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215.00 KB
- 文档页数:27
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卡特福德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在翻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重新认识和解析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其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包括“对等理论”和“翻译转换”等。
接着,通过对卡特福德理论的深入分析,本文试图揭示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理论如何与当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如何在新的语境下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文章总结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研究的贡献,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卡特福德(J. C. Catford)的翻译理论在语言学界具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语言学的翻译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这一理论主要基于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
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应基于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直译(formal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
直译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形式对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结构;而意译则更注重目标语言的自然性和流畅性,允许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言的形式进行调整和修改。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s)的概念,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异,需要进行的语法和词汇层面的调整。
这些转换包括层次转换(rank shifts)、结构转换(structure shifts)、类别转换(class shifts)、单位转换(unit shifts)和内部系统转换(intra-system shifts)。
这些转换类型有助于解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指导译者在实践中进行恰当的调整。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分析其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先驱,其著作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卡特福德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以及翻译的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框架,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的类型,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如“对等原则”和“翻译单位”等。
这些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处理翻译问题。
本文还将对卡特福德的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深入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基于语言学原理,尤其是语言学中的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
卡特福德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即翻译应当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这种等值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更体现在语义、风格、文化等多个层面。
摘要:卡特福德(J. C. Catford)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翻译的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
他著名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于 1965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67 年再版,并被列为牛津大学语言与语言学习丛书。
本文试图从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分类、翻译的等值、转移、可译性限度等五个方面来解读这一著作,并试图窥探其对翻译理论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翻译;语言学1. 引言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及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西方的学者逐步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并以不同学科理论为依据,形成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学派。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言学派、语文学派、交际学派及社会符号学派。
而张南峰和陈德鸿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2000)一书中,将西方翻译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和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可见,多数学者都认为存在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翻译理论。
1953 年苏联人费道罗夫发表了《翻译理论概要》一书;1965 年,卡特福德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1975 年,巴尔胡达罗夫发表了《语言与翻译》一书;1980 年,科末萨罗夫发表了《翻译语言学》一书,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翻译语言学的形成。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有以下共同的观点(1)语言学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之间的关系;(2)翻译理论研究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3)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对等的文字材料,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替换成另一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一本颇为重要的学术著作。
作者将现代英国描写语言学的框架用于翻译的分析之中,指出了一条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Carter-Furedi Transformative Translation Theory)是由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卡特(John Carter)和匈牙利当代诗人爱管·富尔迪(Egbert Fureed)共同提出的一种新型翻译理论,旨在探讨翻译工作如何让读者达到一种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引发他们的关注并带给他们更深的情感体验。
该理论着重提出,翻译结果不仅要准确、完整,更要让原文作者的原始情感散发到读者身上。
作者认为,“感性化翻译”(Transformative Translation)可以说明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它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转换,即从作者抽象的抽象意义转换为读者实际的感性体验的工作。
这就要求翻译者根据读者的特点,将原文的特征转换为读者更容易理解的特征,以便创造出读者能够感受到的更多的情感体验。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传达原文的信息,而且还要创造一种使读者产生特定反应的信息。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
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1965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
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
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1)翻译的性质。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2)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 rtial translation);就其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 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就语言结构的登记来说,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即传统意义上的“逐字译”和“意译”,而“直译”介于两者之间。
(3)翻译的对等问题。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4)翻译转换,是指把原文变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
翻译转换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
(5)翻译的限度,是指不可译性问题。
翻译中有两类不可译。
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意语法结构;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境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卡特福德以印欧语言为研究对象,首次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将其界定为“从原语到目标语过程中偏离了形式对应”,并对其进行解释分类,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种,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层次转换、词性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
本文通过分析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详细介绍该理论下的各种转换,通过举例分析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带给我们的翻译启示。
关键字: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翻译实践;层次转换;范畴转换一、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简介“转换”这一术语源于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Cartford,1965:73),其中他在《论翻译转换》这一章节中着重讨论了这个问题。
“转换”的概念最初由卡特福德界定为“偏离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中的形式对应”(Departures from foem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from the SL to TL.)。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他指出,“翻译转换”是指原语进入译入语过程中离开形式的对应,“翻译转换”主要由两种类型:层次转换(level shifts)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s),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词类转换(class shifts)、单位转换(unit shifts or rank shifts)和内部体系转换(Intro-system shifts)。
二、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层次转换首先,层次转换是指“在源语中处于某一语言层次上的成分,在目标语中的对应物却处于另一个不同的层次”,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袁崟峰【摘要】在独自研究的翻译理论中,卡特福德分析了翻译的概念、类别等内容,揭示了语言和翻译的实质,有效拓展了世界各国翻译人员的思维,这在当前世界的翻译领域依然可以给人们提供启示。
【关键词】卡特福德 翻译理论 语言卡特福德,是上世纪英国伦敦学派著名的翻译理论专家,他精通多达十余种语言,其著作主要在语言学方面。
同样,也是站在语言学的专业角度,他在工作期间出版了《语言学的翻译理论》一书中,深入浅出地探索了翻译的各种应用情况,因其探讨的角度比较深奥难懂,以至于很多人看不起这本书,在实践翻译中起到的作用不够大。
然而,在当前翻译事业发展的今天,卡特福德的这一理论却焕发出别样的光华。
这里,我们来关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必将为翻译事业提供更好的思路借鉴。
一、卡特福德的生平简介卡特福德,是英格兰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专家,1917年出生于爱丁堡,从爱丁堡大学的法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二战以后,他又前往伦敦研修东方、非州语种。
此后,一直受聘于英美、中东、亚洲的许多大学,专业从教语言学,在这个过程中,他掌握了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语言学专业方面久负盛名。
他的学术著作也集中在语言学方面,全部的学术论文都涉及到了语言学的应用语法和方言等问题。
二、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1965年,卡特福德出版了关于翻译理论的专著,成为当时世界上翻译理论研究的经典著作,影响广泛。
其主要翻译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翻译的性质。
卡特福德指出,翻译研究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一项语言之间的活动,是用一种语言作为译语,来替换作为源语的另一种语言。
他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翻译实践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对等语的性质和条件,包括词汇短语、句子的对等与不对等。
2.翻译的分类。
在翻译理论的这部著作中,卡德福德将翻译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翻译进行了类别上的划分。
一是从翻译的类别来看,可以分为全部翻译、部分翻译。
卡特福德structure shift theory
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转换”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s)是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的。
他沿袭了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阐释翻译过程中会发生大量词汇、句法上的相互转换。
该理论将翻译转换分为层次转换(Level Shift)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两大类。
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结构转换(Structure Shift)、类别转换(Class Shift)、单位转换(Unit Shift)和内部系统转换(Intra-System Shift)。
以汉语和英语的翻译为例,常见的结构转换有:汉语句子的主题突出与英语句子的主语突出之间的转换,因为两种语言中前者意合的特点和后者形合的特点;肯定结构与否定结构之间的转换等。
例如:“I can’t agree with you anymore”翻译成汉语中的“我非常同意你说的话”或者“我非常同意”,这样两种语言的肯定结构与否定结构就发生了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