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第9章
- 格式:pptx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26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第十二章1、西方各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翻译对象和翻译特点是什么?1、18世纪以前,法国是汉学研究中心,主要的翻译对象是儒家经典。
特点法国的汉学研究和汉籍翻译的发达和普及程度很高。
1876年法兰西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儒莲国际汉籍翻译奖,用以表彰为汉籍外译作出杰出贡献的各国翻译家。
2、19世纪在华殖民圈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注重实用主义,儒家经典翻译更系统,更倾向于学术研究。
3、20世纪上半页,儒家经典翻译走向欧美,融入欧美文化,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等。
4、20世纪下半页,儒家经典翻译全译本多,汉语热逐渐慢下来,只有专家还在从事此方面的翻译。
3、试分析理雅各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成就以及亚瑟韦利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特点?自1843年起,19世纪最着名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开始主持《中国经典》的翻译工作,涉及儒家经典九种和道家经典2种,并各自附以原文、注释、结论撰写到出版均成体系,并安排多人参与助译。
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字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
在此后二十五年间,他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等儒家经典。
《中国经典》陆续出版后,子啊西方引起了轰动,欧美人士由此得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雅各也因在翻译上的成就与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在当时国际汉学的中心巴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可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经典译着。
据统计,《中国经典》牛津大学修订版至少有9次重印,“四书”和《论语》一单行本付印也各有11次和6次。
理雅各所翻译的儒家着作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
亚瑟.韦利的《论语》译文比较具有现代气息,晓畅易读,文学性较强,期影响超越了汉学研究群体,影响了普通的读者群。
5、西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相对薄弱,这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趋势?1、合集多,专集少;2、西方汉语机构少;3、研究古代的多,研究当代的少。
第七章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第九章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西方翻译简史(汉语版)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
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一)古代西方翻译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首先是肇始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
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
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
中西翻译简史课后习题部分答案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中西翻译简史》述评《中国翻译简史》是由谢天振等人共同编纂的一部有关中西方翻译史的著作。
它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9年10月第一次出版,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之一。
本文作者之所以选此文本,是因为在与其它同类著作进行对比后发现,所有文本都只是单方面地谈论中国或者西方的翻译发展史,而只有《中西方翻译简史》是将两种不同文化的翻译发展史以平行式的结构呈现。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将它们进行对比学习,成果会更加突出。
一、内容简介在第一章中,作者首先指出翻译的作用和意义,提出翻译研究的必要性,进而说明翻译史对翻译研究的作用,更新对翻译的观念。
第二章提出作者以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为依据,将中西方翻译史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宗教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和非文学翻译。
从第三章至第十三章这十二章的内容以平行交互式结构进行论述。
第三、四、五章回顾了中西方宗教典籍的翻译。
第三章讲述中国的佛教典籍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北宋时期三个阶段的翻译活动。
第四章主要讲述早期圣经翻译与基督教的传播及其权威地位的建立;宗教改革和圣经翻译以及圣经译本随时代的需要不断涌现。
第五章梳理了圣经中译的发展,包括不同时期翻译特点、译名之争、圣经的官话和合译本三项内容。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探讨了中国和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的科技文献翻译。
第六章首先论述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人的翻译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后提到中世纪巴格达翻译中心对阿拉伯文献的翻译成为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重要因素。
第九章主要提及明末清初徐光启等人和意大利的利玛窦通过翻译将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我国。
此外,清末民初洋务派和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阐述翻译对近代欧洲各国民族语形成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首先提出翻译对英语发展的影响;其次,德语的发展受拉丁语和许多欧洲语言的影响。
一些欧洲民族语,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的形成和发展多受拉丁语的影响。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且质量较高.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希腊史》(第九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本报告主要针对《希腊史》第九章的英汉翻译实践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解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准确有效的翻译实践对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至关重要。
通过对该章的翻译过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未来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原文分析《希腊史》第九章主要讲述了古希腊的宗教、神话以及文化等方面。
原文内容丰富,语言表述精炼,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背景和含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翻译过程1. 预译阶段:在预译阶段,首先对原文进行仔细阅读和理解,了解其背景、文化和历史背景。
然后,对长句、难句进行拆分和分析,确定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2. 翻译阶段:在翻译阶段,根据原文的语义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注意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使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3. 校对阶段:在完成初稿后,进行校对和修改。
检查译文是否准确、流畅,是否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同时,对不懂或不确定的地方进行查阅和咨询,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四、翻译方法和技巧1. 词汇选择: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词汇至关重要。
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文化词汇,需要进行查阅和确认,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2. 句式调整:由于中英文的句式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进行适当的句式调整,使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3. 文化背景的传达: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传达原文的文化背景和信息。
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以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理解性。
五、案例分析以下是《希腊史》第九章中一段典型的翻译实例:原文:“古希腊人崇拜众多神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宙斯,他是天空与雷电之神,被视为众神之王。
”译文:“The ancient Greeks worshipped many gods,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m all being Zeus, the god of the sky and thunder, who was regarded as the king of all gods.”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3)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对它的解释和理解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翻译《古兰经》必须要对经文有深入的理解,并把《古兰经》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
然而《古兰经》的修辞、韵律等很难翻译,这就导致《古兰经》的译本注释特别多。
专家们制定了评论《古兰经》的人应具有的15个方面的零号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语义学、修辞学、信仰原理、伊斯兰法学原理等,这也是翻译《古兰经》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