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中对待第二文化的态度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跨文化交际教育之“交际法”及如何有效进入第二语言课堂教学随着“汉语热”在世界各地的兴起,关于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在国内和国外都不断发展,并且各流派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
汉语的教学不仅仅是涉及一些重要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
而文化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素,如何实现有效的交际方式,是第二语言教学不可回避的话题。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分支众多,但笔者认为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最为紧密相连的是人本派与功能派教学法中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的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它又被称为“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功能法”(Funtional Approach),或“意念—功能法”(Notional—Functional Approach),主张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交际法很适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展示新的语言材料,包括对话、图片和实物等工具的借助,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口头练习,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的不仅是语言运用的正确性,更是求得体性。
教学中所创造的真实情景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非常符合跨文化交际教育所需的教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要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使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更能掌握到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这样,学出来的语言才会更地道,才能更有效地避免跨文化的交际失误。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际内容应渗透于第二语言的教学环境中我国的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产语法学说的影响,一直以来比较重视语构方面的教学,如语音、词汇、语法等,容易忽视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中对待第二文化的态度探究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学习汉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国际汉语教师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汉语知识,还需要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了跨文化交际。
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第二文化的态度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第二文化的态度,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尊重与包容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文化背景表现出尊重与包容。
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价值观、习惯、传统等可能与中国大相径庭。
教师要尊重这些差异,不要强行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学生。
还要包容学生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行为和言语。
有的学生可能因为习惯不同而对某些课堂规矩表现出不适应,这时教师应该耐心引导,而不是直接批评。
这种尊重与包容的态度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为教学打下基础。
二、启发与引导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还要具备启发与引导的能力。
当学生的文化观念与中国的文化观念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中的案例、故事、人物等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在教学中可以讲述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风土人情,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通过这种启发与引导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促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沟通与交流国际汉语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与学生保持心灵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
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当学生提出了对中国文化的疑问或质疑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并且要保持耐心和友善。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文化差异引起的矛盾和冲突,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解决,不要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
在交流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和材料,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
第1篇一、自我介绍1. 请您用中文和英文分别进行自我介绍,包括您的姓名、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国际中文老师。
2. 请您谈谈您在中文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长,以及您是如何将中文教学与跨文化交流相结合的。
二、教学理论及方法1. 您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请结合具体理论谈谈您在教学中的应用。
2. 请您介绍一种您认为有效的中文教学方法,并解释其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语言差异和背景差异?请举例说明。
4. 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请提出您的具体策略。
三、课程设计与实施1. 请您设计一节针对初级水平学生的中文课程,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
2.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请提出您的策略。
3. 如何在教学中融入跨文化元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习俗?4. 请您谈谈如何进行课程评估,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四、课堂管理1. 请您谈谈在课堂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如何应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如学生迟到、学生行为不当等?3.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4. 如何在课堂上营造积极、和谐、尊重的学习氛围?五、教材与资源1. 请您介绍您熟悉的几种中文教材,并说明您选择教材的标准。
2.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 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自行编写或改编教材?六、学生评价与反馈1. 如何进行学生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 如何收集和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3. 如何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中文学习?七、跨文化交流1. 请您谈谈跨文化交流对国际中文教学的影响。
2. 如何在教学中融入跨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3. 如何应对跨文化冲突,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八、案例分析1. 请您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如何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摘 要: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对一份针对英语本族语者展开的语用调查问卷中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态度问题作了展示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外语工作者不但要尊重别人的文化, 也要重视自己的文化;要懂得适时地让外籍人士了解我国的文化和语言,以消除他们因语言及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不快,从而促进我国的对外交流事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态度; 异文化; 己文化一、引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外语工作者不但要善于解决文化差异问题,还要懂得处理好交际双方对异文化和己文化的态度问题。
近年来,我国外语界已展开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和对比问题的广泛研究,有些学者还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展开语用调查和测试进行语用失误分析及其策略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致力于提高外语学习者和工作者的文化差异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疑这对促进我国的对外交流是十分有用和必要的。
但过分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尽量克制或避免其母文化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消除交际中有可能出现的障碍和误会,可能会导致外语工作者文化态度方面的偏差。
近几年来,我国已有学者关注到此问题。
王宗炎认为,对自己的文化、语言和人家的文化、语言该怎么看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持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和惧外心理(xenophobia)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不应该采取,更不值得提倡;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采取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我们应努力把言语不通变成声入心通,应该尽量消除误会而不应该归咎于哪一方,也不应该认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语言更美[1]。
胡文仲也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我们需要重视文化上的差异,应该了解和研究这种差异,但是,我们并不需要也不应该盲目地模仿和搬用。
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的讲话方式。
不了解不研究别国的文化,学不到地道的外语;不加区分的搬用推崇,也绝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2]。
浅议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之关系作者:宋雅雯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2期多年来,在我国外语和对外汉语教学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总体而言,第二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交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一、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语言教师的工作是架设沟通中外交际的“桥梁”,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不断地进行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转化工作。
充当“桥梁”的根本条件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个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不仅知道如何有效而得体地与人和环境交际,而且知道如何通过尊敬与肯定对方的多重文化身份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
”Spitzberg与Cupach(1984)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动机、知识和技能三部分组成。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是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具有感觉的敏锐性(善于发现矛盾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处理的自觉性(自觉排除干扰,有效和得体地解决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清楚认识文化差异,还要乐于接受和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这才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
具备跨文化意识并非易事,其中一大原因是认识文化这座“冰山”的全貌是很艰难的,而最根本的阻力来自文化优越感/中心论、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这“三大敌人”的心理干扰。
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应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交际的关系、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的关系,通过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以培养他们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的基本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第二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
跨文化沟通中的文化价值观与态度的理解与尊重跨文化沟通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独特的价值观与态度,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是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沟通中的文化价值观与态度的理解与尊重,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一、文化价值观在跨文化沟通中,文化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文化价值观涉及到人们对于权力、个人与集体、时间、沟通方式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了解对方文化的价值观对于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至关重要。
1. 权力观不同文化对于权力的观念存在差异。
有些文化更加重视权力的集中与等级制度,而有些文化则更加注重平等与合作。
在跨文化沟通中,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对方文化的权力观,避免冲突和误解。
2. 个人与集体不同文化对于个人与集体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有些文化更加关注个体的独立与个人权利,而有些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在跨文化沟通中,我们需要意识到个人与集体观念的差异,并尊重对方的价值观。
3. 时间观不同文化对于时间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有些文化更加注重时间的准确性与效率,而有些文化则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包容性。
在跨文化沟通中,我们应该理解对方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并相应调整自己的时间观念。
4. 沟通方式不同文化对于沟通方式的偏好也存在差异。
有些文化更加直接与坦诚,而有些文化则更加间接与圆滑。
在跨文化沟通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沟通方式,避免语言上的误解和冲突。
二、文化态度除了文化价值观外,文化态度也是跨文化沟通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文化态度涉及到人们对于他人、事物、事件的态度和认知方式。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我们需要掌握并理解对方文化的态度,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1. 尊重与尊严在跨文化沟通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尊严和个人空间。
有些文化更加注重个人尊严,需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而有些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尊严,需要尊重团队和上级的权威。
如何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双文化意识作者:魏倩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4期摘要:本文着眼于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双文化意识,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双文化意识,培养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注意文化多元性、平等对话和求同存异,克服文化模式化,并在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化的教学。
关键词:双文化;自觉;换位;多元“双文化”是指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在了解、掌握本族语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通晓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
“双文化”意识是指: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双文化”水平,研究并透彻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使外语教学成为“双语言”和“双文化”教学的综合过程。
外语教师“双文化”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外语教学的实效。
而对于汉语国际教师来说,“双文化意识”,指的是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对汉语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母语文化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对于两种文化的异同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非常敏感,能自觉地将文化比较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举例来说,当教师听到日本学生说“我要像龟一样坚持下去”,阿富汗学生描写美丽的姑娘“眼睛像鹰一样”,美国学生称赞“老师跑得像狗一样快”,英国女学生介绍家庭成员时说“我家有妈妈、爸爸、哥哥、我和狗”的时候,他既不吃惊也不生气,他知道这都是学生固有文化因素的显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理解与语言的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理解越清晰对语言的理解就越深刻,语言的理解越准确对文化的理解就越透彻。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要求教师具备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
比如说,对于最简单的“不谢”、“不客气”,中国人看来理所当然,外国学生却可能百思不得其解。
他们可能问,“难道中国人不领情,不接受别人的谢意吗?”因此,对“不客气”中的“客气”也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对外汉语教师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且始终自觉地将其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对待,以免造成交际受阻。
对此,对外汉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自身的双文化意识。
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中对待第二文化的态度探究
作者:张文华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8期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必备能力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第二文化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生活、工作、交际的适应状态。
为了使国际汉语教师更好地进行跨文化适应,较少跨文化不适与冲突。
本文以赴泰汉语教师为例,探究跨文化交际中科学、有效地对待第二文化的态度,包括全面了解的态度、尊重理解的态度、包容开放的态度、求同存异的态度、吃苦耐劳的态度五个方面。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第二文化;文化适应;态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素质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第二文化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生活、工作、交际的适应状态。
本文以赴泰汉语教师为例,来谈谈跨文化交际中对待第二文化的科学、有效的态度,以求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适应,较少跨文化不适与冲突。
一、全面了解的态度
国际汉语教师要全面了解所授课学生的母文化,这对师生情感的建立、对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育教学的效果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尤其是对远赴任教国进行汉语教学的老师来说更为重要。
全面了解赴任国的衣着、饮食、住宿、交通、气候、宗教、文化禁忌、医疗、时间观、态势语、体距语、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为自己在异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工作、交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照标准,也防止跨文化的冲突与敌对。
如:泰国素以包容和好客著称,他们对每个人都示以微笑和谦逊的态度,被称为“微笑国度”。
但中国人出行跟陌生人擦肩而过时没有向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这就很容易被泰国人认为中国人没有礼貌。
再如:向上伸出小指的手势语在中国表示“差劲”“落后”之意,而在泰国是“交朋友”的意思,所以国际汉语教师不了解这些文化意义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引起跨文化的不适或冲突。
二、尊重理解的态度
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享有共同的地域、语言、风俗和文化传统的群体成员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所以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来说,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对异文化保持公正平等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刘珣教授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提出“一般来说,人们自出生始就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并可能持续一生。
特别是在单一文化的环境中,往往容易形成母文化的思维定式和优越感,并不自觉地把母
文化模式当做衡量别的文化的标准。
”面对第二文化,既不可以有鄙视嘲讽的态度、也不必有自卑落后的态度,对异文化的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对母文化的自信是国际汉语教师建立世界文化观的必备态度。
从衣着上来讲,泰国教师是神圣且受人尊敬的职业,泰国女教师着装不能过于暴露,不能穿没有袖子或领子的衣服,以职业装为主,女教师在日常教课时一定要穿过膝裙子,不允许穿裤子,所以国际汉语教师一定要尊重泰国的教师着装要求,切记不可暴露。
从态势语言上来讲,泰国人认为头顶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认为灵魂位于自己的脑袋里,除了国王、僧侣和自己父母,任何人都不可以用手触碰他们的头部,纵使是友善的表现;泰国人认为左手不干净,不用左手去接人待物,必要时要用双手接过;泰国人认为脚部肮脏卑贱,不用脚踢门、指人、指佛像;在去寺庙或泰国老师住处时注意脱鞋光脚。
所以国际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与活动游戏组织的过程中,切不可触碰这些文化禁忌,防止学生的不适和敌对,若无意间违反,则必须马上道歉,维护教师形象与师生关系。
从宗教方面来看,泰国被称为“黄袍佛国”,95%以上的泰国人是佛教徒,所以禁止做出任何对佛像“有欠尊重”的行为。
对于泰国这一热带国家来说,蚊虫、蚂蚁非常多,因为佛家讲求“慈悲为怀”“不杀生”的精神,所以泰国人遇到蚂蚁时的处理方式也只是轻轻吹走,国际汉语教师一定要切记不可用有杀死蚊虫或踩死蚂蚁的行为。
三、包容开放的态度
泰国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佛教国家,它对于各种大到外来事物、新生事物,小到个人风格都保持着极大的尊重,人们对不同价值观、不同取向的人都持着一种包容接受的态度,因此在泰国同性恋和变性人很多。
在校园里行为举止女性化的男生比比皆是。
所以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来说,对这种现象也应该秉持着包容开放、尊重接受的态度,切不可投以异样的眼光、指指点点或者公开讨论,保持一个自然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一现象。
在泰国同性之间交往时应该注意保持距离,尽量避免过多的肢体接触。
在中国女生之间挽手逛街再正常不過,但这样的举动在泰国学生的眼中会产生“歧义”。
所以国际汉语教师一定要切记在课堂上不要跟学生示范中国“握手礼”,课堂活动或游戏的设计中也尽量不要有身体接触的环节,以免引起泰国学生的不适应或课堂纪律的失控。
四、求同存异的态度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首先要寻求异文化与母文化相同或相似之处,有利于自己更容易、更快速的融入新环境。
因同属亚洲文化圈,所以赴泰汉语教师深入泰国文化环境时就会发现学生尊师重教的观念、集体主义价值观会让自己适应起来比较容易和方便。
泰国学生对老师的崇高的尊重和敬意会让教师非常欣慰,泰国教师们对汉语老师的关心帮助会让汉语教师感动于心,减少环境不适造成的心理落差感和挫败感。
但同时,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来说要对一些不易察觉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政治问题、宗教问题、观念问题采取理智客观的态度。
正如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这就要求教师在比较差异中完成交流沟通,对很难适应的部分寻求能够在异文化的环境中生存的第三空间。
佛教与泰国人的一生息息相关。
在泰国,人们在拜四面佛时,通常用鲜花、香烛、木象祭神,意在祭神、谢神或还愿。
通常人们拜佛用过的供品会作为吉祥物送给亲朋好友,表达着神明对他的庇佑,是带有吉祥意义的。
但在中国,祭祀用的食物等供品不会作为吉祥品送给别人,是带有一些禁忌意味的,中泰在此价值观上会有一定的差异。
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来说,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若汉语教师可以轻松接受,觉得这是泰国人的祝福与好意,则是跨文化适应的非常理想的状态。
同时应该培养自我反省的精神,是否头脑中的认知是带有偏见和定型的,这些作为供品的食物是否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下带有了人为的禁忌或吉祥义,这种反思是建立世界文化观的良好的开端。
若汉语教师暂时还不能接受,则想办法寻找能在异文化中生存的第三空间,若直接拒绝泰国师生赠予的供品祝福是会破裂师生关系,汉语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这些供品分享给班级里的泰国学生或其他泰方教师,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第三空间。
五、吃苦耐劳的态度
对于远赴海外教学的国际汉语教师来说,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
经历过初入第二文化环境中的兴奋后,随着生活、工作和交际的展开,一定会遇到身体和心理的各种不适应。
如何度过这个困难时期,国际汉语教师的态度极其重要。
消极回避或仇视第二文化的态度只会让教师的焦虑状况愈演愈烈,甚至最后只能放弃回国。
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用积极开放的心态调整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主动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习俗,敞开心扉与当地人交往。
积极参与学校与师生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无助感与挫败感。
同时教师一定要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
顺利度过困难期。
同时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来说,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一定要有寻求帮助的意识。
如,若在泰国饮食不适应可尝试向学校申请简单灶具、对泰国府县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可向泰国本地教师寻求帮助等;另一方面可以向中国相关管理机构主动与沟通与协调,遇到棘手的问题可向使馆、教师、家人寻求帮助。
日常多与亲朋好友沟通,减少自己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帮助自己进行第二文化的适应。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 朱勇.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张文华(1987.09- ),女,山西临汾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