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十四中 莫琴琴大纲与新课标人教版《荷塘月色》的教学定位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材荷塘月色教案提纲1. 荷塘月色教案提纲一、教学目标1. 理解“荷塘月色”的意象,理解“清幽”、“宁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方式;2. 学生学会通过课文描写和细节描写去感知画面和氛围;3. 学生学会通过感性认识、“沉浸感受”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人物情感与心理变化;4. 学生学会运用“对比法”和“形象比喻”等修辞手法,提升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性。
二、教学重点1. 描写如何表现“清幽”、“宁静”、“与自然和谐相处”;2. 情感与意象的关系;3. 修辞手法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沉浸式感官体验”的切入点;2. 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感知人物的情感与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教学方法1. 案例讲解法2. 归纳概括法3. 讨论交流法五、教学过程1. 感官体验和画面提炼2. 情感与意象探究3. 文章修辞探究4. 内容连贯操作六、教学评价1. 通过感性体验,学生学会了对清幽、宁静、自然与人内心的关系去感知,更好的体会到艺术的魅力;2. 通过分析描写,学生学会了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提升想象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3. 通过教学,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与自己的情感共鸣,提升认识深度。
2. 荷塘月色教案展开写一、感官体验和画面提炼教师介绍荷塘月色的整幅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感官去“走进”画面。
先学生还原第一段文字的画面后,因此教师又引导学生在荷塘池畔、绿叶之间、荷花灼灼之中,启发学生对该画面的感官描述以及画面细节的捕捉。
从而让学生对“清幽”、“静谧”等意象的感性理解,减小语文教材与学生的语文隔阂。
二、情感与意象探究利用上一环节的体验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感受和提炼,去理解荷塘月色所表达的真正意义。
教师将探讨情感和意象两方面的深度,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去深度理解意象的表现。
分别引导学生分别思考“静谧和清幽”与“荷塘月色的柔和、温暖与如水般平静”,通过形象比喻、对比法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课文情节的深度把握,为表达人物情感打下基础。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说课稿
关于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
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
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
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
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
2. 正确理解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寓意,特别是对水和月亮的深入理解。
2. 正确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解释讲授法:通过讲解给予学生必要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诗歌。
五、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张继(约812—约890),字以恭,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临潼)人。
唐代盛名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家。
他的创作曾受到王勃、李颀等先贤的影响,又在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性色彩。
张继的作品大多结构严谨,意境淡雅,情境具体,特别是诗歌的语言更是优美华丽、富于音韵的。
2. 《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寓意。
《荷塘月色》是张继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描绘了古时候荷塘的美景和夜间的清寂,展现出了古代自然美的神秘和秀美。
诗歌开头描绘了荷塘的晚霞,荷叶的翩翩在风中飘舞,叶片上的露珠熠熠生辉。
荷塘中的芦花一枝独秀,朵朵荷花如群仙下凡,美景可谓是美丽无比。
而月光的照耀下,荷塘透着清波皎月,像是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作者独坐其中,感叹荷塘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使这首诗更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3.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首五律古体诗,这种诗体在唐代最为流行,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十四课《荷塘月色》说课稿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而《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其写景技巧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作者将叠词的运用,光影的描写,动词的锤炼,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另外,清华园里的荷塘在朱自清笔下是如此生机盎然、灵动而富有韵味。
因此,我安排两课时的时间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是读(朗读),第二课时通过写(片段仿写)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景技巧。
二、说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学习本文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本文的写景技巧。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精心雕琢语言”的写作意识。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趣味;体会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第4、5、6段的写景技巧。
2.教学难点:体味作品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四、教法分析1.诵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永远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诵读可以感知文意,可以培养语感,可以品味语言。
而《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所以更应该得到诵读。
2.讲析法。
该课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较丰富,包括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文章立意等,在讲析课文时应尽可能地讲清楚讲透彻。
3.点拨法。
因为该文语言非常具有特色,所以在教学中应予以重点对待,采用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智慧地引导学生自己去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文中有许多画面感和音乐感,借助多媒体图片和配乐朗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五、学法要求1.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质疑法: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扩展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4.仿写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情感。
《荷塘月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7号参赛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
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何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目标本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有三:1.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通过朗读、品读、赏读,掌握《荷塘月色》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
3.了解心中情和笔下景,体会本文感性与理性交织构成的独特情致,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我确定以上目标的依据有三:一是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荷塘月色》作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奠定基础的任务,即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本课,理解和明确散文应该“读什么”和学会散文应该“怎么读”,然后在学习《故都的秋》和《囚绿记》的过程中去实践、检验、修正,不断增强散文鉴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从知识层面看,高一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有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也有所领会;从能力层面看,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粗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之中,对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流露出的复杂而朦胧的感情不太理解。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品读写景状物的语言,揣摩景和情的关系。
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文本,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创作的心情。
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方法上:主要运用任务驱动法,引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其次适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将学生由品味句子引向情感理解的深处;运用诵读法:对经典片段进行诵读,体会语言美、音乐美和画面美;运用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互动,积极参与,生成新知;还会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领悟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策略研究《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理解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教师要充分培养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借助讲学稿的运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章可循,上课期间,有事可做。
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表达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1〕通感手法的学以致用和叠词在文中的表达技巧。
〔2〕品味文章语言美。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3分钟〕图片切入:展示月色下的照片,让学生体会月色下的意境。
让学生回顾旧知识,例举出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淤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朱自清是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
《荷塘月色》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认识《荷塘月色》。
(2)掌握《荷塘月色》的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3)提高对《荷塘月色》的赏析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荷塘月色》,感受自然的美好、生命的力量和作者的感情。
(2)通过阅读分析、诠释、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
(3)采用小组互动、大组合作等方式,增强合作意识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荷塘月色》的阅读,了解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
(2)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荷塘月色》的情境和人物关系。
(2)掌握《荷塘月色》的语言和艺术特点。
(3)感受《荷塘月色》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透彻地理解《荷塘月色》的情境和人物。
(2)如何感受《荷塘月色》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教学内容:(1)《荷塘月色》的背景与情境。
(2)《荷塘月色》的语言和艺术特点。
(3)《荷塘月色》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音乐、课件等方式导入,让学生了解《荷塘月色》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与分析(2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注重学生对文章情境、人物特点、语言风格等要点的理解和把握。
(3)交流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各自的感受、理解、分析等展开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力。
(4)诠释与评价(20分钟)结合阅读的内容,让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诠释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音乐、图片等。
(2)小组活动、大组合作等方式。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阅读笔记、口头交流、课堂参与、作业和考试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荷塘月色》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此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以 自然情怀”为人文主题,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其单元目标是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
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1927年7月在北京清华园所作,文章围绕清华园的一方荷塘,描写在荷塘月夜独步的所见所闻,写出特定环境下的景物之美,抒发个人的独特情怀,表现了一种独处之美。
文章的最突出之处在于写景的细腻生动与手法多样,这是教学重点,文章语言清新典雅,充满诗情画意,应该多朗读。
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初中学习过几篇散文名篇,例如 《紫藤萝瀑布》《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 《背影》《春》,对作者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了写景抒情散文的学习方法和文体特点,了解基本的写景技巧及手法,具有一定的语言鉴赏能力。
但如何多角度鉴赏景物的美,感悟景物背后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提升审美品格,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三、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基本理念,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理清作者的游踪与情感变化,品味文章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1/ 42.细读分析,分析作者如何写景,体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巧妙。
3.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怀,感受写景蕴含的独处之美。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怀。
造荷月之境,写宁静之心——《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第4、5段中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2.通过诵读,领略荷塘与月色相融合的意境之美,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掌握比喻、通感、拟人等“造境写心”的技巧。
3.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领略荷塘与月色相融合的意境之美,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掌握比喻、通感、拟人等景物描写的技巧;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荷与月的融合将会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怎样美妙的意境呢?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二)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1.作者为何要欣赏“荷塘月色”?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作者在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之时有没有摆脱内心的“不宁静”呢?请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明确:摆脱了。
从第4、5段中写到“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可以看出朱自清已经从“颇不宁静”到去踱小路想要去“寻找宁静”,之后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暂时得到了宁静”。
3.概括此时作者的心情:“淡淡的喜悦”。
(三)朗读文本,领略荷塘与月色相融合的意境之美,把握“造境写心”的方法1、第四第五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呢?明确: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
学习活动一:请在第4段中从修辞的角度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荷塘的句子,并说出原因。
明确:①叠词作用:将景物立体浮现,同时舒缓语气,富有音律美,轻声的语调与宁静的环境相照应②“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
③“袅娜的开着”“羞涩的打着朵儿”,拟人,前者体态柔美,后者是情态娇羞。
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比喻。
【分析“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特点】补充:“多个喻体一个本体的修辞叫“博喻”,它可以多方面表现事物的特征。
⑤“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了通感的修辞,此处将嗅觉转化为听觉,缕缕清香和渺茫歌声的相通之处在于断断续续,若有若无,获得双重美感。
人教版教材《荷塘月色》课堂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标准的散文,其宗旨在于传递生命和自然之美的哲学思考。
文章体裁明显,结构分明,语言简洁明了,其情感色彩丰富,寓意深刻,因此被广泛评价为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文本之一。
其主题从“湖”、“鱼”、“荷”等细节切入,非常适合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背景,掌握主要的语言特点;2.对于文中人物描绘、对自然景色的刻画和情感表达有自己的理解,有意识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妙;3.增强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4.逐渐建立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与进行比较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文章的结构,把握语言特点;2.能够对文章中表现的情感进行细致理解,回答思考题的时候能够作出自己的分析,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3.能够将文章与自己的生活信息联系起来。
通过文学作品开展自己思考的能力和训练。
四、教学方法1.为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肘联读法或者是课文研读法。
可以将一个故事中出现的单词以及句子提前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把握作者的意图。
顺便也可以以这次阅读为契机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2.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该增强学生的情绪反应,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也在温暖的夜晚在荷塘边上,想象自己也在和小鱼儿嬉戏。
课堂上可以通过音乐、图片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情感的感受能力。
3.尝试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信息联系到文学作品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作者的写作思想和方法,充分展现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估考试成绩不是完全反映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真正了解到这篇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是否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和用词特点,并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去。
六、教学实施方法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学段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构建本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最后进行精心安排和组织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主导起来,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荷塘月色》教学目标层级分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荷塘月色》教学目标层级分析的全部内容。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词语目标)熟读课文,积累“蓊蓊郁郁”“袅娜”“梵婀玲”等词语。
2、(内容目标)理清全文结构思路,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知识目标)认识“叠字"“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独
自欣赏月下荷塘
自然之美的愁闷
心情,表现了对
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层级分析:
本课要学习:叠词、通感
层级分析: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叠词把找出的叠词进行比较,总结出它的几
种表现形式(如:AABB ABB ABAB等)运用叠词写话
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通感解释通感的定义欣赏课文中的通感
运用通感创作。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大纲与新课标人教版《荷塘月色》的
教学定位比较
南宁十四中莫琴琴
摘要:大纲人教版和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对《荷塘月色》的单元要求有些差异,对比研究后,教师对教学的定位应有所改变,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材,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荷塘月色教材版本教学定位差异比较
《荷塘月色》在大纲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单元,教学要求是:抒情散文重在抒情。
将这种情诉诸于文字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而又自然而然的表现的。
这种情,打上了作者的个性、人格的印记,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中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
本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而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荷塘月色》编排在必修二的第1单元里,教学要求是:
这些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认识能够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就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经比较,二者存在些差异:
一、关注文本阅读,品味与鉴赏语言依然是散文教学的重点。
大纲版:“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
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
新课标版:“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
相比较而言,新课标的要求更具体,更细致,并且提供了教与学的方法指导,操作更强。
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诵读。
因此,我们上新课标教材时,要适当的调整教学定位-------注重审美,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充沛的感情去读课文,品味美景美情,获得充分的美的享
受。
基于此,品味与鉴赏语言这一块,就可以放在课前预习:布置学生自由诵读,准确的把握字音、停顿、重音以及感情,把文中精彩的语句圈点批注,并写下心得。
课堂上:通过呈现学生的优秀作业,再请其他同学相互进行补充、点评的形式来完成,之后,老师再点拨。
也许,学生几乎都能画出来。
例如:第四段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然而,他们却很难具体说出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说不出所以然。
这时,就需要老师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去想象,将月色下的荷塘那种朦胧、静谧的美,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第五段学生也可能用笔画得出所用动词;且能说出各自对应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作替换,“泻”(流、淌、射、照)、“浮”(笼、罩)、“洗”(沾、蘸、涮)、“笼”(罩、扣)、“画”(描、绘、写)等。
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品读、内化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意境:朦胧、淡雅、宁静。
将一个个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画面在眼前浮现,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而不要用任何图片、声音、动画、视屏等多媒体来代替的,让他们尽情地感受文章景色的朦胧美,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内容熟悉了,再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荷塘月色”、“月下荷塘”的意境。
接下来,要求学生用简明、清晰的语言描述文中的景物,引导学生理清“月下的荷塘”这一段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并抓住“塘上的月色”这一段中精确而传神的动词,可以让学生尝试模拟微电影,把这些画面拍出来。
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对文章主体部分内容的熟悉及掌握程度,也是一个回顾、梳理、巩固的过程,并将阅读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审美品味和精神品质,对文本的美进行了创见性的评价。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形成圈点、批注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往往只能够从表面上、局部上对文章进行分析品味,缺少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理解和鉴赏的意识,就会出现写作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逻辑结构混乱、描写不到位、词语贫乏,缺乏文采,语言缺少表现力和张力等。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内阅读时有意识的去培养,从品味名家名篇的优美语言中领悟语言锤炼的方法要领,并融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递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文本有真正的对话,营造一个个性化的阅读世界。
二、体会情感,挖掘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依然是散文鉴赏难点。
大纲版:“打上了作者的个性、人格的印记,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中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
”
新课标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认识能够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
相比较而言,在对文本中“我”的用情方面,大纲版教材强调知人论世,还原文章的写作实况,而新课标教材更注重人文性。
在教学新课标版本时,可将教学内容重新定位------体悟朱自清的心与性。
翻开众多的备课上课资料,几乎都将写作背景放在品读的开头,几乎都将时代性、社会性大肆渲染:“这几天心理不宁静”就是因为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作者对政治环境不满,但无力改变。
内心抑郁,想起荷塘,是为了寻求解脱……
其实,只要多读几遍文本,从语言到内容到情感,去读、去品、去悟,在对
语言艺术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也就是说,从语言表现形式走向作者的情感世界,着力去探求文本的情感体验、自由思想、主体精神的建构,就会退化了这种政治性,从而浓饰情感性,赋予它新的内涵与阐释,s 收获这部文学经典给当代人文精神所带来的启示,进而收获阅读。
在《一封信》里一开头朱自清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他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
“我”由“不宁静”而出游,寻找“宁静”便是这种深藏于内心隐秘之处的意识的外化,寻找放大了精神的故乡,让信仰和精神呈现。
①作者是努力在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②,进入自己所创造的语境,悖理欲情,体现自己的美学与精
神。
面对异化的自己,作者选择“出走”,去宁静优美的景色中去调适自己的心态,找回“宁静的自己”。
这原本就是一种日常的心态,是每个人对真实生活的感受和表达,是感悟生活与热爱生活的真实场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搬用一般文本解读的现成结论,一定要进行“教学文本解读”,去调整教学定位:体味作者的体验,做出个性化的解读,从而让学生成为对生活怀有感悟和热爱的人。
至于文中大量篇幅的南唐《采莲赋》和《西洲曲》,可以让学生比较两幅画面的情景:前者是热闹的,后者是静赏的。
他笔下的荷塘与《采莲赋》、《西洲曲》所写的荷塘对比,少了温柔妩媚的江南少年女子,少了她们轻松自由欢快的采莲生活,少了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
在苦闷、忧愁、烦躁、困惑时,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和《西洲曲》,开辟了一个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快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更能真切的领会第四段美景描写中的“美人意识”,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与否定,以及对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江南”是理想的家园,是理想的精神境界,作者在“出世”和“入世”的双重人生中转换,在虚拟中实现了的自我的写照。
虽最终回到现实世界之中,依然不宁静,但他的精神世界却经过了一次跋涉,一次洗礼,会用更强大的内心力量去面对现实世界。
正如他的散文集《温静人生》中一句:以出世的心情来做入世的事情。
以往,很多的老师都对此略讲,其实这正是一个教学的难点。
为此,新课标在“研讨与练习”里,还有郁达夫、杨昌江、佘树森、余光中等人对朱自清散文的评论与争鸣。
如果教师借助自己的“眼力”,能在课堂引领学生打开多扇窗户,让学生的感悟和教师更高层次的点播补充相结合的课堂模式生成,帮助学生看到文章更高层次的美,开阔视野,启发思考,经典文章才能永远散发出熠熠的光彩。
参考文献:
①莫琴琴《人文精神在《荷塘月色》中的建构》载《语文教学通讯》2009,1 A
②杨朴《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载《文学评论》[J]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