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协调性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559.72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评价发布时间:2021-12-28T08:45:34.091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2期作者:徐亮[导读] 其实,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不恰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确实会对短时间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明显的作用和帮助,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冲突,区域内的环境受到损害,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新疆清源合信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30000摘要:其实,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不恰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确实会对短时间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明显的作用和帮助,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冲突,区域内的环境受到损害,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所以说,针对区域内的环境保护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质量发展的协调性政策,积极推动该区域内的环境和经济共同可持续性发展。
本篇文章中,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字: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言针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预期目标,各种工业产业排放大量污染,各个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损害,而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劣化,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模式也最终会被迫停滞,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阻碍。
所以说,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而对区域自身的整体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此来看,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1 将生态环保要求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传统的环境保护手段在快速经济发展的时代下效果逐渐降低,大量能源等产业对自身产业废弃物的排放没有良好的认识和合理的排放手段,从而导致该区域内整体环境受损[1]。
其实,各个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逐渐重视,不仅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创建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还要不断提高科学生产力,大力培养和发展经济,然而,为确保两者的协调性发展,首先需要将生态环保的要求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从安全、废弃物排放等各方面提出对应的要求,进而减轻环境保护和污染处理的工作量,并且针对不同性质的行业产业,应该应用不同的生态环保要求。
幼儿园环境创设比赛评分表一、整体环境布置(满分30分)1.创意与创新(10分)环境布置是否具有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设计元素,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是否能够充分展示幼儿园的特色和主题。
2.环境协调性(10分)环境布置是否与幼儿园的整体风格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视觉感受。
色彩搭配是否和谐,不刺眼,不造成视觉疲劳。
3.安全性(10分)环境布置是否考虑到幼儿的安全,无尖锐、易碎等危险物品。
地面、墙面等是否平整、干净,无安全隐患。
二、活动区域设置(满分30分)1.功能区域划分(10分)是否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划分游戏、学习、休息等区域。
区域间是否有明确的界限,便于幼儿识别和使用。
2.区域互动性(10分)是否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发现的学习氛围。
3.区域美观度(10分)每个区域是否整洁、美观,有吸引力。
区域内物品摆放是否有序,方便幼儿使用。
三、教育元素融入(满分30分)1.教育主题明确(10分)环境布置是否围绕一个明确的教育主题进行设计。
主题是否贴近幼儿生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2.教育内容丰富(10分)环境布置中是否融入了丰富的教育内容,涵盖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教育内容是否与幼儿园的教学计划相结合。
3.教育互动性(10分)环境布置是否鼓励幼儿参与,让幼儿在互动中学习。
是否有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氛围。
四、可持续发展(满分10分)1.环保意识(5分)环境布置是否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是否有引导幼儿关注环保,培养环保意识。
2.创新能力(5分)环境布置是否鼓励创新,让幼儿在探索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是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家长与教师评价(满分10分)1.家长满意度(5分)家长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满意度如何。
家长是否认为环境创设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2.教师评价(5分)教师对环境创设的满意度如何。
教师是否认为环境创设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幼儿的成长。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评价杨永芳王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北京100101)〔摘要〕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对协调推进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系统梳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研究,基于鲍尔丁系统学原理构建协调度模型,对2018年我国31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差异较大,北京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天津、上海等6个地区处于中度协调发展阶段,河北、内蒙古等14个地区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黑龙江、西藏等10个地区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
〔关键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协调度协调发展度鲍尔丁系统学原理区域差异DOI:10.3969/j.iss n.1004-910X.2020.11.009〔中图分类号〕F205;F207〔文献标识码〕A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人口、土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论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时广泛采用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系统学原理,该理论认为环境和经济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共进,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以经济与环境协调为基础,以保证整个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1]o本文系统梳理了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进展,从鲍尔丁系统学原理出发,构建了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度模型并进行评价,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实验步骤
1. 新建数据库
进入GABI系统,点击“Copier db”,右键-复制,在弹出窗体中定义数据库名称(学号)…
二、实验结果分析
下图中各项依次是电力、运输、铝电解的输入输出、铝土矿开采的输入输出、炭阳极生产的输入输出、氧化铝生产输入输出、原铝铸锭的输入输出。
1. 资源消耗分析
每吨原铝生产需要投入的资源总量是863544.545。
在资源的流入过程中,电力的需求是最大的,所消耗的
资源最多,为了便于资源的优化,应采取措施减少电力消耗。
2. 能源消耗分析
每吨原铝生产需要投入的能源总量是1334.783。
在能源的流入过程中,氧化铝生产输入输出需求是最大的,所消耗的能源最多。
3. 污染物排放分析
每吨原铝在全生命周期中排放了19400.005 CO2。
铝电解的输入输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
三、思考题
可以采用减少电力消耗、减少在氧化铝生产输入输出中的能源消耗和降低铝电解的输入输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方法降低原铝生产的环境影响。