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福德和奈达翻译等值理论对比研究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从奈达的“等效翻译”原则看词汇的对等摘要)本文鉴于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对词汇对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翻译不光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翻译的最佳结果是“等效”,而不是“等同”。
这里主要针对词汇问题来探讨原语言与译语词汇的对应问题。
(关键词]等效翻译;词汇;语言交际;译语一、“等效”之国内外研究概况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
把以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使得不懂第一种语言的读者也获得同样的信息。
这就是翻译。
因此,翻译对其读者的效果应该与原文对原文读者的效果基本相同,这是由翻译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等效论的起源,是古今中外翻译家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
公元7世纪,我国伟大的翻译家玄奘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这是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玄奘的“喻俗”,指使读者大众理解,而这是强调了效果。
l9世纪末,我国近代翻译家严复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概念:“顾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
”在西方,l8世纪末,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他的这一观点在西方翻译界受到极大的重视。
而同时他讲到的另一段话则更为重要。
他指出,在好的翻译中,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移注到了另一种语言中,使得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读者大众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其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等。
泰特勒在这里明确提出了两种接受者的感受应该相等,这正是等效概念的关键。
1931年,我国革命翻译家瞿秋白提出了截至当时最为全面的等效概念。
他指出,翻译应该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他国读者的所得。
卡特福德,英国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代表,最早提出了“等值翻译”概念。
他认为,翻译实践的中心任务是在译语中“寻找等值体”,翻译理论的实质是描述翻译等值的机制。
二、奈达的“等效翻译”原则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于1964年在其著作《翻译科学初探)(Towards a Science ofTranslating)中也提出了“等效翻译理论”。
奈达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几个概念之比较作者:姜丽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5期摘要: 本文通过对尤金·奈达和约翰·卡特福德各自的代表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语言学翻译理论》中所涉及的母论、意义、对等和形式等概念进行比较,论述了两种译论中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
尽管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奈达和卡特福德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各自的翻译理论,同一个术语在两种译论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清晰地把握两种理论中的不同概念,将有利于我们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 奈达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念比较尤金·奈达和约翰·卡特福德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各自的代表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语言学翻译理论》都借鉴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力图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和描写,从而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但是,这两位学者在描述翻译的本质和过程中却采用了不同的视角,其理论的侧重点更是不尽相同。
笔者将两种翻译理论所涉及的几个概念进行分析对比,以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一、母论奈达和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均植根于语言学,都属于较为系统的、科学的翻译理论。
然而,二人所依据的母论却是不同的。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以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G Grammar)作为自己的母论。
转换生成语法借鉴了数学、哲学和语言学原理,将语法结构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提出了核心句(kernel sentence)和一系列的转换规则,形成了一整套语法体系。
根据转换生成语法,尤其是核心句的原理,奈达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转译的设想,并创建了一种完整的语际转换过程的描述模式,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先把源语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然后在译入语中找到与之对等的深层结构,最后再把这一对等的深层结构表现为它的表层结构。
212卡特福德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对等词的不对等研究——以“Death of a Marriage”一文为例拜得菊 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借助于卡特福德理论中关于“意义是无法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重要观点,从形式意义不对等和概念意义不对等两方面探讨了《破灭的婚姻》一文中的翻译对等词的不对等现象,以期减少对等词在翻译中完全对等的错误印象。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对等词;不对等;意义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与奈达翻译理论几乎同时引进中国的。
尽管奈达与卡特福德前脚后跟进入中国,但两者在中国的遭遇却很不一样。
奈达一时红的发紫,成了中国翻译界家喻户晓的名字,而卡特福德理论却在奈达大红大紫的同时被某人贬为“味同嚼蜡”,还有些人认为“语言学翻译理论不值一提,因为它研究的是西方人建立在印欧语系的几种语言的对比基础上的,对汉语翻译没有指导意义。
[1]”卡特福德对于意义的精辟论断:“意义在我们看来,是某种语言的特性。
始发语有始发语的意义,目的语有目的语的意义。
”因此,根据卡特福德,“认为始发语与目的语文本有着‘一样的意义’”的观点,或“在翻译中发生了‘意义转移’”的观点是无法成立的[2]40。
卡特福德是从两个方面阐述始发语与目的语不可能有“一样的意义”的。
一、形式意义的不对等首先是“形式意义的不对等”。
所谓的“形式意义”(formal meaning)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是不可能对等(equivalent)的,而只能对应(corresponding)。
卡特福德言简意赅地指出,“意义是语言的一种特性“。
就“形式意义”而言,比方,英语中有冠词,而汉语中根本就没有冠词,那么,英语中的a book 译成汉语“一本书”,他们之间的形式意义是不一样的。
在“Death of marriage ”一文中,也存在着中英文翻译时出现的形式意义不对等。
例1 a marriage ;a small civilization ;a long time ;last act of solidarity上述例子分别摘自英文原文标题、第一段、第十段和第十六段,每个短语都有相应冠词去限定。
INTELLIGENCE 人文论坛摘要:卡特福德突破传统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用语言学理论分析翻译问题,解答了以往不能解释的问题,使我们对翻译问题有了更清晰、更新的认识。
他的分析以理论为依据,视角独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说服力,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字:卡特福德语言学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视角———评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天津外国语学院于涛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所以从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问题无疑是科学的、适合的,卡特福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他用语言学理论解释了以往的翻译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突破了传统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翻译的语言学研究》一书就是他主要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对翻译活动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分析。
全书共分十四章,读者对象为有一定语言学知识的学生,所以,为了使一般读者能理解,卡特福德在第一章中介绍了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以作为入门的基础帮助读者理解全书。
他把语言行为分成四个层次:音位、字位、语法和词汇,这是他翻译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并对这四个层次上的语言单位unit,structure,class 和system 以及语言学术语rank,exponent 和delicacy 进行了逐一解释。
卡特福德的介绍使我们对语言学的一些概念大体上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翻译时可以从语音或语法层次来分析语言结构,这样可以使我们更清楚语言的构成和特点。
在第二章中,卡特福德把翻译定义为“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比奈达的定义更科学、更严谨。
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认为不同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他们之间存在着冲突,而要解决这种冲突只能用译入语的对等语来替代源语。
运用奈达和卡特福德的核心翻译理论来分析张培基的译作《背影》摘要:奈达和卡特福德是翻译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著名学者,他们都通过提出新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将运用他们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方法去分析张培基的译作《背影》,通过具体例子并加以分析,在体现出张培基深厚的翻译功底之余也证明了翻译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四步式翻译法;形式对等;动态对等;语篇对等;可译性一、引言Gentzler说翻译理论既是又不是一个新的领域。
尽管它直到1983年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此之前已有许多著名的理论家长期致力于翻译研究,他们创立了许多实用的、有深刻见解的翻译理论。
近年来,翻译理论饱受争议。
有些人提出译文的优劣在于译者们实践经验的差距而非翻译理论的运用。
然而,Chesterman指出就像力学理论能帮助工程师发明机器一样,翻译理论同样能帮助译者获得高质量的译文。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困难对译文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本文将尝试用奈达和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去分析张培基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译作。
二、奈达和卡特福德的核心翻译理论奈达和卡特福德这两位享誉盛名的学者的翻译理论存在着诸多共性特征,即都在语言学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技巧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难题。
奈达相信翻译的可译性,同时也指出任何文本都不是完全可译的。
卡特福德进一步介绍了翻译可译性当中的局限性,同时提出其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
因此,他们的翻译理论推动了翻译领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给译者以启发。
(一)奈达的翻译理论。
奈达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终生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在圣经的翻译过程中他不断改进翻译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翻译理论体系。
他曾提到圣经以前的翻译太过于注重翻译的形式,往往徒有其表未能博得读者的青睐,因此译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迎合读者口味使读者更好接受译文。
作为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他在翻译中融合了语言学、人类学、交际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的分支,构建了有强烈自我风格的翻译理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概述作者:李毅鹏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06期摘要: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林立,观点纷呈。
奈达是当今举足轻重的翻译家,也是当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对20世纪的翻译界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奈达的主要思想进行剖析, 并指出其理论的贡献和不足, 希望能对当代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翻译理论;奈达;功能对等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239-02一、功能对等理论简介自上世纪50年代初,当代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流派和思想不断成长壮大。
其中有两大贡献最引人注目:奈达、费道罗夫、威尔斯和卡特福德等人将现代语言学带入翻译研究;其次,霍姆斯将翻译学归列为“独立学科”。
奈达认为,“任何一种成熟的翻译方法无一不以符号学作为其符号编码与解码的基本规则。
”[1] “现代语言学对翻译最有意思的贡献,恐怕就是使翻译工作者解除了前一代人在语文学上的种种假定和臆测的束缚。
”[2]实际上,里厄是“对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奈达的对等理论是从其基础发展而来的。
受其启发,上世纪60年代初,奈达首先提出“形式对等”理论。
该理论要求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形式尽可能保持一致。
在60年代末,他在与查尔斯·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功能对等”。
二、功能对等理论内容自上世纪60年代始,随着语言学和交际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这两学科的角度出发研究翻译。
其中奈达的“功能对等”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
他在著作《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
在后来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他对“动态对等”进行了更详细的解析与论述,并指出所谓动态对等,是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大致相同。
[3]后来为了突出“功能”的概念和避免一些人对“动态”的误解(实际内涵并没有改变),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奈达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几个概念之比较尤金尤金??奈达和约翰奈达和约翰??卡特福德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各自的代表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语言学翻译理论》都借鉴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语言学翻译理论》都借鉴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力图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和描写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和描写,,从而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但是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但是,,这两位学者在描述翻译的本质和过程中却采用了不同的视角译的本质和过程中却采用了不同的视角,,其理论的侧重点更是不尽相同。
笔者将两种翻译理论所涉及的几个概念进行分析对比尽相同。
笔者将两种翻译理论所涉及的几个概念进行分析对比,,以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以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水平。
一、母论一、母论奈达和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均植根于语言学奈达和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均植根于语言学,,都属于较为系统的、科学的翻译理论。
然而统的、科学的翻译理论。
然而,,二人所依据的母论却是不同的。
二人所依据的母论却是不同的。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以乔姆斯基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以乔姆斯基(Noam Chomsky)(Noam Chomsky)的转换生的转换生成语法成语法(T-G Grammar)(T-G Grammar)作为自己的母论。
转换生成语法借鉴了数作为自己的母论。
转换生成语法借鉴了数学、哲学和语言学原理学、哲学和语言学原理,,将语法结构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将语法结构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提出了核心句并提出了核心句(kernel sentence)(kernel sentence)和一系列的转换规则和一系列的转换规则和一系列的转换规则,,形成了一整套语法体系。
根据转换生成语法了一整套语法体系。
根据转换生成语法,,尤其是核心句的原理尤其是核心句的原理,,奈达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转译的设想奈达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转译的设想,,并创建了一种完整的语际转换过程的描述模式整的语际转换过程的描述模式,,即在翻译过程中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先把源语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然后在译入语中找到与之对等的深层结构层结构,,最后再把这一对等的深层结构表现为它的表层结构。
卡特福德和奈达翻译等值理论对比研究论文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等值理论对比研究
【摘要】自上世纪中期以来,语言学派运用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开拓出西方译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在西方译学研
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卡特福德和奈达为例,旨在探讨这一学派对翻译等值所作的
语言学探索。
【关键词】卡特福德奈达对等译者等值对照
约翰·卡特福德和尤金·奈达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翻译
理论都在借鉴了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他们力图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和描写,从而对翻译实践
产生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卡特福德和奈达分别从系统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方面对翻译的
本质和过程进行了描述。
本文以两位学者的理论基础为切入点,探索关于翻译等值的论述,并对二人的翻译等值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以便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
二、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理论基础
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理论均来源于语言学,并加以改进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
体系。
然而.二人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却是不同的。
卡特福德的译者理论主要归功于韩礼德(michaela.k.hmliday)的系统语言学。
韩礼
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明确提出,语言存有三个基本层次:。
运用奈达和卡特福德的核心翻译理论来分析张培基的译作《背影》作者:汤青媚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2期摘要:奈达和卡特福德是翻译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著名学者,他们都通过提出新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将运用他们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方法去分析张培基的译作《背影》,通过具体例子并加以分析,在体现出张培基深厚的翻译功底之余也证明了翻译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四步式翻译法;形式对等;动态对等;语篇对等;可译性一、引言Gentzler说翻译理论既是又不是一个新的领域。
尽管它直到1983年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此之前已有许多著名的理论家长期致力于翻译研究,他们创立了许多实用的、有深刻见解的翻译理论。
近年来,翻译理论饱受争议。
有些人提出译文的优劣在于译者们实践经验的差距而非翻译理论的运用。
然而,Chesterman指出就像力学理论能帮助工程师发明机器一样,翻译理论同样能帮助译者获得高质量的译文。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困难对译文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本文将尝试用奈达和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去分析张培基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译作。
二、奈达和卡特福德的核心翻译理论奈达和卡特福德这两位享誉盛名的学者的翻译理论存在着诸多共性特征,即都在语言学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技巧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难题。
奈达相信翻译的可译性,同时也指出任何文本都不是完全可译的。
卡特福德进一步介绍了翻译可译性当中的局限性,同时提出其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
因此,他们的翻译理论推动了翻译领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给译者以启发。
(一)奈达的翻译理论。
奈达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终生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在圣经的翻译过程中他不断改进翻译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翻译理论体系。
他曾提到圣经以前的翻译太过于注重翻译的形式,往往徒有其表未能博得读者的青睐,因此译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迎合读者口味使读者更好接受译文。
谈谈对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认识李超【期刊名称】《内江科技》【年(卷),期】2015(036)006【总页数】2页(P86-87)【作者】李超【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外语系【正文语种】中文卡特福德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1965年出版的专著《语言学翻译理论》可以说是英国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作。
卡特福德从纯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各种问题,为翻译研究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理论几乎是同时引进到中国的。
相比较《翻译科学探索》,《语言学翻译理论》这本书的语言可能晦涩难懂,而全书又是从语言学的角度阐述翻译,读起来让人觉得枯燥无味。
因此有的翻译学者认为卡氏理论“味同嚼蜡”,无法对翻译实践起到指导作用,而在当今翻译文化转向大的思潮下,该理论显得格格不入,已经跟不上翻译理论发展的步伐了。
此种观点差也!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任何一种翻译理论必定会对翻译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通过一学期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学习,认识到卡特福德完全以语言学的全新视角来探讨翻译的种种问题,书中确实提出许多人所未发的翻译观点。
一、翻译的概念卡特福德为翻译所下的定义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入语)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
(J.C.Catford,1965,20)在这一定义中,卡特福德特别强调了“文本材料”和“对等”这两个关键词。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译语文本的等值成分不可能全部替换原语的文本材料。
例如,原语的语法、词汇、音位、字形或许可以在译入语中找到替代成分,但是其中译入语的音位或字形绝不是原语音位或字形的等值成分,况且在某些层次上“根本就不存在替代物”。
这一概念从侧面阐述了卡特福德的翻译观:两种语言之间的绝对翻译是不可能发生的。
二、意义的概念卡特福德认为两种语言之间的绝对翻译是不可能的,这与奈达“任何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的观点针锋相对。
翻译即译意。
而在论述翻译中意义这个核心概念时,卡特福德沿用了弗斯的定义“由任何语言形式或任何可能具有的形式(文本、文本中的条目;结构、结构成分、类别、体系中的术语)构成的关系的总和”(J.C.Catford,1965,35)。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之比较研究刘佳欣(天津财经大学,300222)论文摘要: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正式进入中国之后,国内有关该理论研究的文章可谓屈指可数。
与这一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翻译研究将卡特福德提出的翻译中“转换”概念作为重点。
本文试从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出发,通过研究“转换”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成为研究热点重点的原因以及与奈达翻译理论的对比,重新审视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以期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关键字:卡特福德;转换;翻译理论Catford’s Translation Theory RevisitedLiu Jiaxin(Tianji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00222)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very few articles about Catford’s translation theory since it entered China in 1982. In contrast to that, foreign theorists in most cases focus on the term“shift” which has been raised by Catford when summarizing the western translationtheories. This paper aims to start from examining the reason that leads to the abovephenomenon through researching in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term “shift”, the reasonscontributing to its becoming the heat topic and through comparing Catford’stranslation theory with that of Nida, in order to revisit Catford’s translation theory andprovide a more broad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theory studies.Key words: Catford; shift; translation theory引言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最早于1965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3月包振南先生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题为《开拓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介绍卡特福德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的文章(林克难,2001),标志着卡特福德理论正式进入中国。
从Equivalence 看奈达与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摘要:西方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中国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传入中国打破了严复对等翻译理论传入中国打破了严复“信达雅”“信达雅”“信达雅”一统翻译天下的局面,一统翻译天下的局面,一统翻译天下的局面,卡特福德的卡特福德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翻译的实质,本文比较二者的翻译理论及各自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论及各自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对等; 形式; 翻译理论翻译理论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upon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dynamic equivalence dynamic equivalence”” of Nida changed the state of monopoly by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of YanFu ’s 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elegance””. In addition, J. C. Catford explained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n linguistic angle, which is novel and scientific.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two theories and their respective meaning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Key words: equivalence; form; translation theoryIn 1970s,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Eugene A. Nida ’s book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G Grammar was published.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put forward in this book has a different angle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mpressive and empirical translation method. Besides, the translation model described in this book makes translation accessible to technical oper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theory discussed in this book also sets a standard and basis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It is believed that Nida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a more specific and concrete way with hi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While bycontrast, Catford proclaimed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from abstract linguistic level and solved the problem of what is translation.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by Catford reveals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from a new angle based on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1. Equivalence in Nida and Catford 1. Equivalence in Nida and Catford’’s explanationNida proposed that Nida proposed that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Nida, 12) Catford suggests that (Nida, 12) Catford suggests that ““Transl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Catford, 1965:20).Although they mentioned the same concept Although they mentioned the same concept ““equivalent equivalent””,the meaning isdifferent. different. “Equivalent’“Equivalent’“Equivalent’ in Nida in Nida in Nida’’s view is on the meaning and style level. 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meaning at the first place to reproduce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stir the same feeling of the receptors with the original readers. In the style aspect,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reappear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one. And the style includes similar response of the receptors and original readers through linguistic equivalence. what what ““equivalent equivalent”” refers to in Catford refers to in Catford’’s opinion is that translation is to substitute the same linguistic part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target text. The concept of “equivalent equivalent ’’put forward by Catford can be explained and distinguished in two levels------ abstract and concrete levels: concrete levels: ““textual equivalence textual equivalence ”” and and ““formal correspondence formal correspondence””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one refers to The former one refers to ““in a given circumstance, any original text or part of the original text can be translated into the equivalent part of the target text, which isrequired to relate with concrete circumstance required to relate with concrete circumstance”” (廖七一,101). While the latter refers to to ““in any translated category, in any translated category, ””后者指“在任何译语范畴(单位、类别、结构、结构成分等等)the translated category is made to be equivalent to the original category as much as possible.as much as possible.””(廖七一,102). In this sense, the more similar the two languages are, the more possible it is to make translation close.After comparing what Nida After comparing what Nida’’s and Catford s and Catford’’s view of translation nature, we can find out that Nida held the idea that target readers have the final say to judge the effect of translation while Catford thought that equivalence is dependent on translators competency in both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Both of their views have limit.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readers have similar response and the competency of translators impossible to make readers have similar response and the competency of translators’’ command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二、Nida Nida’’s and Catford s and Catford’’s Form“Form”“Form” in Nida in Nida in Nida’’s opinion is s opinion is ““the overt structure of a discourse in terms of its words, grammatical classes, and syntactic and stylistic patterns; the vehicle by which the message is conveyed.message is conveyed.””(Nida, 203). While Catford claimed that (Nida, 203). While Catford claimed that ““Language is form , not substance not substance””(Catford, 3). Nida thought that if a translator makes every effort to follow the style of original text, translation will become a mechanical work. In this way, Nida suggested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necessary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original text in style, otherwise, translation may destroy the original meaning. Catford brought the language categories of systematic grammar; grammatical/ lexical form, medium form , medium substance, situation and context meaning and unit, structure, class and system(廖七一,99). The equivalence in his explanation is the equivalence betweencategories. Translation is linguistic activities,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belong to different linguistic systems, thus translation is untenable in this sense. However,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 substance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三、The application of Nida The application of Nida’’s and Catford s and Catford’’s theory Both Nida and Catford is linguistic-oriented, and both of them proposed that their theory are universal and can direct al translation practic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s produced to direct The Bible ’stranslation and make pubic the Christianity. When translate information text, it is reasonable to take contents and effect into top consideration at the cost of style. But whe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s concerned, styl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convey emotion and attitude, so in this sense, translation with no regard to style is not acceptable. Thus, Nida Thus,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is not applicable to literature translation. However, Nida However, Nida’’s theory includes four step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manticcategories, and kernel sentence which make translation practicable and concrete, they are analysis 、transfer 、restructuring and testing. Nida is optimistic in translation, and he thought that translation is tenable in every language because he considered that if one thing can be described in one language, it is certainly can be described in another language.Catford Catford’’s theory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从语言的本质上揭示了翻译过程,理论比较抽象,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接受,难以理解和接受,难以理解和接受,他认为意义是不可翻译的,他认为意义是不可翻译的,他认为意义是不可翻译的,为整个翻译活动定了一为整个翻译活动定了一个悲观的基调。
不可译性:奈达与卡特福德之对比研究作者:崔洋通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8年第06期【摘要】自翻译研究诞生起,不可译性就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话题.。
翻译研究的学者们试图从各自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针对不可译性的学术探讨一度百家争鸣。
然而时至今日,对于这一主题仍旧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令人满意的结论。
本文作者对比研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和卡特福德(J. C. Cattford)两位翻译理论家在讨论翻译之不可译性中的不同观点,希望通过介绍二人独特的理论视角,分析两位翻译理论家在不可译性问题上的各自不同看法,达到加强对不可译性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深度的目的。
【关键词】不可译性;奈达;卡特福德;对比【作者简介】崔洋通(1991- ),男,汉族,吉林延边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引言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1796年对不可译性提出了较为准确的描述:“没有一种语言中的问题是与另一种的词语完全等值的,除非它们是表示很实体的东西。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绝对的可译性仅存在对应的实体上,而真正生活中的语言却是动态、灵活的,因此不可译性存在于语言的方方面面。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表达思想的独特方式和艺术语言,不可译性更多的反映了两种文化在经由翻译结合时的冲突和矛盾。
一、奈达和卡特福德对翻译本质的界定任何对不可译性的讨论都无法避开翻译本质这一议题,这一结论也适用于奈达和卡特福德的理论体系。
奈达在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指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在他看来,翻译所能取得的最大对等,也只是所谓的“最贴近”而已,并非真正的对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奈达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再现”(reproduce)体现了奈达对可译性的肯定。
而卡特福德在可译性问题上则持较为悲观的态度,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卡特福德将翻译定义为:“将原语文本材料用译入语中的对等材料替换的过程”,卡特福德用“替换”(replacement)对应奈达的“再现”,正因为他认识到了不同语言是无法重合的系统,因此两种语言间永远不存在所谓的转换和再现,能否实现对等取决的是所描述实体在两种语言中的重合度。
奈达与卡特福德翻译等值理论差异性研究作者:梅寒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12期摘要:约翰·卡特福德和尤金·奈达虽然同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但是,两位学者在对翻译等值理论的认识方面及理论内容的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主要对卡特福德和尤金·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进行简要阐述,并从译者能动性、狭义理论基础、内容侧重点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从而深化对两种主流翻译等值理论的认识,提升翻译研究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等值;差异性;卡特福德1.引言尤金·奈达和约翰·卡特福德同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对等”翻译理论的创立者,但在理论侧重点上存在很大差异。
在任何翻译实践及翻译理论研究中,寻找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等值成分并实现对等都是译者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本文就卡特福德和奈达的两种等值观点进行阐释和比较,从而系统全面的的帮助译者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提升译者的理论水平。
2.卡特福德的等值观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
在翻译过程中,他用“文字材料”代替了“文本”,并提出建立翻译等值关系,原语和译语文本都必须与相关的语境特征相联系。
翻译就是从译语语境中最大可能的寻找与原语语境对等的的等值成分,因此,卡特福德的等值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寻求的是功能上的对等。
他认为通过翻译实现语言之间的层次或是语法和语义层次之间的等值翻译是容易实现的,但可以通过功能语境对等实现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
3.奈达的功能对等观相比卡特福德,奈达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译语读者,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实际上是归化翻译。
奈达从信息论角度出发,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 在这里“信息”是一个广义概念,是语义信息、文体信息,、情景信息等所有原语文本信息的总和。
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等值理论对比研究
【摘要】自上世纪中期以来,语言学派运用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开拓出西方译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在西方译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卡特福德和奈达为例,旨在探讨这一学派对翻译等值所作的语言学探索。
【关键词】卡特福德奈达对等翻译等值对比
一、引言
约翰·卡特福德和尤金·奈达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翻译理论都在借鉴了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他们力图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和描写,从而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卡特福德和奈达分别从系统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方面对翻译的本质和过程进行了描述。
本文以两位学者的理论基础为切入点,探索关于翻译等值的论述,并对二人的翻译等值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以便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
二、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理论基础
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理论均来源于语言学,并加以改进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然而.二人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却是不同的。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主要得益于韩礼德(michael a.k.hmliday)的系统语言学。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提出,语言有三个基本层次:
实体(substance)、形式(form)和语境(context)。
系统语言学含两个基本出发点:第一,强调语言的系统性。
第二,系统语言学强调语言和社会紧密联系,研究语言必须从社会着手。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以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g grammar)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转换生成语法将语法结构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提出了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和一系列的转换规则,形成了一整套语法体系。
通过分析词汇在上下文中的语义关系,奈达冲破了传统翻译观中词类对应的局限,不再单纯以一种词性去对应另一种词性,而是提出四个语义单位(semantic category),即事物单位(object)、事件单位(event)、抽象单位(abstract)和关系单位(relation),并在此基础上,用七个核心句来讨论句子内在的关系。
其具体实现步骤为:确定每一个词的语义单位,补出隐含的句子成分,将得到的核心句一一列出并进行组合,转化成一种最适合译入语的表达形式。
逆转换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在表层结构上进行的词语对应或句型对应,通过揭示表层结构进入句子的各个深层结构,有助于更好地弄清原文含义,克服歧义。
这样,奈达的翻译理论彻底冲破了翻译中形式上的束缚,保留了源语内容,对具体的翻译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三、卡特福德和奈达对等理论分析
卡特福德认为,翻译就等值来看,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转换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
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在于寻求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在于界定等值的本质和条件,也就
是说,确定语言之间的等值关系是翻译的本质和基础。
这种等值应该建立在动态而非静态的双语转换机制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卡特福德眼中根本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翻译。
在这一点上,卡特福德的理论似乎更为深入地触及了语言的本质。
奈达认为不同的语言应该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语言间相同的功能产生了翻译中的对等现象。
只要“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尽可能的相同”,就出现了“功能对等”。
在阐释对等时,奈达指出翻译中不应该过分追求原文形式与译文形式的对应,而应将注意力转移到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上。
动态对等理论打破了以前单纯重视文本比较的静态模式,认为只有让译文读者透彻地理解译文,才能做出与原文读者基本一致的反应。
由此可见,动态对等强调的是读者反应。
四、卡特福德和奈达对等理论的比较
卡特福德的“翻译等值”更多的是语言的语境和内部结构包括结构,语法和语意层次等方面的对等,而奈达的理论还是更多偏向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取向来考虑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
卡特福德的功能对等实质上是语境特征的对等,即寻找译语语境中和原语语境中对等的语言特征,是功能语言学派的观点而奈达追求的则是信息传递上的对等,追求的是在语言解码过程中的信息顺利传递和交际的顺利达成。
在译者能动性方面,卡特福德是从纯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两种语言的结构转化,却忽略了译者的能动性。
奈达注意到了译者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动态对
等要求译者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需求,是一种绝对的归化。
卡特福德并没有认识到翻译不单单是一种跨语言的转化行为,而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他完全忽略了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奈达承认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也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
但他只是消极的把这种差异归结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主张用绝对归化的手段来处理文化因素,实质上是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的否定。
五、结语
卡特福德和奈达的翻译理论将传统翻译理论提升到一个新阶段,使之比较系统化,并借用语言学中的某种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以上把两种翻译理论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分别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相比之下,卡特福德的理论重心则主要集中在对语言的研究上,很少涉及文化,但它却似乎更为深入地触及语言的本质,将语言划分为四个层面,并分别对形式和实体进行界定。
而奈达的翻译理论重在为译者提供如何实现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具体途径,同时强调翻译过程的互动性,注重翻译中的读者反应这一积极的过程,明确了翻译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明确了两种翻译理论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将帮助理清思路,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特点及本质。
参考文献:
[1]ca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2]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李文革.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林克难.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7]林克难.从对意义认识之嬗变看翻译研究之发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8]汪宁.论翻译中的等值:卡特福德、奈达和巴斯耐特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8(3).
[9]姜丽.奈达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几个概念之比较[j].语文文学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