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O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52
PICCO监测护理常规1.目的1.1 确保病人安全、有效治疗1.2 防止安全意外1.3 预防动静脉导管引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基本概念PICCO,即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是结合经肺热稀释方法和动脉脉波轮廓分析法,对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监测的一种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危重症及手术病人。
3.护理常规3.1 置管前护理3.1.1 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3.1.2 评估患者有无药物过敏性;3.1.3 评估患者穿刺处皮肤完整性,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备皮;3.1.4 物品准备:中心静脉导管包、容量监测仪附件一套(穿刺导管及专用传感器)、无菌手套 1~2 副、局麻药(利多卡因 1 支)、氯己定一瓶、0.9%氯化钠100ml 1 瓶、10ml 注射器一个、透明敷料及 3M 敷料各一张、固定胶布两条、压力传感器、三通套装、加压输液袋、肝素生理盐水 1 瓶;3.1.5 医生签署知情同意书;3.1.6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心静脉导管包。
3.1.7 患者动脉穿刺端肢体情况,穿刺部位皮肤及血流情况;3.1.8 评估为患者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必要性3.1.9 提供无菌的环境。
3.2 置管后护理3.2.1 PICCO 相关参数设置3.2.1.1 输入病人信息:通过【CCO 测量界面】→【设置】→【CCO 设置>>】或【主菜单】→【测量设置】→【CCO 设置>>】进入【CCO 设置】菜单进行病人信息的设定;3.2.1.2 设置注射液体积:进入【CCO 设置】菜单,在【CCO 设置】菜单中【注射液体积】处选择注射液体积;3.2.1.3 设置测量模式:在【CCO 设置】菜单中将【C.0.测量】设置为自动或【手动】。
3.2.2 PICCO/C.O.的测量及 C.C.O.校准:3.2.2.1 打开【PICCO 测量】菜单3.2.2.2 选择【开始】按钮,当出现【注射 xx ml!】的提示信息以及提示音时,立刻对病人进行快速液体注射,C.O.测量窗口将实时显示热稀释曲线。
PICCO原理及应用PICCO(Pulse 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即脉冲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心排量监测技术。
它基于原理简单、操作简便、无创伤等特点,在重症监护、手术室等临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PICCO监测技术包括两个关键参数:脉搏轮延迟时间(PulseContour Cardiac Output,PCCI)和全血容量指示剂稀释法心排量(Transpulmonary Thermodilution Cardiac Output,COTD)。
PCCI通过收集动脉压力波的时间和形态信息,通过算法计算出心排量;COTD使用冷盐水稀释法来测量血液通过肺循环的时间,间接反映心排量。
这两种参数结合起来,能够全面地反映心功能状态和液体代谢情况。
PICCO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洛伦兹力”,即当电流通过导电体时,导体周围产生由电流引起的磁场。
心脏内血液也具有一定电导能力,当心脏收缩时,由于心脏内血液的运动,会产生一个微弱的电流,被称为洛伦兹力。
通过监测洛伦兹力的变化,可以得到心排量等参数。
1.重症监护:PICCO技术可以实时、无创地监测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包括心排量、心脏负荷、血流动力学变化等。
对于危重病患者,及时监测和调整心功能可以有效地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术中监测: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可能会发生剧烈变化,而持续监测心功能参数可以为医生提供关键的生理指导信息。
特别是对于高危手术患者,PICCO技术可以更好地评估和调整液体治疗的方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液体管理:PICCO技术可以提供全血容量指标,如血容量指数(Cardiac Index,CI)和全血容量指数(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Index,GEDVI),用于评估患者的液体状态。
准确监测液体代谢情况可以避免缺液和过载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4. 血流动力学评估:PICCO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动脉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和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能够全面评估心脏的泵血功能、外周血管的阻力等。
picco参数正常值范围
根据PICCO技术的使用和常见临床实践,以下是PICCO参数的正常值范围:
1.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正常值范围为4.5-8.0升/分钟。
2. 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正常值范围为2.5-4.2升/分钟/平方米。
3.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正常值范围为0-8毫米汞柱。
4. 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PAP):正常值范围为20-30/8-15毫米汞柱(舒张压/收缩压)。
5. 肺动脉嵌顿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 PAWP):正常值范围为8-12毫米汞柱。
6. 血容量指数(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 GEDVI):正常值范围为680-800毫升/平方米。
7. 肺血管压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PVR):正常值范围为100-250达因/秒/厘米的水柱。
请注意,这些值仅作为参考范围,具体的正常范围可能会因个体差
异、疾病状态和临床情况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人员。
picco原理摘要:一、Picco原理简介1.Picco是什么2.Picco的原理二、Picco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临床监测2.疾病诊断三、Picco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神经科学2.生理学四、Picco的优缺点1.优点2.缺点五、结论正文:Picco原理简介Picco(脉搏血氧饱和度持续监测)是一种用于监测人体血氧饱和度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科学研究领域。
它通过红外线和绿色LED光源,测量皮肤中的脉搏波,从而获取血氧饱和度数据。
Picco具有小巧便携、操作简单、测量准确等优点,为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Picco的原理Picco利用的是光体积描记法(Photoplethysmography,简称PPG),这是一种通过测量皮肤微小血管中的脉搏波来获取血氧饱和度的技术。
Picco 设备内部包含一个红外线LED和一个绿色LED,红外线LED发出红外光,绿色LED发出绿光。
绿光和红外光分别穿透皮肤的浅层和深层组织,绿光被皮肤中的血红蛋白吸收,而红外光则被皮肤中的水分吸收。
通过测量绿光和红外光在皮肤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可以计算出血氧饱和度。
Picco在医学领域的应用Picco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临床监测和疾病诊断。
通过持续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医护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Picco在新生儿的监测、外科手术、危重病人监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Picco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Picco在科学研究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可以通过Picco监测脑血氧饱和度,了解大脑的氧供需关系;在生理学研究中,可以利用Picco研究运动生理、高原生理等领域的血氧饱和度变化。
Picco的优缺点Picco的优点包括:小巧便携,方便携带和使用;操作简单,医护人员和科研人员可以快速上手;测量准确,能提供较为可靠的血氧饱和度数据。
然而,Picco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测量范围有限,对于血氧饱和度极低的患者,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监测结果;受皮肤条件影响较大,皮肤厚度过大或油脂分泌过多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PICCO的原理及监测PICCO(Pulsion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是一种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液体管理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有关心脏指标(心脏指数、心脏输入指数)以及其他与循环系统有关的数据,如血管内容量、循环血量变化等。
PICCO的原理是基于热稀释法和袖带法的组合。
热稀释法通过在中心静脉导管中注入标记物(通常是冷盐水)来评估心脏输出量。
PICCO系统会测量标记物在动脉中的稀释程度,进而计算出心脏输出量。
袖带法则是通过压缩动脉来测量心脏输出量。
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心脏输出量测量结果。
1. 心脏指数(CI):它是血流动力学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可评估心脏泵功能的有效性。
CI表示每分钟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脏输出量。
正常范围是2.5-4.2L/min/m²。
2.冠状动脉血流量(CaBF):它是评估心脏血液供应情况的指标。
CaBF是通过检测心肌对冠状动脉灌注的利用程度来计算的。
3. 血管内容量(Preload):它指的是血管系统中的血液量。
监测血管内容量可以帮助评估循环血量变化和液体管理的有效性。
4.心脏射血分数(EF):它是评估心室收缩性的指标。
心脏射血分数表示每搏输出量与舒张末期容积之间的比率。
5.血管阻力(SVR):它是评估外周血管阻力的指标。
SVR表示心脏在抵抗经外周动脉的血流流动时所产生的压力。
6.肺动脉楔压(PAWP):它是评估左心室充盈压的指标。
PAWP可用于判断肺水肿、左心衰竭等病情。
PICCO监测一般通过放置在肺动脉、中心静脉或外周动脉的导管来完成。
这些导管与PICCO定量心输出量分析系统连通,以实时获取血流动力学数据。
通过监测这些参数,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评估,并调整液体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尽管PICCO可以提供较为详细的心血管数据,但其使用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操作复杂、有创入侵、费用高昂是PICCO监测的一些缺点。
picco基本原理和参数解读在理解picco的基本原理和参数之前,首先需要了解picco的定义与作用。
picco,全称为PICCO(Pulse Induc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是一种基于动脉压力波形测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的监测技术。
它通过连续地监测动脉血压波形和脉搏血压波形,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循环容量状态,从而引导临床治疗和监测疾病进展。
picco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输出参数。
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指数(Cardiac Index,CI)、全身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等;心输出参数包括血浆体积(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ITBV)、肺血容量(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GEDV)等。
picco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提供医生全面的心血管功能和循环容量状态信息。
在picco监测中,有几个关键参数需要特别关注。
首先是心输出量(CO),它是指心脏每分钟向全身重要器官输送的血液量。
CO的正常范围是每分钟4到8升,对于循环功能的评估至关重要。
其次是心脏指数(CI),它是CO与体表面积的比值,可以更客观地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
全身血管阻力(SVR)也是一个重要参数,它反映了全身血管对血液流动的阻力,对判断循环功能和平衡状态至关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picco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循环容量状态,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对于心脏手术、危重患者、感染性休克等需要密切监测心血管功能的病情,picco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picco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及时地发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异常,减少不必要的治疗误区。
总结回顾起来,picco技术通过连续监测动脉血压波形和脉搏血压波形,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循环容量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picco测量方法
picco呢,是一种挺重要的测量技术哦。
那在做picco测量之前呀,得先把设备啥的都准备好。
这设备得是完好无损的,就像咱出门得穿好衣服一样重要呢。
测量的时候呀,要把相关的导管准确地放置好。
这个导管就像一个小探子,要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准确测量。
这可不能马虎呀,要是放错了地方,那测量出来的数据可就不靠谱啦,就像做菜放错了调料,那味道肯定不对喽。
在整个测量的过程中呢,要时刻关注一些数值的变化。
比如说,血流动力学的一些指标呀。
这些数值就像小信号灯一样,它们的变化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呢。
如果数值突然变得很奇怪,那可能就表示有啥特殊情况啦,就像小信号灯突然闪红灯,我们就得赶紧检查检查是哪里出问题了。
还有哦,做picco测量的时候,操作人员得特别细心。
这就像绣花一样,粗手粗脚可不行。
要按照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来,不能着急。
有时候一着急呀,就容易出错,就像走路太快容易摔跤一样。
另外呢,在测量完成之后呀,对数据的解读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不能光看数字,还得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
比如说病人的症状呀,之前的病史啥的。
这数据就像一个小密码,得综合各种情况才能把这个密码解读正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