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教案3 浙科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210.52 KB
- 文档页数:3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在13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它在地面以上达到大致23 km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至12 km的深处,其中包括流层的下层、整个对流层以及沉积岩圈和水圈。
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100 m厚的范围内。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
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由此可见,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
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土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可以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
因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来源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合成有机物而进入生物循环。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
几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O2、CO2、N、C、K、Ca、 Fe、S等,它们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或中介。
总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属生物圈。
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
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就得适应环境,环境发生了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生物的适应性,这种反作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持续不断的变化。
1。
《生物圈》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七章《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节“生物圈”,详细内容如下:1. 生物圈的定义与范围;2. 生物圈的构成与作用;3. 生物圈内的生物分布;4. 生物圈内的生态平衡;5.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和构成,理解生物圈在生物与环境中的重要性;2. 掌握生物圈内的生物分布特点,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意义;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圈的定义、范围、构成与作用;生物圈内的生物分布;生态平衡。
难点:生物圈内的生态平衡及其意义;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2. 学具:笔记本、课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分布的,引出生物圈的概念。
2. 基本概念讲解:(1)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及构成;(2)生物圈的作用及其在生物与环境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2)讨论生态平衡的概念、意义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1)解释生物圈内的生态平衡;(2)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5.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列举生物圈内的生物分布实例;(2)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圈的定义、范围、构成与作用;2. 生物圈内的生物分布;3. 生态平衡的概念、意义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4.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5. 保护生物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圈的定义、范围、构成与作用;(2)解释生态平衡的概念、意义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3)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2. 答案:(2)生态平衡是指在生物圈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物圈》庄浪县第二中学王永生本节内容是浙科版必修三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的第一节《生物圈》,在学生学过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学习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了解生物圈的组成,进一步理解我们生存的生物圈的重要性和难得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材料分析,培养自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组成,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组成。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模型及挂图2、学生准备:教材。
【导入新课】教师:人们一直梦想能在太空中旅行,能欣赏宇宙的奇观。
其实我们都是太空旅行者。
我们的宇宙飞船就是地球,飞行速度是每小时108000公里。
地球是距太阳的第三颗行星。
我们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帕。
请同学们思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吗?学生:思考作答。
【讲授新课】一、生物圈的概念教师:师生互动后给出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地壳内部是不可能有生物存在的。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呢!教师:同学们知道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学生:思考作答。
二、生物圈的范围教师:师生互动后给出,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
厚度为20千米左右。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那么在这20千米的厚度当中,我们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一节生物圈学
案3浙科版必修3
1、什么是生物圈?
2、在生物圈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各个圈层里,分别生活着哪些生物?为什么大部分水生生物生活在水深150米以内的范围中?哪个圈层是人类的“立足点”?
3、每一种生物都能从生物圈获取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阅读课文P12中的资料分析,讨论其中的问题。
(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请你根据前面3个问题总结一下,生物圈能给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基本条件?
4、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
随堂检测:
1、以下哪项不是仙人掌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有机物
2、下列能构成生物圈的是()
A、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
D、地球及生物
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功绕地球飞行20小时,你认为“神舟五号”的太空仓中,应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空气
B、食物、水
C、空气、食物、水
D、水生物圈的范围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大气圈的底部
B、水圈的大部分
C、岩石圈的表面
D、岩石圈的全部。
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一节生物圈学案4浙科版必修3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一、课前小测(16分)小测得分:()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2)生物能进行;(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5)生物能和;(6)除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基础题):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_____。
它包括_____的底部,_____的大部和_____的表面。
2、生物圈的厚度约为_____千米。
3、大多水生生物生活在水面下___米以内。
4、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____。
5、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各个圈层的生物是____。
6、对于收集到的资料要进行___和___,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发现探究的线索。
7、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一定的______。
8、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____。
三、小组内交流自己所获得的知识。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你能举例说明各个圈层里都生活着哪些生物吗?2、大多数水生生物为什么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3、每一种生物都能从生物圈获取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读课文中的资料分析,,对照课本P12—13页彩图讨论其中的问题(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2)仙人掌与向日葵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4、得出结论: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___、______等赖以生存的条件。
第一节生物圈
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
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1.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
2.了解: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重点)
4.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
(重点)
5.理解:活动: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
1.生物圈
(1)定义: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2
(3)意义: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能够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4)特点
①它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生物化学系统,借助于生物多样性来吸收、转化、加工和贮存太阳能。
②分子水平上各种生物的DNA 、RNA 、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结构均相似。
2.全球人口动态 (1)人口增长过程
①1万年前农业的出现和陆地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开始缓慢而持续地增长。
②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地球上的人口开始激增。
(3)当前世界人口数量
20世纪末的世界人口是20世纪初人口的4倍,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会达到83亿。
据乐观的预测,世界人口在达到大约110亿时才会稳定下来。
(4)人口增长的后果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不能按指数增长无限地增长下去,哪怕是极微小的增长,也终将会使人口达到地球难以容纳的程度,人口增长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
[合作探讨]
探讨1:深海热裂口的海底生物细胞代谢所需能量来自哪里?。
高中生物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一节生物圈学案2浙科版必修3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1、复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本章的知识框架和各个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2)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
(3)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了解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4)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复习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复习,主要是要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因此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本节课的重点。
3、复习方略先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互动探究训练,寻求解题规律,强化自身能力。
二、补弱深化,供你自主研学,构建网络同学们,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就象人体的各个器官和肢体一样,请你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建构本章的知识网络。
你一定能行喔!1、你复习可温习或获得的知识:(1)你还记得什么是生物圈吗?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生物圈为她的所有家庭成员“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的生存条件?(第一节)(2)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举出你生活中遇到的例子吗?针对探究实验你了解多少?(第二、三节)(3)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的组成是怎样的?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你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多少了解?(第四节)(4)生物圈是生态系统吗?你知道生物圈中还有哪些生态系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5)关于生物圈II号,思考:(教材33页“科学、技术、社会)A、生物圈II号模拟的是什么?生物圈I号是什么?B、设想科学家们是怎样维持“生物圈II号“的?C、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伴你整理要点(知识网)请同学们以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例如表格、概念图等)构建你对本章所掌握的知识网络:。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一、课标内容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4.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二、教学要求第一节生物圈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三、教学建议1.课时建议(共计4课时)2.教法建议(1)“第一节生物圈”的教学重点是生物圈的概念;教学难点是理解生物圈的特点。
将本节与下一节通盘考虑,设计成一个教学方案,合用1课时。
尽可能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资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多让学生谈谈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2)“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的教学重点是世界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后果;鼓励学生搜集全球、我国乃至本地区的人口信息以及感兴趣的人口问题,要随时留意最新信息,以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例如,2007年1月11日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0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在课堂上更多的活动是展示、交流和讨论。
(3)“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的教学重点是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课前让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搜集资料,注意选取具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实例,将搜集的资料整理成图或表格形式,力求简明直观。
用“世界环境日”和一年中生态方面的纪念日引出本节主题,通过交流、讨论,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生态责任感,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活动建议进行“活动: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前,由小组成员确定周围比较安全的调查地点,分工明确、任务到人,教师要做好方法指导和技能培训。
调查时,要注意安全,分工合作,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调查完成后,要做结果分析、交流和讨论。
生物圈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能举例说出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通过本节的教学,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课前准备:(1)分好小组(2)准备好相应的阅读材料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本课:
(1)在什么环境中见到过什么生物,它们在做什么?
(同学的发言有起到互相启迪的作用,学生能列举出许许多多的实例,教师把握时间。
)
(2)还可以先播放录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出生物圈的概念。
每一种生物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
月球上据说没有生物。
为什么?——没有空气、没有水、温度很低等,没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其他的星球人类还没有登陆)。
生物是生活在地球上的。
地球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生存吧!所有的生物都生存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这个小小的范围就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呢?阅读课本11-12页上
3.小组讨论,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在各个圈层中常见的生物种类。
选出记录员和发言人。
教师可参与小组的讨论。
4.可以请一组或两组汇报,其他组发表不同意见和补充。
最后将生物圈的范围总结出来。
以上内容可以利用课本P12页上面的内容,学生和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内容。
5.引入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为什么生物只能生活在生物圈内?
6.分析书上的资料,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小组学习和研讨。
分教师帮助学生,成几个专题,各小组自选题或抽签决定题目,研究生物圈与生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要求展开思路,并用充分的事实论证。
题目:
葵花朵朵向太阳;
长颈鹿在喝水;
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荒漠与仙人掌;
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
牛吃草;
生物的生存空间等。
7.各小组研究讨论,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并适时进行引导。
8.分专题进行小组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1)葵花朵朵向太阳: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光能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为自己制造了有机物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
阳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适宜的温度。
地球上的温度适宜生物的生存。
阳光还能为人类和一些动物照明等。
(2)长颈鹿在喝水: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植物需要水,动物需要水,人类也需要水,其他生物也需要水,研究证明:人类可以一周不吃东西,但一周不喝水,人就要死去,水是组成细胞的成分。
水生生物需要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无法生存。
地球提供了水源。
迄今为止地球是唯一具有水源的星球。
(3)牛吃草:生物的生存需要营养物质,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自己制造的,其他大部分生物是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而这些营养物质都在地球上。
无一跑到生物圈的外面去。
(4)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住所、洞穴、捕捉的食物等等。
用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原因,说明生物的生存不能离开生物圈。
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生物圈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必要条件。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
本课小结: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
我们人类也是生物圈的成员之一,但是人类掌握着高度的科学技术,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人类凭借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对各个圈层起到破坏作用。
这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板书: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
通过阅读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理解资料对学习或研究的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了解收集资料的各种途径:譬如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书本、报纸、杂志等,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等。
了解资料的各种形式,譬如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了解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究的线索。
教学点评:
本节课以阅读、研究、讨论为主。
可以集思广益,教师要做好的是组织工作,并作为一成员适时发表意见。
研究讨论的范围可以不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只要围绕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就可以。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某个人对某方面的知识可能知之较深,但未必广泛,互相补充,可大大的丰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