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 格式:docx
- 大小:17.30 KB
- 文档页数:3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观念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的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对应五脏,如酸味对应肝脏、甘味对应心脏、苦味对应心脏、辛味对应肺脏、咸味对应肾脏。
五味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身体的平衡。
过度偏食某一种味道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饮食要均衡多样,合理搭配五味,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季节与五味也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季节,人体的脏腑功能会有所变化,从而对应不同的五味。
在春季应以酸味为主调,可以帮助春季阳气生发,促进肝脏的健康。
在夏季应以苦味为主调,可以清热解毒,帮助心脏的健康。
在秋季应以辛味为主调,可以促进肺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在冬季应以咸味为主调,可以补充肾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因此,不同季节的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主张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相结合。
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在饮食方面,我们要尽量保持五味的平衡,避免偏食单调;在季节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调整饮食搭配,以适应身体的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饮食有节,养生之道”。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养生意识,促进身体健康。
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享受生活的美好。
《黄帝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如调和气血,法于阴阳,形神兼养,起居有常,谨和五味等等。
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是符合实际的。
如原文提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等。
此外,《黄帝内经》还对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
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黄帝内经》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我国防病与养生的先河。
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
在《黄帝内经》中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原因,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延缓衰老的措施,初步建立了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咯高度来认识。
由上可知。
《黄帝内经》对养生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也可以说,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足和《黄帝内经》分不开的。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引言关于养生之道,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黄帝内经》中甚至是整个中医理论中都对人类有限的生命进行了珍惜保护、注重养生的良好的态度,其具体的养生观念是“顺应自然- 身心健康- 心理道德完善- 适应社会”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健康养生观[1-3],是中医理论中综合医学模式在养生观中的具体表现,富有很浓厚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先进性。
2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法则2.1 注重饮食,不宜偏食饮食有度是保持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长时间过度饮食,会造成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
饮食有节还包括喝酒要适量,少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4].《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因此可以看出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多么的严重。
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能够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相反的话危害会很大[5].《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
由此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
如果不挑食并且饮食适量、有规律,将会为以后的健康长寿做好铺垫。
药食同源可以根据脏腑盛衰和疾病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食物以起到补充身体所缺乏东西的作用,采用药食和饮食并用的方法,把养生和治病相结合,并选择适当的食物和药物,就是《内径》中所说的辩证施膳施治[6].2.2 保持心情愉悦,心胸开阔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论养生《黄帝内经》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亡。
”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这就是人体疾病的本质。
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如果我们偏离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
中医讲的养生,就是我们每天要按照人体的本性去做,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的事。
“因天之序”,就是说一定要因循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
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
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
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一、阶段养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这首宋代有名的禅诗,看上去是写一年四季景色的,其实是写人生各阶段的心境的。
如果心态平和,没有是非,那么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是美丽的。
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
人从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
20世纪初,德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智力周期是33天。
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都可以用曲线来表示。
这三条曲线都是从出生日算起,起点在中线,先进入高潮期,再经历临界期,而后转入低潮期,如此周而复始。
浅谈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2500字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巨大影响的医书,其中关于饮食养生、四时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房室养生等养生思想,对于现代生活仍然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毕业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R221A1672-3783(2013)12-0034-01《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巨大影响的医书,融合了先民的智慧和传统哲学思想,是传统医学的根基和源泉,被后世尊称为“医家之宗”。
1饮食养生思想食养是“精、气、神”的物质基础,食养可“预防疾病”。
《黄帝内经》中强调:“饮食要遵循规律、有节制、五味应该调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饮食要遵循规律。
古训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黄帝内经》强调“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可帮助人体养生气、养长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1]。
饮食有节制。
强调“不多食”,七八分饱足以。
五味应调和。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类型的食物,味不同,在人体当中的作用也不同。
《内经》中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奏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也就是韩国所谓的“身土不二”的含义,在什么地方生活就要遵循当地的饮食规律,不可一味追求“所谓的补养”,在进食时应少吃非本地产食材,多食当地出产的食材。
2四时养生思想《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人体的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因此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
另有《灵枢?本神》篇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养生的内容。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的主要内容:
1.饮食养生:强调饮食是影响健康的关键,要“善耕种,节饮食”,避免过度油腻和咸味食品,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
同时,要控制饮食的量和速度,避免暴饮暴食。
2.顺时养生: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健康,人们应该顺应季节变化进行养生。
例如,春季应养肝,夏季应养心,秋季应养肺,冬季应养肾。
3.精神养生:强调心理状态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
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4.运动养生:提倡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同时,要避免过度运动和损伤。
5.睡眠养生:强调充足的睡眠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和失眠。
6.药物养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来辅助养生。
例如,使用中药材来调理身体或预防疾病。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强调了综合性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运动、精神、睡眠等多个方面。
同时,也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和个体差异进行养生的重要性。
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的中医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经典,记载着中医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气”调节人体机能保持健康。
《黄帝内经》提出,人体具有四气,即阴阳气、内外气、上下气,它们共同调节着人体机能的平衡,只有维持四气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二、关注饮食作息,修身养性。
《黄帝内经》强调,要养生保健,必须关注饮食作息,要求饮食简单清淡,配以合理的体力劳动,对于自身道德修养,要求节制言行,用自身行为配合调节机能。
三、阴顽症辨治原则。
《黄帝内经》指出,阴顽症要从机能出发,通过辩证判断病因,用药疗法综合治疗,根据病机状态分渐进式处理,旨在达到调节四气的目的。
四、行气活血。
《黄帝内经》指出,动活血气,活血化瘀,以祛风散寒、和痹活血、活血活络为主,以活血理气,以理气调经为主,提出了按病实施的治疗策略。
《黄帝内经》之养生观摘要:“医学圣经”--《黄帝内经》为我们的健康之树备下了肥沃的土壤。
《黄帝内经》并不主张得了疾病后才求医问药,而是教给人们通过“内求”的智慧来调节脏腑,养足气血,畅通经络,而除去未病。
为了使人们更好的了解《黄帝内经》中养生的奥妙,本文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养生应“因人施养”,首先交给我们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进行养生,其次介绍人体应顺天时四气而养生,而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给予人们最忠实的告诫“生命不可重来,调好人体生物钟”。
关键词:因人施养,天时四气,生物钟,养生前言:许多人为自己每天安排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固执地坚持今日事今日毕,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的品质。
其实,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上了生活的当。
很多人挤时间的方法是加班,甚至成为熬夜一族。
且不说第二天你是否会因为效率低下而再次加班,直到休息时间被占用,让你的生活步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而原本健康的身体,今天被你消磨一点,明天被你折损一些,牢固的墙体在你日积月累的持久战中,渐渐坍塌溃散。
原本100岁的生命长度,被你经营到70岁就提前终结了。
试想,这30年的时间,是需要怎样的一个挤法才能产出的。
而且还是要提醒你的一点是,挤得越厉害,往往落差的年限也就越大。
所以说,养生和做事一样,做事不仅是做事方式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养生也不仅仅是吃什么,进行什么样运动的问题,更在于在合适时间进行合理养生的问题。
养生,需要你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本文根据《黄帝内经》分别阐述了“不拘一格,因人施养”、“顺天时四气以养生”及“生命不可重来,调好人体生物钟”。
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教导人们关注养生,储蓄健康,为健康保值。
一、不拘一格,因人施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事情:两个人吃了相同的东西,一个人没事儿,而另一个人却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间在体质、年龄、性别等不方面不同,对病菌的耐受能力不一样,对同一个事物也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黄帝内经》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是我国的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黄帝内经》为现存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重视养生益寿,被尊为“医家之宗”,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即在发病之前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预防疾病的发生,跟现代预防医学思维方式是一样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1自然观“天人合一”。
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意志观“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
“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
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气观“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
”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
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
”主张形神兼养。
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
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民以食为天。
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
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
浅论《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文章探讨《黄帝内经》所涉的养生思想;养生的整体观念,并需要达到阴阳平衡,注意对情志的调节,以及要讲究规律的生活。
做到这几点,才能够实现《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养生目的。
标签:《黄帝内经》;养生;阴阳平衡;情志《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也是祖国医学的理论根源和基础。
《黄帝内经》不仅注重临床医学的理论建设,也十分注重养生保健,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著名论断,彰显出其对养生保健的重视程度。
但是,《黄帝内经》并未以单独篇章专门讨论养生事宜,而是将其养生思想如珍珠一般散置于全书前后各个篇目。
本文试图尽量将这些养生思想串联起来,再现其熠熠光辉。
一、养生要注重整体“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色,这一思想在《黄帝内经》有着明确的表达:“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与天地、日月、自然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人们生活环境的差异和变化,会导致人们身体状况的不同。
《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存在“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如果六气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就会转化为”六淫”,成为致病的原因。
不仅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内部环境也是一个整体。
《黄帝内经》中说“天人一理”,即“人身一小天地”。
例如,自然界有五行六气的运动变化,人体有五脏六腑的功能平衡。
《黄帝内经》还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还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人处于大自然之中,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体分分秒秒都离不开与大自然之间物质、能量诸方面的交流、交换。
人体内部的各个脏器、组织、器官,虽然各有各的作用,但也不是各自独立存在,而是有关联,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其对养生观有着深刻的阐述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以及心理调适。
一、饮食调理饮食是养生的基础,而《黄帝内经》对于饮食调理有着详尽的论述。
它强调了五谷为养生之本,主张饮食应该多样化,合理搭配各类食物。
其中,五味调食是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应相互搭配,以达到平衡养生的效果。
此外,适量进食,避免过度饱食,也是养生的关键。
二、运动保健运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改善体质非常重要,《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关于运动保健的内容。
它主张运动要适度,不可过度,否则会损伤身体。
针对不同的年龄、体质、性别和气候等情况,《黄帝内经》提供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和方法。
例如,年轻人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而年长者则适宜进行一些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
三、心理调适心理调适在养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给出了许多关于心理调适的方法和建议。
它指出,情绪要保持平稳,不可过于激动或消沉。
同时,对于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处理,《黄帝内经》也提供了不少有效的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等。
心理调适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提高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于养生观的阐述包括了饮食调理、运动保健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
这些养生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为我们保持身心健康提供重要的参考。
通过遵循《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整饮食结构,进行适当的运动,以及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和生活幸福的目标。
黄帝内经养生观汇报人:2023-12-22•《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方法目录•《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黄帝内经》养生的现代应用•《黄帝内经》养生观的意义与影响01《黄帝内经》简介据传,《黄帝内经》起源于黄帝时期,是古代医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起源自黄帝时期至汉代,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修订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的《黄帝内经》。
历史起源与历史以“阴阳五行”为核心,强调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预防、养生、治疗三位一体的医学理念。
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儒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医学哲学体系。
核心思想与哲学哲学核心思想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医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影响自汉代以来,《黄帝内经》被广泛传播和传承,历代医家不断对其进行注释、解读和发扬,使其成为中华医学的瑰宝。
传承《黄帝内经》的影响与传承02《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养生需要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养生需要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调节身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互补充,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养生需要注重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平衡。
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人体内各组织器官相互联系的纽带。
穴位按摩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通过按摩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功能。
养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03《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方法饮食要有规律,不要过饥过饱,避免过度偏食或挑食。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提供了许多有关健康养生的秘诀,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
的建议:
1.调节饮食:黄帝内经认为,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饮食应多
样化,包括各种蔬菜、水果、谷物、豆类和水产品等。
此外,应该避
免过度饮食和过度饮酒。
2.锻炼身体:黄帝内经认为,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新陈代谢。
常见的体育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等。
3.保持良好的情绪:黄帝内经认为,情绪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应该避免过度焦虑、压力和忧虑等负
面情绪。
4.合理的作息时间:黄帝内经认为,良好的作息时间可以保持身
心健康,例如每天早睡早起,定时吃饭,避免过度加班等。
5.中医调理:黄帝内经也强调中医保健。
在生病或身体不适时,
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方法,例如针灸、按摩、中药等。
这些都是黄帝内经养生秘诀的一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
们保持健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
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
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
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
《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
《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
《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在环境破坏严重的今天,人们依然会呼吁春天不打渔即在生物的繁殖期尽量不去伤害他们,这是现代养生对“春生”的解释。
2、运动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和于术数,各种养生方法既要符合技巧的要领,更要符合一定的量与度,不正确、不及或太过皆达不到养生的目的(2)。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提倡适度劳动,如男耕女织。
当然这些劳动不等于运动,所以人们还是要进行适度的保健运动以强身健体。
我国传统养生运动中太极拳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项。
各类文献表明,太极拳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起到锻炼身心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们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防病治病作用(3)。
传统保健运动和劳动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运动养生的理解。
当然现代养生,学者们也提出了有氧运动这一理论。
有氧运动可以更好的锻炼身体、排除体内毒素并且使机体产生更多可抗衰老的物质。
这些神奇的功
效都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和身体力行。
然而经过专家们的研究中国传保运动同样是有氧运动。
这充分说明我国传统保健运动是符合现代科学的。
3、起居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起居有常,日常生活有一定规律并且合乎人体的生理机制。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们的起居作息必须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不断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方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8)。
但是当代的人们,晚上精力充沛的人不少,日夜颠倒的人也不少,这是必然违背人体规律的事。
《内经》中认为这样不利于阴阳的交感互藏、相互转换而损伤机体。
现代医学认为日夜颠倒会影响生物钟,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伤害人体健康。
所谓人体生物钟,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这种天然生理节律如同时钟一样正点运行,保持人体的外界日夜同步,让人类适应所处环境,让人体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5)。
这种人体生物钟的理论正好用现代语言解释了“起居有常”的涵义,同时也阐释了起居有常的根本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养生的根本方法。
4、饮食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食饮有节,饮食上应该有节制,不可偏嗜太过。
《六节藏象论》中提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6)。
若五味不和,则五脏之气不顺,神有损也。
由此可见五味不可偏食太过。
《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也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所以在饮食上我们应该营养均衡,食物不可偏嗜太过。
《灵枢·师传》中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寒温适中,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寒热太过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调,邪气入侵人体,疾病丛生。
那么在饮食上,也应当寒热适中,才能身体康健。
当代人们同样提倡均衡饮食以摄入各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和能量。
同时也有很多禁忌:不要吃太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不要吃太甜,不要吃太辣,不要吃太咸;不要吃太烫、太凉。
现代生活中的各种“不要”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在养生文化中的饮食要求与多年前的人们相似。
5、精神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不妄作劳,不过度劳累,劳又包括劳力、劳心、房劳,这里我仅仅简单地谈谈劳心。
心,藏神,主情志。
《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怒、喜、思、悲、恐分别对应五藏肝、心、脾、肺、肾。
五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于是情志波动太过,首伤心肝,其次伤各个脏腑,从而引发脏腑各类病症。
因此,在中医养生及疾病治疗中,调摄情志是形神兼养中的重要一环。
情志在现代西方医学中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是较完整的,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
医学实验发现,人类疾病几乎三分之二以上都和情绪有关,尤其“忧郁为百病之源”(7)。
所以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身体健康具有重大影响。
身患癌症晚期的人,却因积极乐观的心态而多活几十年。
这样的事例有不少,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保持愉快的心情似乎更加有利于养生。
养生,是对长寿的追求方法。
各种方法最终都归于自然,只有顺应自然,跟着自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才能达到真正的长寿。
不管传统还是现代其养生思想的重要性都体现在:“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和“未病养生,防
病于先”。
身体上,强身健体;心理上,调摄情志,尤其不能过于执念于长寿,否则只会同古代各位皇帝一般,提前终结生命。
参考文献
(1)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14
(2)张新渝.内经选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47
(3)张文.太极拳运动的中医理论诠释.扬州大学报.2013
(4)李秀丽.有氧运动健身的生物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6)
(5)郭沂涟,易善永.揭秘人体生物钟.生活与健康.2010.(08)
(6)马作峰,姜瑞雪,王平,张六通.《内经》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2)
(7)杨莹,赵联社.《黄帝内经》养生之启示探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7,07
(8)张克伦,陈洁.读《黄帝内经》,悟中医养生之道.医药卫生.2012.(03)
黄缘恩
2015级八中医2班
201580218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