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中医药与健康讲座:五谷为养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16
五谷为养五脏健康五谷为养五脏健康发布时间:2009-11-23 14:31:50 浏览:814 来源:老中医养生网五谷,是指小米、大米、高粱、小麦、豆类等种子的总称,是中国人饭桌上最常见的主食。
《黄帝内经》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就是说五谷对人体是最有营养的,也是最全面的。
但是,五谷也各有偏性,分别与五脏健康相对应。
小米为脾之谷小米为五谷之首,也是五谷中营养最好的。
小米性温,最重要的作用是补益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食五谷而化精”,靠的就是脾胃。
脾胃好了,其他的内脏才有营养来源。
因此,养脏先养脾,养脾可常食小米粥。
小麦为心之谷《本草纲目》记载,小麦的功用为除热、止烦、润燥、利小便,善补心气。
在五谷中,小麦是唯一得四时之气的。
它秋种夏收,它的生长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心烦、心慌、失眠者,那么可以用小麦煮粥喝;虚汗、盗汗者,则可用浮小麦和糯稻根一起煮水喝。
稻为肺之谷稻为水中之物,性偏凉,能补肺阴、益肠,止烦渴,利小便,有补中益气、生肌的功用。
黑豆为肾之谷黑豆为肾之谷,它不仅味甘性平,中医认为它还具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润肤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
《黄帝内经》介绍,肾的方位为北方,尚黑色,其味咸,在五气中为腐。
因此,经过发酵的黑豆补肾的作用最强。
绿豆为肝之谷《黄帝内经》说,肝居东方,其色青,主升发。
现代人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没有规律,经常熬夜,喝酒、吃肉过多,因此肝易犯升发太过之病,也常犯肝火旺之病。
常食绿豆粥,可以清肝火,有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爱发火等症状的人,更宜常食。
另外,用枸杞子、怀菊花泡茶常饮,既清肝明目,又养肝血之不足,还可以降血脂、降血压,治头晕。
总之,常食五谷,以五谷为养,才能保证五脏健康。
尤其是现代人,生活作息没有规律,心理压力过大,又没有做好日常的养生和保健,开始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一系列的身心疾病。
这些都是五脏失调,体内阴阳失和造成的,此时应多食五谷,并做好心理调整,才能够恢复身心健康。
五谷为养:中国人的饮食观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
这里所说的“毒药”是指具有偏性的药物,也就是我们所常用的中药。
时下有很多人吃一些药物来进行滋补,像人参、当归、红枣等都是常用之物,更有甚者,有人是常吃六味地黄丸来补肾的。
想想却是不妥的,因为这些毕竟都是药物,有很大的偏性,是不可以长吃、久吃的。
像六味地黄丸,就是一味治疗肾阴虚的方子,是治病的用药,而不是保健品。
毒药是用以攻邪的,中病则良,切莫太过。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能够滋养我们身体的食物呢?
《内经》中已经说得很清楚,那就是“五谷为养”。
五谷者,种子也;种子者,植物之精华也。
一棵植物,其最有营养的部分就是它的种子,而且种子是一个生命的胚胎,蕴含着生的信息,人只常吃这些种子才会让身体充满生机。
过去说一个人脸色不好,会说这个人“面有菜色”,这是因为吃的粮食不够,改用瓜果来充饥所致。
五谷是走脾经的,而脾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虚弱,就会整个人肌肉痿软,容易疲乏。
而现在的人物质条件好了,却不愿多吃米饭,而只想吃一些果蔬、鱼肉。
这岂不是本末颠倒了吗?
所以一个人要想健康,米饭面食才是主食,其它的都只是辅助而已。
五谷补五脏中医告诉你五谷怎样吃最养生究表明,五谷杂粮可养五脏。
早在古代就有“一谷补一脏”的说法。
五谷有小米、大米、小麦、大豆、高粱。
其中小米可养脾、大豆可养肾等等。
中医认为,五谷不仅可以裹腹,还是五脏食疗养生的好食材。
一、大豆重养肾大豆中的黑豆被称为“肾之谷”,中医认为它具有补肾强身、解毒、润肤的功效,对肾虚、浮肿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做法:泡发后打制成豆浆,或煮黑豆粥,每天早晚各一次。
二、大米重润肺大米涵盖稻米、紫米等,在出现肺热、咳嗽等症状时,具有很好的滋阴润肺的作用。
做法:用小火熬制大米粥,直至米汤浓稠,只喝米汤不吃米粒,随时可服用。
三、小米重养脾小米是五谷之首,常食能补脾益胃。
小米对脾虚体弱的人而言,可谓是进补的上品,可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做法:熬一锅小米粥,用汤匙撇出小米粥上层的精华——米油,空腹喝下,有很好的养脾胃的疗效,每天早晚均可服用。
四、小麦重养心小麦被称为“五谷之贵”。
中医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
对消除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以及烦躁情绪有食疗作用。
做法:取带皮的全小麦熬粥,或去中药店买一些浮小麦熬水,每天早中晚服用。
五、高粱重养肝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收敛止泻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泻的人,持续吃一段时间后,会有良好的功效。
做法:把高粱米加工成面粉后炒熟,用开水调成稀糊每天早晚饭前服用。
五谷之贵——小麦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秋天播种,冬天生长,春天长叶,夏天结果实。
说“瑞雪兆丰年”,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其实都是在说小麦冬季被雪覆盖,来年就会有个好年景。
可见,小麦具备了四季的精华,因此被称为“五谷之贵”。
小麦在我国的种植由来已久,24节气的小满就是指小麦灌浆,种子即将饱满成熟。
小麦磨成的面粉是我国北方人最重要的主食。
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
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
养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经过夏日生冷饮食肆虐,不少人的肠胃有所损伤,建议:秋季养收,奉冬之藏。
《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篇》秋天,气候比较干燥,再加上夏日生冷饮食的损耗,所以除燥与进补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五谷为养白色食物赶走秋燥“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
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高粱),菽指豆类。
我们可以把这类食物统称为五谷杂粮。
其中小米最被国人推崇,小米属热性,黄色,最补脾胃,早晨食用好。
同时,米属凉性,尤其适合在傍晚食用,可以多吃一些。
而面属热性,最补心气,冬种夏收,夏季食用最好。
另外,各种豆类比较适合在冬季食用。
在腊八那天,传统民俗要熬腊八粥,粥中就加入了芸豆、红豆等各种豆类,这也是非常顺应天时的。
在古代中医看来,一日三餐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各种谷物,也是对人体最为滋养的。
五谷被看做各种食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每顿饭中,中医认为应当多吃主食。
目前,秋高气爽,但“燥”字当头,为了避免其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应当以润为主,而五谷可以养人,所以就要多吃一些。
中医认为,五脏中的肺对应的是白色。
要想达到润肺的功效,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吃一些白色的主食,例如米面等。
五果为助果核果肉浑身是宝《黄帝内经》中的“五果”为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枣、李子、栗子、杏、桃,泛指各种水果。
在秋季,水果的品种非常丰富,如梨、葡萄、苹果、橘子等,果肉和果核(坚果)各具营养。
“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虽然关于五谷的说法很多,但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
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虽然说是五谷,但实际上经过医家先辈的不懈研究,其内涵早就延伸了不少。
●粳米,又名大米。
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之功。
用于脾虚烦闷,泄泻,消瘦,下痢。
●玉米,又名包谷。
味甘,性平。
有补中健脾,除湿利尿之功。
可用于泄泻,痢疾等病。
●粟米,又名小米。
味甘咸,性微寒。
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肾之功。
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纳食少,烦渴,反胃呕吐及病后体弱等。
●高梁,味甘,性平。
有健脾益中,渗湿止痢之功。
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湿热吐泻下痢等。
虽然“五谷”之外延远远大于“五”,但无论怎么变,《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谷为养”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记载。
上述平衡饮食的内容古而不老,很有科学道理。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
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
谷物和豆类同食,可以大大提高营养价值。
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
故五谷为养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
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
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
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
动物性食物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
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至于食物的气味,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和辛、甘、酸、苦、咸。
前者依据食物被人吃后引起的反应而定;后者主要是根据食物本来滋味而划分的。
讲究食物的气味(性味)和功能,又是中医饮食疗法的基础。
熟练地驾驭饮食疗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食某些食物,既能祛病,又能健身、长寿。
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干金方》中所说:“凡欲治疗,施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寒性、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之功,适于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猪肉、蟹、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蕃茄、菠菜、荸荠等。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解读五谷为养之一二三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在世界饮食科学史上,最早提平衡饮食观点的是中国。
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记载。
上述平衡饮食的内容古而不老,很有科学道理。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
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
谷物和豆类同食,可以大大提高营养价值。
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
故五谷为养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
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
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
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
动物性食物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
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至于食物的气味,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和辛、甘、酸、苦、咸。
前者依据食物被人吃后引起的反应而定;后者主要是根据食物本来滋味而划分的。
讲究食物的气味(性味)和功能,又是中医饮食疗法的基础。
熟练地驾驭饮食疗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食某些食物,既能祛病,又能健身、长寿。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药食同源,巧用食补食补,即主要是利用食物,如谷、肉、果、菜之类,通过饮食的形式来补益身体,维护健康,并作为食物或者其他疗法防治疾病的辅助手段,适应范围广,简便易行。
中医学的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搭配原则,开了食补之先河。
具备了一定的食补知识,不出家门即可自选材料,取材便利,四季常备,安全无毒,自己烹调,自我疗治。
当然,从“药食同源”的角度看,一些药物同时也是食物,如山药、荧实、莲子、百合、羊肉、龙眼肉等。
在我国食疗历史上,不但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用,历代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也十分重视。
有史料记载,清代的慈禧太后,中年以后常患脾虚便溃,但又喜欢服药,御医便给她开了粥方,用黄苠一药,和山药、莲子熬粥常用,可以健脾益气。
患口渴下泄时,则用绿豆、鲜青果、竹叶、橙子煎汁服用,能生津补胃。
一般的人平时并不注意食补的问题,只是在患病之后身体虚弱,或者产后、手术后才想到食补。
当然,病后体虚应当进补,但一般的病人在生病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往往身体虚弱,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也处于比较低下的状态,不能进食过多,或者虽然吃下去了却不能够消化吸收,反而达不到补虚的目的。
从这一个角度看,在平时的生活中,在无病的时候注意食疗,养生补虚,增强体质,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更符合《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原则。
因此,食补可以分为平时的食补和病后的食补两大类,二者不可偏废。
不管是平时的食补还是病后的食补,都应该讲究食“辨证施治”,也就是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疾病清况、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结合食物的四气五味、补益效用等,选择补益用的食物。
所以,大家都应当了解一些食疗的常识。
一般说来,人体的虚弱证包括四个方面,即: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气虚:多表现为头晕目眩,气短懒言,神色疲惫,语声低微,全身乏力,常自汗出,或者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不能消化,或者容易感冒,舌色淡,脉虚无力等,活动时诸症加剧。
五谷养五脏,养心、养肝、养脾、养肺、养肾!五谷养五脏1、小麦重养心小麦被称为“五谷之贵”。
中医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
对消除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以及烦躁情绪有食疗作用。
2、高粱重养肝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收敛止泻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泻的人,持续吃一段时间后,会有良好的功效。
3、小米重养脾小米是五谷之首,常食能补脾益胃。
小米对脾虚体弱的人而言,可谓是进补的上品,可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4、大米重润肺大米涵盖稻米、紫米等,在出现肺热、咳嗽等症状时,具有很好的滋阴润肺的作用。
5、大豆重养肾大豆中的黑豆被称为“肾之谷”,中医认为它具有补肾强身、解毒、润肤的功效,对肾虚、浮肿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五脏六腑遵循四季盛衰才能协调运作《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到:“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如果不遵循五脏的“自然规律”,身体就很可能“疲劳驾驶”,引发一系列问题。
夏季心气最旺,是身体的主宰。
《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明”,心气旺则神清气爽,因此,这个季节出生的人往往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交际广泛。
当然,如果心火太过,则火热之邪容易导致皮肤疮疡等疾病;而过度使用,心气不支时则可能导致心气衰竭,带来心脏病等危险。
春季肝气最旺,主导着整个人体。
这个季节出生的人,由于肝气疏达,性格也往往最平和、理性。
如果这个时间不护好肝,或者其他季节让它“过劳”,就可能导致肝气克伐太过,导致肝气无力升发而郁滞,进一步引起脾胃功能受损或情绪郁结等症。
长夏时节应于脾气,以农历六月左右为主导。
脾一方面主持着水谷的运化,另一方面控制着人体的肌肉四肢。
如果脾被过度使用,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而倦怠、乏力等症状,也多由脾气被湿热所困所致。
秋季为肺所主,到了秋季,肺脏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伤。
肺主呼吸之气,这个时候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大量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呵护。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膳食构成和许多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人处于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的过程。
由于缺乏营养知识,把“吃好”和“好吃”等同起来,丢掉了传统饮食习惯,盲目崇尚西餐,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及高糖类食物。
结果出现了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代谢疾病的大会师。
那到底应该怎么吃呢?其实,保持我们传统的饮食习惯就可以帮你远离疾病。
《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
同时还告诉人们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五味偏嗜。
几千年来,这些原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膳食结构的指导思想,为保障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谷为养:畜菜果助五谷为养: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这种膳食结构模式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的膳食结构模式相比,其人群的心、脑、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肿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明显低得多。
五畜为益:益为补益的意思,五畜有益于五脏精气。
就是说动物性肉食,可以作为人体营养必要的补充。
每天进食适量的肉、蛋、奶、鱼等食品,有利于儿童发育、生长,有助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补充,有利于营养缺乏及体衰病人恢复体质。
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是指蔬菜水果对脏腑有充养、辅助作用。
果蔬含有人体必需的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酶也主要依赖果蔬的供给。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就是说吃饭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
《饮膳正要》提出:日食以三餐为宜,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
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饥饱失度。
如《内经》所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讲的是过饥的害处。
《内经》还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则是过饱的弊端。
中医认为进食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食积于胃肠,日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就不能化生,就会产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