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医学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是基于社会语言学和翻译学的一个理论体系,旨在探讨人类语言转换与翻译活动的规则与机制,并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分析了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医学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包括语义层次、语篇层次和词汇层次等方面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在医学文本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医学文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Abstract:The Katochford Translation Transfer Theory is a theoretical system based on socio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human language transfer and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Katochford Translation Transfer Theory in medical text translation, inclu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 semantic, discourse and lexical level, as well as the issue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medical text translation.Keywords: Katochford Translation Transfer Theory; Medical Text; Translation Strategy; Translation Method引言医学文本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本类型,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严谨的用语,同时也需要准确传达医学信息,以确保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
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在航空航天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作者:张珊迪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9期摘要: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包括结构转换理论、单位转换理论、词类转换理论及内部体系转换理论四个方面。
文章通过阐述航空航天科技英语的特点和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中的四个转换理论分别在航空航天科技英语汉译中的作用。
关键词: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航空航天科技;英语汉译;应用20世纪以来,人类为更好的认识和改造自然,从而发展出最具影响力和活跃性的航空航天科技,它是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
中国航空航天科技自1956年出现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步,但仍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尤其是向在航空航天科技领域遥遥领先的美国学习。
因此将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关航空航天科技领域的文献资料翻译成中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国外研究专家对航空航天科技中的英语汉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得出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对航空航天科技英语汉译的影响最大。
大部分中国研究学者在对西方理论进行翻译研究时,翻译转换理论也大都以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为主要翻译手段。
一、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也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体系中的格局和地位。
因此世界各国无不大力发展自己本国的科技水平。
随着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他们所使用的英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在航空航天科技领域中,美国一直遥遥领先,他们大部分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也都是以英语为主,因此我国大力发展科技英语的汉译水平,其作用在航空航天科技领域中可谓不言而喻。
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对航空航天科技英语的翻译进行深入研究。
航空航天科技是21世纪发展最活跃和最具影响的科学领域之一,它是人类为探索大气层和宇宙空间所发明的高科技产品,它发展速度迅猛,标志着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先进程度,己经成为象征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卡特福德翻译范畴转换理论在文本翻译中的运用作为跨语言文化交际,翻译过程并非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要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
如何有效实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是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中,英国学者卡特福德所提出的“等值转换”理论颇具影响力。
该理论从语言视角系统描述翻译实践过程,分析翻译等值的不同层次,探讨等翻译值转换的主要类型,从微观层面较为具体地研究了翻译等值转换的实践方法,对翻译实践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以翻译“等值转换”理论中的范畴转换具体类型划分为理论参照,结合素材翻译实践,即Everyone
Eats:Understanding Food and Culture(《人类饮食:食物与文化的揭秘》)一书汉译中的实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
本论文作者主要就素材文本英汉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结构、类别、单位以及内部系统这四种类型等值转换展开了讨论,并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对相关翻译策略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卡氏翻译转换理论在微观层面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词汇、词组和语句翻译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但同时由于它对微观层面的密切关注,在宏观层面的语篇、语境等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讨论,也没有提出具体的翻译标准,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较大,缺乏一定的评判标准。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Privac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汉译中的应用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活动。
从这一常见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翻译活动重在“转换”。
1965年,卡特福德首次提出“转换”这一概念,并在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翻译转换理论,使翻译活动走上了更加客观、科学的道路。
该翻译评注探索了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笔者选择了一篇较为常见的社科类文本Privacy,A VeryShor,Introduction为翻译素材,主要原因在于该文本侧重知识的有效传播,作者使用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较为
典型地展示出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的差异,为翻译转换手段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性。
本文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的指导下,借助译例首先探讨了体现中英文语言差异的具体标识,后在卡氏翻译转换理论的框架下,运用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的
手段化解英汉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差异问题:过去时态、完成时态、被动语态、数量、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后置定语和前置定语、名词转换成动词、词组转换成分句等。
具体操作时,笔者首先充分理解上下文内容,后对出现的差异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转换的具体手段,包括补充词汇、转换语态、转换意义、移动定语位置、改变词性、升级单位等,恰当地化解差异,避免对原文生硬、呆板的翻译,提升译文的质量,将原文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到目的语中。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航空航天科技英语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航空航天科技英语专业词汇较多,句型和语法较为复杂,做好翻译工作非常重要。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地位较高,应用在航空航天科技英语英汉翻译中,可以提高译文的实用性。
本文对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中的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系统转换理论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航空航天;科技英语;翻译实践我国航空航天产业非常强大,自主研发创新的航天产品较多,但是很多航天技术仍掌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加强相关文献和专利的翻译就显得非常重要。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应用较多,其主要特点是在对源语转化为目标语时,离开形式的对应,包括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种模式,与航空航天英语翻译内容高于形式的原则相吻合,可以让翻译出来的文本读起来更加流畅。
本文结合航空航天科技英语特点,对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应用实践进行论述。
一、航空航天科技英语的特点航空航天科技英语的范围非常大,包括力学、材料学、机械学、计算机等等方面的内容,需要翻译者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熟悉这些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对航空航天技术有所了解。
整体来讲,航空航天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为:首先,在使用的时候没有人称显示,翻译的时候需要从语法上进行转换。
其次,语气比较正式,较书面化,翻译的时候要精炼。
再次,语言陈述较客观,不带有个人的主观评价,翻译时要真实。
最后,逻辑性强,使用了大量专业词汇,需要翻译者具有一定的功底,翻译后的句子要有一定的逻辑性。
因此,根据上述航空航天科技英语的特点,在应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时一定要抓住其转换原则,做到精准翻译。
二、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航空航天科技英语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一)在翻译时适当进行结构转换我们都知道每种语言都有其逻辑关系,汉英两种语言逻辑关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科技英语上表现更加突出。
英语不管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表达比较强调逻辑性,而汉语偏重语言的整体表述,强调因果关系。
CATALOGUE 目录•翻译实践背景与意义•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概述•科技英汉翻译实践过程分析•科技英汉翻译实践成果总结与展望•结论全球化趋势下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科技翻译在促进国际交流、技术传播和知识共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作为经典的翻译理论,为科技英汉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运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探究科技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层次转换规律和技巧。
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科技英汉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为科技翻译工作者提供实用的理论指导和翻译策略,促进科技翻译水平的提高。
010203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概念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定义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核心思想语言单位的对应卡特福德认为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是翻译的基础。
翻译转换的必要性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卡特福德认为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转换以确保意义的准确传递。
语言对比尤其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义和句法对比。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框架,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指导翻译实践该理论丰富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深化翻译研究通过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运用,促进跨文化交流010203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应用价值科技英语翻译难点与挑战030201语言等级与范畴转换与对等科技文本的语境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汉翻译中的应用科技英汉翻译实践案例分析010203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实践背景介绍对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说明了该理论在科技英汉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实践案例选择选取了若干个科技领域的英文文本,包括计算机、医学、生物等,将其翻译成中文,并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
翻译过程说明根据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每个案例进行了分析,说明翻译思路、词汇选择、语法结构转换等方面的处理方法。
浅析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张景瑶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7期摘要: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卡特福德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
本文通过对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种翻译转换类型的介绍,并结合实例证明了该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04-02一、引言1965年英国著名语言学及翻译理论家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在其代表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了翻译的转换理论,指出“意义是可以跨语言传送的,而转换就是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发生了形式对应的偏离”。
在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对源语词概念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造成译文和原文无法做到完全对等。
因此只能通过译者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语境对等的词,以求最大程度的对应。
根茨勒也认为这种转换方式不是误译,不是违反等值翻译的规则,而就是规则本身。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卡特福德这种翻译现象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化。
二、层次转换翻译理论韩礼德将“阶”定义为语法单位层次的排列。
基于此,卡特福德将语言划分为语法、词汇、形态和语音四种可能层次。
层次转换就是“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源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理论体系认为句子是分析的最高级阶,因此“层次转换”即为源语在转换为目标语的过程中源语中的上述四种层次与目标语中的这四种层次平行或交叉转换的现象。
层次转换中,词汇层与语法层互换现象在英汉互译时尤为常见。
汉语主要依靠形态来表达诸如数、时态、体及性等范畴,而英语则通过语法手段来表达。
例: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
...and strategies of ten-thousand words...原文词汇层上的“万”在译文中体现在数词“ten-thousand”及“word”一词的后缀“s”上。
浅析范畴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卡特福德认为翻译转化就是在源语翻译到目标语的过程中偏离了形式对等,可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本文结合英汉翻译实例,探讨范畴转换在翻译中的应用,旨在发现翻译转换的必要性,以便更好地指导英汉翻译。
1.引言转换是翻译实践中最基本的方法。
“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即把一种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等系统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各个形式,没有转换就没有翻译”(穆雷1990:154)。
1965年,卡特福德在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转换”的概念。
他以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区别了形式对等与文本等值,将翻译定义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目标语)文本材料替代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Catford1965:20)。
他认为,由于不同语言系统的不可兼容性,在翻译时会出现偏离原文的现象,这种偏离就叫做翻译转换。
本文将借助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通过英汉翻译中的实例着重探讨了范畴转换在翻译中的应用,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翻译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遵循了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他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会在语境中发生功能。
而这些功能又作用于不同的层次(如语音、词性、语法、单词等)和级阶(如句子、从句、短语、词及词素等)”(Catford1965:65)。
翻译转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层次转换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源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Catford1965:73)。
卡特福德(1965:141-147)指出范畴转换属于同一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是一种有关成分偏离形式上的对应,包括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方式。
3.范畴转换与英汉翻译在实际应用中,层次转换一般只会在语法和词汇两个层面上发生,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范畴转换在翻译中的应用,主要有四种类型: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
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在航空航天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航空航天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而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英语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航空航天科技领域的专业术语复杂多样,加之其高度专业化和技术性,给英汉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传统的翻译方法往往难以准确表达航空航天科技中特定概念的含义,甚至可能导致信息误解或传达不到位。
有必要借助于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翻译理论来提升科技英语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在语言学和翻译学领域被广泛应用,通过对概念和语言结构的转换,能够有效解决不同语言间的语义鸿沟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在航空航天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航空航天科技翻译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航空航天科技领域中应用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的可行性和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该理论在航空航天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旨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航空航天科技领域的翻译质量,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翻译中的具体运用方式;2. 分析该理论在航空航天科技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 探讨如何根据翻译原则更好地运用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进行科技翻译;4.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考察该理论在航空航天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实际效果和可行性;5. 评估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在航空航天科技英语汉译中的效果,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旨在为航空航天科技领域的翻译工作带来新的启示和突破。
2. 正文2.1 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简介Carford’s category transformation theory is a linguistic theory tha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categories within a text. The theory was developed by linguist Carford in the 1970s and has sinc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2.2 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在航空航天科技中的应用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可以帮助将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概念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语义结构,使得翻译结果更加准确和通顺。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翻译研究本文主要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商务翻译的研究。
首先,介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然后,分析商务翻译的特点与难点,最后,探讨在商务翻译中如何运用翻译转换理论提高翻译质量。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Katharina Reiß And Hans Vermeer’s Theory of Translation)是德国翻译学家卡特福德与汉斯·费尔迈尔(Hans Vermeer)合作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每一个翻译过程都需要进行翻译转换,即把一种语言中的表达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中的表达形式,实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
翻译转换又分为两种类型:1.内部转换:指在源语言中,语言文化特征与源语言文化不同的词语、句子、篇章等进行转换。
2.外部转换:指在目标语言中,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文化特征对源语言进行译文的修改和调整。
比如,在英语中,“精神病院”译为“psychiatric hospital”,而在法语中译为“hôpital psychiatrique”。
二、商务翻译的特点与难点商务翻译是一种在商业和管理领域中进行的翻译活动,其特点如下:1.领域专业性高,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2.风格的统一和标准化性要求高,需要认真考虑翻译所需的术语和表达方式的准确度和一致性。
3.时间性和准确性要求高,翻译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并保证翻译的正确性和质量。
商务翻译的难点主要在于文化差异的存在。
商务领域的文化因素具有复杂性、变动性和多样性,需要翻译者对不同来源文化的传达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并结合翻译转换理论来做出适宜的翻译。
三、运用翻译转换理论提高翻译质量为了提高商务翻译的质量,可以运用翻译转换理论进行翻译。
根据具体翻译任务,选择合适的内部和外部转换,参考以下方法:2. 通过外部转换,将目标语言中的译文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文化特征。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英译汉-文档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英译汉一、翻译转换理论介绍翻译的过程就是指把源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的基本句式结构,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清楚它们之间的句式转换的规则。
而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最大障碍在于中英文的句法表层结构的差异,即翻译时,原文的意思翻译正确,却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阅读时不通顺自然。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来指导英语向汉语的转换。
1965年,卡特福德在其专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
他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将语言分为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对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进行了阐述(穆雷,1991,PEl52―153)。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交际性功能的发挥是通过不同的层次和级阶实现的,有必要在进行翻译实践时进行翻译转换。
翻译转换可分为层次转换(1evel shifts)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s)两种(Catford,1965,PP.141.147)。
层次转换发生在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上,两种语言在时态、语态、语义等方面进行翻译转换。
范畴是指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性、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
据此,范畴转换又被分为结构转换(structure-shifts),类别转换(class.shifts),单位转换(unit.shifts),内部体系转换(intra-system shifts)。
翻译转换理论正是从词汇、短语和句子等微观层面着手,解决了英语与汉语翻译转换出现的问题,完成形合向意合转换,被动向主动转换,静态向动态转换和主语突出向主题转换。
二、翻译转换(一)形合向意合转换汉语是以意合(hypo taxis)为主的语言,不借助形态和形式词,只借助词语与句子包含的意义与逻辑顺序而实现连贯;英语是以形合(parataxis)为主的语言。
2302020年06期总第498期ENGLISH ON CAMPUS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下的英汉翻译研究——以Mountain people 汉译为例文/崔玉玉【摘要】英汉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进行互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字词句无法完全对等的情况,因此有时候需要对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和层级进行转换。
本文基于英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卡特福德提出的翻译转换理论,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角度对Mountain people文本进行翻译研究,以期得到高质量的汉译本。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研究;英汉翻译;层次转换;范畴转换【作者简介】崔玉玉,首都师范大学。
是指翻译过程中同一层级上发生的所有语言结构的变化。
一般而言,汉语句子和英语句子的重心位置有显著差异,英语句子前重心,即直截了当,习惯将中心词放在句子前面,修饰限定的成分紧跟其后。
汉语句子一般是后重心,即先描述条件、作用等限定成分,然后引出中心词。
在进行结构转换时要注意主语的转换、正反表达方式的转换、主被动之间的转换、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的转换,以及不同句型之间的转换等。
例2:原文:Life in these valleys was extremely harsh. No tourists in their right mind would visit Yaremche in winter.译文:山里的生活异常艰难,头脑清醒的游客冬天不会来亚列姆切旅游。
原文中的“in their right mind”作后置定语修饰tourists,在翻译时应把其前置,放在游客前面来修饰;原文的主语含有否定意义,在翻译时通过正反表达方式的转换会使得译文更加地道。
例3:原文:There were benches of rough-hewn wood scatteredwith sheepskins, low, deeply carved wooden rafters, every surface painted in Ukrainian decorative patterns.译文:店里的长凳未经太多打磨,上面铺着羊皮革,头顶的木椽不算太高,可以看到上面深印着的花纹,那是一种乌克兰特有的雕饰图案。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卡特福德以印欧语言为研究对象,首次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将其界定为“从原语到目标语过程中偏离了形式对应”,并对其进行解释分类,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种,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层次转换、词性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
本文通过分析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详细介绍该理论下的各种转换,通过举例分析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带给我们的翻译启示。
关键字: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翻译实践;层次转换;范畴转换一、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简介“转换”这一术语源于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Cartford,1965:73),其中他在《论翻译转换》这一章节中着重讨论了这个问题。
“转换”的概念最初由卡特福德界定为“偏离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中的形式对应”(Departures from foem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from the SL to TL.)。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他指出,“翻译转换”是指原语进入译入语过程中离开形式的对应,“翻译转换”主要由两种类型:层次转换(level shifts)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s),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词类转换(class shifts)、单位转换(unit shifts or rank shifts)和内部体系转换(Intro-system shifts)。
二、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层次转换首先,层次转换是指“在源语中处于某一语言层次上的成分,在目标语中的对应物却处于另一个不同的层次”,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作者:乔晓芳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5期摘要: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下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对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作品《小小小小的火》部分翻译进行详尽分析,认识华裔作家文化身份建立的心路历程,旨在深入了解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其研究,验证翻译转换理论对小说文本英汉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以期为更多的英汉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层次转换范畴转换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059-04近几年来,一批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不乏一些美籍华裔作家的作品。
在文化“大熔炉”这样的背景下,美籍华裔作家在创作之中面临着身份建立的困难、身份认同的不易,以及身份重构的无奈与必然。
为了体现这种个人情感和最大限度保留原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要涉及各类转换,竭力用各类转换使源语与译语达到翻译的对等。
最系统的翻译转换理论莫过于卡特福德的理论,本文运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小说《小小小小的火》中的英汉翻译进行分析,以验证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指导英汉翻译实践的有效性,有助于未来翻译实践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一)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之文献综述1958年,维奈和达贝尔内在其合作的《法英比较文体学》中提出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经过详细的研究和实践之后,维奈和达贝尔内又把直接翻译具化为借词、仿造词语和直译;把间接翻译细分为词性转换、等值、调节和改编(杰里米·芒迪,2014:89)。
虽然已经细分为七种技巧,但是很多学者依然认为并不如卡特福德的概念详尽。
他们在英语和法语的大量文本中还运用这七个程式进行比较和翻译实践,并做出了详细阐释。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学者对翻译转换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遗憾的是,他们虽然已经细分出七种技巧,但没有明确地提出“转换”这个词。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以张振玉《京华烟云》汉译本节选为例摘要:《京华烟云》是由林语堂在法国巴黎时用英语所著的长篇小说。
文章研究了张振玉先生的《京华烟云》汉译本的前十一章。
前十一章主要讲述的三大家族的中曾家和姚家两大家族发生的悲欢离合之事,文中有大量中国文化色彩的词汇。
文章主要通过卡特福德的理论对《京华烟云》汉译本进行研究。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主要包含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结构,类别,单位和系统内四个范畴。
因此,从两个层次和四个范畴分别对译文进行分析,探讨了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实用性。
该理论对《京华烟云》一书的翻译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能体现在被动语态、动词时态以及词汇的处理上。
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对句子以下的层面做出了阐述,没有提及到语段和篇章层面,因此还需在以后的理论学习中,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京华烟云;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层次转换;范畴转换1引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因此英汉两门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如果只机械地进行字对字翻译势必会让译文生硬,因此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符合汉语表达思维,就需要运用一系列翻译理论。
本文选取了张振玉的《京华烟云》汉译本的前十一章作为研究对象。
前十一章主要讲述了姚、曾两家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悲欢离合之事。
再结合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主要研究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是怎么对京华烟云汉译本进行翻译指导的。
最后可以看出,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对文学性文本也有指导性意义。
同时,作者也希望人们能够重视该理论,辩证地看待该理论的作用。
2京华烟云介绍京华烟云一书主要描写了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以及悲欢离合的恩怨情仇。
这些事件主要发生于1901年义和团到抗日战争结束这三十多年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本文节选的十一章,分别写了姚木兰走丢后受到了曾大人的救助,于是和曼娘以及曾家的几个孩子一起共度了一段快乐时光。
他们一起玩耍,一起上私塾。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民航文献英汉译的指导作用作者:邓雨佳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3期摘要:民航英语是科技英语的分支,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强调语言的严谨性、简练性、准确性、客观性。
虽然我国对科技英语翻译策略的各项研究已硕果累累,但是对于民航英语翻译策略的研究却停滞不前,尚无重大突破。
如何通过具体的翻译策略提高民航英语翻译质量应是民航英语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化理论在提高翻译质量方面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本文试析将翻译转化理论应用于民航英语汉译英的实践中。
关键词:民航英语文献;汉译实践;卡特福德;转换理论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民航事业逐渐与国际民航事业接轨,因此翻译在中国民航强大的道路上扮演这重要的角色。
民航英语是科技英语的分支,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强调语言的严谨性、简练性、准确性、客观性。
虽然我国对科技英语翻译策略的各项研究已硕果累累,但是对于民航英语翻译策略的研究却停滞不前,尚无重大突破。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化理论在提高翻译质量方面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本文试析将翻译转化理论应用于民航英语汉译英的实践中。
1.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1965年,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出版了代表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在这本书中,卡特福德提出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即原文语言组织成文的材料替换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即译文语言的成文材料。
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就在于寻找等值的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确立等值成分的性质和条件。
卡特福德提出文本等值和形式对应。
文本等值即特定语境中的任何目的语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成分,而形式对应是指任何目的语范畴在目的语“机体中占有的地位,应尽可能与源于范畴在原语中占有的地位相同”。
而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必然存在的不兼容性使得“形式对应”几乎永远只是近似,而无法绝对实现形式对应。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设法做到文本等值而不是形式对应。
因此在实现文本等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原文形式的偏离,这种对原文形式的偏离即“翻译转换”。
浅析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摘要: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卡特福德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
本文通过对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种翻译转换类型的介绍,并结合实例证明了该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04-02
一、引言
1965年英国著名语言学及翻译理论家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在其代表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了翻译的转换理论,指出“意义是可以跨语言传送的,而转换就是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发生了形式对应的偏离”。
在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对源语词概念意义的理解产生偏差,造成译文和原文无法做到完全对等。
因此只能通过译者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语境对等的词,以求最大程度的对应。
根茨勒也认为这种转换方式不是误译,不是违反等值翻译的规则,而就是规则本身。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卡特福德这种翻译现象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化。
二、层次转换翻译理论
韩礼德将“阶”定义为语法单位层次的排列。
基于此,卡特福德将语言划分为语法、词汇、形态和语音四种可能层次。
层次转换就是“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源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理论体系认为句子是分析的最高
级阶,因此“层次转换”即为源语在转换为目标语的过程中源语中的上述四种层次与目标语中的这四种层次平行或交叉转换的现象。
层次转换中,词汇层与语法层互换现象在英汉互译时尤为常见。
汉语主要依靠形态来表达诸如数、时态、体及性等范畴,而英语则通过语法手段来表达。
例: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
...and strategies of ten-thousand words...
原文词汇层上的“万”在译文中体现在数词“ten-thousand”及“word”一词的后缀“s”上。
源语的词汇层与目标语的与语法层进行了转换。
例:虽然有一次登上了吉祥大戏院的大舞台……(杨绛《精彩的表演》)
though i was once on the grand stage of the fortune theatre...
源语词汇层“有一次”被转译为目标语语法层“was once”。
即用目标语的语法层代替了源语的词汇层,符合了目标语在表达时态时所遵守的语言体系规则。
三、范畴转换翻译理论
韩礼德认为“级阶”在语法体系里代表词素、词、群、子句和句子这五个语言单位层次。
卡特福德的范畴转移即为在这些不同级阶之间的自由转移。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无受限翻译和级阶受限翻译。
区分二者即看
译者是否有意将目标语和源语限制在特定的语言单位层次。
卡特福德的范畴转换翻译方法为无受限翻译,适用于大多数情况。
(一)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为将源语译为目标语时,改变源语结构使之符合目标语表达结构。
这是最常见的范畴转换,适用于各种级阶。
例:the splitting of the uranium or plutonium nucleus is accompanied by the release of very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energy.
铀或钚的核裂变伴有极其巨大的能量释放。
原句的被动语态结构被转换为主动态结构。
这是结构转换在句子这一级阶的体现。
若译文也用被动结构表示,既不符合汉语少被动的表达习惯,读起来也不通顺。
例:boiling point is defined as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the vapor pressure is equal to that of the atmosphere.
沸点的定义是:水蒸汽的汽压等于大气压时的温度。
原句中temperature由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而后被转译为形容词加名词的修饰结构。
这是结构转换在词一级阶转换的体现。
既符合汉语中定语通常置于名词前的表达习惯,又使译文读起来明了易懂。
(二)词汇转换
词汇转换大多是以词汇为翻译单位的词性转换。
词汇转换多发生于两个不用的语言系统,翻译时为了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而对
源语进行词性转换。
例: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
a deficit of 800 billion yuan is projected, a decrease to around 1.5 percent of gdp.
原文中动词“下降”转译成了名词“decrease”。
译文后一个分句省略主语并将动词名词化,使得译文与原文均显得正式而又简洁。
(三)单位转换
单位转换指在翻译过程中若源语中的某个级阶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同级阶的等值对应,译者可在目标语中的其它四个级阶中寻找能达到最大程度与之对应的级阶,实现符合目的语习惯的对应。
英汉翻译中单位转换常见于句子以下的级阶。
例:政府要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the government will make effort to ensure that both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real incomes increase in line with economic growth.
原文“同步”一词转换为短语“in line with”。
如不采用这种转换,通常情况下“increase”后面还得接一个谓语和宾语,导致句子过长,结构偏复杂。
用短语代替句子则很好地化解了这一问题。
例:he had still a small house in highbury, where most of his leisure days were spent; and between useful occupation
and the pleasures of society, the nest eighteen or twenty years of his life passed cheerfully away.
他在海伯里还有一栋小房子,闲暇时间大多在这里度过。
随后的十八年、二十年中,他一面做点有益的事情,一面享受交友的乐趣,过得倒也挺快活。
原文一句被拆译为两个独立句。
使得译文符合汉语意合而形散的表达方式,不会因为句型冗长和结构复杂使读者理解困难。
(四)内部系统转换
内部系统转换一般发生在两种具有相似性的语言系统内,目标语中有多个体系作为源语的翻译等值成分,最终选择一个与之对应的术语。
因此,内部系统转换很少出现在系统不相似的英汉互译中。
四、结语
虽然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仅适用于句子层级以下,未考虑到段落、篇章等更大文本规模,也未顾及认知、文化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但由以上例证可以看出,该理论在文学和非文学的句子翻译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使得译文一方面尽可能做到了与原文在概念和意义上的对等,一方面也符合了目标语的语言体系和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 catford. a linguistics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