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第四章_不确定性规避
- 格式:ppt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25
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PROVERB谚语Chinese ProverbBeforehand preparation leads to success; unpreparness results in failure.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The past is as clear as a mirror, the future as dark as lacquer.过去像镜子一样明亮,未来像漆器一样黑暗。
American ProverbThe future is c alled“perhaps,”which is the only possible thing to call the future.未来可以被称作“可能”,那是唯一可以用来称呼未来的词汇。
In these matters the only certainty is that nothing is certain.在这些事情方面,唯一确定的是什么都不确定。
INTERCULTURAL DIALOGUE跨文化对话Dialogue 1There are a number of ways one’s uncertainty avoidance orientation may manifest itself in interaction. In the dialogue presented below, Kelly and Chang are interacting about a dinner invitation. Kelly, from the United States, possesses a relatively weak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while Chang, a Chinese, comes from a culture with a relatively strong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不确定性规避的方式表现在交流中的各个方面,在下面的这个对话中,Kelly和Chang 正在谈邀请别人吃晚餐的事情。
Unit 11 economic globalization(经济全球化):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es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through 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apital flows, migration, and the spread of technology.2 barter system(物物交换):exchange without money–Farming communities traded their surplus produce in exchange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without the medium of money.–Human society has always traded goods across great distances.3 global village(地球村):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All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 linked together b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4 melting pot(大熔炉):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ities.5 culture(文化):can been seen as shared knowledge, what people need to know in order to act appropriately in a given culture.6 cultural diversity(文化融合):refers to the mix of people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in the labor force with a full mix of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to which members belong.7. Communication(交际): mean to share with or to make common, as in giving to another a part or share of your thoughts, hopes, and knowledge.8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distinct(不同)enough to alter(改变)their communica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近年来,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关键。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女角色的分工、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短期导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权力距离方面,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较小的权力距离,比如欧美国家,而中国等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较大的权力距离。
这意味着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尊重长幼有序和权威。
其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差异维度。
西方文化普遍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权利。
相反,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社区意识。
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体现出来。
比如,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空间,而东方人更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团体的稳定。
男女角色的分工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很普遍,男女在就业、家庭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享有相对的平等。
而在东方文化中,男女角色的分工往往更加传统和明确,男性主导社会和家庭的决策,女性则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
不确定性规避是另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更加接受不确定性,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风险。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并倾向于避免不确定和风险。
最后,长期短期导向是文化差异的另一个维度。
长期导向的文化更加注重未来、节制和远见,而短期导向的文化则更注重当下和即时满足。
中国文化倾向于长期导向,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延续;而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短期导向,追求即时的成功和满足。
这些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提到的差异只是一部分,且并不是所有文化都与这些差异完全吻合,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不确定性规避⾼(强)的⽂化什么是不确定性规避[1]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组织或群体⾯对不确定性时所感受到的威胁以及试图通过制定安全规则和其他⼿段来避免不确定性的程度。
不确定性规避的表现 不确定性规避倾向影响⼀个组织使其活动结构化需要的程度,也就是影响到⼀个组织对风险的态度。
在⼀个⾼不确定性规避的组织中,组织就越趋向建⽴更多的⼯作条例、流程或规范以应付不确定性,管理也相对是以⼯作和任务指向为主,管理者决策多为程序化决策。
在⼀个弱不确定性规避的组织中,很少强调控制,⼯作条例和流程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2] 在任何⼀个社会中,⼈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的情境,都会感到⾯对的是⼀种威胁,从⽽总是试图加以防⽌。
防⽌的⽅法很多,例如提供更⼤的职业稳定性,订⽴更多的正规条令,不允许出现越轨的思想和⾏为,追求绝对真实的东西,努⼒获得专门的知识等等。
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样的。
相对⽽⾔,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们普遍有⼀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活态度和⿎励冒险的倾向。
⽽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的社会当中,⼈们则普遍有⼀种⾼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因⽽易形成⼀种努⼒⼯作的内⼼冲动。
例如,⽇本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的社会,因⽽在⽇本,“全⾯质量管理”这⼀员⼯⼴泛参与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极⼤的成功,“终⾝雇佣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
与此相反,美国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同样的⼈本主义政策在美国企业中则不⼀定⾏得通,⽐如在⽇本推⾏良好的“全⾯质量管理 ”,在美国却⼏乎没有成效。
中国与美国相似,也属于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低的社会(Hofstede Centre)。
此外,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们较容易接受⽣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能够接受更多的意见,上级对下属的授权被执⾏得更为彻底,员⼯倾向于⾃主管理和独⽴的⼯作。
⽽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的社会,上级倾向于对下属进⾏严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
从不确定性规避理论看中西跨文化交际的心态调整关于跨文化交际与身份问题的研究成为当代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跨文化交际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自我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差异的认知,同时也促使人们更理性的去审视自我文化;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文化处于强势的时候,通常会淡弱身份的差异,主张文化的普世性和身份的共同性,尽量淡化个体文化和民族身份,倡导全球公民身份意识;当人们发现自己所依赖的文化处于被支配或弱势地位的时候,人们会本能的从文化“维模”性角度来保护自我文化的完整性和高尚地位,在焦虑和不确定性的支配和影响下对异文化产生复杂的心态:回避、否定、接近或融入等。
这样的过程也是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考虑过程。
一、跨文化交际需要更多维度的身份模式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关于身份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个:Cupach和Imahori的身份管理理论(identity management theory IMT,1993),Ting-Toomey提出的身份协商理论(identity negotiation theory INT,1993)以及Collier和Thomas(1988)文化身份理论,三种理论分别从身份与交际能力发展,身份互动与多重身份的管理与调适,文化与身份发展关系角度进行阐释,同时前两者的研究者中的Imahori和Ting-Toomey具有东亚文化背景而提出了身份问题必然会和面子以及关系相关联,身份的协商或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面子的协商与管理的过程。
事实上,身份问题最初在美国引起轰动最主要是因为它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问题而引发的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遵从和认同问题,是在本族裔文化与所在国美国文化的冲突互动中的文化归属的选择问题上的思考,文化身份根本上来说就是民族身份,社会身份体现的是关系身份,而个人身份体现的个体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对他人视野中的自我期待,所有这些身份都必然受到个体的文化背景,他者的文化特征以及当下的社会文化气候。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从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立场下研究跨文化交际与身份问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东方文化因素融入到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中,面子理论的发展只是一个开始。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论1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新世纪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2.经济的全球化3.人口的流动4.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既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是指一门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根据几个定义归纳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特点:1.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2.跨文化交际是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的;3.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4.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互动;5.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里的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中国人与美国人等另一个层面是指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交往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跨文化交际的特点1.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交流既包括了语言交际也包括了非语言交际,而且是一种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2.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陈国明)差异可以是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也涉及行为方式和习俗方面,如手势、衣着、语言使用的差异,同时也涉及个人文化身份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
这些存在差异的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了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3.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由于语言、交际风格、非语言行为、思维模式、社会准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4.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许多冲突往往不是出于人们恶意的动机,而是来源于人们良好的愿望。
在自己文化中得体而礼貌的行为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却成了无礼的举动,善良的意图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误解和不愉快5.跨文化交际常常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很容易造成心理紧张,人们经常提到的“文化休克”就是形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心理反应。
Chapter 4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I. Teaching ObjectivesIn this chapter, the teacher should enable the students to:1. underst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2. understand some barriers caused by emotional problems and attitudinal problems.3. analyze various reasons for the persistence of ethnocentrism, stereotyping,prejudice and racism.4. perceive and deal with some barriers caused by translation problems.II. Contents1. Keywords(1) Anxiety: It occurs because of not knowing what one is expected to do, and focusing on thatfeeling and not be totally present in the communication transaction.(焦虑:当人们不知道如何迎合他人对自己的期待,过多的关注自己情绪以至不能全心投入到交际事物中去时,就会产生焦虑。
)(2) Uncertainty: It refers to our cognitive inability to explain our own or other’s feelings andbehaviors in interactions because of an ambiguous situation that evokes anxiety. (不确定:不确定是指人们无法从认知的角度去解释交际活动中自己或他人的感觉及行为,这种认知角度解释能力的欠缺是某种引起焦虑的含糊情境导致的。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解读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摘要】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学者们提供了观察不同文化差异的坐标尺度,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文化维度来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处理文化冲突,冲破文化障碍,达到平等交流。
本文就霍夫斯泰德的五个文化维度出发,探讨了各维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应用,表明了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如何运用文化维度理论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维度;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荷兰文化学、管理学学者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迄今为止在跨文化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文化维度,就是从国家的层次角度来衡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标准。
1980年霍夫斯泰德出版的著作《文化的影响力:价值、行为、体制和组织的跨国比较》中写到:文化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能将不同群体或类别的成员区别开来的集体模式”。
他主要从国家的层面而不是个体的层面进行研究,尽管某一社会中个体的性格千差万别,但从国家层面而言,总有一些共同的、持久的性格特点,也就是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之所以有差异性,是因为人们接受不同的教育,处在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而思维模式确定了行为模式,这种差异便产生。
20世纪80年代后期霍夫斯泰德又重复了10年前的研究,这次包括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此次的研究中,霍夫斯泰德采纳了彭麦克等学者对此理论的补充研究,加入了对中国的研究,总结出文化的五个维度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刚性/柔性倾向和长期观/短期观。
文化维度理论的提出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坐标系,使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文化维度来正确认识不同的国家,了解国家之间的差异性,更好地为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文化维度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1.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人们对社会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Kluckhohn &Strodtbeck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与士气。
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研究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大价值取向理论1、对人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又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带来的坏行为。
很难改变。
“三岁看、老”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比较稀松。
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人讲求风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人认为是人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人破坏自然带来的灾难。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体主义4、人的活动导向美国“强调行动的社会,人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不仅要动,还要快。
快餐文化,亚洲社会。
静态取向,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
当美国人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立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而东方人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自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人的空间观念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而言;美国人、德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人的私密之处,他人不能轻易走进。
6、人的时间观念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一是针对时间的利用。
即时间是线性的,应在一个时间里做一件事;还是时间是非线性的,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Uncertainty Avoidance)是由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建立的区别文化间差异的四维体系中的第二个维度。
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
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离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其强弱是通过不确定性规避指数来表示的。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某种文化中的成员在面对不确定的或未知的情况时感到威胁的程度。
此外,这种感觉经常通过紧张感和对可预测性的需求(对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定的需求)表现出来。
”通过对不同国家IBM员工询问如下问题:“你在工作中感到紧张或焦虑的频率有多高?”是否不应该打破公司的规章制度,即使这是为了公司的利益?“你认为你将继续为IBM公司工作多久?”霍夫斯泰德计算出了国家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
霍的研究表明,俄罗斯、德国、南欧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得分较高,而除日韩之外的其他亚洲国家、英语语系国家、北欧国家及其以前的殖民地得分较低。
不确定性指数不同的国家,在如下几个方面表现出差异。
思想观念和家庭教育方面,强不确定性规避社会的成员倾向于认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威胁,故要采取一切措施加以消除。
由于害怕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所以强不确定性规避社会往往存在普遍的焦虑情绪,且往往对异议分子采取严厉措施。
焦虑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舒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转变为社会成员歇斯底里性的攻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政策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就是成功地将经济危机中德国人的焦虑情绪转化为了攻击行为。
在家庭生活中,强不确定性规避表现为对肮脏与禁忌的严格规定、对生活细节的一丝不苟。
反观弱不确定性规避社会,人们认为变化是生活的常态,应该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不确定性和差异性,所以社会成员的焦虑水平普遍较低,进而对不同事物往往抱持好奇和宽容的态度。
名词对应。
(Kinesics):the nonverbal behavior related to the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 of the body.(身势):非言语行为相关的运动身体肌肤上或局部的身体。
(etiquette):it refers to manners and behavior considered acceptable in social and business situations.(礼仪): 它指的是礼貌和行为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在社会和商业管理硕士学位。
(pragmatics):it i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use the language to reach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and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that language has on human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语用学): 它是研究如何说话者可以运用语言达到成功的交际,而且该研究结果的语言对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power distance):the degree to which power differences are expected and accepted by society.(权力距离): 在何种程度上的力量和接受不同是被期望的社会。
(Values): a learned organization of rules for marking choices and for resolving conflicts.(价值观): 学会组织的规则为标志的选择和解决冲突。
(reverse culture shock):it refers to the “shock” one experiences upon returning to one’s home culture after growing used to a new one.(反向文化冲击): 它指的是“震惊”一经使用后返回到一个新的增长一对一的家居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