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 格式:pdf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15
地理学报
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9卷第8期
2014年8月Vol.69,No.8August,2014
收稿日期:2014-03-21;修订日期:2014-07-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77)[Foundation:MajorProgramofNationalSoci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13&ZD027;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1371177]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715M),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主编出版专著20部,发表论文330余篇。E-mail:fangcl@igsnrr.ac.cn1130-1144
页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中国的城市群是近30年来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自21世纪初期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之后,中国连续10年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地位。然而,城市群在中国的研究目前尚处在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系统总结从1934-2013年的80年间发表在地理学报的城市群主题论文,只有不到19篇,仅占总篇数的0.55%,不仅发表篇数少,而且发表时间短,首次发表城市群研究成果不到10年,研究单位和作者群体集中,研究内容瞄准国家需求但比较发散。即便如此,仅有的城市群研究成果还是对国家城市群总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提出的城市群空间格局推动国家形成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引导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提出的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与技术流程对界定国家城市群范围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出的城市群系列研究领域带动城市群的研究向着纵深与实用方向拓展,提出的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城市群的选择与发展起到了警示作用。以这些研究进展和成果为基础,未来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育的重点方向为:以问题为导向,深刻反思检讨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发育中暴露出的新问题;以城市群为主体,重点推动形成“5+9+6”的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依托,重点推动形成“以轴串群、以群托轴”的国家城镇化新格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对城市群形成发育中重大科学问题的新认知,包括深入研究城市群高密度集聚的资源环境效应,科学求解城市群高密度集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创新城市群形成发育的管理体制和政府协调机制,研究建立城市群公共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储备机制,研究制定城市群规划编制技术规程与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标准等。关键词:城市群;研究进展;存在问题;空间格局;发展方向;中国DOI:10.11821/dlxb201408009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
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
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
的产物,也是都市区和都市圈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从高度同城化分析,在城市群空间
范围内,将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束缚,逐步实现“十同”,即实现规划同编、城乡同筹、产
业同链、市场同体、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科技同兴、生态同建、环保同治的
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1]。具体包括:规划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城乡共同体,交通共
同体,信息共同体,金融共同体,市场共同体,创新共同体,环保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共10大共同体。从高度一体化分析,在城市群建设中要重点推进6大一体化,即城市群区域
性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城乡统筹与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性市场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8期方创琳: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
1近10年来国家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
1.1经济全球化把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
竞争,而是越来越表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城市集团的竞争,以大城市为核心
的城市群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模式,只有城市
群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竞争和合作,形成强强联合的经济
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化的挑战[2]。可见,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
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将决定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的新格局。1.2《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城市群作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将全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4类主体功能区。对比分析中国城市群的空间分布
状况可知,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群分布在主体功能分区中的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说明
城市群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主体地位①。1.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6大任务,其中第
四大任务就是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提
出继续优化建设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国家级城市群并争取建成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外,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
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4国家两个五年规划连续十年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
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
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国家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
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
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②[3]。1.5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连续十年把城市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以增强综合
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201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
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
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常住人口全覆盖③。1.62012-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两年提出合理布局城市群
继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连续10年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空
间形态之后,2012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
①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11年6月②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9
月113169卷地理学报
功能定位推进发展,科学引导城市群发展。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提
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城市群要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
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1.7《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2014年3月16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
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
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④。
可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地区已经成为今天和今
后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
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发挥着全国和地区各种生产要素流的汇聚与扩散功能,
主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城市群总面积占全国的25%,但
却集中了全国62%的总人口、80%的经济总量、70%的固定资产投资、76%的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85%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和92%的移动电话用户,98%的外资和48%的粮食,
是今天和今后中国各大经济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4]。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定
要科学理性地分层次建设好国家级城市群、区域性城市群和地区性城市群。
2近80年来发表在地理学报的城市群研究成果评述
城市群作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国家推进城镇化中的
重要性得到了政界和学术界的充分认可,但由于城市群在中国发育很晚,只有不到35年
的时间,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晚80年左右,所以关于城市群的基本内涵、空间范围界定、
发育程度测度、建设重点等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甚至争鸣很大的地方,这在近年来的学术
界逐步掀起了城市群研究的热潮。下面以地理学报创办80年来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城市
群主题论文为例进行分析。2.1发表篇数少,发表时间短
1934-2013年的80年间,地理学报共发表论文约3460篇,键入“城市经济区”、“城市
密集区”和“城市群”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得知,如果把城市经济区也作为城市群发育的前
期学术术语来统计,则80年来发表在地理学报的城市群主题的论文只有19篇(表1),仅
占总篇数的0.55%。除研究成果少外,发表时间是从1991年至今不到25年。1991年顾朝
林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初步研究”的论文[5-7],如果承认城市经
济区等同于城市群雏形阶段的话,则是首次提出城市群概念的第一篇研究成果,如果不认
可二者概念的一致性的话,则第一次以城市群为主题发表在地理学报的论文则是2005年
方创琳发表的“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的论文[8-9],若以这篇论文为
第一篇的话,则城市群研究成果在地理学报首次发表的时间更短,只有不到10年。2.2研究单位集中,作者群体集中
从城市群研究成果所在的第一研究单位分析,研究成果第一研究单位最多的是中国科
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8篇,占42.1%,次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
篇,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2篇,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鲁东大
学、长沙理工大学、国家发改委国土所、首都师范大学等各1篇。可见,中国科学院地理
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城市群研究发表成果最多的团队,也是目前对国家城市群形成发育影
响最大、实力最强的研究团队。
④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