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_百度文库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
作为一部非常重要的养生经典,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秘诀,这些秘诀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养生之道。
一、养生要找准本源黄帝内经中最为基础的养生秘诀,是找到身体健康的根本所在。
黄帝内经中说道:“天之所生也,品物分也,为人父母也。
地之所生也,金石草木之类也。
人者,天地之大也,与万物同体,而又为天地之宗。
”这个意思是说,人是天地之间的衔接点,是万物之灵,任何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都必须与天地紧密相连。
因此,养生的第一步便是找准身体健康的根源。
二、多喝温水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多喝温水的重要性,指出了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喝足够的水,不能让身体因为缺水而出现问题。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多喝温水更是必不可少。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朝食温,夕食凉”的饮食观念,即早餐尽量吃些温性的食物,晚餐则应以凉性的食物为主,以此保持身体平衡,防止体内湿热的产生。
三、运动加强体质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运动的必要性。
按照黄帝内经的要求,人们是应该通过运动来加强体质的。
这有助于促进身体排出毒素,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内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加健康。
四、为发现疾病保持警惕黄帝内经中还特别强调了要保持警惕,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
尽管人们努力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还是时常会来临,身体也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
黄帝内经建议人们应该注意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及时治疗,预防和防止疾病的发生。
五、食物调节身体健康黄帝内经中还介绍了食物在养生过程中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提到,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以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食物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选择健康的食物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六、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使用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的方法。
当身体出现了不同的健康问题时,建议使用天然草药,以治疗和缓解身体病痛,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的小病症,如感冒,便秘等,黄帝内经中的多种草药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浅谈《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前言《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易经》和《山海经》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三本奇书。
几千年来没有人能读懂它,即使是那些精通《四书五经》的老先生们,皓首穷经,终其一生也是“以其昏昏,使人诏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台湾巳驾鹤西去的《易》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叹曰:“三千年读经,不外乎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句名言,然而此言差矣!南师至死也不明白,《黄帝内经》是一本揭示生命科学,指引人类进化至更高等动物的科学巨著。
二十世纪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创立,用量子力学的视野,我们可以逐步读懂《内经》。
在展开研究《内经》之前,我们先简介《内经》的背景资料。
《内经》是一本讲养生的书,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九卷,81篇合约14万字。
那么,内经的内是什么意思呢?笔者考究了有关资料认为,内经不是现代医学的《内科》的意思。
而是“内部”的意思。
而“经”是规律的意思。
合起来就可以称为《人体内部生命的规律》古人作文惜字如金,简洁而望而知义,把“人体”和“生命”四字省掉了。
那么,“素问”又是什么意思呢?据《说文解字》,“素”即“本”也,本来的本,又“素问”即“问素”,亦即“问本”,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研究人类生命原本的规律”(因古人行文有的地方是倒过来的,如屈原的《天问》就是“问天”。
)《内经》的第二部分称为《灵枢》,《灵枢》在魏晋时代称为《针经》,唐代王冰整理《内经》时称为《灵枢》,意思是“神灵的枢要位置”。
《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后期。
当时民间流传很多版本。
这此版本来自不可考年代的传说。
到了唐代,太仆令王冰奉旨将民间流行的版本整理成一个版本,到了宋代,由于灾荒战乱,《内经》残缺不全。
宋代仁宗嘉祐年间,国子监博士高保衡和直秘阁大臣林亿奉旨校勘整理成新的版本流传至今。
(本文是草稿,采取分段写分段发表的方式)。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
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养生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
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民以食为天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
《黄帝内经》讲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九卷,其内容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故被称为“医书之祖”、“医学之宗”。
中医认为医学最高境界是“治未病”,也就是刚有疾病征兆时就将其给治愈,而做到这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养生之道,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而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所以养生之道是老年人最为重视的方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询齐(xun ji),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养生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好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养生中最终要的一点,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做好这点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养老有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解析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指导。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养生方法。
一、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阴阳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对立面,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种属性。
在人体中,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保持阴阳平衡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方法来调节阴阳平衡,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绪调节等。
饮食方面,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食物,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运动方面,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情绪调节方面,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二、五行调理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人体也受到五行的影响,通过调理五行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根据五行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
比如,金属对应肺,木对应肝,水对应肾,火对应心,土对应脾。
通过调理五脏对应的五行,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经络保健黄帝内经中强调经络的重要性。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保持身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经络保健的方法,如按摩、针灸、拔罐等。
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增强气血的流动。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的作用来促进经络的通畅,排除体内的湿气和毒素。
四、调节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合理的作息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合理的作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钟,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黄帝内经中建议人们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早晨起床后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气血的流通。
晚上睡觉前要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的兴奋和紧张。
五、心态调整黄帝内经中强调心态对于养生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做中医养生,必须要谈到《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中的话,讲的是养生之道。
【法于阴阳】中医学中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
【和于术数】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即采用任何一种养生方法,都要做到适中,无太过、无不及。
和,适中,恰到好处【饮食有节】中医有句话,叫做谷肉果实,食养尽之,无食过之,以赏其正。
所以不应该挑食,要顺其自然。
哪一季出什么就吃什么,结合自己的体质选择你的饮食规律。
【起居有常】中医强调一个人的作息时间,应该顺应日运动的节律,作息上不颠倒白天昼夜,很强调这个。
因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不妄作劳】先看这个"妄"字是怎么写的?上面一个"亡"字,底下一个"女"字。
所以,死在女人手里叫"妄"。
意思就是说,一个女人不够,不停地还想要更多的女人。
至于作劳,这个"劳"叫房劳。
所以,劳作不仅仅是指劳动,它还有房劳的意思。
黄帝内经的五脏六腑养生五脏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集中了古代医学家对养生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
在这部经典中,黄帝内经阐述了养生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指导。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进行解读。
一、养生的概念养生在黄帝内经中被定义为“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过程。
黄帝内经认为,身体的健康与周围环境、饮食、运动等多个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均衡饮食黄帝内经强调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根据经典中的观点,饮食应当根据个体的体质、季节和地域特点进行调整。
其中,五谷、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搭配要合理,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以时食”和“不嗜滋味”两个原则,即饮食应该遵循季节和自然规律,并避免偏食和过食。
三、适当运动黄帝内经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
然而,黄帝内经也强调了运动的方式和节奏的选择。
个人的体质和年龄应该根据来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不宜过度运动或者长时间不运动。
四、调节情绪情绪状况对于身体的健康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调摄的观点,认为通过调节情绪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负面情绪如愤怒、忧虑和悲伤等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调节情绪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合理作息黄帝内经认为,合理的作息安排是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修复,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根据古人的观点,早晨起床、午休和晚上睡眠的时间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可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结语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经验和方法。
通过均衡饮食、适当运动、调节情绪和合理作息等多个方面的调整,我们可以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然而,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
只有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才能真正起到养生的效果。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
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人类养生长寿的经验,对养生之道做了高度的概括。
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使古老的中医养生之道发扬光大,为当今人类的健康造福。
1 《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一理论作为养生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并遵从这一规律。
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
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气候与养生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生长寿”的影响。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生方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自然景象、气候各异,使万物生长收藏。
在自然界中,人必须要适应四时之气,方能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
又以顺四时而养生长收藏之气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以适应阳气的生发,生机萌动,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色,人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无杀罚夺之意,即为“养生之道”。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适应夏季阳气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气劲急,地气清肃,阳气收敛。
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阳气闭藏,必得太阳升起方可起床,方可避免阴寒之气的侵袭,故日:“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
总之,所述是对“法于阴阳”养生原则的全面阐释,也是人们最应遵循的养生法则。
2《黄帝内经》中的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合于术数”是养生重要法则之一。
合,即为调和。
术乃为修生养性之法。
“合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有走路、导引按摩、叩齿漱津、五禽戏、太极
拳、气功等。
尽管名目繁多,其目的是通过运动而达到健体强身、延年益寿。
古人早就意识到“生命在于运动”。
《吕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
精不流则气郁。
”华佗更明确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报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所以他根据古代导引法,模仿禽兽特点而自创“五禽戏”。
孙思邈针对老年特点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极强所不能堪而。
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这是对《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进一步发挥。
3《黄帝内经》中的食饮有节两千年前,《素问·藏气法时论》已为人们总结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膳食。
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个食谱有主食,有副食,而且阐明了各自的作用。
五谷:稻米、麦、薯、小米之类为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热量与能量;五果、五菜为副食,为人体提供了多种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在新陈代谢中是必不可少的。
五畜:猪、牛、羊、鸡之类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蛋白质、脂肪和各种氨基酸。
因此“谨和五味”是食饮有节的重要方面。
另外“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指饮食过量而会伤害人体的肠胃功能影响消化。
过度贪凉致使中焦寒盛,也可引发多种病症。
如指出,寒凉饮食入胃是导致咳嗽的重要内因,《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赖饮食五味以充养精神元气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五味不调和便可伤及五藏,故谨和五味便可气血流通,筋骨强劲,五藏安和,而健康长寿。
4《黄帝内经》中的不妄作劳介
绍的养生长寿之道,不妄作劳。
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
含义有三:其一是要有劳有逸,劳逸适度;其二是告诫人们不要违背常规地劳动,注重道德养生;其三是节制“房事”,不要妄泄肾精。
而那些“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节其精者”是造成早衰的重要原因。
如注意上述诸多方面,便可成为一个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人。
如不注意道德修养、违背常规地劳动、不节制房事、不注意保护自己的。
肾精,必然会造成身体虚弱。
加速衰老。
5《黄帝内经》中的起居有常起居,就是指作息。
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起居有常即要求人们生活有规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了与之相应的作息制度: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人们只有起居有常便有助于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反之则会半老而衰。
6《黄帝内经》中的地理环境与养生长寿《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这样的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臼:…高下之理。
地势使然也。
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
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天,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其意思是说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
因为高者气寒,植物生长缓慢,生长期
长,寿命也就长,下者气热,植物生长较快,寿命也就相应短促。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在高山寒冷地带生活的人,因其体内代谢过程缓慢,故能长寿。
反之,生活在气候温热地带的人,新陈代谢加速,故生命相应缩短。
7《黄帝内经》中的恬愉为务《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上古圣贤养生之道是“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智贤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即胸怀开朗,性情乐观,减少欲望,不畏威胁,不受利诱,对人友爱。
做到这些就可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如果经常悲哀忧愁,“喜怒不节”,就会“生乃不固”而影响寿命。
8《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的一贯主张。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可见古人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要做好预防疾病,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即没病防病,有病时要注意疾病传变,对疾病做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商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