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 格式:doc
- 大小:623.50 KB
- 文档页数:3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2014高中历史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新知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商业的发展情景激疑我们生活在一个卡证的时代,购物、旅游都不必携带大量资金,一卡在手,全部“over”。
货币似乎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卡证的流行归根到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古代中国商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新知解惑1.产生——商周(1)商朝出现了①和最早的货币;(2)周朝实行②政策。
2.发展——春秋战国(1)③时期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2)黄金、④_________也开始被用作货币;(3)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繁荣——隋唐宋元(1)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2)⑤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3)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
5.高峰——明清(1)⑥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2)⑦大量进入市场;(3)广泛使用贵重金属白银作为货币;(4)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重点探究1.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1)根源: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2)关系: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2.北宋时期为什么能够产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中国北宋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当时使用的金属货币质重而值微,无法满足商业发展对货币的要求,亟需一种既能大量复制,又携带方便、便于流通的货币;(2)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恰能满足携带方便而又能大量复制这一要求。
纸币便应运而生。
应用提升1. “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垄断”一词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 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2.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学习目标】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目标解读】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3.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预习案】
【知识梳理】
一、商业的发展
阶段主要表现
原始社会未期交换产生
商朝货币出现
周朝“”(官府不但控制工商业而且直接经营工商业)※
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各国铸造货币开始使用货币
隋唐政治统一、运河开通、外商云集、都会兴盛、丝路繁荣
宋元宋代出现最早币,商业出现市市,元代纸币广泛流通
明清※①市镇兴起
②成为主要货币
③大量品投放市场
④区域性商人群体成为
二、城市的繁荣
1.地位: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总是与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发展,古代城市功能和格局发生变化。
2.表现
(1)阶段特征显著
①自周秦迄唐代。
a.以上城市设市,并与民居隔开。
b.城市主要职能是。
c.唐代城市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
②宋代
a.打破界限,形成市。
b.打破区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也被允许设市贸易;还出现
了等。
c.官府不再直接监控商业活动。
d.城市功能增强,空前繁荣。
(2)城市发展
①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城市走向兴盛。
如广州、登州等。
②明清时期:除了等传统大都会外,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尤以地区为盛。
三、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
(1)时间:时期,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实施一系列重农抑商措施)(2)原因:商业的等特点,与的思想发生矛盾。
2.发展
(1)时间:西汉
(2)表现:汉高祖严格限制商人,对商业征收重税,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3.松动
(1)时间: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2)表现: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得以提高。
4.强化
(1)时间:时期。
(2)表现: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业进行盘剥。
(3)评价:封建社会前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的成长,成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预习自测】
1.关于我国唐朝时期的商业,表述正确的是( )
A.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B.城市中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C.市场交易开始使用纸币 D.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2.《元史》记载:“至正十一年(1352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铸至正同宝铜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
行之未久,物价腾涌,价逾十倍。
”由上述材料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滥印纸币引起通货膨胀现象 B.白银尚未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纸币的发行不利于经济发展 D.滥印纸币造成商品价格下降
3.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 )
A.“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米行商”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
4.我国重农抑商政策首创于
A.春秋时期的魏国
B.战国时期的齐国
C.战国时期的秦国
D.秦朝
【我的困惑】(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作相应记录)
【探究案】
观察下列中国不同时期的商业城市分布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区域分布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二反映了唐朝后期我国经济格局有什么变化,图三中明朝中后期的苏州、杭州等城市又出现了什么经济新现象,其本质特点是什么?
【练习案】
【知识巩固】
一.选择题
1.古代商业由以物易物到出现货币,其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扩大C.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D.社会性质的变化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政府统一管理商业
B. 对商人进行思想控制
C. 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D. 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
3.《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代( )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③城市商业活动比较规范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4.“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 )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D.江南经济的繁荣
5.与唐朝前期的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是( )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
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
6.杭州、扬州、登州等城市的兴起,是由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D.“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7.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8.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二者的主张( )
A.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
B.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9.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①重征商税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④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 )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②商业中心始终以都城为主;③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2)阅读材料一、二,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3)阅读材料三,从图4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课后作业】
1、理解并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课后反思】
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4 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