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23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问题一: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1、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西域及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3、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5、明清:首先、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其次、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然后、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最后、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出现大商帮。
问题二: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周秦到唐代:县以上的城市,市作为交易所,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居民隔开。
县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代表:唐代长安城)2、宋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
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和村庄,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问题三:重农抑商原因: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发展阶段:战国产生,汉加强,中唐松动,明清强化。
影响:1、重农(积极):促进农业和封建经济;2、抑商(弊端):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问题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1、农业发达: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双季稻大范围种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棉花广泛种植,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手工业发达:工农业生产技术著作是《天工开物》;私营手工业取代官办工厂作坊,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繁荣: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4、国力强盛:突出变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问题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时间、阻碍因素。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时间(标志):明中叶以后,以自由雇佣劳动力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出现;阻碍因素:1、小农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2、官府沉重剥削、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窄;3、“海禁”、“矿禁”、“闭关锁国”政策。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一、商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物物交换。
2、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对商业集中统一管理。
4、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
B.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5、隋唐时期(1)条件:政治统一和大运河开通。
(2)表现: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6、宋朝(1)表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2)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7、元代:广泛流通纸币,步入新的高峰期。
8、明清时期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4)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并成为商品(5)白银在流通中的广泛使用(6)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形成大商帮。
※破产农民出卖劳动力成为雇工,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城市的繁荣1、先秦至隋唐:(1)坊市制度:①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②坊市分开。
③唐代实行坊市制。
(2)城市职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宋代①打破坊市界限。
②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③商业活动不在受政府的监视。
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明清①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②在江南地区兴起工商业市镇。
③经济职能性城市。
④专业性城市。
⑤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
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三、重农抑商(重点)1、原因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直接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冲突。
2、历程产生:战国表现:贬低身份,限制范围,征收重税。
发展:汉初表现:贬低身份,严禁购地,征收重税。
松动:中唐表现: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使商人地位提高。
强化:明清表现:A. 限制经营,征收重税对。
B. 限制外贸,只许广州一口通商。
3、评价①初期有利于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②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2、城市商业发达3、对外贸易发达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5、商人群体活跃6、商业地位低下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