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11讲副本
- 格式:ppt
- 大小:656.00 KB
- 文档页数:20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圣才出品】第二章传播1.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答:传播的定义一般概括为: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对于这个定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对此,施拉姆和波特论述道:“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
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
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除非是传播关系中的人使之成为不可思议。
讯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传播与人如影相随,不可分开。
人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是人类的创造和特权,传播也是形成人性和人格的建筑材料。
在人类的各种行为和技能中,只有传播是最富有人性的。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学的目的是理解人类如何创制、交换和解读信息。
在人类传播活动中,信息是最核心的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受传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应包括主动地反馈信息。
信息作为传播的内容,就像没有货物即无需搬运和运输一样,没有它即没有传播。
所以,传播的过程既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交替作用的过程。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换句话说,符号就是信息的具体袒露,而媒介又是符号的物化载体。
没有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和视听符号,信息内容就无所依附;同样,没有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以及其他物质载体,符号就无法进入人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
所以,符号与媒介是一切传播活动赖以实现的中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而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只要人在传播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那么至少可以说明三点:传者送出了信息,受者收到了信息,并且产生了传播效果。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绪论1.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绪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
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
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
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传播学》教案高等教育出版社邵培仁修订版主讲教师: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王卫明适用班级: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类级绪论 (3)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3)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3)第三节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 (4)第四节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4)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4)第一节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 (4)第二节传播学的产生和确立 (5)第三节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5)第二章传播 (5)第一节传播的概念 (6)第二节传播的特点 (6)第三节传播的分类 (6)第四节传播的革命 (6)第五节传播的模式 (7)第六节传播的功能 (8)第七节传播的原则 (9)第三章传播者 (9)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9)第二节媒介组织 (10)第三节传播制度研究 (12)第四章传播与信息 (12)第一节信息研究简述 (12)第二节信息的传播分析 (13)第三节信息的特征与分类 (13)第四节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 (14)第五节信息污染与信息侵略 (14)第五章传播与符号 (15)第一节符号、意义与传播 (15)第二节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16)第三节语言符号 (16)第四节非语言符号 (17)第六章传播媒介 (17)第一节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18)第二节传播媒介的类型 (18)第三节媒介理论述评 (18)第七章传播的谋略 (19)第一节传播谋略的立体透视与分析 (19)第二节传播谋略的运筹与决断 (19)第三节古今传播谋略经典 (20)第八章传播的技巧 (20)第一节传播技巧的概念与特点 (20)第二节传播技巧的掌握与运用 (21)第三节中外传播技巧集粹 (21)第九章受众 (22)第一节受众的形貌 (22)第二节受众研究的理论 (23)第三节受众的心理 (23)第四节受众的选择机制 (25)第五节受众的反馈 (25)第六节意见领袖 (26)第十章传播环境 (26)第一节传播与环境的关系 (26)第二节传播环境的特征与类型 (26)第三节地理环境与物理环境 (27)第四节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 (27)第十一章传播效果 (28)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与阶段理论 (28)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断面理论 (29)第三节传播效果的实质 (30)第五节传播效果的评估 (30)绪论重要概念: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本质传播规律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定义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Studies),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1.传播学的欧洲渊源(1)孔德(1798—1857)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讲座》、《实证政治体系》等。
他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孔德大力倡导实证主义的研究,试图与当时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相呼应。
实证主义虽在法国和欧洲遭到冷遇、碰了壁,却漂洋过海在美国社会科学园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受到了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热烈欢迎。
(2)塔尔德(1843—1904)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塔尔德把影响模仿的社会因素分为逻辑的和超逻辑的两种。
当某项发明或创新与某一种文化的理性方面一致时(逻辑的),它就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传播并得到广泛采用。
采用率通常沿着S型曲线运行发展:起初,仅有少数人采用;然后,采用率突然增加;最后,采用者逐步减少。
他认为,影响创新传播的模仿超逻辑因素有三种:①模仿的过程由里向外,先认识后行动;②由社会上层采纳的革新比社会下层采纳的革新更有可能被模仿;③同一社会体系中对不同的革新有不同的态度,有时容易接受旧的传统的东西,有时又欢迎新奇趋时的事物。
当社会体系中的意见领袖采用新事物时,新事物便会在特定的时空内迅速传播扩散。
(3)涂尔干(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认为社会的结构主体应该是法律、习俗、文化、机构和组织等“社会事实”。
这些社会事实既外在于人又控制着人。
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以启迪。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也让传播研究者受益匪浅。
在论述如何观察社会现象时,涂尔干提出:①观察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防止主观意识释放能量;②观察要由外入内、由浅入深,因为越是内层、深层的东西,其价值越高;③观察的结果要能客观地确切地表现出来,经久不变,不管谁进行观察,其结果和表现都应该是一样的。
邵培仁《传播学》阅读笔记绪论第一节主要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凡是客观存在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特点是整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第一点整体性,传播过程不是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个相关的因素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其次,互动性而言,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过程。
开放性是指,传播学不是只面对个别孤立的传播现象,它的方法吸收容纳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
最后,综合性是指传播学在分析现象和规律时,不会只限制于一两种方法和手段,而是立体关照与分析。
第二节主讲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传播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传播学的知识层次、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首先,传播学体系的依据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新闻学和历史学中找到依据。
按照知识的构成,我们可以把传播学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和边缘传播学。
其中我们比较陌生的是边缘传播学,它既是传播学向外扩张的产物,又是传播学向外联姻的结晶。
比如,当传播学和其他学科连接,会出现传播心理学,传播社会学等。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由八大理论板块组成: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第三节主讲学习与研究传播学意义。
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传播学;有助于正确解释当代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有助于提高传播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增强信息传播效果;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第一章传播学得回顾与展望这一章介绍了传播学的产生和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这一时期却是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历史上四位杰出的传播学创始人:Harold lasswell(1902-1977),Kurt lewin(1890-1947),Carl hovland(1912-1961),Paul F. lzarsfeld(1901-1976).对传播学起到完善作用的是Wlibur Schramm(1907-1987),他的另一个译名为大家所熟知——宣伟伯,他把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来审视,他的《大众传播》出版,标志着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绪论1.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绪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
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
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
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