一,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
中医养生是祖国医学的瑰宝,重在强调未病先防,养生的目的就是“治未病”,通过养生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经典,强调疾病的发生由感受邪气、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病因引起,这些致病因素影响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养生篇中提出了效法于自然阴阳的变化、饮食起居有节等养生法则,倡导人类通过调节四时阴阳变化而调养形神,调畅情志,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形神统一,人体就能健康而不受病邪入侵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黄帝内经;治未病;中医养生引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也逐渐地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起源与精髓,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阐述中医养生的目的就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思想,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养生的精髓所在[1]。
人们可以通过运动、调节饮食,调节情志等方法来增强自身正气,使邪气不能入侵,保持身心健康,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最终到达“度百岁乃去”的养生目的。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是其重要指导思想,效法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其重要的养生原则。
1《黄帝内经》养生思想1.1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防治原则,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预防”和“已病防传变”两个方面,在指导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中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部的正气和外部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气充足则邪气无由以入,强调了保护正气和治未病的重要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写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反映了以预防为主的的医学思想[2]。
在未病先防方面,《金匮要略》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人们可以通过日常的活动,调节饮食起居,保持心情舒畅,就能保持人体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足,病邪不能入侵,人体阴阳就能保持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医学典籍,其中以黄帝为代表的伟大的养生家观念,在今天仍然被广泛用于养生保健之中。
而该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关于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首先,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运动养生的关键思想是“以气开山为主”。
黄帝说:“有气无形,乃四时之所致,有形无气,乃六气之所支。
四时所致者,即先天之气,为人之本,六气所支者,即后天之气,为人之命。
先天之气既然而已,后天之气又若何?后天之气,即人人保养自身气机及对外界环境气机的变化调节。
”也就是说,一个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包括调节人体内外气机,需要定期、系统地做运动。
其次,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运动养生的方法是“调遣散步”。
黄帝认为,步行是循环、调节身体状态的最好方法,他说:“散步宜有节制,节制即以三节为一,即行三步停三步。
行三步,提气上升,停三步,气可纳于丹田。
”这里的“提气”指的是呼吸;“纳于丹田”意思是把呼吸的气体归入丹田,以此调节身体的状态。
此外,他还强调了运动时的频率、节奏、阻力、热量等必须适度,要视人的体质而定,而不是一视同仁。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关于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不但有效、可行,而且深入浅出,涉及实践中的诸多细节,是一套完整的运动养生学说。
它认为,要想获得身体健康,必须注重气机的调节,因此它强调散步练习和提气,以防一时缺乏锻炼而引发疾病,提倡养成每日有规律的运动习惯,以提升机体免疫能力,延缓衰老。
此外,在中国古代,运动养生不仅仅是指运动,而是一种完整的养生科学,括体操、武术、舞蹈、钓鱼、游泳等全方位的身体活动,除了重视身体卫生,还重视心理卫生,注重心态平和。
黄帝内经关于运动养生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健康养生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若要保持身体健康,就要坚持每日定期运动,并坚持适度的原则。
若是夏天,建议每天运动30分钟,主要以散步、慢跑等轻柔运动为主;若是冬天,建议适当增加运动时间,但也要坚持适度原则,以免运动量过大影响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
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2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
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注:按跷,用手或脚为患者按摩;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将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操近似。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金香兰【摘要】《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5【总页数】3页(P465-467)【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作者】金香兰【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12《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也是一部养生学专著。
养生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之一,“养生”一语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以此养生则寿”,《灵枢·本神》亦有“智者之养生也”之说。
1 《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征1.1 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是养生防病的根本原则,也是健康思想的理论渊源。
1.2 整体观《黄帝内经》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人体内脏各器官、脏腑与体表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此外,人体与自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观点。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黄帝内经》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
认为对自然界阴阳的变化,“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四季养生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养生法因人而异,主张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法,适时养生。
春季《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睡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意思是说,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发育,欣欣向荣,此时宜开始锻链身体,早晨起来缓缓散步,拨开束发,松缓衣带,让形体舒展,使志意顺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以求神定而志安,这就是春天保养春生之气的方法。
在阳气生发的春季,饮食要求清淡,不宜大量食用油腻、油煎的食物;水果宜食用一些甘蔗、马蹄、柑橙等,取其清淡甘凉,防止积热於里。
夏季《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睡早起,无厌於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意思是说,夏天万物生长,茂盛华美,夏日昼长,养生者宜早起锻链,不宜懒惰,要使人的精神旺盛饱满,让体内阳气宣泄於外,以与夏季阳盛的环境相适应,这就是夏天保养夏长之气的方法. 夏季炎热,常遇暑热兼湿之候,肌腠开泄,汗出亦多,人们喜食生冷、寒凉之物.如太过则而伤脾胃。
因此,在夏季切忌过食生冷,少食油腻厚味、煎炸动火之物、饮食宜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
“夏日炎炎正好眠”,是说夏季天热,暑湿重,人喜多眠,但此时更宜振作精神,劳逸结合。
秋季《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意思是说,秋天天气乾燥,气候逐渐转凉,秋气肃杀,万物开始收歛,要使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并要收敛神气而勿外露,此皆所以顺从秋收肃杀之气,从而使肺金得以清净,这就是秋天保养秋收之气的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其对养生观有着深刻的阐述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以及心理调适。
一、饮食调理饮食是养生的基础,而《黄帝内经》对于饮食调理有着详尽的论述。
它强调了五谷为养生之本,主张饮食应该多样化,合理搭配各类食物。
其中,五味调食是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应相互搭配,以达到平衡养生的效果。
此外,适量进食,避免过度饱食,也是养生的关键。
二、运动保健运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改善体质非常重要,《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关于运动保健的内容。
它主张运动要适度,不可过度,否则会损伤身体。
针对不同的年龄、体质、性别和气候等情况,《黄帝内经》提供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和方法。
例如,年轻人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而年长者则适宜进行一些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
三、心理调适心理调适在养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给出了许多关于心理调适的方法和建议。
它指出,情绪要保持平稳,不可过于激动或消沉。
同时,对于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处理,《黄帝内经》也提供了不少有效的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等。
心理调适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提高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于养生观的阐述包括了饮食调理、运动保健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
这些养生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为我们保持身心健康提供重要的参考。
通过遵循《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整饮食结构,进行适当的运动,以及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和生活幸福的目标。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一、合理饮食《黄帝内经》指出:“无满腹之饮食,无过度之养生”。
合理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要遵循节制的原则,饮食以清淡、均衡为宜,不暴饮暴食,不贪食嗜肉,注意膳食营养的搭配,荤素搭配,量力而行,不给身体增加负担。
二、规律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久视衰目,久坐衰股。
”人体需要适当休息和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身体健康。
作息要有规律,不熬夜,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早晨的散步或慢跑,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心情平和《黄帝内经》中提到:“怒则气上而阳气乱,喜则气缓而阴气伤”。
积极向上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保持心情平稳,不过度悲伤或兴奋,学会释放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兴趣爱好,与他人和睦相处。
四、适量运动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黄帝内经》中提到:“常置五谷,勿拘一味。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环境的整洁;不吸烟、不酗酒,不沉迷于网络和手机等,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纯净。
六、按摩保健《黄帝内经》指出:“厥阴之人,能堪寒暑,死而不僵,英发不改。
”能够进行适当按摩保健,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健康。
可以自我按摩或请专业人士进行按摩,按摩腹部、脚心、肩颈等部位,舒缓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七、保持良好环境《黄帝内经》指出:“生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合天地之精气,长养于无形。
”保持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污染源,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干净,避免灰尘、霉菌等对身体的伤害。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七大养生法则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心情平和、适量运动、良好生活习惯、按摩保健、良好环境等。
通过遵循这些养生法则,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方法和目的
王廷治四川省剑阁县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轩辕黄帝是养生始祖!他生活在5000年前的远古时期,并有炎帝发明农耕以得食物,神农品尝百草以供医药,嫘祖发明蚕桑而获服饰,仓颉始制文字以传承文化……2500年前先贤们才总结出轩辕黄帝的养生原则、养生四法和养生目的,始见于《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既是一本医学著作,
也是一本养生著作,黄帝说到做到,他活了120岁。
一、《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是《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
什么是阴阳呢?《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
”“乾道成阳,坤道成阴。
”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是外源于自然,诠释自然的;内化于人体的阴阳是为人类服务的。
即阴阳有外在和内在的阴阳,即自然界阴阳和人体阴阳,两者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故《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
”
效法阴阳是就养生而言的:是指人体(内在)的阴阳要效法自然界(外在)的阴阳,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要按照宇宙自然的阴阳规律来做。
如按照一年中太阳的运行变化,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变化,来养护我们的生命。
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有一年的变化,出现
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地球自转一周就有了一天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就有了一个月中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一共有晦、朔、弦、望四种月相。
四种月相就是两对阴阳。
月亮正圆的时候为阳,月亮没有的时候叫阴。
还有上弦月下弦月,也分阴阳。
“和于术数”,和谓之中庸,中庸谓之适宜。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和”字。
《广雅》说“数,术也。
”术即技术、方法、技巧而已;数即许多、多种技术也。
“和”者符和、中庸、适宜也。
我们的养生方法和技术“和”了就能健康,“和”了就能长寿。
当然如果不“和”,就不会健康快乐,也不会延年益寿。
阴阳和是总原则,故可以说起居有常(人与自然)需要和,饮食有节(合理膳食)需要和,不妄作劳(劳与逸)需要和,神形与俱(灵与肉)需要和,人人只要做到“和”了就能健康长寿。
二、《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四法
1、健康是长寿之本,养生是长寿之路。
人生很可贵,养生价更高。
“起居有常”是《黄帝内经》中第一张长寿秘方。
起者发生、建立、开始也,居者居处、环境也,常者规律、习惯也。
即人们的生活习惯要顺应自然,形成规律。
顺四时则生,顺之疴疾不起;逆四时则亡,逆之灾害生。
《健
康享寿》说“起居有常与日俱兴可增寿,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可增寿。
”
2、“饮食有节”是《黄帝内经》中第二张长寿秘方。
饮者水也,食者食物也,节者节制、节度也。
“用肚子吃饭是
解决温饱,用嘴巴吃饭是享受口福,用大脑吃饭是保证健康。
”过饥伤脾,过饱伤胃,“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践行膳食
指南,增寿十年。
”提倡“食以需为要”,修正“民以食为天”。
3、“不妄作劳”是《黄帝内经》中第三张长寿秘方。
妄者过度也,劳者劳动、运动也。
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适量运动则对身体有益,过劳则五劳七伤,或生损伤;过逸则气血壅滞,不爱运动的人,是很难健康的。
“每周锻炼5次加寿4岁,65岁仍在工作者加寿2岁。
”提倡“适量运动-迈开腿”既减肥又健康。
4、“形与神俱”是《黄帝内经》中第四张长寿秘方。
形者身体也,神者精神、神态也。
人的心理状态很重要,心态好的人性情平和云淡风轻一切皆好,心态差的人性格急躁患得患失铢锱必较。
“笑一笑十年少”,笑可缓解疲劳消除精神紧张。
形神相亲相悖,寿命或盛或衰。
“仁者寿”“大德必寿”是千年恒古不变的长寿经验。
三、《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目的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而尽终其
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目的。
尽者完毕,达到极端也;终者终结结束也;其,代词;天年就是上天赋于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度者计算测量、揣度也;乃者转折之意也;去者去掉完结也。
即就是说:养生的目的,是知晓养生之法,做到并执行践行养生之术,就能达到上天赋于的年寿,度过一百岁而驾鹤西去。
生命精彩,健康天年。
养生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延长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实现健康享寿。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养生四法和养生目的指导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健康生活,只要践行了养生原则、养生方法,至少活到中国人的平均寿命76岁,若做到了做好了就可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基础上多活三十年而达到其养生目的。
四大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在2500年后的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才提出来。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四法与WHO的健康基石二者内容是完全吻合的,都是四句话,十六个字,只要践行了做到了,就能保证身体健康,能使高血压减少55%,冠心病减少75%,糖尿
病减少50%,肿瘤减少三分之一,平均寿命可延长十年以上。
人人都在求长寿之术,《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己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养生保健中养心养神养德最重要,要健康要长寿就必须懂得主动养生,保养在前,正确养生保健,只要我们关心健康,去维护健康,疾病就会少一点,健康就会多一点,就会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基础上多活三十年,
只要健康在,何愁上寿120岁。
祝愿所有的中老年人处在“50正当年,60身体健,70不得病,80老来安,90笑咪咪,100养天年”的最佳健康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